1、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题解 语文 中考文言文专题题解(一)中考考点: 1、音:能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语意停顿正确。 2、义:理解、掌握文言课文中实词的含义和常见虚词(之、其、为、则、 于、而、以、焉等)在文中的用法。3、句子:理解并翻译文言课文中的句子。 4、整体感知:理解文言课文段、篇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并能简要分析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二)中考题例: 考题一: 阅读曹刿论战 (节选)完成问题: 十年,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间问: “何以战之?”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2、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间: 徧: 可以: 福:(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7)公将鼓之 专: 鼓: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弗敢加也 A. B. 而山不加增 肉食者鄙 C. 先帝不以臣卑鄙 3、翻译下面的句子:
3、(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战则请从。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弗敢专也 专其利三世矣 必以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译: 译: 译:(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 4、根据文段回答: (1)文章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 (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5) 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 见鲁庄公的侧面衬托了曹刿的 反衬曹刿的 中考阅读题) 解题思路: 1、词语解释是了解文意的基础。 (1) “间”读 ji n,参与的意思。 (
4、2) “徧” 通“遍” ,解释遍及、普遍。 (3) “可以” ,是“可” 与“以”的连用, “可” 解释“ 可以”“以”解释“凭 , 借” ,与今天的“ 可以”词义不同。 ,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 ”的回答又。 (以上考题综合 02 年安徽省镇江市与 03 年河北省(4) “福” 词义发生变化,从名词变为动词,解释“赐福” 。 (5) “狱” ,解释为“案件 ” ,不是今天的监狱。 (6) “专“,独自专有。 (7) “鼓” ,动词,击鼓。 试题中加点词,以通假字、古今词义变化,词的用法发生变化,多义词为 主,大部分是实词,在课文中均有注解。 2、与第 1 题不同的是,从本课扩大到其它的课文,通
5、过比较解不同用法, 巩固知识,A 句中的“加”是虚夸,而“山不加增”中的“加” 解释“更” 。C 句中“鄙”一个解释为“鄙陋 ” ,这里指目光短浅,另一个解释为“出身鄙野。 ” 卑鄙“,今义指言语、行为恶劣;D“ 信” ,一解释为“信实” ,即对神说实话, 另一解释为“信任” ,而 B 句中“ 专” ,均解释“独自专有”,故第 2 题的正确 答案是 B。 3、译句: (1)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 (2)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 (你)又何必参与这件事呢? (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案情,一定要根据实际案情
6、 慎重处理。 4、 本语段是本篇课文的重点段, 首先论的是曹刿为什么要拜见鲁庄公?通 过曹刿与乡人的对话,告诉读者曹刿是一个有远谋的爱国者。然后,通过曹刿 与鲁庄公的对话论“何以战 ” ,鲁庄公身居高位,提出了 “衣食所安,必以欲” “牺牲玉帛,必以信” ,均遭到曹刿的否定,而只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 为曹刿肯定, , 足见此道理的重要。 “小大之狱, 指的是大大小小的案件, ” 即使不能明察,但也要判断是非分明,合乎情理。这是“忠” ,尽职于民。曹刿 看来, 民心得失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一场对话, 足见鲁庄公 “鄙”“未能远谋” , , 而曹刿的“远谋” 。论“战” ,首先着眼于
7、政治上的准备,即人心的向背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贵的见解,了解该话的主要内容,就可完成以下各题,答案为: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 (3)曹刿有爱国 心与责任感, 主动参与 肉食者谋之” “, 的事, 并主动要求参战; (4) 爱国 谋 考题二 : 春 夜 喜 雨 远如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二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春雨及时而降, “知”字用得极妙,把春雨 写活了。 B.三、四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细腻地写出了春雨轻柔无声的特点。C.五、六句以“
8、 江船火独明”反衬“ 野径云俱黑 ”写出了乌云密布,雨意 正浓的景物特点。 D.最后两句实写作者所看到的雨后清晨美景;锦官城内到处盛开着湿漉漉, 沉甸甸的鲜花。 2、借助想像描写雨后景色的语句是: 3、从视觉角度描写雨中江村夜景的诗句是: 4、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 “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 。请你再写出一个含有哲理的诗句: (以上考题综合 2002 年北京西城市、朝阳区、天津市、陕西省、山西省有关考 题) 解题思路: 1、诗歌的赏析是多角度,有的从语言方面、有的从表达方面、有的从内容方面、也有的从思想感情方面。 “春雨贵如油 ”故“雨”为“好雨” ,因“雨
9、” 而“喜” ,春雨绵绵,带着柔情,洒在大地上滋润着万物,无声无影。眼前的实 景是漆黑的夜晚,只见江畔船上的灯火在闪亮,诗人发挥想象力,一场好雨,让这锦官城的鲜花更红艳湿润。故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诗人从夜“喜 ”到“晓” 看,从“野径” 到“锦官城” ,天亮了,雨止 了,天放睛了,诗人发挥了想象力,进行描写。答案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 官城。 3、因为是“春雨细无声” ,所以听觉就难以表现,只能从触觉、嗅觉、视 觉等来描绘,所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火独明”正是视觉的标记, , 为什么不是第四联,因为此是写”晓看”是“虚写” ,与题目要求不符。 4、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0、。 ”经常为人们所引用,它揭示了成功的思想 工作的方法,它象征了辛勤的园丁的耕耘等,可谓寓味无穷。古文的哲理句是 诗歌中的精华。本题答案有:春江水暖鸭先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考题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若天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 形;商旅不行,樯倾楫;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同怀乡,忧 谗畏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若天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 芳发而幽香,桂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 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11、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2)去同怀方,忧谗畏饥。 (3)日出而林霏开 潜 去 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落而石出者。 A黑质而白章 C学而不思则罔 3、翻译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4、对乙中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A “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 是傍晚之景。 C “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D “水落而石出者” 是秋天之景。 5、甲乙两段文言文都是写景的名段,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心情。 甲段写了 心情。 乙段写了 心情。 解题思路: 1、虚词: (1)潜:
12、隐及; (2)去:离开; (3)开,这里是(雾气)散的 意思。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注解都有翻译出来,根据翻译可以明确这些词的意 义,常用词的解释是古文的阅读中的重点。 2、 “而”字是一个常用的虚词, 醉翁亭记共用 25 个“ 而”字,课后专 门配有练习。 “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 “而” 字表示转折、递进关系时读重音,其余皆读轻音,先分析例句“水落” 与“石 出”两者之间是承接关系,A 句“而” 表并列,C 句“ 而”表转折,D 句 “而” 表修饰关系,只有 “B” “云归”与“岩穴暝” 构成的是承接关系,因此与例句 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B.云
13、归而岩穴暝 D.吾恂恂而起 相同的是 B。 3、译文中的关键词是“芳”“ 发”“秀”这三个词分别解释为: 、 、 “芳” 香 花; “发” 花开, 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色; “秀” 是发芽滋长的意思,这里“秀” 字写出了夏天山树秀美的神态。译句:野花开放而散发出清幽的秀气,美丽的 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阴。 4、 阅读乙段, 该段主要内容是描写朝暮及山间四时之景色, 按照时间顺序, 抓住景物之特点,风霜高洁,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落石出,水瘦 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两者比较,所以错误的一项是 D。 5、甲乙两段都是写景的名段,写景是为了抒情。甲段写的是“阴雨连绵” 的景色,表达作者悲(悲伤、
14、忧伤)的心情;乙段写的是朝暮四季的景色,表 达了作者乐(喜悦、欢乐)的心情。 考题四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 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之夫, ” 叩口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龄,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之一毛,其 如土不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 之死,有
15、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1、此文的体裁是 。 2、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原文(要求标点也正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北山愚公曰。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说、一般记叙文、神话、寓言) ,选自 A 汝心之固 固:顽固 B 虽我之死 虽:即使 已:已经 C 何苦而不平 苦:愁 D 惧其不已也 4、 下列加点词与 “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 而山不加增” 、 、 中的 “之”、 “以 ”“而” 意思依次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 不以物喜 )既而儿醒,大啼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
16、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借第令毋斩,而戌死者因十六七 C 久之,目似瞑 可以一战 我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学而时习之 D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5、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 (大意为:感到理亏,被愚公 的志向折服)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下面哪一句话说的,选出正确的答案 ( ) 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甚矣,汝之不惠 D 北山愚公长息曰 6、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7、文中愚公移山面临许多困难,如二山既高且大,愚公年老体弱,家里劳 动力少等,请你再指出文中所表现的另外两项困难: ; 。8、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17、以上考题综合 01 年昆明市、02 年四川省、贵阳市、成都市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 1、本题主要测验学生的文字知识掌握的情况。 愚公移山它的体裁是寓 言,寓言是属于简短的叙事作品,它通过假托的故事,以比喻的形式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 2、通过背诵是学好文言文的有效办法,会背、会写,还要掌握意思。本题 填空的内容是: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不 何?”同时还要注意填空句中的标点。特别是“其如土不何 ” ,表达智叟的讥讽 的语气。 3、望文生义是词语解释中的大忌,A、C 两词的解释与今义无多大区别, 如选“B”则说话者已死,在此是表示假设的意思,与今天
18、“虽然但是” 中的“虽然”不同,应选的答案是 D, “已” 解释“ 停止” ,这与论语十则中的 “学不可以已 ”意思相同。 4、 该题主要检测常用虚词的用法。首先应了解题目中的 “之”“以”“ 而” 、 、 的用法,它们在句中的意义分别是助词(无实在意义) ,凭借、连词表转折,根 据题目要求应选答案是 B。此类题目覆盖面大,涉及到虚词的多种用法,在教 学中要多联系、多比较、多归纳。 5、A 、B 皆为河曲智叟自以为“智”的表现,而 D 为愚公听完智叟话后的 表现,因此针对“屈其理而服其志”只有 C 句符合。 6、7 两题皆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愚公虽年且九十,但不畏艰难险阻,面 对“惩山北之塞,
19、出入之迂也的困难,不安现状,敢于改变现状,作风民主, 办事谨慎,通过聚室而谋”商量对策,除了二山既高且大,愚公年老体弱,家 里劳动力少等,还遇到另外两项困难是工具简陋、路途遥远。对课文内容教学 时应仔细体会,且匆囫囵吞枣。尤其是故事性强的文章。 8、解答本题是意义即古为今用,毛泽东曾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赞扬了愚 公移山的精神,特别在今天建设四个现代化,用这种最原始的办法,不符合快 速、高效的发展要求,可以采取择新居、修山路等比较简便易行的办法,但愚 公移山表现出来的不怕苦和累,锲而不舍的做法,勇于向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仍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古文中的积极的思想因素必须发掘,锻炼学生的多角 度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