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基于经济转型的分析框架内容摘要本文从经济转型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分析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源于财政分权的地方政府行为的差异,和源于政治集权的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的结合,使得我国银行在各地区分别积累起了因经济周期、金融财政化及政策干预等原因而导致的巨额不良资产,从而使得这些不良资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特征。因此,要阻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不能仅仅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改革,还必须进一步改革财政分权制度,完善分税制,实现地方政府行为的转变。关键词 不良资产;经济转型;财政分权 Abstract: The paper
2、 provides a theoretic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which results in big volume non-performing loans in China state-owned banks. In the framework, th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s and state-owned 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 play keys roles in explaining Chinas non-perform
3、ing loans, but all these factors can be seen as endogenous factors of China economic transition in the framework. Key words: non-performing loans; economic transitio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自1999 年以来,中国曾先后多次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了剥离。1999 年 4 家国有商业银行向 4 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口剥离了近 1.
4、4 万亿元的不良资产,2003 年底核销了建行 569 亿元、中行1400 亿元损失类贷款,2004 年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又分别剥离了 1498 亿元和 1289 亿元的可疑类的不良资产,2005 年中国工商银行剥离了包括损失类和可疑类在内的不良资产近 7050 亿元。1这些不良资产的剥离以及随后的国家再注资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再注资、股份制改造以及商业银行强化内部控制和管理能否阻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人们仍然心存疑问。 表 1 给出了 19942005 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资产余额的估算情况。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后,近 12
5、年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平均高达37.51%,占 GDP 比重在 20%以上,19942003 年 10 年间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后不良资产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均超过 150%。从表 1 中也可以看到,虽然从 2002 年起国有商业银行按五级分类标准调整后的账面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资产率连续实现了“双降” 的监管目标,但是如果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后,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资产余额并没有显著的下降,不良资产率一直处于 35%的高位上。此外,截止 2005年年初,城市信用社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也仍然高达 30%以上。1在监管当局采取多种积极的改革措施、商业银行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然高居不下的事实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非常艰巨和复杂,需要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殊性作进一步深入研究,进一步去追问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根本成因,以便在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实施股份制改造后,真正能够从机制上控制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形成和累积。 表 1 19942005 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资产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