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财政支持研究摘要:我国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合理分配、使用,借助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税收返还、贷款贴息、政策兑现、贷款担保等多种途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实现对小企业发展的扶持。笔者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财政工作对推动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作用与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的建议和财政业务创新。 关键词:中小企业;担保;财政支持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 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76.6% 的工业新增产值、57% 的销售收入、60%的出口额、40%以上的税收以及 75%以上的就业岗位均来自中小企业。现在,中小企业已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他们的成长
2、又与地方经济的成长休戚相关。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产权不清晰、资信评级差、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融资难问题使其如笼中困兽,无法开阔发展。 一、财政推动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作用与现状 财政通过中投保公司,对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间接扶持中小企业贷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根据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需求动因的不同,大致可将其分为两种:一是临时性业务增长、流动资金短缺,二是企业发展资金无法与生产规模扩大相匹配。财政对不同需求动因的企业的贷款担保发挥不同作用,前者犹如雪中送炭,后者好似如虎添翼。 在中小企业融资工作中,财政既是先驱从政策层面首先推动市场各主体配合中小企业融资,又是最后的
3、保障借助“小企业担保代偿金 ”为融资授信作保底;既是参与者承担担保贷款的一定百分比、年审年检走访评估,又是领导者领导评估中介、中投保、贷款行等多方多环节共同为小企业融资创建平台。整个担保工作就如一个星状体,而财政就是整个星状体的核心并牵动着各个环节。现在全国各地财政担保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熟,许多环节存在盲点和困难,需要进一步克服和完善。 二、财政担保工作中的问题与难点 1、担保工作粗放型。从企业的贷款担保需求看,不同经营情况出现不同动因的贷款需求,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借款变化情况。以上海市某区为例,通过对财政资料的整理,2005 年至 2007 年小企业贷款担保变化情况如下图: (在大约
4、128 家中小企业中:担保额 250 万元以内,过去 3 年每次担保额无变动的小企业 43 家,占 33.6%;担保额呈现稳步上升的小企业 18 家,占 14.0%;小幅下降 13 家,占10.2%;其他( 包括: 上下波动无明显规律 /降幅巨大/ 金额在 250 至500 万元且每次等额/新增)54 家,占 42.2%。) 可以看到,虽然中小企业贷款历来有“急、频、少” 的特点,但大部分企业无论是贷款需求时点还是贷款需求量都比较稳,同时伴随的担保时点和担保额也呈现一定规律性。而财政小企业贷款担保工作却呈现粗放型的特征,从调研的该区看到,负责贷款担保工作的专管员采取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操
5、作模式,即只要有担保需求的、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就为他担保,来一个办一个,来十个办十个,没有工作安排和业务规划,十分被动,因此专管员经常忙得团团转。这样导致两个问题:一方面,难以保证担保工作质量,容易引起业务办理“乱、急、糙”;另一方面,无法快速及时地办理贷款担保,滞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降低工作效率。 2、担保手续“频、繁、杂” 。现行财政实行的是“贷款行+中投保+政府”三结合模式。于财政,给予中小企业担保需要严格控制风险,为此,实行“年审、年核、年办” 即每年对担保企业审查财务状况、每年内部稽核,并实行贷款担保一年一办理。虽然风控做得到位,但笔者走访许多企业,特别是贷款担保资金量大又定期定额
6、的企业,普遍为“一年一办理” 繁多的担保手续头痛不已。财政工作“便民与风控” 相冲突 ! 3、担保坏账难以追讨。担保贷款坏账发生,财政多采用的是专管员逐个追讨的传统模式,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发生坏账的被担保企业通常信用意识淡薄、授信差,因此传统的讨账方法难以起效,导致千万元的坏账担保留滞财政、担保行和中投保的账面,不良资产历史重演,结果是政府通过“小企业担保代偿金 ”为坏账企业买单。这样的做法不符合政府工作的效益原则,且消极被动。另外,财政担保工作还存在专管员业务能力单一、专业知识欠缺,中小企业与财政等各方信息不对称、交流不顺畅等问题。 三、财政担保体制转型及业务创新 1、小企业“截面担保 ”
7、、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同需求动因呈现出不同的借款变化情况,因此区别对待不同需求动因的企业,将财政担保业务分成两块,理清工作脉络,实现源泉管理:对于纯粹出于临时性业务扩大、流动资金短缺引起的,及当年新增的贷款需求,财政可以按往年常规办理;对于担保时点和担保额呈现一定规律性、注册资金在一定数额以下的中小企业则实行截面管理“小企业截面担保”。贷款担保管理对象是:每年有定期定额贷款需求的小型企业群,他们在贷款金额、贷款时间、贷款期限上呈现相对固定态势,且经营的波动性不大。以被调研区为例,根据上面图表显示,担保额250 万元以内且经营稳定、担保额稳定的小企业占到 1/3 以上,这块业务可独立作为一个单
8、元处理;并且财政可根据担保业务呈现的规律性,将一年分为若干个担保截面,该截面它包括若干预估要素:时间点(如 4、8、12 月,分析见下图)、贷款金额(配以小额波动幅度)、贷款期限。 (右图是对上述上海市某区 43 家担保额无变动企业往年贷款时间的规律性分析。 按企业常规贷款月份归类,1-4 月贷款户数 6 家,5-8 月贷款户数 16 家,9-12 月贷款户数12 家,呈现无规律性 9 家。) 据此,可大致确定每个担保截面内有哪些小企业需要担保、担保金额各多少,并粗略确定这块工作的淡忙季。这有助于这类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工作条线清晰、易控制,也利于专管员的年度工作安排,降低工作强度;尽可能使这一块
9、的业务轻松一点、清晰一点、预控性强一点。将财政担保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工作效率、效能、效益。 2、“循环担保证”、延长贷款担保周期。借款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中型重点支持产业类企业(如火炬企业、节能减排企业等),或已服务多年、发展平稳、经营可靠的老企业,其借款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财政可以适当延长贷款担保周期(如变 1 年为 3 年;另,各地方可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地方民情特色的担保周期),同时为不影响风险控制,建立循环贷款担保模式 “一卡到底,循环担保”。“循环担保证” 主要是用于长期或较长期内有持续稳定贷款需求的企业,采用电子卡形式。担保证在第一期被企业全部或部分使用后,由企业
10、在规定时间节点(如每年末或前次贷款担保后的 6 个月)前还款从而恢复到原金额,再被企业继续使用,直至用完规定的使用次数或规定期限为止的担保证。 当然,这种证卡的办理对象须有较严格的标准:很好的信用评级(如 AA 级及以上)、所处行业发展潜力大、产品有技术含量,或,已是成熟企业、产品或服务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长期内在本地区发展等要求。使用这种担保证,企业可省去逐年被动授信的手续及费用,又避免了审批件、等批件、催批件多道环节的麻烦,既是一种便民手段,又可提高财政的办事效率。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的还款质量,需要在先期缴纳“担保保证金”。这种保证金不同于抵押担保或质押担保的财产,企业还贷的金额将是扣除已
11、交纳保证金的余额,若出现逾期,则其逾期的罚金及加收的利息也从中扣除、一旦扣除超过某一限额则将其确定为坏账,顺序执行坏账程序。同时,财政引入中介评估机构、配合分阶段 “由浅入深”不同程度的审查,从而在还款能力上做好后台保障,避免“空壳企业 ”或“借新债还旧债”等情况的发生。3、坏账“打包还款 ”。在被调研区,财政对于担保贷款的坏账要承担 42.5%(普通企业) 或 36%(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至 2008年 3 月底,该区财政有 7 户企业发生坏账,其中对 4 户企业发生的坏账共需承担 2,503,250 元。坏账打包还款属于小企业贷款担保事后管理,是“割肉平仓 ”之举。财政把某些坏账集
12、合在一起,以打包价即坏账担保额的一定百分比(如 10%,全部打包则打包价 25 万)出售给区属银行或其他企业、组织,并给予优惠扶持(如税返),其余从“小企业担保代偿金” 中出。对财政,坏账打包还款好似斩断阑尾,可一举清理拖欠多年的坏账,同时也是变向扶持区属银行或其他企业的方式。对承购方,一方面,企业、组织等非政府机构利用其特有的商业催帐手段,以低价买进坏账,有风险,也有足够诱人的盈利空间,这为打包还款提供可能性;另一方面,企业购买打包坏帐可获得财政给予的一定优惠,如免去打包费用、企业税收部分返还等。于此,在保留专管员个人对“轻、易、小” 损帐进行追收的传统方式上,加入打包还款清理坏账,辅之以小
13、企业担保代偿金制度,三管齐下,把损失减到最小。4、优化人力资源、提高综合技能。小企业贷款担保工作所涉知识面很广,要求专管员具备极强的业务综合能力。比如在经济法律方面,需了解担保法及公司法、破产法等;在企业财务方面,要会看会计报表、懂实务操作;同时,做到对各行各业有了解、有看法,在关键时刻能预估、能判断。即要力求做到“懂财务、懂法律、懂经济、懂市场”。 5、搭建公共数据平台。现在,财政、中投保上海分公司、贷款银行相互间建立了业务上的共享信息平台,但企业作为担保工作主体之一,参与甚少。在这个日渐成熟的平台上,充分考虑企业参与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创建一个“企业财政”互动信息共享数据络,便于担保各方互通
14、有无,提升担保贷款企业主人翁意识、增强政务公开性、透明性、公正性。 财政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关系民生的手段,是一种再分配的手段。通过财政对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真正实现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好比财政的两个口袋,左口袋是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财政收入,右口袋是用于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财政支出。左口袋是右口袋的财源和后盾,右口袋又是左口袋的养料。有效利用财政收入,把 40%以上来自于中小企业的税收收入通过合理的、高效的方法再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融资与发展,从而获得更多回报,实现“绿色财政” 、“集约型财政”、经济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财政担保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此带来的诸多社会进步面是更立体的社会福利、社会效益。把握好左、右口袋的松紧,拾遗补缺,实现收放自如,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