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专利创新能力评价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专利创新能力评价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激发科技创新活动,为国家复兴提供动力。而知识产权、专利等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活动,直接关系到企业、产业、乃至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表明,以专利为重点的知识产权已成为利润之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财富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1 。专利作为知识产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成果的主要表现,具有排他、独占的特质,对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关于专利水平的评价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1)关于专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研究。葛仁良(2006)从发明专利的投入类、产出类、运营类、保护类和效益类五个方面构建了专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 。毕亮亮(2008)年对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圈的发展政策3。(2)关于专利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曾庆平(2008)通过分析甘肃高校专利产出的内部因素,指出高校专利技术增值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4。程华、廖中举等(2011)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得出我国总体上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有强同势的关系5。(3)关于专利创新效率的研究。自 2011
3、年开始发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对全国专利实力综合指数从专利创造指数、专利运用指数、专利保护指数、专利管理指数和专利服务指数五个方面进行测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6。赵惠芳、李伟卫等(2008)在科学设计专利创新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下,运用数据包络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专利创新效率差异进行了研究7。 本文研究的专利创新能力主要指由专利发明带来的相关创新能力,包括专利产生的创新环境、专利投入和专利产出,以及带动的产业升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高附加值等状况。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的提出,综合评价专利创新能力、以及研究专利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
4、展的关联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2 专利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专利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专利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系统、全面的评价专利创新能力,本文基于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2011-2013)的指标体系,结合专利创新过程,从专利创新环境、专利创新投入和专利创新产出三个维度来构建指标体系:其中专利创新环境指标包含:人均 GDP(元/人)(X1),互联网普及率(%)(X2),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X3),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X4 ),6 岁及 6 岁以上大专以上人口数/6 岁及 6 岁以上人口数(%)
5、(抽样调查)(X5),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人)(X6),出口总额/GDP (%)(X7),外商投资企业注册本文由.COM 收集整理资本(百万美元)(X8);专利创新环境指标包含:RD 经费投入强度(% )(即 RD 经费/GDP)(X9),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X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RD 经费(%)(X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人年)(X12);专利创新产出指标: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项)(X13),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项)(X1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项目数(项)(X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件)
6、(X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件)(X17),国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量(项)(X18 ),国内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量(项)(X19),国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量(项)(X20),国内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授权量(项)(X2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件)(X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项目数(项)(X2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经费(万元)(X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X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万元)(X26 ),技术市场成交额(亿元)(X27)。 2.2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相对
7、成熟,指标量繁多。本文选取较为代表性的人均 GDP(元/人) (Z1)、城市化率(%)(Z2 )、居民消费水平(元)(Z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元)(Z4)、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元)(Z5)、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 )(Z6 )6 个指标从经济基础、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Z)评价体系。 3 中国专利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定。 以中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藏族自治区)作为样本,所有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以及中国统计局网站。由于所取变量的指标数据单位不一致,对各类指标进行正向或负向无量纲化处理
8、。 3.2 中国专利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利用 SPSS18.0 对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因子及主因子得分,在 27 个指标所构成的相关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其特征值和贡献率,结果如下。(1)对 27 个变量进行KMO 检验和 Bartlett 球体检验,得到 KMO 值为 0.600,Bartlett 检验的 F 值为 0.000,说明该模型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为提高因子的解释力度和实际意义,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极大旋转,经过6 次正交旋转后,根据特征值大于 1 和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 80%的原则,按照 91.767%的信息量在 27 个指标所构成的矩阵中确定 4 个主成分,即
9、4 个公因子。4 个因子解释程度(即方差贡献率)达到91.767%,基本解释了我国专利创新水平 91.767%的信息。 4 个公因子 F1、F2、F3 和 F4 解释程度分别为 55.133%、23.739%、6.565% 和6.329%。表 1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方法: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旋转在 6 次后迭代后收敛 由表 1 可知(1)主因子 F1 在X8、X12、X13、X14、X15、X16、X17、 X18、X19、X20 、X21 、X22、X23、X24、X25、X26 这 16 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 16个指标主要反映专
10、利的投入和产出,故将 F1 命名为专利创新投入产出能力因子;(2)主因子 F2 在X1、X2、X4、X5、X6、X9、X10、X27 这 7 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 7 个指标主要反映现实的环境,故将 F2 命名为创新环境因子;(3)主因子 F3 在 X7 这个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表现为外商投资,故将 F3 命名为经济外向因子 ;(4)主因子 F4 在 X3、X11 这 2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主要反映产业发展水平,故将 F4 命名为产业倾向因子。 以各主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与累计方差解释度之比作为反映全国专利创新能力的加重权数,建立测评全国专利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数 F,综合因子得分公式如下所
11、示: 公式(2)表示,全国专利创新能力受 F1、F2 、F3 和 F4 四个公因子的影响,权数分别为 60.08%、25.87%、7.15%和 6.9%。 3.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利用 SPSS18.0 对我国 30 个地区(除西藏藏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KMO 值为 0.634,大于 0.5,适合做因子分析,得到一个主因子,解释方差的贡献率 88.993%,表明由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所反映的 6 个指标基本解释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88.993%的信息,最终得到模型如下: Z=0.88993*Z1 (3) 3.4 我国专利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
12、展水平评价分析 利用 Excel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我国专利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排名,如表 2。 通常得分越高,表示该地区在专利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水平的水平越高。由表 2 可知,我国各地区的专利创新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得分并不理想,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结果如下: (1)在专利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上,我国专利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大于 0 的只有 10 个地区,排名前 6 的是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北京市和上海市,这一结果跟 2013 年全国专利实力现状报告中全国专利综合实力指数排名基本一致。此外还包括天津市、安徽省、辽宁省、福建省。部分地区如贵州省、四川省、湖南省、山西省、辽宁省等
13、地区相比存在差异。由于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选取不同,本文关于专利创新能力的排名与全国专利实力现状报告(2013)中专利实力指数存在差异,但结果基本是一致的; (2)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前 10 的有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辽宁省、福建省、内蒙古和山东省。表明这 10 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良好; (3)在专利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上,根据得分情况将 30 个地区分成了四个象限(图 1)。第一象限为高专利创新能力,高经济发展水平。包括: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天津、北京、上海、辽宁、福建等 9 个地区;第二象限为高专利创新能力,低
1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仅安徽 1 个省份;第三象限为低专利创新能力,低经济发展水平。包括河南、四川、陕西、山西、重庆、湖南、湖北、河北、江西、吉林、广西、黑龙江、青海、甘肃、新疆、云南、海南、贵州、宁夏等 19 个地区;第四象限为低专利创新能力,高经济发展水平,仅内蒙古 1 个地区。通过图1 分析发现,地区主要分布在第一、三象限,表明专利创新能力的好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存在趋同性。 4. 结语 通过对我国各地区专利创新能力水平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区域专利创新能力在各省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除了少数地区专利创新能力综合水平得分大于 0 之外,其他地区专利创新能力低于 0。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
15、综合得分可知,专利创新能力的好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存在趋同性。因此围绕创新经济新常态下,为提高专利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各省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转变关注焦点,整合专利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服务整个链条,保障专利创新的可持续性。近年来我国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在人才、产权评估等方面制定系列推进计划,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更好地提高我国的专利创新水平,中国知识产权政策需要实现多部门参与决策和目标的制定,充分利用新政策、新法规和新策略,全面提高专利投入产出转化的效率。 2. 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的多样性提高专利创新能力。对于专利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大于 0 的地区,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北京市、上海市等地区应侧重市场化运作,加快我国专利事业与国际接轨,提高专利创新资源的边际利用效率,侧重专利的转化。对于专利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小于 0 的中西部地区,应加大专利创新资源投入和资源合理配置,通过全面扶持地区专利事业发展、集中培育优势产业、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综合运用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手段,为专利事业发展创造创新氛围,通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专利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创新驱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