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优势分析 论文导读::随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具有的竞争优势。本文着眼于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通过分析发现以往建立在研究发达国家企业基础之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企业所有权优势。中国企业所有权优势有其自身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仍在不断变化,值得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优势 进入 21 世纪,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utents,简称 ODI)持续增长,2002-2008 年年均增长速度为65.7%。2009 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全
2、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较上年下降 4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微增 6.2 亿美元,达 565.3 亿美元。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全球国家(地区)第五位,发展中国家(地区)第一位。 依据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无论是垄断优势理论(Hymer,1960)还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Dunning,1977)都强调跨国企业的特定垄断优势或所有权优势,认为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但是,运用这些基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起来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企业的ODI 行为,因为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并不具备上述优势。那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其 ODI 行为是否需
3、要以所有权优势作为基础,所有权优势的形式如何表现,这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文献回顾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发展,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通过对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首次提出运用垄断优势来解释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此后经过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约翰逊(Johnson ,1970)、卡夫斯(Caves,1971)等学者的补充完善,形成了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如产品差异性、商标、专利、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东
4、道国运用这种特殊的独占性优势抵消额外的跨国经营成本,获得高于东道国企业的利润。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Dunning,1976,1977,1980,1988)将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Buckley,1976)的内部化优势理论相结合,并加上区位优势,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认为只有上述三种优势同时存在,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才会成功。这其中的所有权优势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进行了重新分类与扩展。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多,以发达国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无法解释不具备绝对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为何也有能力进行对外投资,因此,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逐渐进入研究视野。美国经
5、济学家威尔斯(ichael Porter,1980,1985,1990)从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面来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他认为一国国内的经济环境通过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行业等因素,再结合企业经营策略对其竞争优势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通常来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 海默的垄断优势与邓宁的所有权优势都属于绝对优势,用以解释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与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则运用相对优势,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如果说前四种理论都强调优势的内生性,那么,波特的竞争力理论更强调外部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上述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虽
6、然表述不同,但其中都包含所有权优势的内容。本文沿用邓宁所有权优势的提法,但将其内涵进一步扩大,使之拥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所有权优势 1.技术优势 在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技术优势是所有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正是利用他们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推动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先进技术领域不具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全面竞争的优势。但是,随着政府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企业致力于应用技术的开发,再结合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中国企业在技术方面具备了一定所有权优势。 2008 年,全国 RD 经费总支出为 4616 亿元,比20
7、07 年增加 905.8 亿元,增长 24.4%; RD 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1.54%,比 2007 年的 1.44%有所提高。其中,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 3381.7 亿元,比 2007 年增长 26.1%;政府部门所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 811.3 亿元,增长 17.9%;高等学校经费支出 390.2 亿元,增长 24%。 从行业来看,RD 经费投入强度超过 1%的行业有九个 ,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正利用不断积累的技术所有权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但来源于自身原创性研发,还来自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以及技术地方化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领先技术的发明者,为了维持
8、技术垄断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技术内部化转移。然而,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与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技术人员流动等,都会使原本希望保留在企业内部的技术被东道国企业所模仿。世界上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都建立生产、研发机构,加上中国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及人才储备,技术溢出效应使中国企业在短时间内技术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跨国公司使用的技术大多产生于发达国家,应用于发展中国家时不免产生局限。中国企业具有在发展中国家经营多年的优势,将先进技术与东道国的经济、技术、人力资源等条件相结合,创造出适应当地的新技术,实现技术地方化。 2.金融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际间资本流动,不但要
9、求企业有可用资金,还要求这些资金具有成本优势,并能按需要自由兑换成东道国货币。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融资成本低、国家外汇储备充足的良好条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又一所有权优势。 在中国,利率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在近年来通货膨胀低位运行的背景下,利率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虽然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率仍然高于中国,这为中国企业获得资金成本优势创造了前提条件。此外,监管体系不健全,国有企业获得财政拨款、政策性贷款,民营企业获得家族成员低息或无息借款等因素都使得中国企业产生了相对于东道国企业的资金成本所有权优势。 2003 年,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后,从制度
10、上放松了外汇管制。而中国对外贸易多年保持贸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6 年超过日本后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这减少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汇约束。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而急需外国投资的现实,使中国企业的金融优势得以发挥。 3.文化认同优势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时,倾向于首先向人文环境相似或具有族裔联系的东道国进行投资,通过社会关系络、语言优势、文化背景相近等优势,获取市场信息、稀缺资源、市场准入,并能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使跨国投资成为可能。 对外投资实践表明,华裔族群文化相近的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对香港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所有权优势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华人及华裔族群分布广泛,在人口中
11、所占比重高,加上他们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联系广泛,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首选。2009 年,中国企业对香港和东盟的投资分别为356 亿美元和 26.98 亿美元,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比重 63%和4.8%,位列中国企业投资目标国(地区)的第一和第三位。虽然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目标开始向北美、欧盟、非洲转移,这些东道国华裔人口比重不高,但利用文化认同优势,加强与当地华人华侨的沟通联系,利用这类关系资源克服不熟悉东道国市场的缺陷,仍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使用的所有权优势。 4.母国与东道国经营环境相似的优势 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其母国与东道国经营环境具有相似性,将有助于该国企业将母国的经
12、营经验运用于东道国市场,从而产生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所有权优势。2009 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超过 80%的份额流向亚洲、非洲国家(地区),这些国家有着与中国相同或相似的国内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状况、人力资本条件,使得中国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熟悉经营环境的所有权优势。此外,中国企业在适应制度环境方面也具有所有权优势。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情况,中国企业在本国多年经营中也形成了应对这一问题的良好对策。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完全不具备所有权优势,在技术、金融、文化、经营环境等方面,中国企业具备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乃至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中国企业既要把握现有优势,将之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又要充分发掘和培育其他类型的所有权优势,如品牌、专利、管理优势等,才能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长期稳定的经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