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科2009年新课标卷与大纲卷高考考试大纲的差异new.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313282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科2009年新课标卷与大纲卷高考考试大纲的差异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理科2009年新课标卷与大纲卷高考考试大纲的差异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理科2009年新课标卷与大纲卷高考考试大纲的差异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理科2009年新课标卷与大纲卷高考考试大纲的差异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理科2009年新课标卷与大纲卷高考考试大纲的差异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理科 2009 年新课标卷与大纲卷高考考试大纲的差异、 考核目标与要求方面大纲卷(体现的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目标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

2、与阐释,意义完整。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新课标卷(比较具体,针对地理学科给出相应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考核目 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 读地理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 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能

3、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2调动 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 问题。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能

4、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 识,通 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论证 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考试范围与内容大纲卷四部分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新课标卷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 3,以及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有关内容。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内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

5、学情况酌定。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课标考纲中必修必考的内容没有涉及初中地理四本教材二部分内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必修 I 和必修 II 的考核内容和要求与大纲卷相比较没有大的变化;在必修 III 的不同版本教材中选用的区域差异较大,因此必须重视课标考纲中对具体考试内容的要求。课标考纲增加了选修内容,我省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教育部考试中心规定, 课标考纲和各省考试说明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大纲卷与新课标卷考试内容对比项目 大纲卷 新课标卷 差异自然地理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

6、体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 轴 。两极。 经线 。本初子午 线 。经 度。赤道。 纬线 。纬 度。 经纬 网及其地理意义 。东 、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 的划分。南、北回 归线 。南、北极圈。 时 区的划分。日界 线 。国 际标 准 时间 。北京 时间 。区 时 的 应 用。地球自 转 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 转 的方向、 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4)宇宙探 测宇宙探

7、 测 的意 义 。宇宙探 测 的 现 状。2大气(1)大气的 组 成和垂直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共有内容分 层大气的 组 成。 大气垂直分 层 及各 层对 人 类 活 动 的影响。(2)对 流 层 大气的 热 状况和大气的运 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8、 气温的日 变 化和年 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 规 律大气垂直运 动 和水平运 动 的成因。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3)大气降水降水的 时间变 化。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4)天气、气候与人类锋面、低压、高压、 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主要气候 类 型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光、 热 、水、 风 等气候资 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5)气 压 、气温、降水等 值线图 、柱状 图 等 图 形语 言的解 读 和 应 用。3海洋(1)海水的性 质 和运 动海洋表 层 平均

9、 盐 度、温度的分布和 变 化 规 律 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响。(2)海洋开 发海洋 资 源的主要 类 型及其开 发 利用 现 状与前景。海洋空 间 的重要性、开 发 利用 现 状与前景。中国 邻 近海域,主要渔场 和海洋水 产 ,主要 盐场 。(

10、3)海洋 环 境保 护主要的海洋 环 境 问题 。保 护 海洋 环 境的主要措施 。4陆 地(1)陆 地的 组 成要素及其运 动主要造岩 矿 物。三大类 岩石。地壳物 质 循 环 的组 成、 过 程及其 对 地表的影响。板 块 构造学 说 的主要内容。板 块 运 动对 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生物在 陆 地 环 境形成过 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 陆地 环 境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域分异规律。(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中

11、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5地 图地 图 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 图 例、注 记 。 海拔 (绝对 高度 )和相对 高度。 等高(深) 线 和地形 图 。地形剖面 图 。人文地理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农业区位因素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中国主要 农 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 业 和水 产业 。(2)工业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中国主要工 业 基地和工 业 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2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再生产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市。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

12、布。中国的人口政策。(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 环境承载力。合理容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 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 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共有内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4)

13、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聚落的形成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2)城市的区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4)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 务业等)及作用。(2)交通运输和通信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14、和主要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 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3)商业贸易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5文化景观(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6旅游活动与环境(1)旅游活动及

15、其作用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2)地理环境与旅游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 中国的旅游资源。 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7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3)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防治。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2)可持续发展人地

16、关系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删初中地理内容增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2、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增删内容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遥感(RS)在资源普查、 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