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政法大学1. 三十年战争2.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合约3. 比利牛斯合约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5. 北方大战6.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7. 七年战争与 1756 年外交革命8. 俄普奥三分波兰9. 提尔西特和约10. 大陆封锁政策11. 1814 年维也纳会议及最后议定书12. 1848 年欧洲革命13. 神圣同盟14. 四国同盟15. 门罗宣言16. 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17. 德国统一与普法战争, 法兰克福和约18. 三皇同盟19. 三国同盟20. 三国协约(协约国)21. 东方问题22. 光辉独立23. 三国干涉还辽24. 法绍达事件25.
2、美西战争26. 英布战争27. 日俄战争与朴资茅斯和约28. 门户开放政策29.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30. 英日同盟31. 拉匡尼基协定32. 两次巴尔干战争33. 萨拉热窝事件 35. 威尔逊十四点36. 和平法令37. 布列斯特和约38. 英苏贸易协定39. 热那亚会议与拉巴洛条约40. 凡尔赛和约4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2. 国际联盟43. 四国条约44. 五国海军条约45. 九国公约中国政法大学46. 洛桑和约与关于海峡制度公约47. 道威斯计划48. 洛迦诺公约49. 非战公约50. 杨格计划51. 胡佛延债宣言52. 不承认主义53.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54. 田中奏折55. 斯
3、特莱沙阵线56. 英德海军协定57.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58. 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59. 东方洛迦诺公约60. 苏法,苏捷互助条约61. 蒙特勒海峡公约62. 不干涉协议63. 30 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64. 睦邻政策65.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66. 绥靖政策67. 慕尼黑协定68. 德意军事同盟条约69. 英法苏谈判70.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71. 有田-克莱琪协定72.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73. 苏日中立条约74. 租借法75. 欧战初期丘吉尔政府的对外政策76. 东方战线77. 珍珠港事变78. 大西洋宪章79. 联合国家宣言80.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81. 东方慕尼黑
4、阴谋82. 第二战场83. 开罗会议84. 德黑兰会议85. 布雷顿森林会议86.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87. 雅尔塔体系88. 旧金山会议中国政法大学89. 波茨坦会议90.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1一、重要战役 1二、重要合约与会议 3三、重要机制理念政策 5四、重要国际问题 7五、重要利益集团 10一、重要战役1.欧洲“三十年战争” (16181648)“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 1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联合天主教诸侯同新教诸侯为争夺宗教、经济、政治利益进行的内战。战争爆发是宗教问题引起
5、的。战争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对波西米亚新 2教徒实行镇压政策引起的,导火索是 1618.5.23 发生的“掷出窗外事件”。主要涉及皇帝贵族与教会之间的内部矛盾和法奥、法西、丹瑞之间的外部矛盾。欧洲主要国家借机干预德意志事务,以便扩疆拓土,争夺霸权,都先后卷入战争,致使 3这一场以天主教同盟同新教同盟开始的德意志内部斗争演变成了广泛的国际战争。战争共分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法国瑞典阶段。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主权民族国家构成的国 4际关系史真正开始。2.遗产战争(16671668)法国为实现称霸欧洲的目的与西班牙进行的战争。战争起
6、因:法王向路易十四向西王索要西属尼德兰遭拒。1660 年,法王路易十四迎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之女,1655 年,查理二世继承西班牙王位,体弱多病。两年后,路易十四以王后是现任西班牙国王之妹,有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为由,向西班牙索要遗产被拒转而索要西属尼德兰又被拒绝。法国于是向西班牙宣战。结束与意义:1668 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标志战争结束。多国的干涉说明其对法国的扩张政策有所警惕,法国的让步说明其不敢与多国为敌,这也使路易十四更注重外交的联合分化作用。法国也因荷兰干涉对其仇视为法荷战争埋下伏笔。3.西班牙继承战争十八世纪初,法奥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起战争。进程:1700
7、年 11 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嗣,法国在奥地利的宫廷内部斗争中获得优势取得王位,但条件是法西不得合并。但法王在查理二世死后撕毁遗嘱,使各国对法国实力扩大感到不安且担心殖民利益受损,于是 1701 以英荷奥为主体组成欧洲反法大同盟,1702 年奥地利拥护查理大公在葡萄牙称西班牙国王,出现两王争位局面,1702 年正式开战。战争结束与意义:1714 年参战国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与拉什塔特和约,保留路易十四之孙腓力普五世获得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但要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法西不得合并。英荷普奥各有所得。和约使英国保持了海上优势并为其近一步扩张扫除了障碍;这场战争把法国拖得筋疲力尽,并开始走下坡路。
8、法国虽然基本保住了欧洲大陆头等强国的地位,但丢失了大量海上殖民地,使其海上势力大大削弱。4.北方战争/北方大战(17001721)沙皇彼得一世为争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对瑞典作战所引起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中国政法大学交战双方:俄国、萨克森和丹麦组成的反瑞的“北方同盟”和瑞典间展开,英荷对瑞典进行有力支持。过程:战前,俄王组织“反土同盟”,但西欧诸强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顾及,于是转为“反瑞同盟”。战争以俄瑞为主,于 1700 年开始历时 21 年。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几乎卷入了全部欧洲国家。其间双方各有胜负,同盟组合与分化也多次变化。战争以“北方同盟”的失败开始,这也使瑞典国王被胜利冲昏头脑
9、,进攻波兰,并在进一步进攻俄罗斯时遭到失败,双方僵持不下。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结束使列强开始关注北方战争。俄国担心英国为“保持均势”而抑制俄国,另一方面因巨大的战争损耗决定和谈。结果与影响:1721 俄瑞签订尼斯塔得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和出海口圣彼得堡,从一个内陆国家转变为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向欧洲列强大家庭迈进。瑞典收回芬兰,但被极大削弱,从此衰落下去。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 年奥皇查理六世死后,皇女特雷西亚继位,普、法、西、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等拒绝承认,发动了针对奥地利的战争。英、荷、俄支持奥地利。战争从欧洲扩展到美洲和南亚。双方签订阿亨和约,特雷西亚的王位得到承认
10、,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意大利部分领土割让给西班牙和撒丁。法国海上力量一蹶不振。实际是英法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5.七年战争(17561763)1756 至 1763 年间英普和法奥俄两大集团间为争夺殖民地和领土而进行的战争。主要是英法为争夺海上海上和殖民地霸权而进行的斗争。过程:战争的实质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同时俄罗斯为推进扩张政策与普鲁士的关系恶化。战争在分别以英普和法奥俄瑞为首的两大交战集团间展开,战场遍及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结果与影响:战争历时七年,最后以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告终。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
11、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俄对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降到二流甚至三流国家的地位,殖民地丧失殆尽。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4)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欧洲国际政治的中心也由西欧转移到了东欧。6.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因沙俄的扩张计划所导致的沙俄与英法在近东为争夺土耳其权益尤其是争夺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两海峡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交战双方:俄国与英
12、法土,之后普鲁士、撒丁被卷入,使战争近乎影响整个欧洲。战争起因:导火索是法俄对圣地和宗教保护权的争夺。实质是列强对近东和黑海两海峡霸权的争夺,实质是俄法的扩张与争霸政策的冲突。结果及影响:俄国在战争中失败,并于 1856 年签订了结束战争的巴黎和约。克里米亚战争是 19 世纪中期欧洲最重要的战争,从近东局势看,不分胜负从整个欧洲看,产生了决定性后果。黑海中立化(对各国开放,不许军舰通过) 。俄国让出在土耳其帝国内的一切优势,失去了在欧洲大陆优势地位,近东霸权为英国所取代,沙俄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充分暴露,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同时,英、法加强了在地中海和土耳
13、其的力量;奥地利输赢参半,后果恶劣;土耳其虽为战胜国,反被剥夺在黑海拥有舰队的权利并在经济上成为英法的附庸国。撒丁和普鲁士为统一大业积蓄了力量;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也因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爆发而寿终正寝。过程:可略1853 年 2 月,缅什可夫出使君士坦丁堡,5 月底空手而归1853 年 6 月,俄罗斯出兵占领多瑙河两公国中国政法大学10 月,土耳其进攻多瑙河及高加索地区11 月,俄罗斯正式向土耳其宣战1854 年 1 月,英法舰队出兵黑海,3 月,英法对俄宣战,
14、9 月,以克里米亚为主战场的欧洲大战7.“东方战线”苏联意识到集体安全机制构成难以实现,只有通过自己的力量保证自己的安全。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得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于是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德国和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罗马尼亚地区的势力范围。同时,苏联通过苏芬战争等一系列扩张性战争将疆界向西推进了两三百公里。这使得苏联与德国之间建立起一个缓冲地带,称为东方战线。这为苏联提供了必要了战略纵深,防止了后来德国闪击战的成功。8.太平洋战争(1941 年)二战中,日本随着侵略活动不断加剧,在亚太地区面临选择:北进攻苏联、南进攻东南亚还是东进攻美国。考虑到东南亚的战略资源和美国在此地区
15、的实力,日本决定主动攻击美国太平洋舰队以保证其在东南亚的扩张。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联合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实施突袭,以及小的损失重创太平洋舰队。随后,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9.诺曼底登陆(1944 年 6 月 6 日)二战后期,随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倒台,苏德战场出现重大转折,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的相继召开,应苏联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要求,1944 年 6 月 6 日,英美盟军在诺曼底海滩登陆,成功利用当时的气象条件,突破了希特勒的“大西洋堡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次行动由代号“霸王”的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指挥。诺曼底登陆使德国陷入东西南三面围攻中,被迫
16、在两个战场作战;掀起了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高潮,加速了战争的结束。二、重要合约与会议1.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或和会:1648 年 10 月 24 日,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在威斯特法利亚签订缔结的和约。缔约方:获胜的法国、瑞典和德国新教同盟及德皇和战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西班牙。根内容:主要涉及欧洲领土变更、帝国宗教关系和德意志国家体制。法国、瑞典和德国境内的大诸侯国都扩充了领土;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加尔文教在德国取得与天主教和路德教平等的地位;帝国重大事务有帝国议会决定,皇帝不得干预诸侯事务。影响:和约的缔结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法国在国际
17、事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破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2 航海条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为争夺海外贸易优势颁布的贸易条例。1651 年通过,主要针对荷兰。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地船只运送;凡从亚洲、美洲、非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及英国国境沿海的商业,应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直接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奥格
18、斯堡同盟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 年,法国与英、荷、奥、西等国的联盟进行的争霸战争。当时法国的扩张对欧洲其他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众矢之的。1686 年,荷兰联合奥地利和布兰登堡组成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法国最终被迫签订了莱斯威克条约,退回了西班牙许多土地,殖民势力受到削弱;英国则巩固了在地中海的地位,并同法国签订了有利的商约。3.维也纳会议181410 至 1815.6,欧洲各国为结束反拿破仑战争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国际会议。中国政法大学主要任务:调整欧洲疆界、实现欧洲均势、重建欧洲和平与会者:英俄普奥等国的君主和代表参与会议,法国作为战败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内容
19、:会议根据所谓“正统主义”与“补偿原则”,恢复和巩固了欧洲各国被推翻的封建王朝统治;不顾小国的民族利益和愿望,对欧洲地图重新进行了划分。为了防止欧洲各国民族革命运动的爆发,会议后还建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作为补充。影响:会议标志着国际关系的新体系维也纳体系的形成。4. 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通过的决议。主要内容为:是在正统主义原则、遏制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的,带有反动性质。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奥属尼德兰并入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部为补偿;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维持分裂状态;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5.亚琛会议:1818 年 9 月,俄普奥英法为解决法国赔款和从法国撤军的问题在亚琛召开的一
20、次关于欧洲协调的会议。内容:签订亚琛条约,盟国同意提前撤军。11 月 4 日,法国加入四国同盟,新的五国同盟具有持久联盟的性质。目的在保持欧洲的协调 ,为维也纳体系的运转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以梅特涅外交为代表的反动政策主导了维也纳体系。 6维罗纳会议1822 年 10 月后英法俄普奥为了镇压西班牙革命在意大利北部维罗纳召开的会议。会议内容: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法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的问题。英国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且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而其他国家则主张由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西班牙革命最终被镇压,重新恢复封建制度。影响: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
21、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 。7.柏林会议于 1878 年 6 月 13 日开幕的,旨在重建俄土战争后巴尔干半岛的秩序,平衡英国、俄国与奥匈帝国的利益的继维也纳会议以来 19 世纪欧洲最重要的会议。会议主要目:修改圣斯特凡诺条约的条款,让土耳其保住君士坦丁堡,以防止俄国向巴尔干扩张。结果与影响:与会国签订柏林条约。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黑山获得独立;保加利亚得到自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划归奥地利管理。这也标志着土耳其被瓜分的开端。同时,俄国军事胜利的部分果实在柏林会议后被剥夺。三皇同盟在此次会议后被瓦解,柏林开始成为国际事务的中心。8.四国条约1912 年 12
22、 月 13 日,美英法日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内容及影响:条约决定了签署各国互相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区域领地和属地的权益,实际上是承认可帝国在太平洋占领岛屿的现状。同时条约生效日起,英日同盟自动终止,为美国在该地区夺取霸权扫除了最大障碍。四国同盟的形成缓解了列强在远东地区的矛盾,但阻碍了东方民族解放的运动9.五国海军军备条约1922.2.6 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法日意签订的旨在限定各国海军舰艇吨位,维护美国军事优势的条约。背景:由于一战后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形势的变化,各国疯狂地进行海军军备竞赛。内容:限制各国海军舰艇吨位,美英日法意按 5:5:3:1.75:1
23、.75 的比例限制了海军舰艇吨位。影响:是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又一次胜利。它使英国海上优势开始丧失,美国海军实力可以与其平起平坐;使日本的野心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它迫使英美在海军基地上做出让步,使日海军在太平洋仍占有利地位。但由于五国海军条约对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以外的军备并未限制,因而它不能真正缓和帝国主义的海上竞争和军备竞赛。10.和平法令(1917 年 11 月 8 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即 1917 年 11 月 8 日,第二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列宁起草的法令。意义与影响:它是苏俄第一个对外政策性文件,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的非正义性,呼吁战争各方立即终止战争,进行真正民主和平的谈
24、判,缔结不兼并、不赔款的和约,并宣布废中国政法大学除秘密外交。和平法令作为纲领性文件以国内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和平民主的国际法令,表明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区别,对各国人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后苏俄根据和平法令展开和平外交。11.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布列斯特和约1918.3.3 苏维埃政府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与德国签订的屈辱性合约。背景:和平法令颁布后,由于协约国各国政府对苏维埃政府的照会不予答复,并采取敌对态度,苏俄不得不先与德国单独和谈。德国在谈判僵持时发动对苏俄的全线进攻。为了保卫革命果实,苏维埃与德国签订该和约。1918 年 11 月,德国爆发革命,推翻了威廉二世的君主政体,德国
25、一战战败,苏维埃政府立即宣布废除这一条约。内容:苏俄失去保加利亚、爱沙尼亚等大量的土地,并在补充条款中被要求偿还德国 60 亿马克。影响:但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国家摆脱了战争,赢得了必要的和平环境来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经济,加强国防。12.拉巴洛条约 (1922 年 4 月 16 日)1922 年的热那亚会议上苏维埃代表团利用德国同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同德国代表团在热那亚郊区的拉巴洛谈判,并于 4 月 16 日签订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双方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的赔偿。这为两国广泛、互利的商务联系创造了实际的可能。拉巴洛条约是第一个在
26、事实上肯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国际条约,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了苏维埃俄国,并在完全平等与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同苏维埃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的条约。它在列强的反苏阵线中打开一个缺口,打破了外交的困境,是苏维埃俄国和平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同时,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沉重地打击了协约国帝国主义的霸权政策,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13.洛迦诺公约 (1925 年 10 月)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为了防备德国的再度崛起而对法国可能的侵犯,一直积极寻求着在欧洲建立安全保障机制,但各方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安全保证问题始终没有达成一致。1925 年 10 月,英法德等七国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
27、,签订了洛迦诺公约,规定德国法国之间以及和周边国家的互不侵犯边界,并基本上接纳德国进入国联,德国恢复了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大国地位,法国在欧洲的同盟体系遭到严重打击,英国作为仲裁者称为大陆事务的决定因素。洛迦诺公约进一步削弱了凡尔赛和约。14.非战公约 (1928 年 8 月)一战后,德国军国主义逐渐开始复活,帝国主义的矛盾也变得越发复杂,军备竞赛规模越来越大,法国希望能与美国单独签订永远放弃战争的条约,但美国建议用多边条约代替。1928 年 8 月,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即非战公约在巴黎签订,条约规定废除把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式处理和解决国际争端,非战公约体现了战后人民对于和平
28、的渴望和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反对,但公约本身存在很大缺陷,只是和平主义幻想与强权政治相结合的产物,在现实面前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15.慕尼黑阴谋(1938 年 9 月)二战前,德国侵略势焰步步加剧,继 1938 年侵占奥地利之后,希特勒又对苏台德地区提出领土要求。为避免战争爆发,维持大国间的和平,英法决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谋取和平。1938 年 9 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会晤,在没有捷克代表出席的情况下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划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这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暂时满足了希特勒扩张的欲望,但刺激了法西斯势力进一步的贪欲,加速了战争的爆发。16.东方
29、公约1934 年 2 月就任的法国外交部长巴都主张借助苏联的力量抑制德国,建议建立一系列欧洲国家共同对付侵略的互助体系。随着法西斯侵略活动加剧,苏联也力图谋求通过缔结双边或多边的互助条约来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因此积极响应。1934 年 5 月举行的法苏会谈中,巴都建议订立包括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东方洛加诺公约,作为 1925 年洛加诺公约的补充;法国将对东方洛加诺公约提供保证;苏联则对洛加诺公约提供保证。德国反对这一公约,波兰也拒绝加入。1934 年巴都被刺杀,东方洛加诺公约随即被搁置。不过两国随后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虽然东方洛加诺公约没能签订,但这是对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一
30、次有意义的尝试。17.租借法案法西斯在世界的侵略导致美国逐渐放弃中立主义。在新中立法案中,美国规定可以由各国支付现金,自己负责运输的方式购买武器,这是对海运发达的英国的有力支持。但随着战中国政法大学争的发展,英国的外汇储备逐渐枯竭,无力购买武器。于是美国又颁布租借法案,规定可以以贷款租借、战后付款的方式购买武器。租借法案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推动了其经济的繁荣。同时这也是美国同其他反法西斯各国合作的军事、经济基础。这是美国走向参战有决定意义的步骤,对二战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三、重要机制理念政策1.门罗宣言与门罗主义:1832 年 12 月,美国门罗总统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
31、产生的背景:(一)拉美各国争取独立的斗争1790 年 10 月,海地黑人武装起义1803 年 11 月,通过独立宣言成为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同步西班牙革命,挑战维也纳体系(二)神圣同盟武装干涉拉美的巨大可能性1823 年 5 月,成功镇压西班牙革命后,俄、普、奥、法积极策划武装干涉西属拉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英国反对武装干涉,目的是取代西班牙在拉美的统治。(三)美国对拉美独立运动的态度人民一贯积极支持拉美独立政府借“中立政策” 捞取利益门罗主义的出台:1823 年 8 月,英国外交大臣乔治坎宁提出坎宁建议:承认拉美独立,保证不对拉美有领土要求,也不允许其他国家有这种要求;英美联合反对神圣同盟武装干
32、涉内容: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国政府对拉美政策的三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 “不干涉”、 “美洲体系”评价: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实质是美国早期扩张主义政策的有力工具,是以“集体孤立”的名义实施扩张。成为美国用以反对美洲以外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排斥了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铺平了道路 。2.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拿破仑采取 18061814 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1805 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1806 年颁布柏林赦令标志封锁开始。之后 1806 年到 1810
33、年,相继颁布华沙赦令、米兰赦令和枫丹白露赦令,加强对英国的封锁。基础:政策实施的原因是法国海军力量不敌英国,另外英国为支持反法同盟财政负担过重,法国希望用其拖垮英国。内容: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后来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影响: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引起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禁止中立国与英国敌国进行贸易,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
34、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3. 正统主义法国外长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位争取法国利益提出的外交原则,即肯定法国革命前欧洲的封建君主的正统地位,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符合欧洲封建君主中国政法大学的利益,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保全法国,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瓦解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意义。4.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大陆政策”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 核心内容: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联手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外交战略布局是联合奥地利,拉拢俄国,亲近英国,集中精力对
35、付法国,其中联合奥地利是其体系的关键。5.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指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社会历史根源:和平主义思潮是其得以长期推行的社会基础。英法衰落对安全战略所造成的限制与影响是根本原因。一战后欧洲均势格局的变化和不稳定的国际形势是导致英法绥靖外交的重要外在因素。英法政局不稳定是内部原因。对苏联的敌视、猜疑以及“祸水东引”的愿望是实行该政策的重要原因。6.威尔逊的十四点1918 年 1 月 8 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国会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提出了战后世界和平方案,称为威尔逊的十四点,
36、十四点的内容包括:废除秘密外交(进行公开协商),公海航行自由,贸易自由(门户开放),民族自决,建立国际联盟的等。其中成立国际联盟是美国的主要目的,美国希望由此可以达到世界盟主的地位。美国对于战后的这个蓝图体现了威尔逊典型的理想主义外交思想的同时也说明了美国势力的加强,在国际社会中谋求更突出的政治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造成战争的原因是传统的均势体系的不稳定性,于是他提出了十四点原则,并把这些原则带到巴黎和会进行讨论。十四点原则的宗旨是建立集体安全机制,维持世界和平。实际上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的目的在于夺取战后欧洲的领导权;加强和巩固美国在拉美的地位;谋取远东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
37、优势。十四点原则成为后来的国际联盟的宗旨,但美国并没有参加这一联盟,这也说明了十四点原则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威尔逊也被人们称为理想主义的国际关系学者。7.中立主义欧亚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以后,国际局势急剧紧张。美国的孤立主义势力利用了美国人民普遍反对卷入新的战争的和平主义情绪,鼓吹美国不应卷入欧洲纠纷。因为经济危机尚未度过,多数美国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经济的恢复、就业等切身问题,对国际事务不感兴趣,这些思想发展成为中立主义。美国将奉行的表面上不偏不倚的中立主义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了下来,1935 年参众两院联合通过中立法案,第二年又进行了修改,内容为军火禁运。中立主义表面上不干涉各国间的
38、纠纷,实质上模糊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界限,与英法的绥靖政策一样,纵容和鼓励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政策,加快了战争到来。8.美国外交政策沿革:自己想吧。 。 。四、重要国际问题教皇子午线由教皇确立的西葡两国殖民地范围的分割线。1493 年,教皇确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 100 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将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1494 年,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该线向西移动了 270 里格,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葡萄牙则控制了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波兰-萨克森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
39、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厚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东方问题所谓“东方问题(The Eastern Question) ”,始于 18 世纪末
40、二十年代初结束。指奥斯曼帝国衰落后,欧洲列强,尤其是沙俄在争夺其领土时应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国际问题。这些问题多集中在巴尔干半岛和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两海峡的通行权问题上。本质是欧洲列强对土耳其尤其是其领土的瓜分与侵略与其对欧洲国际关系尤其是均势的影响。产生原因:沙俄的南进政策是东方问题产生的根源;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导致欧洲列强的入侵;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各民族争取民主独立的斗争。内容:1、 列强对土耳其的干预:对希腊起义的干预;对两次土埃战争的干预;签订伦敦条约和海峡公约。2、 沙俄的扩张及俄土战争。3、 土耳其内部各民族反抗的民族解放运动。核心:列强对土耳其领土及权益的争夺。矛盾:土耳其国内各民
41、族的矛盾;列强与土耳其间的矛盾;列强间因争夺土耳其引起的矛盾。1768 年和 1787 年,叶卡德琳娜统治时期,俄国发动了两次俄土战争,分别签订了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和雅西和约,俄国取得黑海出海口,并建立了黑海霸权。俄国的扩张引起英、法等西方列强的反对,纷纷插手该地区事务,使该地区成为矛盾的焦点,东方问题遂成为 19 世纪国际斗争的焦点和欧洲外交的中心问题“东方问题”反映的多重矛盾:(1)奥斯曼帝国与其境内被压迫民族的矛盾(2)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列强的矛盾(3)欧洲列强在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时产生的矛盾这三组矛盾是 19 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其中又以第三组中的英俄矛盾最为突出“东方问题”大事记18
42、 世纪 “第一次东方危机”:两次俄土战争(1768-1774 1787-1792)库楚克-凯纳吉条约 雅西和约19 世纪 两次土埃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巴尔干(波黑)起义柏林条约20 世纪 波斯尼亚危机(1908)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 )终结的标志:1917 年苏俄政权建立和 1923 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二、19 世纪上半叶“东方问题”的发展中国政法大学(一)希腊独立运动与俄土战争1821 年 4 月,武装起义在希腊各岛全面爆发1827 年 7 月,英法俄伦敦条约仲裁希土冲突10 月,纳瓦里诺海战( 英法俄 vs. 土埃 )1828 年 4 月,俄土战争爆发1829 年 9 月 14
43、日,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1829 年 9 月 24 日,希腊人民取得最终胜利1830 年 2 月,英法俄伦敦议定书宣布希腊为独立的君主国 1833 年 2 月,奥托赴任维也纳会议后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梅特涅体系。(二)两次土埃战争第一次战争的挑起方:埃及1805 年,土耳其任命穆罕默德阿里为埃及总督,阿里的改革使埃及成为土耳其最强大的附属国1831 年 11 月,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1833 年 2 月,俄军进入博斯普鲁斯海峡,3 月驻扎君士坦丁堡城外。英、法、奥强烈不安,施压土耳其向埃及让步。 1833 年 4 月屈塔希亚和约 ,土耳其割让叙利亚给埃及,第一次土埃战争结束
44、18337 俄土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 ,俄罗斯获得达达尼尔海峡的专属使用权 1839 年 4 月,土耳其进攻叙利亚,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1840 年 7 月,英、俄、普、奥、土第一次伦敦协定11 月,埃及被迫接受1841 年 7 月,英、法、俄、普、奥+土耳其伦敦海峡公约两海峡国际共管影响:1、客观上维持了奥斯曼帝国的现状2、俄罗斯外交的失败,拱手让出优势3、英国成为最大得利者,加强了对叙、黎、埃的控制4、法国和奥地利找到了与英国的近东外交共同点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6 月
45、28 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曾被土耳其大败的日子,演习选在这天意在挑衅。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毙命。德、奥匈帝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事件遂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鲁尔危机与解决计划1923 年 1 月,法国以德国没有按时支付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战争赔款为由,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德国垄断集团在英美的支持下,采取“消极反抗”政策,矿区几乎停产,煤矿产量急剧下降。德国因为工业停滞更加剧了通货膨胀,从而经济更加困难,无力支付赔款。而法国不仅因此生铁产量大降,还为自己的占领军
46、支付了 10 亿法郎的高昂军费。同时美英政府更希望帮助德国摆脱危机,以保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英美向金融市场大量抛出法郎引起法郎大幅贬值,法国的财政陷入更加严重的困境。这迫使法国撤军,并同意重新审查赔款问题。8 月德国斯特莱斯曼组成了新内阁,主张停止消极抵抗,危机结束。中国政法大学道威斯计划 (1924 年)鲁尔危机后,为了削弱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使德国形势向有利于英美两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方向发展,英国向法国提出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赔款问题和消除鲁尔危机。法国面对财政危机无力抗拒,不得不同意。协约国成立了专家委员会,研究德国赔款问题,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担任主席,1924 年 8 月通过了专家委员会提出的
47、方案道威斯计划。内容是以帮助德国稳定和恢复经济为基础,向德国提供贷款,德国赔偿数额逐年增加,来源为税收和工业利润,各国监督德国的财政税收;要求法国从德国撤军。道威斯计划是对凡尔赛和约的重大修改,标志着凡尔赛体系所确立的国际关系已开始动摇。德国得以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法国在赔款问题上的优越地位已经丧失,英国保持了欧洲大陆的均势,同时美国重新在欧洲大陆政治经济事务中取得了发言权。杨格计划 (1929 年)由于道威斯计划未对德国赔款数额做出封顶,加上德国遭遇经济危机的影响,致使德国要求修改。1929 年以美国人杨格为首对德国赔款数额重新进行评估,制定了杨格计划。该计划对德国的赔款数额进行了封顶,
48、还取消了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的监督,并规定协约国按期从莱茵区撤军。但是 1932 年月德国宣布因经济困难今后不再支付赔款。最后根据洛桑协定规定,德国应再缴付 30 亿马克,但实际上德国未曾缴付。杨格计划最终不了了之。杨格计划减轻了德国的经济负担,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为后来德国的崛起以及侵略战争奠定了基础。五、重要利益集团神圣同盟是 1815 年维也纳会议后,针对法国大革命以及为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所建立的国家联盟。最初由俄、奥、普组成,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主要发起者,同盟国表面上强调三国时根据基督教义组成同盟,缔约各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要互相帮助,实际上列强希望借此维护在维也纳会议上确定下来的各国利益和欧洲旧秩序,反对资产阶级和民族革命。此后欧洲几乎全部国家都加入了其中。19 世纪 20 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招致美国的反对并抛出“门罗主义”。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 年后名存实亡。在 1830 年法国七月革命和 1848 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四国同盟英俄普奥为保证 1815 年巴黎和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目的:四国同盟与神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