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形势与政策论文06775.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308433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论文0677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0677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0677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0677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对华技术转让问题一段时期以来美国国内一些势力不断借口美国对华技术转让问题大作文章,造谣称中国在过去 20 年内曾通过中美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窃取美国先进军事技术,危害美国国家安全。这给中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严重破坏了中美两国首脑互访所创造的发展双边关系的良好势头。本文拟就美国对华技术转让问题进行一历史的回顾,探讨一下 80 年代以来美国对华技术转让的目的、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美国国内目前这种鼓噪对发展中美关系的不良影响。 一、美国对华技术转让是中美关系发展良好的体现和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进行技术禁运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

2、时美国已经纠集其盟国在 1948 年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 ( 简称“巴统” ) ,统一管制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 1949 年美国制定了出口管制法 ,控制一些具有军事用途的产品和技术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并根据出口对方是否是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现存以及潜在的关系状况,以及对方所奉行的政策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等七个因素,将出口对象分为七组 Z 组、 S 组、 Y 组、 W 组、 Q 组、 T 组和 V 组 ( 按管制严宽程度顺序排列 ) 。新中国成立之初被列为 Y 组,在与美国的贸易上享受与苏联一样的待遇。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赴朝参战,美国把中国列为 Z 组,开始了对中国的禁运。1953 年

3、,在美国的指使下, “巴统”成立了专门的中国委员会。美国这种对华技术禁运政策一直持续到 70 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前。 美国对华技术禁运的松动是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而实现的。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共同的战略利益将中美两国推到一起。双方领导人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步采取了一些友好姿态。 1971 年 4 月,作为改善对华关系的一个信号,尼克松政府结束了对中国的禁运,重新将中国划入 Y 组,允许向中国出口相当于对苏联出口商品的 70 。随后向中国出口了十架波音 707 飞机。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美国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裹足不前,对华技术出口政策也没有大的进展。直到中美建交,美国一直坚持对中国和

4、苏联采取同样的出口政策,不能出口苏联的技术和产品也绝对不许出口中国。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解禁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必然结果。 70 年代末,苏联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高潮,美国则处于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战略劣势。这促使美国加快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步伐,对华技术出口被提到议事日程。 1978 年春,在国防部长布朗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的建议下,成立了由不同机构人员组成的委员会,专门检讨对华技术转让和含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问题。 11 月,美国通知英、法、联邦德国等, “美国将不再禁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向中国出售武器” 。但此时,美国对华禁止出口武器和严格的技术转让政策并未迅速改进。 1979 年 1 月

5、 1 日,中美关系正常化。 5 月,美国国防部专家向布朗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增强中国对付苏联的军事能力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在此基础上,布朗向卡特建议放宽对华出口具有高技术产品的限制,并得到卡特政府的同意。 1979 年 9 月,美国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副国防部长威廉佩里率团访华,与中国军方专家就美国向中国转让军民两用技术和对中国军用物资销售问题进行了专业性磋商。佩里回国后,美国国防部宣布,它已批准美国公司提出的向中国出售包括防空雷达、运输直升机和电子检测设备在内的 20 多个申请。 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对华技术转让问题1979 年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促成了布朗提前访华,加快了中美在军事领域的合作,推动

6、美国对华技术出口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980 年 1 月,布朗在访华期间答应向中方提供可能用于军事用途的地球资源卫星。 3 月,美国国务院公布了“第 81 号军品控制简讯” ,列举了六类 30 种不同的可在“逐案审理”基础上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包括防空雷达、通讯设备和运输设备等。 5 月 25 日,卡特总统宣布将中国从 Y 组划出,单独列为 P 组,以示与苏联不同,并使中国能得到非杀伤性军事设备。同月,美国国防部批准向中国出口 212 架贝尔特直升机,并放宽对中国出口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的限制。至此,美国在对华技术出口和转让政策上终于迈出了漫长、审慎而又艰难的一步。 美国对华技术产品出口与技术转让是

7、中美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双边关系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美建交后,卡特政府虽然在对华出口政策上有所放宽,但仍有很多限制。 1981 年 7 月里根总统提出了新的对华技术出口政策,即“双倍政策 (the double threshold policy) ”允许美国厂商向中国出口的技术和产品在性能和水平上可能是美国向苏联出口的两倍。但由于“双倍政策”是建立在与对苏出口比较的基础上的,概念十分不清楚,总统的意图没有得到实现。 1983 年初,美国政府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认为进一步放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符合美国的切身利益。 5 月,里根总统指令将中国从出口管制的 P 组升为 V 组,并于 1

8、1 月 23 日生效。 美国这一政策公布后,向中国出口技术及其产品的申请迅速增长,但审批手续十分复杂。一般项目审批手续需 200 天,其他项目则要 270 天,此后还要“巴统”审查三个月。在“巴统”内,由于由美国审批后报到“巴统”的向中国出口的项目增长迅速,其占“巴统”收到的同类申请的比例不断上升。 1982 年美商向“巴统”提出的申请占“巴统”所收到申请总数的 54 , 1985 年更上升到 95 。由于美国申请的急剧增加, “巴统”接到向中国出口的申请也相应飞速增加 1 。 这种复杂的审批手续使总统放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的意图不能实现。美国商人在向中国出口技术和产品过程中,与欧日商人相比处于

9、不利地位,仅审批时间就为前者的两倍。故从 1985 年起,美国多次协同“巴统”调整政策,不断简化审批手续。至 1988 年,美商共提出 6900 份对华技术产品出口申请,价值 36 亿美元,获准 6200 份,占申请项目的 91 2 。 冷战后的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是在新的限制基础上谨慎进行的。 1989 年 6 月 5 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停止一切对华政府间和民间的军品销售,停止对中国出口管制政策放松的审议。 7 月 14 日、 15 日,参众两院通过一系列提案敦促布什政府对中国实施更严厉的制裁措施,重新研究对华核技术输出及其产品的出口,冻结实施对华技术出口已经给予的优惠待遇。此后美国国

10、会通过的 1990 年和 1991 年的对外关系授权法规定暂停给向中国出口的某些商品列在美国军火清单上的防务用品、美国制造的用中国火箭发射的商用卫星发放许可证。美国关注中美关系的专家评论道:“在 1989 年政治风波前,美国国防部每周都收到 30 多个对华出口申请,之后,对华出口军品控制单上商品的任何申请,如果没有特别的豁免,都被拒绝。制裁不仅用于新协议的签订,而且运用于包括可追溯到 70 年代所有现存协议的实施。几百个商业出口申请被拒绝,商业的和政府间的合同被中断。 ” 3 这样,中国原拟进口的军民两用技术以及真正用于民用而被美国看作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技术和产品受阻。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航空

11、航天部就有十个此类合同被终止,另有十个合同被推迟 4 。 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对华技术转让问题二、美国对华技术转让成为美国内政治干斗争的一个议题 克林顿是借美国经济再一次进入衰退之机击败布什而入主白宫的。上台之后,他提出以维护美国经济安全、扩大对外出口为主要任务。而技术含量最高的商品是美国最具竞争力的商品,若坚持对华技术产品的禁运显然是不利于其振兴经济的目的的,也是美国企业界所不能同意的。克林顿上台不久,赴硅谷阐释其振兴美国经济的计划,当地企业界 20 多位经理向其抱怨,美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条例妨碍了美国计算机和其他先进技术对中国的出口 5 。因此,克林顿在取消对华技术制裁方面继承了布什时期的政策

12、,继续逐步放宽对华出口限制。 美国对华技术转让受到美国对华总政策的影响。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打破了曾经作为美国对华政策基础的联华抗苏共识。美国对华政策不断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议题。首先,围绕对华最惠国待遇以及人权问题,在政府和议会之间、在国会内部出现了历时数年的辩论。接着,围绕对华政策到底应该是“接触”还是“遏制” ,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期间,台湾这一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因为美国对台出售先进战斗机和美方邀请李登辉访美,引起中美关系两次大的波折。在这样的氛围下,美国对华技术转让和出口政策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所谓中国向巴基斯坦、伊朗、利比亚出口核技术的谣言影响。美国政府还时不时借之施加新的制裁

13、。如克林顿上台不久,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于 1993 年 8 月 25 日宣布,美国有“确实的证据”证明中国违反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的有关规定,向巴基斯坦出售了 M 11 导弹技术,为此决定对中巴实行为期两年的二类制裁,即禁止向中巴出口电子设备、太空技术及军用飞机。同月在北京进行访问的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拉理普雷斯勒表示,除非中国公开宣布今后不再出售违背导弹及其技术控制的武器,并接受检查,否则美国国会将通过新的针对中国的法律 6 。直到 1994 年 10 月中美双方签定导弹联合声明,美方才又宣布取消这些技术制裁,放宽了民用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但在军品的出口方面,步子迟缓,直到今天,美国对军品的出口限

14、制仍然没有取消,未恢复到 1989 年以前的水平。 美国对华技术转让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议题。如 1985 年中美双方达成的有关双方核技术合作的协议,本来是为促进美国利益而制定的里根政府与中国签订这一协定之初,希望利用中美在核技术领域的合作实现其外交政策目的:推动中国实行更加严格的不扩散政策,加强出口管制;使美国公司能在中国竞投中国的合同,增进中美关系等 7 。这一协议在 1989 年被中断,迫使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长期无法进行。尽管在此期间,中国加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并成为指定理事国,承诺不帮助无核国家发展核武器,还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禁止生

15、物武器公约 、全面核禁试条约等一系列国际公约,并在 1997 年 9 月颁布了核出口管理条例。但直到 1997 年江泽民主席访美,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才重新启动,签订了关于和平利用核技术合作的意向性协议 。 1998 年克林顿访华时,双方最终签订了这一协议。但其实施至今还受到中国“核间谍案”的影响,无法认真落实。 另一个争论的焦点是中美在卫星发射领域的合作。 1988 年,里根总统批准出口美国卫星由中国火箭发射。美国现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称美国政府的政策完全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刺激中国帮助美国制止导弹技术扩散,提高美国在全球卫星生意中的竞争力,有助于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对华技术转让问题向中国传播西

16、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8 。由于 1989 年新的出口限制,批准用中国火箭发射商用卫星的申请需要总统的豁免。布什总统在 1989 年到 1993 年的三年中为九项卫星计划发出这种豁免。克林顿延续了这一政策,在上台后的五年中为 11 项这种计划发出了豁免。在 1996 年 2 月的一次发射过程中,发生火箭爆炸、卫星被毁的事故。事后,美方合作者劳拉公司派专家到中国与中方专家一起就事故的原因做了调查,找出了失事原因。谁知两年后,美国媒体报道,在为美国空间卫星公司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向中国提供了关于制导系统的专门知识,把中国核导弹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了,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安全。甚至有些议员指责说中方是故意将卫星引爆

17、的。就在克林顿访华前夕,包括众议院长金里奇在内的 152 名众议员以“美国向中国出口敏感导弹技术问题尚未查清”为由,联名致信克林顿,要求取消他的中国之行。克林顿决定为了美国的利益提前访华后,美国国会匆忙组成了以加利福尼亚共和党参议员克里斯托夫考克斯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历经六个月的调查于 1998 年 12 月向国会递交了长达 700 页的报告,指责中国在过去的 20 年中通过偷窃手段获得了美国军事技术中某些最机密的技术,包括核武器设计技术。报告还提出了限制向中国出口的 38 项措施 9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有关向中国转让卫星技术的调查报告尚未正式公布,美国舆论界再次就中美之间的技术合作问题

18、寻找借口。 1999 年 3 月 6 日, 纽约时报报道, “中国原子能间谍从美国的实验室窃走了原子弹机密” 。随后,美国媒体连篇累牍刊载此类消息,称早在 80 年代初就有一位在加利福尼亚州一实验室工作的出生在台湾美籍科学家,将美国中子弹的机密资料泄露给中国;到 80 年代末,又有人将美国 W 88 核子弹的技术交给中国,使中国改进了核子弹减少弹头的重量,增加了威力改进后的弹头可以装在瞄准美国的多弹头洲际导弹上,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安全 10 。最后他们把目标锁定在华裔科学家李文和身上,指责他利用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将机密泄露给中方,因此中国才会制造出了类似的东西。中国七位著名科学家于 1999 年 2 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公开信,列举了许多证据予以驳斥。但至今未见哪家美国报纸有勇气发表这封公开信。 3 月 18 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公开表示:中国盗窃美国核技术机密的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但此事远没有过去,调查还在进行。无论结果如何,这件事已对中美关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信管 0902 班 黄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