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村职业教育“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1).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306007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职业教育“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职业教育“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职业教育“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村职业教育“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村职业教育“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农村中职“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贵州省罗甸中等职业学校 王中学农村职业教育不同于城市职业教育,无论在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区位优势或是信息资源上都与城市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许多省市的农业中专学校与其他类型的中专学校合并升格建成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步入了新的管理体制,这种差距就更加明显。高等职业学院涉农专业的发展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农村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地农村职业教育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发展迅猛,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农村劳动力

2、实现非农转移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们同时看到,各地农村职业教育非农专业建设形势喜人,涉农专业发展步伐仍然缓慢,有的根本无法开设涉农专业,存在农村职业教育不为农的怪现象。广大“两后生”厌农的思想依旧十分严重,不少职业学校年年招生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管理、园艺等涉农专业,但招生人数和开办的班级十分有限,有的学校甚至招不到生,大量的农村强壮劳动力及“两后生”涌入城市,老弱病残幼留守农村。国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以后,为农村职业教育开设涉农专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返乡农民工、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首当其冲成为涉农专2业招生的主要对象。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等技

3、术推广,零星的传统生产方式已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已不是一张文凭,而是要求其是否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以及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职业能力。农村职业学校由于多年来涉农专业招生艰难,导致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实验基地等方面投入不足。虽然职业教育为职业岗位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社会认可,但在人才技能培养最重要的方法即实践教学模式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毕业生所具备的实践应用技能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有很大差距,在教学设备、实验基地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无疑是“黑板上种树、教室里养猪” ,中职

4、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农村急需农业专业人才日益矛盾。因此,探索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从多年职业教育涉农专业教学工作实践中,就涉农专业教学实践改革提出一些设想,为农村涉农专业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作参考。一、明确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农村培养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学3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了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体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办出成效的关键。涉农专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更

5、多的是以大田作物、设施园艺和规模化养殖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和持续性,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则遇到的是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我们可以将涉农专业三年的学制设计为不间断的“生产过程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三年制的畜牧兽医专业建立”生产体验技能培训-综合实践”的教学实践体系,第一学年采取生产体验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第二学年以教学内容为目标重点开展综合实践,第三学年到大型企业进行顶岗实践。这样的模式是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把产教结合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生产流程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二、实施课程整合,推行生产性实践教学

6、,建立独立实践课程体系。以“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实验与实践技能课程化。农村职业教育涉农专业课程设置往往过多地强调本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导致理论教学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较大地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农业发展优势,整合多重的内容或专业技能,设计真实的任务,4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的统一,以任务为驱动,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即“教学实用原则”。如畜牧兽医专业 ,可以将养猪、养羊、养牛、养禽等相似的课程整合为畜禽生产学和独立的综合实训技术实践教材,有效整合各个学科的

7、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生产过程灵活安排教学实践课,使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了解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将实践教学由间断性变为连续性,局部性变为整体性,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目标化,达到以“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提高。三、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技能。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与生产过程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其方式必须走出校门,深入生产一线,

8、从一些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中,可以采取“学校+学员” 、 “学校+ 企业” ,即学生可以进入学校实习基地或种养殖企业或相关协会,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通过多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51、采取“公司+学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以教学实验基地为依托,设立“公司” ,公司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践计划,选择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的生产经营项目,管理上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教师、基地技术人员和学生承担项目的实施,组织上依托实习

9、基地,实行生产、教学、经营一体化,教师既传授知识,又实地指导生产、经营,学生从生产经营活动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2、纳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相关专业的课题研究,包括校本教材的编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分析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科研动态,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提供新的经验。3、学生到基地、企业或农户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生产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学以致用,磨练意志,提高能力,适应就业岗位,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四、搭建平台,打造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之大非师之大” ,

10、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既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6者,更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和创业成才的引路人。 “双师型”教师一是可以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定期地举行校企合作洽谈会,交流生产经营经验,实施产教研结合,培养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二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教师理论知识不断更新,掌握农业生产科研新技术,积累教学生产实践经验;三是实施课题责任制度,专业课教师与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实施捆绑,把新技术推广的成果和教师的考核成绩、职称评定和效益的分成结合起来,风险共担,利益同享,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四是教师与学生结对帮扶,专业课教师负责指导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建立种养殖基地,扶他上马,送他一程,确保学生创业成功,教师可从中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