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提纲(更新到9.2).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305085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48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提纲(更新到9.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历史提纲(更新到9.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历史提纲(更新到9.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历史提纲(更新到9.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历史提纲(更新到9.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会考要求:a 、识记。b、理解。 c、分析。d、综合。条目后第一个字母为合格要求,第二个字母为优秀要求。1.1 会考条目(2012 年版):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a,b。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c。二、西周分封制(一)背景:周武王伐商,经牧野一战,灭商建立周朝。(二)分封对象: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之后。形势图(三)权利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四)影响:1、积极:稳定政治秩序,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使周的势力扩展到东方广大地区。2、消极: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削弱。三、西周宗法制(一)内容:按照血缘宗族

2、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结构。结构图(二)意义: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1.2 会考条目:一、秦的统一。a ,b。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a,b。一、秦的统一与扩张(一)秦灭六国1、时间: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2、意义:结束战乱;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权。(二)秦帝国的扩张。1、北方: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筑长城、 “直道”。2、南方:修灵渠,平定岭南。3、西南方:在“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4、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郡县制(一)确立: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

3、国推行。(二)郡县制的地方行政机构。1、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兵事、监察。2、郡下设“县 ”、 “道”。县级以下有“乡” 、 “里”和“亭 ”。(三)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四)意义1、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消除割据,使“ 大一统 ”政体更加巩固。三、皇帝、三公九卿制度(一) “皇帝”称号。(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三公九卿制的特点:1、皇权独大。2、三公九卿分权负责,行政效率高。3、丞相位高权重。1.3 会考条目: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立。a,b。二、唐朝三省六部制。a,b。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a,b。四、元朝行省制度

4、。a,b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c,d。一、皇帝制度(一)特点:1、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立法、决策权于一身。2、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2)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二、君权和相权(一)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1、频繁更换。2、免职处死。3、破格用人。4、高级将领参与机要。5、设立“中朝” 。(二)唐代削弱相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其下分六部)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宋代削弱相权的措施:在宰相“同平章事 ”之外增设 “参知政事”、 “枢密使” 、 “三司使”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

5、)(四)历代帝王削弱相权的原因:1、防止宰相擅权。2、提高行政效率。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三、行省的设置(一)秦汉、唐、宋、元的地方行政区划。(二)行政区域:中书省(腹里) ,行中书省,宣政院辖地。(三)行省制度的特点:1、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3、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四)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1.4 会考条目: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a,b。二、清朝的军机处。a,c。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b,c。一、内阁制度的形成(一)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1、内容

6、:废除丞相职位,六部直属皇帝。2、后果:(1)高度集权。 (2)政务集于皇帝。(二)明成祖朱棣设内阁1、内容:设立内阁辅助皇帝。2、发展: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3、特点:(1)没有法定地位,职权不明,无法正式统率六部百司。(2)皇帝以宦官牵制内阁。二、军机处(一)设立时间、职责:雍正年间,初为处理西北军务,后扩大到其它政务。(二)特点:(钦、简、速、密)1、官员钦定。2、人员精干,有官无吏。3、办事效率高。4、政治决策封闭性。(三)意义: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4)密折制度: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了中央集权。(五)明清以来总的政治趋势:中央集权逐步

7、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问题:明清专制政治的强化对中国社会有怎样的影响?积极面:1、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 (统治)2、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统一)消极面:3、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严重扼 杀了社会创造力,束缚了人们思想的 发展。 (思想)4、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遏制了 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2.1 会考条目:一、鸦片战争的背景。a,b。二、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a,a。三、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a,b。四、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b,c。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9 世纪)(一)西方

8、列强: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二)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内部危机严重,外部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二、 南京条约(一)签订时间:1842 年 8 月。(二)内容:(1)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 赔款 2100 万银元。(3)口岸。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4)关税。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3)影响: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三、 马关条约(一)签订时间:1895 年 4 月。(二)内容:1、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9、两亿两。3、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4、设厂(资本输出) 。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勾起了西方列强对华的更大野心。 (1、政治贷款。2、经济投资。 )四、 辛丑条约(一)签订时间:1901 年 9 月。(二)内容:1、赔款。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 2、划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国中国)3、严禁反帝。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4、驻兵。 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影

10、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五、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二)列强剥夺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三)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四)在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五)在经济上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总结:列强的侵略行径及不平等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至 1901 年中国已完全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2 会考条目:一、三元里抗英。a,b 。二、黄海海战。a,a。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b,c

11、。一、三元里抗英(一)时间:1841 年 5 月。(二) 申喻英夷告示 。(三)意义: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二、黄海海战(一)时间:1894 年 9 月。(二)部分人物与战舰。三、反割台斗争(一)原因: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二)领导者:邱逢甲、徐骧(义军) ,刘永福(黑旗军) 。(三)重要战役:台中大甲溪之战。(四)失败主要原因:缺乏清政府的支持。(5)意义:台湾军民以劣势装备,打死打伤日军三万多人,他们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2.3 会考条目:一、卢沟桥事变,a,a.二、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a,a

12、.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c.四、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a,a.五、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c,c.一、侵华日军的罪行(一)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1、时间:1931 年 9 月 18 日。2、背景:日本受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困难;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二)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1、时间:1937 年 7 月 7 日。2、起因:日军借口士兵失踪炮击宛平城和卢沟桥。三)战况:1937 年 7 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1937 年 8 月 13 日, “八一三事变” ,上海失守。1937 年 12 月,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1938 年 5 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1

13、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失守。(四)日军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5)日军的殖民统治:1、政治上“以华制华” ,扶植傀儡政权; 2、经济上疯狂掠夺,3、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原因:日本侵华,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二)过程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P37)2、1935 年中共发表“ 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 月,中共陕北“瓦窑堡会议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P37 )3、1936 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P38)4、19

14、37 年 8 月,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P38) ,5、1937 年 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公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P39)(3)意义: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正面与敌后)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事件。(一)正面战场 (P39)1、1937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2、1937 太原会战,取得抗战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中共) 。3、1938 徐州会战,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大捷。4、1938 武汉会战,战略相持阶段到来。5、1940 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15、(P40)(二)敌后战场 (P40)1、1937 年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2、1937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3、1940 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四、中共七大(一)时间、地点:1945 年春,延安。(二)背景:抗战即将胜利,民族革命将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内容:1、政治上:制定了党的任务为放手发动群众,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2、思想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3、组织上: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4)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五、抗战胜利的意义(一)抗日战

16、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二)抗日战争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3)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一、正义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是正义战争,得道多助。二、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共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四、国共两个战场协同作战。 这是抗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主要原因。5、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协作。 这加快了抗日战争决定性胜利的进程。3.2

17、会考条目: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a,a.二、武昌起义的爆发。a,a.三、中华民国的成立。a,b.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b.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c.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武昌起义(一)背景1、外部: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 )2、内部:清政府反动卖国、 “新政” 、 “预备立宪”。(二)兴中会:1、时间、地点:1894 年,檀香山。2、领导:孙中山。3、口号:振兴中华。4、意义: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促进了其它革命团体的产生。(三)同盟会的成立1、时间、地点:1905 年,东京。2、领导:孙中山。3、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4、意义:

18、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四)黄花岗起义1、时间,地点:1911 年 4 月,广州。2、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五)武昌起义1、时间:1911 年 10 月 10 日。2、领导团体:共进会,文学社。3、主力:新军。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时间、都城、国旗:1912 年元旦,南京,五色旗。(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目的:1、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2、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二)内容:1、主权在民,天赋人权。2、三权分立。3、责任内阁制。(三)意义:1

19、、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2、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一)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三)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3.3、会考条目:一、五四运动。b,c.二、中国共产党“ 一大” 。 b,b.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a,b.四、国民革命。a.b.五、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a,b.六、红

20、军长征及其意义。a,b.七、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a.b.八、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B.c.一、五四运动(1919)(一)爆发原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二)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结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拒绝签约。(六)性质、意义: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中共一大1、时间、地点:1921 年,上海、嘉兴南湖。2、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纲领)3、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4、意义:宣告了中共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

21、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一)中共一大1、时间、地点:1921 年,上海、嘉兴南湖。2、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纲领)3、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4、意义:宣告了中共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二)中共二大1、时间、地点:1922 年,上海。2、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3、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4、最低纲领的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适应了中国的实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

22、际的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为什么说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定义: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三、国民革命(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背景1、共产党:工人运动遭受挫折。2、国民党:孙中山受十月革命影响,决定“以俄为师” ,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方式:党内合作。(二)国民党一大时间、地点:1924 年,广州。内容: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党内合作)意义: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成立。(三)北伐战争1、时间:1926 年 7 月-1927 年初。2、目

23、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3、国民革命的失败: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四)意义:1、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2、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反封建)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反帝)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1、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2、中共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3、中共对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缺乏警惕。4、否认农民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压制农民运动,反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国民革命的失败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什么问题?1、在理论上不成熟。2、在实践上缺乏斗争经验。四、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的开辟(一

24、)八一南昌起义1、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2、背景:国民革命的失败。3、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二)八七会议1、时间:1927 年 8 月 7 日。2、地点:汉口。3、内容: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秋收起义。(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时间:1927 年 9 月。2、领导:毛泽东。3、意义: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城市革命的不合理性,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四) “围剿”与“反围剿”1、原因: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决心“围剿” 。2、时间:1930 年1933 年。3、第

25、五次反“ 围剿” 失败的原因: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五、长征(一)原因: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二)时间:1934 年 10 月1936 年 10 月。(三)遵义会议1、时间:1935 年 1 月。2、内容(1)结束了王明“左” 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3)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历程。1、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 (民主革命纲领)2、从第一次

26、工人运动高潮到国共合作开展革命。 (革命需要统一战线)3、从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领导权)4、从攻打中心城市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结合中国实际)5、从听命于共产国际到遵义会议独立而又正确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独立自主)这个过程既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不断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的过程。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解放战争(19461949)1、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 2、毛泽东关于“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的论断。 3、战略反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27、4、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5、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统治。(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举行,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 (人民)人民摆脱少数剥削者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当家作主。2、 (国内)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3、 (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4.1、会考条目: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a,b.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

28、,c.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b.四、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c.一、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时间、地点:1949 年 9 月,北平(二)内容:1、确定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2、通过共同纲领等三个重要文件,确定了国体。3、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二、新中国的成立(一)时间:1949 年 10 月 1 日。(二)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成为具有真正主权的国家。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政权。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三、人民代表大会制

29、度(一)确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宪法内容:1、确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2、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三)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四)宪法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初步建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二)职能转变: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结束,转变为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3)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

30、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二)法律依据:1、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四)意义: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2、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3、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有什么意义?答: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1、实现了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人民)2、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统一)3、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经济社会

31、)4.2、会考条目:一、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a,b。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b,b。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b,b。一、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一)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权组织革命委员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三)国家的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二)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

32、乱反正。2、政治路线。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改革开放。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2、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1980 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构

33、想。(二)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三)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四)1999 年 3 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4.3、会考条目:一、 “一国两制 ”的构想。a,b.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c.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c.一、 “一国两制 ”的构想(一)1979 年,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二)1981 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三)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

34、首次提出“一国两制” 构想。(四)1984 年“ 一国两制 ”构想在全国人大通过。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香港回归1、1982 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提出“一国两制” 方案。2、1984 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宣布 1997 年 7 月 1 日收回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高度自治。3、1990 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二)澳门回归1、1987 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2、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三)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港澳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35、,也是 20 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1、 (港澳)结束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2、 (中国)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3、 (世界)为国际间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一)1979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两岸停火。(二)1980 年后,两岸开始民间交往, “三通” 放松。(二)1992 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三)1994 年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四)1995 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5.1 会考条目: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

36、,c.二、中国代表团参加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和 1955 年万隆会议.a,b.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背景:1、朝鲜停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2、中国争取国际局势好转,创造和平环境。(二)首次提出1、时间、事件:1953 年,中印西藏问题谈判。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三)正式确立1、时间、事件: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二、日内瓦会议(一)时间、议题:1954 年,朝鲜、印

37、度支那问题。(二)成果: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3)意义: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展示了新中国争取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决心,显示了周恩来的外交艺术。三、万隆会议(一)时间、议题:1955 年,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二) “求同存异 ”方针:1、求同:反对殖民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争取世界和平。2、存异: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三) 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四) “万隆精神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争取世界和平的精神。5.2、会考条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席位得

38、到恢复。b,b.二、中美关系正常化。b,c.三、中日邦交正常化。a,b.一、重返联合国(一)原因:1、亚非拉国家(第三世界)的支持。2、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3、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二)时间、标志:1971 年,第 26 届联大第 2758 号决议。(三)意义:1、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中美关系正常化(一)原因:改善两国关系是双方共同的要求。1、美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2、中国: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加剧。(二)过程:1、1971 年,乒乓外交。2、1971 年,基辛格访华。3、1972 年,尼

39、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1978 年, 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5、1979 年,中美建交,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三、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二)标志: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正式建交。(三)意义1、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2、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3、会考条目:一、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a,b.二、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a,b.一、外交政策的调整(一)背景:1、国际形势的发展。2、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二)调整依据

40、:邓小平对战争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三)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不结盟。二、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一) “上海五国机制” 。1、时间,地点:1996 年,上海。2、参与国:中、俄、哈、吉、塔。(二)上海合作组织。1、时间,标志:2001 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参与国:中、俄、哈、吉、塔,乌。3、定义: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三)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意义:1、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2、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3、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2 会考条目:一、梭伦改革的主

41、要内容和作用。a,b.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a,b.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b,c.一、梭伦改革(一)时间,背景:公元前 594 年。工商业发展、贵族专权、矛盾激化。(二)目的:打破贵族专权,缓和社会矛盾。(三)内容:1、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促进工商业的发展。2、政治上: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设立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4)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公元前 443 年公元前 429 年)(一)除十将军之外,各级官职向

42、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二)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三) “五百人会议 ”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任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四)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5)国家为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一)局限性1、范围:只限于男性公民,不包括奴隶、妇女、外邦人。2、性质: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3、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作用: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6.3 会考条目一、罗马法的主要内容。a,b.二、罗马法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价值

43、。b,c.一、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一)习惯法。(二)成文法十二铜表法1、时间:公元前 449 年2、内容: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等方面。3、意义: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4、局限性: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三)公民法1、时间:公元前 509 年公元前 3 世纪中叶。2、特点:(1)适用于罗马公民。 (范围)(2)注重形式,程序繁琐。 (程序)(3)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私法不够完善。 (内容)(四)万民法1、背景:疆域扩大,外邦人增多。2、特点:(1)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范围)(2)简单灵活,实用有效。 (程序)(3)更注

44、重调解经济和民事纠纷。 (内容)(五)自然法1、自然法之父:西塞罗2、定义: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3、意义: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二、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一)罗马法的作用:1、公民法:使平民地位空前提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2、万民法: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二)罗马法的影响1、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2、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7.1.会考条目:一、光荣革命。a,b.二、 权利法案 。b,b.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b,c.一、英国资

45、产阶级革命(一)时间:1640-1688 年。(二)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三)目的:反对以国王为首的封建统治(斯图亚特王朝) ,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名词解释资产阶级: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与无产阶级相对。资本主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着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四)过程:1、1640 年,革命爆发。2、1649 年,查理一世被处死。3、1660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4、1688 年, “光荣革命” ,威廉三世入主英国。二、 权利法案(一)时间:1689 年。(二)目的:限制王权。(三)内容:1、国王无权废止法律。

46、(立法权)2、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 (财政权)3、不经议会同意,不得组织常备军。 (军权)4、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权)5、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 (司法权)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集会权)(四)意义:权力从国王转移到议会,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三、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一)议会权力至上,国王只是一个虚君。(二)内阁掌握行政权,但必须对议会负责。议会拥有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权。(责任内阁制)7.2 会考条目:一、美国 1787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a,b。二、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47、b,c。一、美国 1787 年宪法(一)地点、机构:费城,制宪会议。(二)主要内容:1、确立了联邦体制。2、三权分立。(三)局限性:种族歧视。(四)特点:制约与平衡。(五)作用:1、是近代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2、体现了“制约与平衡 ”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3、调和矛盾,为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基础。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点。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同点。8.1 会考条目: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a,b.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a,b.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一)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造成经济危机和阶级

48、矛盾。(二)阶级和实践基础:工业革命导致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1、1831 年和 1834 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2、英国宪章运动。3、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思想基础: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思想,奠定劳动价值论。2、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英国的欧文。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时间、组织:1848 年,共产主义者同盟。(二)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三)意义: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8.3、会考条目: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a,a.二、全俄苏维

49、埃第二次代表大会,a,a.三、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b,c。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一)时间:1917 年 11 月(俄历 10 月)(二)领导机构:军事革命委员会。(三) 告俄国公民书二、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一)地点:斯莫尔尼宫。(二)通过文件: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 和平法令 、 土地法令 。(三)意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一)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二)国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三)思想。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9.1 会考条目:一、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a,b.二、美苏“冷战 ”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b,c.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原因1、矛盾加剧:社会制度、国家利益。2、实力均衡。(二)形成过程丘吉尔“铁幕 ”演说(1946.3 )二、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