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际贸易 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304791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  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际贸易  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际贸易  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际贸易  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际贸易  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际贸易 教学大纲第 1 章 导 论(3 课时) 1.1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1.2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1.3 国际贸易的基本类型 本章内容主要有: 1从历史上看,虽然对外贸易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但是它的迅速发展,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自 18 世纪以来,除少数特殊时期以外,国际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均大大快于世界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 2 国际贸易对于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表现为贸易的静态或直接的利益,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贸易的动态或间接的利益。 3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开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而且还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而国

2、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则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 4国际贸易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贸易分类。其中主要的贸易类型有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专门贸易与总贸易、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海路贸易与陆路贸易以及现汇贸易与易货贸易。 第 2 章 比较优势理论(3 课时)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2.2 比较优势引论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本章内容主要有: 1.重商主义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早发端者,与当时的时代相适应,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所以主张通过开展贸易并保持贸易顺差来达到使本国财富增加的目的。 2. 斯

3、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否定了重商主义通过流通领域来增加财富的思想,认为一国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那么两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益。 3.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可以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比较劣势产品,则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获益。比较优势理论后来成为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 4.穆勒从需求角度补充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交换价格即贸易条件取决于两国各自的生产能力及其对于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强度”,并最终取决于两国“相互需求”的均衡。 第 3 章 要素禀赋理论(3 课时)

4、 3.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3.2 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 3.3 列昂惕夫悖论及解释 本章内容主要有: 1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包括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和雷布钦斯基定理四个方面,后三者为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要素禀赋相对差异,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态和国际贸易的流向,各个国家生产和出口本国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雷布钦斯基定理分别探讨了产品价格变化对要素价格变化的放大效应和要素禀赋变化对产品产量变化的放大效应。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论证了不仅仅只有自由贸易才能产生福利,实行保护主义可以提

5、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指出了国际贸易将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影响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2要素禀赋理论由于过于严格的假设不能解释所有的贸易现实。列昂惕夫悖论是对要素禀赋理论适用性进行的实证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尽管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反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也有支持的。但大多数的学者并不认为仅仅资源禀赋的差异就可以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列昂惕夫悖论引起了经济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第 4 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3 课时) 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2 要素增长贸易理论 4.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本章内容主要有: 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从科学技术进步

6、这个因素出发所提出的贸易理论,由于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的周期变化,使得产品从其创新国开始,先是形成技术密集型的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而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迅速扩张,生产规模不断急剧扩大,形成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技术转而向标准化阶段扩散,其他国家的模仿技术也逐渐成熟,进而成本降低,出口优势的减弱,使得创新国的产品开始从出口转变为进口。制成品与原材料的生命周期同样是由于技术在各个国家的差别化而形成的,从而形成国际间的贸易。 2要素增长贸易理论将传统的以土地、劳动和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贸易扩展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包括技术、人力技能、研究与开发、信息、规模经济与管理

7、等。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影响着要素密集性的变换,也相对改变了一国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和要素赋予状况,从而影响国家的对外贸易的策略。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强调一国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国家的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竞争状态决定其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尤其重要。一国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在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优势要素和优势地位,从而采用不同的策略提高国际竞争力。创新机制的完善与否决定着一国在国际竞争市场中的优势取得。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竞争环境,政府要为有效竞争提供一个能够促进生产率提高的环境,而不是自身也作为一个实体去直接参与竞争。产业集聚可以通过外部经济效应、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学习创新效应以

8、及品牌广告效应获取竞争优势。 第 5 章 国际贸易保护理论(3 课时) 5.1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5.2 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主义 5.3 “中心外围”理论 5.4 战略性贸易理论 5.5 关于贸易保护的其他依据 本章内容主要有: 1.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构成了国际贸易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所做出的交替研究与现实中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的交替运用互为因果,每一次理论的发展都为贸易保护的存在提供了新的依据。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使世界各国贸易政策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以非关税壁垒保护为主,注重贸易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与适度性,运用政府干预、协调的管理贸易手段的新贸易保护

9、成为一种国际思潮。 2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大多是站在落后国家的立场上来为保护寻求经济及非经济依据,以限制进口来培育一国的产业优势或比较优势。从凯恩斯以后,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反而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贸易自由化渐进过程中的贸易保护拥有了新的内涵,即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利用政府干预手段培育一国企业或产品的竞争优势为目的,用扩大出口的手段带动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 6 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8 课时) 6.1 产业内贸易概述 6.2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6.3 新张伯伦模型 6.4 兰卡斯特模型 6.5 双寡头垄断产业内贸易模型 6.6 相互倾销贸易理论 6.7

10、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型 6.8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6.9 杨小凯对贸易理论发展的探索 6.10 国际贸易理论最新发展的其他理论 本章内容主要有: 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产业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为深入地研究产业内贸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区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产业内贸易理论起因于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体化效果的评价。在经过很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之后,产业内贸易理论越来越丰富。从总体上来说,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企业内部规模收益

11、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3在产业内贸易模型中,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通过对产品垂直差异性的假定来建模,仍沿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要素禀赋来阐释的。新张伯伦模型则从产品的水平差异出发而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即使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会有产业内贸易发生,并且能同时增进两国的福利。兰卡斯特模型仍以产品的水平差异行为基础,突出了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偏好之间内在关系的矛盾。双寡头垄断产业内贸易模型和相互倾销贸易模型则是从国内市场完全垄断情况下,推演出产业内贸易的福利效果。垂直差异性模型则反映的是在双寡头的国内市场结构下,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从需求角度出发,较好地揭示了发达国

12、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现实。 4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理论,强调了分工在贸易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外生比较利益的因素引入了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模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结合在了一起。 520 世纪 90 年代后,国际贸易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有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国际贸易模型理论、国际贸易中的“寄居蟹”理论、加工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等。 第 7 章 对外贸易政策(5 课时) 7.1 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7.2 发达国家贸易政策 7.3 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与政策 7.4 鼓励出口的主要措施 本章内容主要

13、有: 1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实现保护本国市场、扩大商品或劳务出口、积累资本和技术等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贸易方针、法规及措施。影响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竞争能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战略、国内经济状况、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政府领导人的经济理论与贸易思想以及本国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2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初主要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20 世纪 70 年代初以后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回升。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是建立了以自由贸易为目标的国际贸易机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非关税壁垒有所减少。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

14、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对商品实施保护的范围从传统产品和农产品扩大到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上,产生了协商管理的贸易政策。它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心,因而既有别于纯粹的自由贸易政策,同时也不同于完全的贸易保护主义。 3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就其实质来说,主要有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两大类型。两种战略特点不同,各有利弊,二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推行出口导向战略,通过出口产业的增长来带动相关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可以伴随着对国内市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和进口替代

15、产业的成长。同样,进口替代也并不必然地排斥出口导向,因为出口的增长有利于增加收入和提高购买力,从而有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促进新的产品市场的出现,降低劳动成本,使得本国产品同进口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两种战略在具有相继性和替代性特征的同时,也表现为一种互补性的关系。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采取了一些促进商品出口的鼓励措施,使贸易政策的重心从消极防御转向积极拓展。鼓励出口的措施主要有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商品倾销、外汇倾销、促进出口的组织措施以及地区开放形式。与此同时,出于某些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的考虑,以及为履行贸易协定中应尽的义务,有些国家对一些

16、商品实行出口管制,由此而形成了出口管制制度。 第 8 章 贸易政策的关税措施(5 课时) 8.1 关税措施概述 8.2 关税经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8.3 关税经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8.4 关税保护程度及测定 8.5 WTO 框架下的关税措施规范 本章内容主要有: 1在国际贸易中,关税是各国普遍采用的重要贸易政策工具或措施,是最重要的贸易壁垒之一。关税是一国政府对流入或流出该国关境的商品课征的一种税。常见的关税是进口税。进口税根据其征税形式可分为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和选择税。海关征税的依据是关税税则。 2关税局部均衡分析是对某一进口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进行的分析。关税的征收首先影响到国内

17、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对于贸易小国,征收进口关税使国内的消费者福利受损,生产者和政府获益。其整体福利水平因效率损失和消费者净损失而下降。贸易大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是消费者福利下降,生产者和政府受益。但贸易大国征收关税会改善大国的贸易条件,使其整体福利水平变化不易确定,可能下降,也可能上升。这取决于效率损失和消费者净损失与贸易条件利得之间的差额关系。 3各国征收关税的主要目的是对生产者的生产实施保护。但准确衡量关税的保护程度的不是名义关税率而是有效关税率。这两者只有在进口要素名义税率等于最终商品名义税率的情况下或没有进口要素的情况下才相等。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中间投入

18、品进口时的名义税率越低,有效保护率就越高。因此,很多工业国执行了梯次关税结构,使有效保护率大大地大于名义保护率。 4运用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可对小国和大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分析。在小国情况下,进口关税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在大国情况下,关税的净福利效果不确定。如果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比较显著,就有可能提高本国福利水平;反之,则降低本国福利水平。对于贸易大国,客观上存在一个最优关税。最优关税是使得由关税所带来的贸易条件改善和贸易量的减少这两种影响相抵后,净所得最大。在征收最优关税时,由于一国所得即是他国所失的零和博弈的特点,可能会导致关税报复,加之各国关税在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协调下

19、的大幅度降低,最优关税的作用在弱化。 5在关贸总协定成立后成功的运作下,各国的关税措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其缔约方。在 WTO 取代 GATT 后,WTO 中有关关税的基本原则有两项:一是关税的非歧视性;二是鼓励成员约束其关税。关税是 WTO 认可的保护国内市场的唯一合法手段。WTO 并不禁止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但必须以关税作为主要手段。关税减让谈判方式一般可分为双边谈判程序和多边谈判程序两种。多边关税谈判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易于达到多边全面关税减让的目的。 第 9 章 贸易政策的非关税措施(6 课时) 9.1 非关税措施概述 9.2 进口配额及其经济效应 9.3 “自愿”出口限

20、额 9.4 反倾销壁垒 9.5 绿色壁垒 9.6 技术性贸易壁垒 9.7 常见的其他非关税措施简释 本章内容主要有: 1本章讨论了非关税措施的特点、类型及其经济效应。 2非关税壁垒的形成和日益盛行是众多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非关税壁垒的演化呈现出如下特点:传统制度化的措施不断升级、技术标准上升为主要的贸易壁垒、绿色壁垒成为行之有效的贸易壁垒、贸易措施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一些措施披着合法的外衣,令人难于区分其保护的合理性。 3非关税措施的形式五花八门。但这些壁垒的设立,其目的无非有二:在进口方面,试图减少进口数量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保护国内产业的国内市场;在出口方面

21、,则试图减少出口商品的成本,人为地刺激出口,以保护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因此,对于非关税壁垒,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蔽的,也无论是直接作用的还是间接作用的,都可以从数量和价格两个方面来说明它们的影响。 4自由贸易论者认为,非关税措施的实施是得不偿失的。它以损失本国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对国内低效率生产的保护。对消费的扭曲越严重,损失的社会福利也就越大。 第 10 章 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5 课时) 10.1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形式 10.2 关税同盟理论 10.3 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 10.4 世界贸易组织 本章内容主要有: 1经济一体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

22、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狭义经济一体化,即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 2关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比较成熟和稳定的一种形式,它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化,对外筑起统一的贸易壁垒,充分显示出贸易集团的内外有别的性质。关税同盟理论是以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来说明贸易集团的主要经济影响的。除了静态福利效应以外

23、,建立关税同盟还有可能带来一些重要的动态效应。有时,这种动态效应远比其静态效应更为重要,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3在当今世界现存的 30 多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有三个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即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4世界贸易组织是约束各成员国之间贸易规范和贸易政策的国际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各种协定是国际贸易制度运行和各成员国贸易政策制定的法律基础。它是由关贸总协定演化来的,继承了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则,但比关贸总协定约束的范围更广泛,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组织,在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 11

24、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5 课时) 11.1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11.2 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 11.3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本章内容主要有: 1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虽然比资本要素流动要少的多,但是劳动力流动的历史却很久远。消除因国内劳动力市场无法出清而造成的国内市场扭曲和各国工资水平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市场扭曲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2在现实经济中,资本在国际间大量的流动会对东道国、投资国的产出以及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的收益率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可以使要素在国家之间进行重新分配,从资本丰富的国家流入资本欠缺的国家,提高

25、世界的总产出水平。投资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提高了但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率则下降了,因此投资国的资本所有者会主张资本外流,劳动力所有者则持反对态度。资本流入国则正好与之相反,劳动力所有者支持资本流动,资本所有者则反对资本流动。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各种有关跨国公司的理论应运而生,这些理论大多沿着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跨国公司为什么要到国外投资,即对外投资的目的分析;二是跨国公司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在当地企业的竞争中取胜,即对外投资条件和能力的分析;三是跨国公司在何处进行海外投资最为有利,即跨国公司的区位分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第 12 章 教学实践活动(5 课时) 主要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撰写读书笔记和课程论文,开展课堂讨论,并进行相关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贸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