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全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四川蔬菜产业体制逐步优化,在生产区域化布局、市场与流通渠道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已从保障城市供应的篮中小菜,发展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大产业。一、现状蔬菜是我国种植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面积在农作物中的比重由 1985年的 3.2%上升到 2003 年的 14.7,总产值约相当于粮食的 85,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居第二位。四川是全国主要蔬菜产区之一,经过多年的调整种植结构与优化区域布局,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攀西早市蔬菜基地,川南反季蔬菜基地,川西外销加工蔬菜基地,川西高地秋淡菜基地。在省内已建有西南最大的蔬菜专
2、业批发市场彭州蔬菜批发市场,并有泸州蔬菜水果批发市场、龙泉聚和果蔬批发市场等一批功能较齐全、辐射能力较强的骨干专业批发市场。2005 年四川蔬菜播种面积为 1487.3 万亩,位居全国第七位。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10%左右,占全省经济作物面积的 60%以上,是我省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种植业;蔬菜产值 247.8 亿元,约占全省经济作物总产值的54,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 26,仅次于水稻列第二位。因此,在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中把蔬菜优良品种推广和优化种植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必将对提高我省农民收入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蔬菜生产面积增长快,单产水平下降,竞争力不强 经过多
3、年发展,四川省蔬菜产品总量,特别是商品总量大幅度增长,但这种增长只是依靠蔬菜种植面积的简单增加形成的。如全省 2005 年的蔬菜播种面积比 1999 年增加了41.6%,但总产量却只提高了 17.4%。同时,由于传统的郊区蔬菜生产基地不断萎缩,农区蔬菜生产快速发展和蔬菜科研相对滞后等原因,全省蔬菜发展中最能体现生产技术水平的单位面积产量在近年中呈逐步下降趋势,如 2004 年全省蔬菜平均单产比 1999 年下降了 17.1%。这种粗放经营的外延式增长,导致了产品在品质、商品外观等多方面的低层次重复,严重影响了我省蔬菜产品竞争力提升,造成了蔬菜产品的季节性、地区性过剩现象在全省各地普遍存在。2.
4、科技支撑能力弱,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不能适应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川省蔬菜在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生产总值均已上升为种植业的第二大产业,全省粮食与经济作物资金投入比例在上世纪7080 年代是 7228,在 90 年代下降为 928。而相应的科研力量、设施设备、科研经费等科技支撑体系未能随蔬菜产业发展而相应发展,导致了蔬菜科研的滞后,形成了大产业、小科研的局面。在蔬菜优质专用品种选育,设施环境与蔬菜生长发育规律和关键技术指标研究,危险性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产品和包装、运销技术标准研究等领域,都很少或尚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导致了全省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传统观
5、念、传统品种、传统技术仍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全省从事蔬菜技术推广的力量薄弱、经费不足、队伍不稳,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快、 科技普及程度不高、群众创造的经验深入总结上升不够、菜农生产管理平均水平较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我省蔬菜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难以实现,产后增值能力不强 目前,全省蔬菜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蔬菜标准化生产难以全面实施,进展缓慢,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和创名创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同时,省内以营销为纽带的菜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处于起步阶段
6、,由于蔬菜多以鲜销为主,运销风险性大,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承受能力有限,急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全省蔬菜产业化经营仍处于初始阶段,而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还较少,面对国内市场的大型运销、加工企业尚少,净菜配送的企业更少。此外,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档次低,精深加工比例小,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大突破,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特优拳头产品少,产业链条延伸和增值能力不强。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今后一段时间内,全省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应是:依靠科技进步,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蔬菜“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五要素为目标,以发展设施栽培蔬菜、蔬菜产后处理、名优特产蔬菜为重点,调整生产区域
7、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和规模,突出专业化、无害化生产,发展贮藏加工,完善市场与流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名优品牌产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蔬菜产业。1.加强对蔬菜产业的领导,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投入 近十几年来,蔬菜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安排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丰富蔬菜市场供应等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密不可分。面对目前四川省蔬菜产业发展升级的众多难点和深层次的限制因素,蔬菜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建议理顺省内蔬菜行政管理体系,切实加强领导;加强科研人才和育种设施设备建设,缩小与国内
8、先进省份或地区在育种研究上的差距;加强税收、信贷扶持和财力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加快蔬菜标准化体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蔬菜质量安全监控检测体系建设。2.加强蔬菜产业科技支撑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实施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渠道等,充分发挥省、市蔬菜科研和教学单位的科技力量优势,积极引导和推动科研单位与涉农类企业联合申报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组织科技力量,实现科研协作,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形成科技创新优势和科技创新体系,为蔬菜产品提高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现有技术推广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理顺管理体制,精简人员,增加经费支持,并结合开展科技示范、技术服务,建立起有效的技术推广服务体
9、系。积极发挥蔬菜科研机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蔬菜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在蔬菜科技推广中的带动作用,建立起与蔬菜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化的新型蔬菜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不断提高蔬菜技术人员和农民的专业技能。 3.大力发展农村经合组织,加快加工运销体系建设,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 积极引导、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关系四川省蔬菜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组织保证;是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推进蔬菜产业化,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省、市、县(市、区)应积极引导和扶持菜农合作社、专业菜农协会、农民股份制经济实体的发展,明确其法律定位和领导归属,以便积极培育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法人团体,实现
10、有组织、有计划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进入流通,逐步改变目前千家万户搞生产、单门独户进市场的局面;同时,重点支持以洁净蔬菜加工等形式的蔬菜加工运销企业的发展,推进内销蔬菜的现代化营销,由此促进全省蔬菜栽培管理、采后处理、包装、贮运、销售的标准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内销蔬菜的净菜率和卫生安全水平,推进蔬菜产业化和品牌经营目标的逐步实现。4.大力推进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我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步伐,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信息网络,收集、整理、发布和宣传国内外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信息及具体标准,实现省、市、县微机互联、信息互通。建立新型的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推广体系,推进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对蔬菜技术人员、种植大户的标准化培训,逐步形成以基层农技站、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经合组织为中心, 以示范、咨询服务为主要手段的标准化推广网络,提高广大蔬菜生产从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和科学生产技术水平。(四川省农科院园艺所 副研究员 房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