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启示.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303691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启示摘要:本文在对传统失业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理论及职业搜寻与匹配理论,它们都着力于为自然失业构筑微观基础,发展和完善了失业理论。考察这些失业理论及就业对策,对解决我国面临的失业问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失业;新凯恩斯主义;工资粘性;搜寻 失业是现代社会最普遍、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对失业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但失业理论真正开始和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时期。凯恩斯是第一个对失业进行系统分析的经济学家。随后,西方经济学的各流派纷纷对失业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各有侧重、各成体系的失业理论。但这些理论大都是循着劳动力市场以

2、外的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来考虑影响和决定失业的因素。现实中,劳动力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实际工资总是偏高,从而雇主和工人之间不能达成劳动合同?为什么同一劳动力市场中失业与空岗并存?传统失业理论并不能对此给出满意的答案。 20 世纪 70 年代后,更多的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失业问题,发展和完善了失业理论。一方面,新凯恩斯主义者高度重视劳动市场,多侧面地探讨了工资粘性和失业的原因。他们继承了凯恩斯主义关于市场非出清的基本理念,吸收了经济人利益最大化假设和理性预期假设,着力于为宏观理论构筑微观基础。另一方面,职业搜寻和匹配理论引入了更加贴近现实的假设,指出劳动力和工作是异质的,劳动市场也

3、并不是统一的和无摩擦的,因此劳动力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搜寻和匹配来实现预期效用的最大化,为解释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微观机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洞见。本文重点介绍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以期能对解决我国失业问题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传统失业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古典的失业理论主要渊源于“萨伊定律” ,因此否认大规模失业的存在,即使存在也是“摩擦的”和“自愿的”失业,都与充分就业并行不悖。但 19291933 年大危机时期,大量失业的现实彻底动摇了上述市场能自动调节而实现均衡的信条。此时,凯恩斯应时而出,对传统失业理论做出重大修正,指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及流动偏好规律这“三大

4、心理法则”常常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又决定社会的就业水平,而且货币工资具有向下刚性,因此失业是经济中的常态。这意味着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客观上还存在着第三种失业非自愿失业,即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以致生产不足以吸纳愿意工作的人而造成的失业。由于其变动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关,在经济萧条时上升,而在经济繁荣时下降,因此,也称为周期性失业。凯恩斯据此提出了需求管理政策,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提高社会有效需求,消除失业。凯恩斯用需求不足和工资刚性解释了失业的存在和持续,但他并没有很好地解释工资刚性的原因。这使得凯恩斯的失业理论存在一个致命弱点:缺乏微观基础。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失业和通胀是不可

5、能同时发生的,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出现了滞胀现象。为弥补凯恩斯理论的缺陷,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结构性失业”的概念,试图用它来解释滞胀。该学派认为:结构性失业必然引起失业和空岗并存。强大的工会力量使货币工资易涨不易跌,空岗的存在也使货币工资迅速上升。这样失业与空岗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上涨并存,进而转化为滞胀。该学派针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提出通过人力政策来解决结构性失业,如对劳动力的再培训、发展职业介绍、帮助劳动力转移等。 弗里德曼引入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认为自然失业率在现代社会中始终存在,且难以通过反周期的宏观政策消除。自然失业包括:自愿失业、 “寻业的失业” 、

6、摩擦性失业及结构性失业。以自然失业率假说为基础,他主张通过市场自发调节来解决失业问题。如鼓励劳动力流动,反对规定最低工资率和工会干预工资率等。 卢卡斯将理性预期引人失业理论,认为如果。人们具有完备的信息,那么货币就是中性的,而且也不存在任何对自然失业率的偏离。若出现偏离,则是预期错误导致的。因为工人和雇主不能迅速地区分各种类型,从而无法从各种真实材料中提炼出可靠的信息。从根本上说,理性预期将使经济按照自然率水平来运行。因此,他主张“无为而治” ,主张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反对愚民政策。 二、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 1.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理论。传统失业理沦更多地从劳动力市场以外的技术因素

7、和制度因素来探讨失业问题。但劳动市场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在业工人的工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失业者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以求得就业,但他们与雇主并不能达成一项劳动合同。这些矛盾现象表明:劳动力市场发挥作用的功能受到某种阻碍。新凯恩斯主义在维护原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非出清的基本信条的基础上,批评、继承和发展了原凯恩斯主义。他们用工资粘性代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刚性的概念,认为工资还是可以调整的,只是调整十分缓慢。另外,还引入了原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两个假设:一是经济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假设;二是吸纳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假设,着力于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构筑微观基础。

8、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的理论比较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名义工资粘性论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它们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执行,使名义工资不能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及时变化,进而造成劳动市场无法出清和失业。泰勒的交错合同理论指出:劳资双方通过雇佣合同来调整工资,而通常雇佣合同的期限较长,且工资合同的签订时间与到期时间是错开的,因而工资只能交替地进行调整。交错调整工资使总工资水平具有惯性,不能随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而及时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产出和就业。另外,费雪的长期劳动合同论也指出:无论产品市场的情况如何,只要存在长期的劳动

9、合同,货币政策也仍然具有实际的产出效应,会影响短期的产量行为。因此,即使预期是理性的,政府也应该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实际工资粘性的典型理论有:效率工资理论、隐含合同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和失业的回滞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基本的效率工资模型是由索洛提出的,其关键性假设是:工人的努力程度是厂商所支付的实际工资的单调增函数,只要劳动力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厂商就可以自由实施其最优政策,效率工资将高于劳动力的保留工资,从而出现非自愿失业。失业工人在实际工资为效率工资甚至低于它时愿意工作,但厂商却不愿意雇佣他们,因为降低工资水平将会降低工人的生产率。当然,索洛模型还只是效率工资论的一个起点,

10、夏皮罗斯蒂格利茨模型则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认为雇主不可能对工人进行完全的监督,因此,雇主需要提供一个较高的工资来激发工人的努力水平。效率工资论对经济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第一,它指出劳动生产率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厂商为保持劳动生产率,首先改变的是雇员数量而非实际工资,从而解释了实际工资粘性。第二,它合理地解释了高工资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只要存在监督成本,职工就有偷赖动机,企业只有支付高工资来防止职工偷懒,这会导致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出现非自愿失业。第三,它指出失业救济会给失业者带来正效用,进而影响其对失业的效用期望和努力水平,重新认识了失业救济和均衡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隐含合同论。隐含合同

11、论最初由阿札里亚蒂斯、贝利以及戈登建立。他们首先从公开信息的角度出发,指出劳资双方对于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雇员是风险回避者,而厂商是风险中性者。双方在确定工资时达成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周期波动,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到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要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这就是隐含合同。由于调整货币工资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较高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使工资不能随需求变动迅速调整而出现粘性。虽然隐含合同理论无法解释工资为何会定在高于市场出清水平之上,但它从雇员规避风险的特点出发,用职工偏好较为稳定的工资收入来解释工资粘性是有其合

12、理性的。近年来隐含合同论更多地考虑不对称信息的情形。若最优公开信息合同在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下是非工具变量集,则厂商可以适当地修改合同,以便在各种状况下辨别出真实情况,与工人签订最优不对称信息的隐含合同。此时,由于所使用的偏好结构不同,经济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就业不足,二是过度就业。阿札里亚蒂斯和格罗斯曼与哈特认为:当信息不对称时,厂商宣称的状态会劣于实际生产状态,从而出现就业不足。然而,查瑞和格林与哈恩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时,厂商所宣称的生产状态会向上偏离,从而出现过度就业现象。可见,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不再处于帕累托效率状态。这种无效性会导致过度就业或非充分就业,形成非自愿失业。此时,厂

13、商一般不会采取工作分享的形式,而是采用解雇工人的形式。另外,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给自己建立起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得将来可以得到更优惠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导致失业持续存在。 内部人外部人理论。林德尔伯格和斯诺尔最先提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他们将已经就业的工人称为“内部人” ,把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者称为“外部人” 。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上有着较强的谈判能力,因而具有就业优势。该理论认为:厂商用外部人替换内部人需花费调整成本,包括强制性解雇和诉讼成本,搜寻劳动市场、议定就业条件、考核和选择成本、培训成本等。因此,尽管外部人愿意接受比内部人低的工资,

14、但由于存在调整成本,厂商宁愿雇佣内部人。在一个技术不断进步、劳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里,调整成本也不断提高。内部人可以利用已经就业的优势和在岗位上“边干边学”所积累的技能和知识,实施“内部人控制” ,提出一个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从而产生非自愿失业。如果考虑到工会的作用,则非自愿失业还可能加剧。因为工会代表内部人的利益与雇主签订合同,而不会考虑外部人的利益。当不利的外部冲击发生后,厂商会解雇工人,失业率上升。但同时,工会可能通过种种方式如增加雇佣成本、提高内部者的交易能力等,帮助内部人提高工资,厂商为避免更大的损失往往选择接受工会的条件,结果使失业持续存在。根据此理论,外部人在劳动市场上

15、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政府的就业政策应考虑降低劳动力的周转成本,以削减内部人确定工资的权利;同时提高外部人的潜在边际产品价值,以减少调整成本。具体措施包括:对外部人实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失业者寻找工作等。 失业的回滞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具有自回归能力,一个短暂的外部冲击过后,经济系统总能回到初始均衡状态。然而现实性中常常存在回滞现象,即冲击过后,经济系统往往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均衡,而是达到另一种均衡。费尔普斯最早将失业理论和回滞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失业的回滞模型,成功地解释了高失业率的现象。而后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如克罗斯、布兰查德、萨默斯等人都对此有所研究。他们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不断变

16、化的,它不仅取决于当前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的结构特征和不完善情况,也取决于前期的实际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即依赖于其均衡路径。该理论在解释了回滞的存在性之后,还进一步解释了失业回滞的传导机制问题,1986 年,布兰查德和萨默斯在回滞和欧洲的失业问题一文中归纳了失业回滞的三个传导机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另外,该理论还指出:与短期失业者相比,长期失业者对工资的影响更小。因为随着失业时间的延长,工人可能会降低生活标准,或者对再就业失去信心,其技能也可能会不断退化,从而成为不能再就业的长期失业人口,导致失业持续和失业率居高不下。 可见,失业的回滞理论推广了内部人一一外部人模型,很好地解

17、释了自然失业率不断上升的现象。而且,此理论的政策意义非常明显,认为政府应重视失业者,特别是长期失业者的权利,并设法增强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力量,帮助他们获得重新就业的机会。 2.职业搜寻和匹配理论。职业搜寻和匹配理论的出现统一了人们对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认识,为自然失业率奠定了微观基础。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以来,经过乔瓦诺维奇、匹萨里迪斯和豪威特等人的努力,职业搜寻和匹配理论又获得了长足发展。该理论建立在两个假设基础之上。第一,工人和工作都是异质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劳动力为获得满意的工作,厂商为雇佣到满意的劳动力,必须不断地进行搜寻和匹配。第二,搜寻和匹配的目标越多,劳动力

18、就越有可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厂商也越有可能雇佣到满意的劳动力。但搜寻和匹配是要花费成本的,包括时间成本、交通费用、信息费用等,这些成本可以理解为劳动力和厂商进行的一种投资。可见,工人在寻找工作时常常面临两个决择:一是当搜寻收益不能弥补边际成本时,将停止寻找,达到均衡;此时,摩擦性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搜寻和匹配来实现预期效用的最大化,从而造成失业和空岗并存的现象。二是若搜寻期望工资低于保留工资,工人则宁愿选择等待,此时的摩擦性失业则可能是一种自愿性失业。根据职业搜寻与匹配理论,在任何一个时点上,劳动力市场上总有一些新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然后一些失业者通过市场上的供需见面进

19、入新的工作,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供需匹配过程。该理论基础认为工人能理性地选择放弃某些工作并保持失业状态,以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工作。在此意义上,失业活动是为了改进未来处境所进行的投资。可以说,该理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家思考失业问题的方式,对劳动力市场的现象具有很有价值的洞察力,尤其是其假设更符合转型经济的现实,为分析转型经济中大量存在的结构失业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由于劳动力市场调节缓慢,需求或供给方面的冲击都可能给整个经济造成剧烈的波动。因此,西方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建设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新凯恩斯主义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劳动力市场调节缓慢的原因,而职

20、业搜寻和匹配理论则指出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不完善会导致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它们都为建设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提出了理论依据和一些合理的措施。考察这些失业理论及就业对策,对解决我国面临的失业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就业体制、工资制度、用工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相比,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更加不规范、不完善,市场化程度更低。如虽然在我国企业中已普及了劳动合同,但国企职工的工资一般按企业工资额分配,缺乏灵活性。另外,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工会并不具有同企业谈判的性质。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模糊以及委托代理关系链条过长,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从

21、而使解雇职工与降低工资都极其困难等。今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是: 1.抑制并消除企业内部人控制,更多地考虑外部人的利益。一方面应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就业体制,在改革过程中允许企业逐步释放冗员,赋予企业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裁员的权力。另一方面应建立就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如建立就业信息网,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公布就业信息,为失业者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中介服务,为长期失业者和低技能失业者提供必要的就业培训,增强失业者的就业能力。 2.增强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可以让工人内部持股,使工人能够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使职工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不仅仅是个人眼前的工资水平。 3.加快失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证。确定合理的失业保障水平,避免由于保障水平过高而影响企业内部职工的工作效率,或因“效率工资”机制的作用而影响工资的向下调整。 4.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建立有序竞争的就业机制。如减少合同期过长对人员流动的阻碍,对某些用人单位扣押职工档案、阻止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做法应予以纠正,取消对劳动力流动和城市企业雇佣外地劳动力的直接与隐性限制,形成全社会劳动力自由选择、充分竞争、人尽其才的就业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