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编号2009 年度复旦大学精品课程申 报 表推 荐 院 系 软件学院 课 程 名 称 计算机网络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程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 程 负 责 人 叶德建申 报 日 期 2009 年 2 月 23 日学年授课学生数 50复旦大学教务处二八年十一月2填 写 要 求一、请严格按照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三、请以 word 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
2、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31 课程负责人情况姓 名 叶德建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6 年 10 月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13391015076学 位 博士 职 务 实验室主任软院院长助理传 真 021-51355358所在院系 软件学院 E-mail 1-1基本信息通信地址(邮编) 浦东张衡路 825 号软件楼 301 2012031- 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程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
3、的作用)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 每周 4 学时 开设一年 共 50 人计算机网络 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程 每周 3 学时 每年开设(2006 年-2007出国时间除外)共 200 人高级计算机网络 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 每周 3 学时 每年开设(2006 年-2007出国时间除外)共 100 人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每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5-10 篇累计指导计算机软件与理
4、论专业理学硕士研究生 20 余名指导两次复旦大学“望道学者”项目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曾指导本科生“挑战杯”科创竞赛,获复旦大学二等奖 41- 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 (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多并发网络视频系统的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6.1-2008.12 负责人 冲控制和速率平滑研究多并发弱客户端网络视频 上海市科技启明星 2006
5、.9-2008.9 负责人 系统的缓冲控制和速率平滑研究大并发弱客户端网络视频系 上海市自科基金 2005.11-2007.10 负责人统的缓冲区控制和速率平滑研究宽带互动 IPTV 终端 上海市科委 2004.11-2006.6 软件负责人流媒体系统的资源调度 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基金 2005.1-2006.12 负责人中的干扰抑制问题研究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叶德建为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1 Dejian Ye, Cam Barker, Zixiang Xiong and Wenwu Zhu. Wavelet-Based Smoothing of VBR Video Traff
6、ic,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August 2004, vol. 6, pp. 611-623. (SCI)2 Dejian Ye, Liangji Xu, Zuo Zhang and Qiufeng Wu. Characteristic-Time-Sequence-Based BIBO stability analysis for video streaming buffer control problems, ACM SIGCOMM ASIA WORKSHOP 2005 (full paper, only 23 accepted from 106
7、 submissions)3 Dejian Ye, Qiufeng Wu and Zuo Zhang. A Control-Theoretical Approach to Adaptive Internet Video Streaming, IEIC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03, E86-B(2): 585-594.(SCI)4 Dejian Ye, Xiaoming Li, Xiuyan Jiang. Cost function selection for wavelet-based VBR video traffic smoothing, E
8、LECTRONICS LETTERS, 2004, 40(23): 1509-1510.(SCI)5 Chai Ying, Ye Dejia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calable Wireless Video Streaming System Adopting TCP Transmission Mode, IEEE CIT 2007, 16-19 Oct. 2007, pp: 534-538, Fukushima, Japan, ISBN: 978-0-7695-2983-7(EI,ISTP)6 Wang Chundong, Ye Deji
9、an, Template-Based Adaptive Video Coding Algorithm for High Resolution Laptop Video Conference Systems, IEEE CIT 2007, 16-19 Oct. 2007, pp: 581-586, Fukushima, Japan, ISBN: 978-0-7695-2983-7(EI,ISTP)7 Hu wenyan, Ye Dejian, A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 Model for Queues on Network Video Traffic,
10、 IEEE CIT 2007, 16-19 Oct. 2007, pp: 545-550, Fukushima, Japan, ISBN: 978-0-7695-2983-7(EI,ISTP)58 Huang Cheng, Zhu Chenjie, Li Yi, Ye Dejian , Dedicated Disk I/O Strategies for IPTV Live Streaming Servers Supporting Timeshift Functions, IEEE CIT 2007, 16-19 Oct. 2007, pp: 333-338, Fukushima, Japan,
11、 ISBN: 978-0-7695-2983-7(EI,ISTP).9 Zhu Chenjie, Ye Dejian, Clear P2P IPTV Live Streaming System for Set-Top Box Clients, IEEE CIT 2007, 16-19 Oct. 2007, pp: 539-544, Fukushima, Japan, ISBN: 978-0-7695-2983-7(EI,ISTP).10 陈寅寅,柴颖,叶德建。 TCP 传输模式下高并发无线流媒体的控制与播放服务器的研究,通信学报, 2008 年第 29 卷第 6 期-94-99 页(EI)。获
12、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1、 “基于缓冲控制和速率平滑的主从式可扩展跨平台多请求流媒体服务器” 项目获得2005 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完成人:叶德建,张佐,吴秋峰,孙澔峻,李弋,冯红伟。 (2005 年)2、博士论文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 (2004 年)3、2006 年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4、2006 年入选“复旦大学世纪之星”计划5、2006 年上海市优秀科技发明奖62.主讲教师情况(1)姓 名 刘新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7.4最终学历 博士 职 称 讲师 电 话 13585621830学 位 博士 职 务 无 传 真 02151355358所在院系 软件学院
13、 E-mail Liu_2(1)-1基本信息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浦东区张衡路 825 号复旦大学张江校区软件学楼 316,2012032(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程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的作用)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讲授的主要
14、课程1.计算机网络 专业基础课 3 学时/周 1 届 65 人/ 届2. 高级网络 专业课 3 学时/周 2 届 18 人/ 届实践性教学从 2008 年起指导 4 位复旦本科生和 5 位太平洋金融学院本科生的毕业论文72(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 (不超过五项)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 数字媒体网络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国家基
15、金委 2005.1-2007.12 负责高速无线网络中多媒体传输质量的改进2 流媒体服务器的视频实时识别技术研究 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基金 复旦大学 2009.1-2010.12 项目申请人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 LIU Xin, DAI Qionghai, WU Qiufeng.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IEEE 802.15.3 CSMA/CA Mechanism in Unsaturated Traffic. Chinese of Journal Electronics, 2008, 17(2):351-355(SCI 检索号:00025510320
16、0034)第一作者2 LIU Xin, DAI Qionghai, WU Qiufeng. Scheduling Algorithms analysis for MPEG-4 traffic in UWB. IEEE 60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Los Angels, USA: 2004, 60(7): 5310-5314(EI 检索号:05179065735)第一作者3 LIU Xin, DAI Qionghai, WU Qiufeng. An improved resource reservation method for IEEE 802.
17、15.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 Expo (ICME), Toronto, Canada: 2006(EI 检索号:071910589163)第一作者4 LIU Xin, DAI Qionghai, WU Qiufeng. Qo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WLAN and WPAN. 7th World Wireless Congress, San Francisco, USA: 2006, 157-162,(EI 检索号:06249936103)第一作者5 LIU Xin, DAI Qiongha
18、i, WU Qiufeng. Time allocation scheme in IEEE 802.15.3 TDMA mechanism.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6, 7(1): 159-164(EI 检索号:06249938359)第一作者6 LIU Xin, DAI Qionghai, WU Qiufeng. Adaptive delayed acknowledgement algorithm for MPEG-4 traffic in UWB networks.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
19、gy, 2006, 11 (3): 278-286 (EI 检索号:063310068027)第一作者7 LIU Xin, DAI Qionghai, WU Qiufeng. Link-level Scheduling for Providing QoS in WPAN.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Circuits and Systems, Guilin, China: 2006(EI 检索号: 9451503)第一作者8 刘新, 戴琼海 , 吴秋峰 . IEEE 802.15.3 协议 MAC 层概述. 电子技术应用,20
20、06 (11): 23-25 第一作者9 刘新, 吴秋峰. 无线个域网技术及相关协议. 计算机工程, 2006, 32 (11): 102-103(EI 检索号:070310373430)第一作者10 吴自强,陈雷,刘新, 叶德建. 一种新型的视频码流识别算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11 增刊 第三作者 82.主讲教师情况(2)姓 名 姜秀艳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4.11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讲师 电 话 13391013526学 位 硕士 职 务 传 真 51355358所在院系 软件学院 E-mail 2(2)-1基本信息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张衡路 825 号软件楼 30
21、1 室 2012032(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程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的作用)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讲授的课程网络多媒体基础 全校公选课 周学时 2 20 人/届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 2008 年起担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目
22、前共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6 人92(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 (不超过五项)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适用无线传输环境的流媒体服务器;复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2002-2004;负责人2、多并发弱客户端网络视频系统的缓冲控制和速率平滑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2008;主要参与人员3、高性能网络多媒体系统中的资源调度和控制问题研究;复旦
23、大学青年基金;2005-2006;主要参与人员4、大并发弱客户端网络视频系统的缓冲区控制和速率平滑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时间:2005-2007 年,主要参与人员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 Dejian Ye, Xiaoming Li, Xiuyan Jiang. Cost function selection for wavelet-based VBR video traffic smoothing, ELECTRONICS LETTERS, 2004, 40(23): 1509-1510.(SCI)2 姜秀艳, 叶德建, 孙澔峻。基于 NAT 的 UDP 流媒体服务端到端解决方
24、案计算机工程, 2007 年 14 期, pp 195-197 。103.教学队伍情况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叶德建 男 1976.11 副教授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项目负责人刘新 女 1977.4 讲师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主讲老师姜秀艳 男 1974.11 讲师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主讲教师3-1人 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承担本课程的骨干教师共 2 名,其中副教授 1 名、讲师 2 名。两位骨干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一位骨干教师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年龄均在
25、30-40 岁之间,均长期从事于计算机网络相关方向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学术背景。另外每年有 3 名研究生担任助教,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 1:17。叶德建副教授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传输方向的科研工作,主持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个纵向项目和多个横向项目。对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理解比较深刻和透彻,将科研工作的体会和理解融入到整个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在讲授本课程过程中,先后接受邀请去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网络组访问,并入选首届中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西蒙访问学者计划,赴美国计算机领域水平最高的大学之一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在访问期间叶德建老师认真吸取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并亲自体验
26、他们的教学效果,与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授深入探讨教学方法,使整门课程的教学水平紧跟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个人体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刘新讲师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特别是无线个域网的研究工作。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近几年发表论文 10 余篇。姜秀艳讲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目前正在攻读本校的计算机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曾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个纵向项目,2006-2007 年曾赴美访问并学习计算机网络的讲授经验。11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综述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
27、项)1. 强调再现计算机网络科研成果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吸取国外的先进的授课经验并结合自己多年科研心得,将一般研究问题都分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选择的办法、最终的解决思路这几部分内容讲授,再现了较完整的计算机网络科研过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理解深刻,当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络应用时,容易应对;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科研方法和科研过程。2采取从实际应用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注重从计算机网络理论形成的实际应用中提出网络的理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的深入理解。 3
28、. 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相关理论,加深学生理解、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完成 project,学生亲身体验了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完整体系。学生在完成 project 同时,巩固并深化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 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 “再现计算机网络科研过程”需要讲授的教师对科研有较深入的体会并对计算机网络的科研过程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同时计算机网络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必须融入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方向,才能使学生对其的应用和发展有更清楚地了解。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一些重要和经典的理论和网络应用可以更形象更生
29、动地展示出来,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3-4师资培养1 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良好的科研背景是讲好这门课程的必要前提。在过去几年内,两位骨干教师的科研水平均有很大的提高。叶德建副教授从事的科研工作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绩。发表论文 20 余篇,申请专利项,获得软件著作权 2 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 。刘新讲师也非常注重自己科研能力的提高,参与多个科研项目,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多名。2 骨干教师被派往计算机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进行访问交流,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提升
30、教学水平。以后还会有骨干教师被派往美国计算机领域水平高的大学进行培养,提升教学水平。3 采取合理梯度,以“老”带“新” ,加强骨干教师之间的交流,共同探讨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12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我校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自上世纪网络刚刚兴起时,计算机系就开设该门课程, 计算机网络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完善和成熟。软件学院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自 2004 年开设,从 2005 年开始由叶德建老师主讲,叶德建老师本人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因此具有良好的科研背景。经过几年的努力并去国外在网络领域领先的教学研究机构实地考察(2005年 1-
31、4 月去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网络实验室和 2006-2007 年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网络实验室)并亲自观模、体验了计算机网络两个学期的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课件、网上资源等方面的教学成果。叶德建结合自己的科研背景和国外计算机网络的先进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该们课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目前该门课程是软件学院最受欢迎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2008 年刘新老师获得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网络研究方向博士学位后加入该课程的教学队伍中。目前叶德建老师为该门课程教学建设负责人,形成了叶德建、刘新和姜秀艳为骨干的青年教学队伍。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 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计算机网
32、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本学科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软硬件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必须的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整个科研过程,掌握计算机科学领域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本课程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 5 大学习模块。(1) 第 1 个学习模块 计算
33、机网络概论(3 学时): 主要介绍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意义和课程内容的安排,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如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区别)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面临的挑战与研究现状等内容。 网络协议及体系结构(3 学时): 主要介绍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ISO/OSI 参考模型、TCP/IP 协议参考模型以及两个参考模型的比较等内容。 Internet 设计理念及其应用(3 学时):结合 DARPA 在最初设计 Internet 的多个目标及各自优先级排列,分析当前网络在各个层面最终所采用各种方案的原因。介绍两种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网络应用案例:ftp 和 http。(2)第 2 个学习模块
34、Socket 编程(3 学时):为了配合 project1 的完成而对 socket 编程进行介绍。(3)第 3 个学习模块 物理层(3 学时):主要介绍物理层与物理层协议的基本概念、调制与载波技术、数据传输对带宽的限制(包括奈奎斯特定理和香农定理等) 、多路复用技术、物理层传输媒介、编码技术等内容。 数据链路层(3 学时): 主要介绍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成帧技术、SONET/SDH 传输技术、差错控制技术、流量控制技术、媒体访问控制等内容。 媒体访问控制子层(6 学时): 主要介绍局域网的基本概念、以太网(冲突解决办法及组帧技术) 、网桥、局域网互联技术、转发分组的方式(涉及地址格式的选择
35、) 。(4) 第 4 个学习模块 网络层(9 学时): 主要介绍网络层与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IP 地址与 IP 协议以及地址解析协议、IP 组播技术、域内路由选择与路由选择协议(链路状态与距离向量) 、路由分层的概念以及域间路由协议、路由器工作原理、IPv6、NAT 穿越等内容。 传输层( 9 学时): 主要介绍传输层的基本功能、客户/ 服务器模型、UDP 和 TCP 的区别、TCP 的流量控制、差错恢复、各种拥塞控制方法和性能分析等内容。 应用层(6 学时):应用层协议的基本概念、DNS 技术、web 技术等内容。(5) 第 5 个学习模块网络中的研究热点问题(6 学时):P2P、网络资源管
36、理及服务质量控制、无线与移动网络、网络安全等内容。14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课程的重点(1)网络分层的目的与协议、接口的概念、Internet 的设计理念;(2)网络地址可选的几种方法以及最终采用 IP 作为网络地址的原因;(3)不同情况下寻找路由的解决对策及各种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4)TCP/IP 协议集中各层协议的数据格式和主要功能,包括 IP 协议、ARP/ RARP 协议、ICMP 协议、 TCP 协议、UDP 协议、DNS 协议、HTTP 协议、FTP 协议、Telnet 协议、电子邮件协议、IPv6 协议等。2.课程的难点(1)要求任课的团队教师能
37、从科研的角度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生动地复现。从科研角度看,一般研究问题都分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选择的办法、最终的解决思路这几部分内容,而目前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教科书几乎都只涉及最后一部分内容,即计算机网络的最终成果,对于其形成原因并没有涉及。这就要求教师队伍能以研究者的眼光,讲述计算机网络各种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原因。(2)计算机网络是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在复现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对系统中某一局部内容加以复现,而是要将众多科研成果在宏观、微观不同角度都加以讲述,在讲述的力度上也要达到一定的平衡。(3)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和研究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中各个子系统所涉及的知识点是互相耦合的
38、,要做到使各节课程内容既独立自成体系,又能使各节的知识点互相联系,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例如路由器的路由算法与设计实现这部分内容,本身可以自成体系,成为一个研究问题,要考虑其路由选择速度和扩展性等性能问题。但这其中是隐含了一些假设条件的,因为从计算机网络最初的设计的角度讲,最优先考虑的设计理念就是要使 Internet 成为命运共享的网络,即网络的联通与否与网络的中间设备是没有关系的,在设计路由算法时也要遵循这个宗旨。具体来讲,课程所涉及的难点包括a) 奈奎斯特定理和香农定理的深刻理解;b) 各种媒介共享协议的特点及适用范围;c) hub、网桥、交换机、路由器等各
39、种网络设备的作用和工作原理等;d) 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的含义和控制方法。3. 解决办法(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较多,要突出重点和难点,着重介绍网络基本概念和原理,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能够分析和解决有关网络及其应用问题,初步设计有关网络系统解决方案。(2)充分运用电子课件、网络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变得更直观具体,生动形象,使学生学有兴趣,理解全面,记忆深刻,提高理解能力。(3)采用课堂讲授、习题、project 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并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如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
40、网络的兴趣。(4)将计算机网络的科研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将问题最初的起因、各种解决方法的发展历程以及最终所形成的解决方案与科研案例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着重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5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内容的课程不填)1.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教学以课程设计为基础,使学生具有以下两方面的能力:1)编写实际的网络应用程序;2)深刻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为学生精心安排的三个课程设计就是围绕上述目的而准备的。对于第一个设计,要求学生实现 IRC 服务器和客户端。之后的两
41、个设计要将第一个设计加以扩展,在应用层分别实现路由算法与可靠的文件传输。后面两个设计目的不仅是实现一个网络应用系统,而且要完成对整个计算机网络的一种具体实现,因为课程设计中不仅要设计应用层,还要设计路由算法、传输协议等网络层和传输层的内容。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网络编程,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的理解。2. 实践教学的效果经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在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应用开发、网络管理和维护工作时表现出较强的能力。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
42、网络教学环境)1. 教材的使用目前使用国际先进的英文原版教材,这些英文教材非常经典,在美国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大学中被广泛使用。但是有一些我们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计算机网络的最新研究发展方向和成果没有包括进去,因此我们将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要自编一套教材。2. 配备专用计算机、网络和机房设备和设施。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分别在张江校区建有设备先进、数量充足、环境优良的专用计算机机房,并且都配有连结互联网的高速网络。每位学生学院都配有专用机,满足学生完成 project 和进行课后复习,查阅资料,与任课老师和助教进行交流。3. 丰富的图书资料。学院所在的张江校区图书馆除了收藏有计算机类、微电子类及相关学科中外文
43、图书 8 万册外,还有中外文期刊 600 余种,随时可供学生查询和借阅。张江图书馆配置 72 台微机,提供检索 253 种各类数据库的服务。课程组还收集了很多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各类图书和资料,除了供主讲教师参考外,还可以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借阅。4. 注重教学网络建设,方便学生下载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等。通过学院的 FTP 服务器 10.132.141.33,学生可以下载教学课件、参考资料。此外,课程 project 的内容与要求也通过 FTP 服务器进行发布,学生的完成结果也可以随时在线进行提交。课程组教师还建有即时通讯群,教师和助教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在线回答学生的问题,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1
44、6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达到理论扎实、实际应用能力强的效果。我们着重强调以下方面的工作:1. 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方法教学。计算机网络理论是针对实际的应用而产生的。课程的讲授分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选择的办法、最终的解决思路三个部分内容,首先提出实际应用中出现的计算机网络问题或者如何建立计算机网络理论这个问题,然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如何完成这些目标,主讲教师会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点评,从而引出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和相关技术
45、成熟的解决思路。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经历了一遍,提升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成果的深刻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做科研的方法。2. 设置 Project,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教师课堂讲授外,课程组每学期精心准备 3 个 project。project 项目设计遵循了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主导思想。整个 3 个 project 逐步构成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的缩略模型,每个 project 逐步深入。完成全部 3 个project,学生便亲身体验了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完整体系,学生在完成 project 同时,巩固并深化了学生对
46、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课程组教师将所有的授课内容制作成 PPT,并不断听取学生的反馈,积极改进和完善教学课件。此外,为课程设计准备的实例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室的投影设备当场演示和分析讲解,较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4. 教学资源上网。课程组教师将授课 PPT 和项目的内容与要求等发布到学院的 FTP 服务器上,以便于学生随时下载使用。此外,课程组还不断收集整理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目前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新的网络应用等资料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5. 设立研究生助教。我们聘用 3 名研究生担任助教,
47、他们负责和实验课的老师一起 project 项目、回答学生问题、批改习题作业,学生随时能够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联系到这些助教。这样,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能够及时地得到辅导和帮助。6. 成绩考评方法。主讲教师在课程开始是就告之学生考核的方式,一般形成最终成绩的各部分所占百分比为:项目占60%、考试占 40%。学生如果对各部分成绩有疑义可以向助教和主讲教师申述,对申述的实验、项目和考试得分最终由主讲教师和其他助教共同复核后决定。174-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两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最近两年(20
48、06 年和 2008 年,2007 年赴美访问因此没有开课)课程评估结果以及学生的评价:2007-2008 第二学期 得分 4.77 本学期学校均值:4.51 本学期软件学院均值:4.532005-2006 第二学期 得分 4.58 本学期学校均值:4.45 本学期软件学院均值:4.29教学系统学生在线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评价:“启发式教学,能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叶老师很负责,很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而且对学生循循善诱,是一个教学严谨的好老师。 ” “很喜欢叶老师的课,思维自由度很高。 ”“叶老师讲课很好 ”“叶老师讲课框架十分清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讲的东西很深
49、入,灵活。 ”部分 07 级本科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评价:“叶老师授课方式比较有启发性,上课时必须不停思考,这一点我感觉受益不少,看问题时多了些批判性,从而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不再局限于学习固有的章法。冷幽默需保持。 ”“课程安排得很系统,将课方式好,总是由问题打头,再逐一阐述探讨解决方案,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课堂气氛也很轻松,叶老师谈吐也比较幽默。 ”“叶老师的课程所讨论的计算机网络深受广大同学喜爱。叶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又不失严谨,能够把同学们引入网络学习的环境中去。 ”“讲课有启发性,有特色,问的问题能发动学生进行思考。 ”“讲课比较有趣,常常用例子说明,互动也不少。 ”课堂教学录像内容为叶德建副教授讲授网桥的内容。185自我评价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在 200 字以内,不超过三项)1 .再现了计算机网络科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