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大09春学期《国际投资学》第五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课堂笔记new.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303178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大09春学期《国际投资学》第五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课堂笔记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大09春学期《国际投资学》第五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课堂笔记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大09春学期《国际投资学》第五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课堂笔记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大09春学期《国际投资学》第五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课堂笔记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大09春学期《国际投资学》第五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课堂笔记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 14浙大 09 春学期国际投资学第五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掌握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 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国际 投资理论,并且注意实践中的应用性。知识点整理:一、垄断优势理论(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1、概念:不完全竞争是指规模经济、技 术垄断、商 标及产品差别等引起的偏离完全 竞争的市场结构。寡占是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形式。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的运行及其体系在功能或结构上的缺陷和失效。2、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少数买主或卖主能够通过控制产量或购买量来影响市场价格的决定。(2)由规模经济引起的

2、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的结果是使企业在本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达不到这种规模的中小企业被挤出,从而 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出现。(3)由于政府干预经济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全(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1、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一国企业 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论,不仅首先创立了国 际直接投资理论,而且也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被称之为零公里界碑。2、根据美国商务部关于直接投 资与间接投资的区分准则,实证分析了美国 1914-1956 年对外投资的有关资料,并得出了对外直接投资 与对外证券投资有着不同的行 为表现。其研究 认为市场

3、的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而跨国公司特有的垄断或寡占 优势是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利益的条件。3、垄断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优势 、先 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全面而灵通的信息、规模经济优势以及全球性的销售网络。(三)其他学者对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1、约翰逊对垄断优势的发展国际公司的效率和福利意义(1970)指出“知识的转移是直接投资过程大关键”。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2、凯夫对垄断优势论的发展 国际公司:对外投资的产业经济学(1971)强调跨国公司所拥有的使产品发生差别的能力是其拥有的重要优势。 产品的差异可以适应不同 层次和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消

4、费偏好,从而 扩大产品的销量。3、尼克博克对垄断优势论的发 展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1973)指出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生要原因。(四)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1、优点:(1)首次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并论述了市场不完全的类型;(2)提出了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获得高额利润的条件,并分析了垄断优势的内容;(3)提出了知识的转移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过程的关键,并分析了知识产品的特点;(4)提出了产品的差异能力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又一重要优势,并分析了产品差异性能给跨国公司带来的优势的维护和强化。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5、http:/ 152、局限性:垄断优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及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进行分析;无法解释伴随经济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二、内部化理论(一)内部化理论的形成1、理论核心:世界市场是不完全 竞争的市场,跨国公司 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为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某些产品(如知识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 过国际直接投资,将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通 过外部市场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2、形成发展雏形科斯(RHCoase )公司的性 质(1937)完成英国的巴克

6、莱(PJBuikley )卡森(MCasson)跨国公司的未来(1976)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 跨国公司的内幕(1981 )(二)内部化理论假定前提(三)内部化的交易成本及其影晌因素1、内部化交易成本是指企业为 克服外部市场的交易障碍而付出的代价。2、影响因素: 行业 因素,主要包括产品的特性、 产品外部市场的竟争 结构、规模经济等。 国别因素,主要包括东道国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特别是财政金融政策等对跨国公司经营的影响。 地区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地理位置、社会心理、文化环境等的不同所引起的交易成本的变化。 企业 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 经验、控制和协调能力等。

7、(四)市场内部化的动机1、跨国公司实行市场内部化的 动机是由知识产品的特殊性 质和知识产品的市场结构,以及知 识产品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2、知识产品以及市场结构特点: 知识产 品的形成耗 时长、费用大; 知识产 品可以 给拥有者提供垄断优势; 知识产 品的价格很 难通过市场来确定; 知识产 品的外部市 场可能导致额外的交易成本。(五)市场内部化的实现条件1、只有当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 时,外部市场的内部化才是有利的。2、内部交易成本包括:资源成本、通讯联络成本、国家风险成本、管理成本(六)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市场内部化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

8、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各项业务带 来的经济效益2、由于制定有效的、有差别的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由于消除买方不确定性所带 来的经济效益4、长期保持公司在全世界范围 内的技术优势所带来的经济 效益5、由于避免政府干预所带来的 经济效益(七)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1、内部化理论的意义(1)内部化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研究的重要转折。(2)内部化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许可证安排这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方式选择的依据。(3)内部化理论还有助于解释战后跨国公司增长速度、 发展 阶段和赢利变动等事实。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 1

9、62、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1)跨国公司实行内部化主要是对高技术含量的知识产品实行内部化,这就势必阻碍了新技术、新 产品在全世界范围的迅速普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 发展。(2)内部化理论未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因而常常受到区位 优势论经济学家的抨击。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维农(RVernon )产品周期中的国 际投资和国际贸易(1966)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三阶段模型:1、新产品创新阶段在新产品的创新阶段,那些国内市 场容里大,具有国民高收入、较强研究与开发能力和资金雄厚的国家,首先占据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 术的优势地位。条件:高知识的

10、研究开发技能、巨 额的研究开发资金和高收入、高消费的市场条件。2、新产品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新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基本定型。随着国内国际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产品的价格弹性也增大,虽然生产厂商可以通 过新产品的异质化来避免直接的价格竟争。但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和关税支出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3、新产品标准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产品生产已经实行了标准化批量生产,创新厂商所 拥有的垄断优势已经消失, 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上,创新厂商需要通过价格的 竞争来维护其产品的国外市 场。在 这一阶段,便宜的劳动成本和某些资源条件日益成为决定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二)产品生命周期的三阶段模型区位转移 该

11、模型假设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国家,第一 类是新产品的 创新国,通常指最 发达的国家,如美国;第二类是较发达国家,如欧洲各国、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新产品依次经历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其生产 的区位选择也依次从最发达国家向 较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转移。(三)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1、劳动成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创新阶段和成熟阶段,要求高素 质的劳动 力与高技术的生产过程相结台,只能利用 发达国家的高素质劳动力。而到了 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阶段,新 产 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定型并且普及,简单劳动者也可以从事新产品的生产,企 业又迫于成本和价格竞争的 压力,就 趋向于

12、把生产活动转移至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2、市场需求规模新产品之所以首先在最发达国家生产和销售,是因 为只有最 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最高,消 费者能消费得起昂贵的新产品。随着生 产规模的扩大,生 产成本的下降,其它发达国家的高收入阶层也开始消费这种新产品,这些消费市场的扩 大,加上 贸易壁垒的作用,导致美国的创新企业向西欧和日本这样的较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3、贸易壁垒在产品生命周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其它 较发达国家出现 了新产在产品生命周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其它较发达国家出现了新产品的仿制者,而 这些国家为了保护 和发展本国工业,利用关税、贸易配额等来限制进口。4、

13、政府政策(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维农( RVernon) 经济活动 的选址(1974)引入了“ 国际寡占行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1、技术创新寡占阶段跨国公司在生产新产品上拥有技术垄断优势,井由此 获得 垄断利润的阶段。2、成熟期的寡占阶段创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始扩散, 创新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 被削弱,并且 进口国贸易壁垒等因素使创新产品进入进口国成本增加,创新跨国公司通 过进行对外直接投 资来维持垄断优势,以 获得垄断利润。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 173、衰退期寡占阶段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优势和技术传播优势均相继丧失,由此产生的寡占利润也逐渐消失,大量的 标准

14、化生产产品涌向市场,价格竞争尤 为激烈, 创新企业只能通过降低成本来 获取利润。(五)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1、意义(1)较好地解释了美国战后对西欧各国大规模直接投资的原因;(2)把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归结为出口贸易的替代,因而是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内外市 场环境发生变化时采取的防御性策略;(3)将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选择和区位选择进行了动态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为投资企业进行区位-市场选择 和国 际分工的阶 梯分布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4)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对以后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给予了有益的启迪。2、局限性(1)从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15、,西方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在国外生 产非标准化产品,或者,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的需求而将其原创新产品进行改进或多样化。(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解释的是美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有些跨国公司在国外原材料产地进行的直接投资行为无法作为科学的解释。(3)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一)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形成(二)小岛清的三个命题1、生产要素的差异导致比较成本的差异小岛清认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可以用劳动和经营资源来替代。经营资源是生产要素,包括实物资产、技术和劳动力等。如果两国的劳动和经营资源的比率存在差异,则将导致比较成本差

16、异。2、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有关凡是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行业,其比 较利润率也较高,比 较 成本与比较利润率是相对应的。因此, 应该根据比较成本和比较利润率来分析一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3、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 方式不同美国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人为地将经营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生产要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寡头垄断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而日本型的对外直接投 资是将经营资源作为 一般的生产要素,并在此基 础上产生了处于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三)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1、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为机器 设备、技 术、知识的转移,再加上工人的培训和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技能的转移,

17、构成对外直接投资 的基本内容。2、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台体,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东道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如子公司、合资企业等的转移行为。(四)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 东道国建立资源开 发型企业,开 发油田、矿业、林业、水产等自然资源,其产品既可以向投资国出口,也可以在东道国当地市 场销售或向其它国家出口。其结果是促进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2、市场导向型一是由于进口国贸易障碍等因素的作用,使得 继续扩大出口受到限制或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对外直接投资,这种投资称为贸易导向型;另一

18、类是寡头垄断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的新兴制造业特别是知识产品产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投资 称为反贸易导向型。3、生产要素导向型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 18利用东道国廉价的生产要素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目标。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因此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 是已经标准化的、 传统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国家,建立向本国或其它国家出口的生产基地, 对生产者是极为有利的。4、交叉投资导向型在发达国家之间应停止对东道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进行直接投资,而应当采取在产业内部相互直接投资。也就是说要对东道国具有比 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投资。(五)边

19、际产业扩张论的核心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从 边际产业开始 进行投资,可以使投 资国丰富的资本、技术、经营技能与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 发挥出该产业在东道国的比 较优势。(六)边际产业扩张论的推论1、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可建立在同一理 论基础上2、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 外贸易的关系是互补的3、应该立足于“ 比较成本原理”并行判断4、投资国与东道国在同一产业 的技术差异越小越容易移植(七)边际产业扩张论的政策主张1、关于日本式资源开发型直接投 资的政策2、关于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工业

20、进 行直接投资的政策3、关于日本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 资的政策4、关于跨国公司的功过(八)边际产业扩张论的评价1、意义:(1)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与前画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 论 以及产品生命同期理论不同,从宏 观的角度,利用比较优势理论采用两个国家、两种 产品或多种产品的分析模式,提出了从边际产业开始依次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结论。(2)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分析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随着利用东道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变化,从高工资国转移到低工资国而发生的。(3)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这就很好地解 释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21、的原因和动机。(4)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强调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解释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这一分析方法与其它国 际直接投资理 论相比有独到之处。2、局限性(1)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也偏向于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进行投资,向贸易替代型 转化,特 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 对外直接投资比重迅速上升。该理论显然无法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这些新变化。(2)另外,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显然也无法解释这种逆向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五、国际生产这种理论(一)国际生产

22、这种理论的形成邓宁(Dunning John)(1970s)(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原因1、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发生了重大 变化(1)国际直接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外直接投 资的部门开始分散化,除制造 业外还有资源开发业、服务业以及其他行业 等,并且 发展速度很快。(2)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国 际直接投 资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2、国际直接投资缺乏一套具有普遍意 义的、全面系 统的理 论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http:/ 19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跨国公司 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所拥 有的净优势,集中表 现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1、所

23、有权优势 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其他企 业所没有或无法获 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2、内部化优势内部化优势是为了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其所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从而保持企 业所拥有的优势。3、区位优势跨国公司在拥有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后, 还要进行区位 选择,如果在国外生 产比在国内生产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那么就会 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四)投资发展周期论1、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是指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是指 该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减去引进国外直接投资总额。邓宁认为,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与其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2、分为四个阶段:(1)处于第一阶段的

24、是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在 400 美元以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只有极小规模的外资进入, 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几乎没有。其净对外直接投资为负值。(2)处于第二阶段的是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在 400 一 2500 美元之间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引进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对外直接投 资额仍较小, 净对外直接投 资仍为负值。(3)处于第三阶段的是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在 2500-4000 美元之间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这些国家已形成了较强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能力, 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上升。(4)处于第四阶段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4000 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拥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

25、和内部化能力,也善于发现和利用国外的区位 优势。所以 这 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高于引进国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净对外直接投 资额为正值。3、一国的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 与引进国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呈负相关关系。内部化优势既可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促 进引进外国直接投 资,取决于投 资国和东道国市场不完全的程度。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三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药强弱,而“三优势”的均衡决定了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从企业优势的微观基础出发进行宏观分析,对国际直接投资动因作了新的解释。(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1、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效益生要取决于其所 拥有的比 较优势,一国可以依据比 较优势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依据其比较劣优 吸引外国直接投资。2、局限性:该理论是西方私人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实证 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 对国有跨国公司或国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该理论将利 润最大化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生要目标,与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目标的多元化现实不相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