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享有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之称的是( )A我国南方低山丘陵 B西亚的阿拉伯半岛C北美墨西哥高原 D北非撒哈拉高原2关于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少地多 B人地关系协调C非耕地资源充分利用 D耕地减少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优越的气候条件有( )A植物种类多,生长快,更新能力强 B光水热资源丰富,且组合较好C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 D气象灾害频繁,影响农业生产4有关南方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本区因气候湿润,恢复植被比较容易 B人地关系日趋缓和C能源短缺,导
2、致水土流失严重 D土壤沙化、碱化面积广5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单位面积危害大于黄土高原的原因是( )A这里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暴雨多,土层薄B这里工农业发达,水土流失损失不大C这里光热不足,单位土地生物生长量较低D这里降水丰富,故水土流失严重6南方低山丘陵区的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是因为( )A水稻种植业不发达 B工业落后C开发非耕地资源投入少 D土地利用不合理7影响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A春旱 B春温低 C台风 D寒潮8下列省区中,有大面积茶树、竹林分布的是( )A吉林 B河南 C福建 D山西9有关红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B土质粘重的高产土
3、壤C红壤是在湿热环境下形成的酸性土壤D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据报载,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完成 1012 题。10“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水蚀作用1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环境污染 D过度放牧12根据南方低山丘陵区自然条件特点,农业生产应( )A大力开荒种田 B加强综合开发C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D彻底退耕还林13下列农作物适宜在南方低山丘陵区种植的是( )A水稻、棉花 B小麦、甘庶C水稻、油菜 D玉米、棉花14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的主要做法是( )A走立体农业的道
4、路 B小流域综合治理C发展鱼塘台田种养模式 D盐碱低湿地的综合治理15解决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是( )A大力修建梯田B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C封山育林,解决生活能源问题D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16为解决浙闽山区农村生活能源短缺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建大型水电站推广生活用煤营造速生薪炭林推广使用沼气大力推广太阳灶广泛利用潮汐能A B C D17“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所描述的农业生产模式位于( )A吉林省的安图县 B黄土高原的小流域C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 D南方丘陵的千烟州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约在零下40以下。这季节,
5、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正忙着收割早稻了”。据此完成 1820题。18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A漠河 B南极地区C北极地区 D喜马拉雅山19王教授家乡的自然土壤是( )A灰化土 B砖红壤 C棕壤 D红壤20下列果树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 )A柑橘 B龙眼 C芒果 D荔枝二、综合题(共 30 分)21(20 分)读“我国南方某丘陵地区立体农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立体农业丘上发展用材林和竹林,除经济效益外,其环境效益有: 。(2)该地丘下农田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 ,油料作物主要是 。(3)图中池塘除发展水产养殖外,对该地种植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有: ; 。(4)该地发展
6、经济可充分利用 优势资源,开发 系列产品。(5)近些年来,该地又实现了生活燃料沼气化。试分析这一举措对当地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10 分)下面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把下列字母代表的内容填入相应的空格内:A人均耕地减少 B土地退化C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D毁林开荒E破坏植被 F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 造成当地农民不断开垦荒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改善当地人地关系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参考答案一、1A 2D 3B 4C 5A 6D 7B 8C 9C 10D 11A 12B 13C 14 A 15C 16B 17 D 18B 19D 20A二、21(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2)水稻 油菜(3)蓄积降水和泥沙,使农田免遭洪涝灾害 为农田在旱季提供灌溉水源(4)竹、茶、残次木材 竹器、茶叶及茶饮料、木制品等(5)减少薪柴面积,扩大经济林面积;沼气残渣可作为发展池塘养殖业的饵料,提高水产品产量等减少对山林的砍伐,可以保持水土;生活燃料更清洁,减少环境污染;残渣返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22(1)自上而下,由左到右依次:A 、D 、E、C 、B、F(2)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不足,资源短缺。(3)退耕还林;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