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网络结构复习.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300108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网络结构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网络结构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网络结构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网络结构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隋唐制度的革新和经济发展基础网络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太宗进一步划分职权。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尚书省:行政机构,执行政令。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分为三,官品又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中国官制的重大变革,历朝基本沿袭。创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完善: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时高官主持考试,后成定制。冲破世家大族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

2、门第不高的庶族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参加了政权。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集权,利于政局稳定。措施: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田,军民不再异籍。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利于生产,增加了户口和税收,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有益于国家的统、富强和民族融合。增加军府数量,l/3 以上驻守关中,利于中央集权。兵将平时不在一起,将帅不易拥兵自重。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军费负担加在了农民身上。随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失去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因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者多。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耻为

3、府兵。唐玄宗为增强军力,实行募兵制。国家供给衣食,减轻了农民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利于生产发展,国家得以建立强有力的军队。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率支军队,兵将有隶属,导致军阀形成。天宝年间,节度使自行募兵,形成军阀割据势力。均田制:隋唐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隋:沿袭北周, “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开始实行以庸代役制。指导思想:轻摇薄赋。租: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庸:服徭役期限内,不去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不受年龄限制。农民有了地,生产时间也有保证,赋役相对较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赋税收入有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

4、盛行,政府支配地日减,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而实行。每户按资产纳户税,按田亩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年分夏、秋两季两次纳税。三省六部隋唐制度的革新评价科举制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作用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健全府兵制隋文帝评价唐太宗评价背景实行募兵制租庸调制唐改革作用内容租庸调国家富强两税法原因内容使唐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赋税收入相对增加,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贵族、官僚、商人都要

5、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地位: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杂,农民负担更加沉重。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前期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对外政策较开明,中外经济交流频繁。表现:圩田更普遍,烧山垦地现象也增多。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大运河利于灌溉,唐设专官管水利,水利工程多,仅江南就超过六朝总和。创制筒车,发明曲辕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唐中期开始收茶税。官府手工

6、业:规模大,分工细,产品供皇室、贵族、官僚和军队消费。私营手工业:从事商品生产,作坊一般较小。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瓷窑分布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铁产地有一百多处。规模大、产量多:造世界最大海船,过波斯湾须换小船;唐初仅洪州就造海船五百艘。纺织:丝织品有十几类,每类又分许多品种,绫就有 20 多种。陶瓷:唐三彩,开辟了彩瓷道路:青瓷中的秘色瓷,唐时已出现。冶铸:遍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造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丝织:发掘的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交通: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隋:仍铸五株钱。唐:高祖“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7、 。开元通宝成为以后历代货币的范式。固定交易场所叫市,有官员管理物价、税收;市中有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的邸店也有专营货币存贷的柜坊,这是最早的银行雏形。店铺不能任意扩大,市的买卖受时间限制,唐后期有夜市。农村和偏远地区:有定期举行的草市。隋唐两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商业大都会。长安有坊、市、市分东西两市,各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集四方珍奇。武则天时于洛阳引漕渠开新潭。 “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 。长江流域东西两中心。扬州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各国商人在此云集。唐后期,扬州成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成都物产富饶,有“扬一益二”之谚语,工商业地位重要。原因:中外交流

8、、边疆与内地交往频繁,各族各国生活习俗渗入中原地区。影响:导致社会生活发生较大变化,出现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作用问题因素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达分工细品类繁货币统一江南开发农业发展利弊类型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丝麻为主,除自己消费外,还纳庸调,剩余部分作商品出卖。特点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丝麻为主,除自己消费外,还纳庸调,剩余部分作商品出卖。技艺高城市兴旺市场发达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社会生活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重点、难点、考点1、隋唐时期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的制度革新(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隋文帝时创立,唐太宗时完备。三省之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9、;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监察、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场帝时,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备。科举制的实行,抑制了土族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把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3)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源于西魏,隋文帝时进行了改革,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备,增加军府的数量

10、,集中驻守关中,有利于加强中央的防御力量。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2、隋唐时期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耕作水平进步提高,两年三熟耕作制在南方推广;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步繁荣起来,特别是扬州等地。其发展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大规模南迁;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商路的变化推动了南方对外贸易的发展。3、关于两税法的评价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上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它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

11、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人。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和财产为征税依据,意味着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两税法与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相比要合理一些。因为租庸调制下,田连阡陌的地主与占少量土地的农民交税完全一样。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封建社会主要为土地) 为征税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不均现象;同时因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从而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也可相应地减轻农民负担。但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故越来越严重;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将赋税转嫁到租佃农民头上,而政府在两税之外又增加许多杂税,因而农民负担更加沉重。两税法只严格地执行了一个很短的时期

12、。4、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及评价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举荐由地方分科举人,参加考试选拔。南北朝末年,士族已日趋没落,庶族地主势力日益上升。北周时,官员升迁已不再全凭家世门第,九品中正制逐渐失去作用。隋朝统一全国后,随着统一封建中央集权国家重建的需要,隋文帝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法,将选官之权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确立的选官形式和程序,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使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3、。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因此,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贞观年间立进士、明经两科,逐渐成为主要考试科目;玄宗时,诗赋又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因此士人把主要精力应付诗赋、经义考试,忽视了实用性学问。又由于科举制在实行中逐渐被权贵把持,唐中期后,权贵干扰主考官、考生奔走权门私托败坏了考试的公平性。北宋进一步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又实行糊名法,才使考官舞弊现象受到节制。明朝“八股取士” ,科举制遂成为专制主义政权钳制思想、培养奴仆的工具了。5、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印度和波斯湾。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民族交往频繁。隋唐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唐代与日本、朝鲜、印度、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政府还曾在广州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