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0机械学院课程大纲汇总-工程力学专业.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299436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机械学院课程大纲汇总-工程力学专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2010机械学院课程大纲汇总-工程力学专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2010机械学院课程大纲汇总-工程力学专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2010机械学院课程大纲汇总-工程力学专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2010机械学院课程大纲汇总-工程力学专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工程力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大纲1. 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2. 金工实习实验教学大纲 .33. 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64. 概率与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85.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06.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27. 振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68. 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89. 计算方法与 Matlab 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2010.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211.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2412.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2713.塑性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914.热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3115.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课程教学大纲 .331

2、6.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3617.毕业实习与科技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3818.毕业论文或设计教学大纲 .4019.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4220.实验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4721.工程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5122.有限元法及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5323.CAE 软件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5624.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5825.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6126.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6427.冲击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6628.现代力学测试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6829.汽车空气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7030.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231

3、.汽车有限元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7432.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7633.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7934.汽车系统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811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1A30A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raphics Fundamentals学分: 2 周学时: 2 总学时: 34 课程类别:大类课程适用专业: 工程技术学科大类所有专业先修课程:无所属团队/团队方向:机械学院机械团队 课程负责人:方志梅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本课程是工科学生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我校工程技术学科大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研究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以及工程图表达

4、的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形体构思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对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画法几何的原理和方法解决较为复杂的空间几何问题,掌握三维物体与二维图形之间的转换及其表达,并具备初步的形体分析能力。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作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学时数(节)章节 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学时数自主学习时数要求课外 学习学时数(节)1 绪论(课程的性质、任务、发展方向和学习方法) 1 / 12 制图基本知识(图样标准、绘图工具、尺寸标注) 1 / 63点线面投影(投影面体系的建立、点的投影、直线的投影、平面的投

5、影、线面相对位置及其复杂几何问题求解、投影变换)12 / 244 立体的投影及其交线(平面立体投影、曲面立体投影、立体截交线、曲面立体相贯线) 10 / 245组合体(组合体及三视图概念、组合体三视图画法、读组合体三视图、组合体尺寸标注、形体构思方)8 / 166 轴测图(轴测投影概念;正等轴测图画法、斜二测轴测图画法) 2 / 22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课程结课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根据课后作业和课堂情况评定。具体的构成比例如下表:序号 考核方式 成绩比重(%)1 平时成绩 20%2 期末考试 80%合计 成绩总评 10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

6、:(1) 图学基础教程、图学基础教程习题集,谭建荣、张树有、陆国栋、施岳 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图学应用教程,陆国栋、张树有、谭建荣、施岳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主要参考书目(1)画法几何学、机械制图及配套习题集(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机械制图及配套习题集(同济等六院校) ,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人: 方志梅审核人: 黄海波制定时间:2010 年 11 月3金工实习实验教学大纲 实习课程编号:091B21A Workshop Practice 实习时间(周数):3 周 15 天实习学分:3 学分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机械国贸一

7、、 实习目的与要求金工实习教学要求学生对简单的零件初步具有选择加工方式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在主要工种方面应独立完成简单零件的加工制造。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的加工方法及其所用的主要设备和工具,了解三新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金工实习教学应确立实践教学为主,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实践教学,以一定的理论指导实践,改变片面强调以操作训练为主的实习。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 实习项目内容与时间安排工种 实验内容 天数铸造 了解铸造生产的工艺过程和特点。了解砂型的结构,了解零件、模样和铸件之间的关系。能正确采用常用工具进行简单的两箱手工造型。

8、能识别铸造工艺图并了解其制订原则。了解常见铸件缺陷及其产生原因。了解常用的特种铸造方法及其特点。1 天钳工 了解钳工在机器制造和设备维修中的地位与重要性。熟悉并能独立地选用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扩孔、铰孔、锪孔、攻螺纹与刮削、研磨、装配与拆卸等加工的工具、量具、夹具和其它附件。掌握钳工的各项基本操作,根据零件图能独立地加工简单的零件;在加工方法的选择、工艺过程的安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3 天焊接 了解焊接方法的特点、分类与应用。比较完整地掌握手工电弧焊方法;了解焊接电弧的特性与构造;了解焊接对电焊机的要求,以及交、直流电焊机的优缺点与应用;了解常用焊条的选用及手工电弧焊工工艺;掌握手

9、工电弧焊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气焊火焰的特点与应用,熟悉气焊基本操作方法。了解氧-乙炔切割对材料的要求,以及等离子切割、激光切割、水切割方法。1 天4刨工 了解牛头刨床的组成,熟悉牛头刨床的调整方法。了解刨刀的结构特点及装夹方法。熟悉工件在平口钳上的装夹及校正方法。掌握在牛头刨床上刨水平面、垂直面、斜面及沟槽的操作方法。了解刨床类机床(龙门刨床和插床)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了解拉削加工的特点及应用。05 天磨削加工了解磨削加工基本知识,如磨削特点、磨削主运动、砂轮的选用、常用磨床附件及磨床工作范围等。了解磨床的结构特点,熟悉万能外圆磨床的主要组成及功用。了解平面磨削和内圆磨削的工作特点。了解外圆磨削

10、方法及其工作特点。了解磨削技术的发展及精密加工。05 天铣削加工了解铣削加工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铣床附件(分度头、转台、立铣头)的功用。了解常用齿形加工方法。熟悉万能卧式铣床主要组成部分名称、运动及其作用。了解其它铣床类机床的工作特点及适用场合。掌握平面、台阶面、键槽、等分件的加工方法。2 天车削加工了解切削加工,特别是车削加工的基本知识。了解零件加工精度,切削用量与加工经济性的相互关系。了解数控技术在车削加工中的应用,车削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概念等。熟悉卧式车床的名称,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掌握外圆、端面、内孔、镗孔、切槽切断、锥面、螺纹的加工操作方法,并能按实习件图纸的技术要求正确、合理地

11、选择工、夹、量具及制订简单的车削加工顺序。了解盘套类、轴类零件装夹方法的特点及常用附件的主要结构和用3 天数控车床了解数控车床的用途了解数控车床的组成及布局了解数控车床程序的编制掌握一般的数控车床编程指令2 天数控铣床了解数控铣床主轴的布局形式了解数控铣床铣削的工序了解数控铣床编程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控铣床一般的编程指令2 天三、 实习报告要求与作业金工实习考核以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为主,各单项所占分数比例为:实习出勤与安全操作占 20%、各工种考核件技能分占 60%;5实习报告占 20%。每个实习项目均应按实习出勤和安全操作、操作技能、实习报告等内容考核学生,在所有课程实习项目结束后根据每

12、个实习项目考核的成绩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该学生该门课程实习的成绩。成绩考核一般采用百分制。百分制与五级记分制的换算比例为:优秀(90-100) 、良好(80-89) 、中等(70-79) 、及格(60-69 ) 、不及格(60 分以下)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由于学生原因出现较大事故,或实习纪律差、迟到、早退、旷课一次,考核成绩降一级。四、 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详见学生考勤表五、 参考书与资料实验教材:金工实习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参考书: 金工实习教学指导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金属工艺学实习指导 浙江大学出版社金工实习指导书 浙江大学出版社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金工练习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撰

13、写人:王钢明审核人:黄海波制定时间:2010 年 10 月6认识实习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1B22A 英文名称:Practice学分:0.5 周学时:6 总学时:8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适用专业:工程力学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工业设计所属团队/团队方向:工程力学 课程负责人:邹泉敏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1、巩固已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2、通过参观,初步了解机械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3、了解认识各种通用机械设备和各种高精度机械设备及其工作的情况,机械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和加工过程,认识作为机械专业学生所应具备和培养的素质,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

14、基础。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通过参观,初步了解机械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认识各种通用机械设备和各种高精度机械设备及其工作的情况,机械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和加工过程。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学时数(节)章节 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学时数自主学习学时数要求课外 学习学时数(节)参观现场专业讲座1、参观 4-5 个企业生产制造现场,了解机械行业的现状,描述记录各种设备的运作过程。时间为 2-3 天。2、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或介绍,进行专业讨论和对话。时间安排可穿插在参观之中。4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要求在 1000 字以上,统一以 A4 或 16K 纸打印。内容应包含对所

15、参观企业、设备和制造过程的描述和直观认识,对当今机械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初步认识和体会。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7序号 考核方式 成绩比重(%)1 实习报告 100合计 100学生成绩从实习报告(总结)和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两个方面综合评定。实习报告的审核根据实习要求加以评定,主要看是否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对机械行业概况、发展的了解,实习表现主要看学生对实习的态度、纪律遵守情况等。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机械制图 ,张力真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模具制造工艺学 ,李云程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撰写人: 邹泉敏 审核人: 宋 力制定时间:2010 年 12 月8概率与

16、统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2I14B 英文名称: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位课程 (1、大类课程 2、专业必修课 2、专业选修课 3、公共必修课 4、公共选修课 5 学位课程 6、自主学习课程 )适用专业:工程力学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所属团队/团队方向: 力学/材料动态本构关系与断裂 课程负责人:王永刚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数学基础课,主要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的数学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了解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

17、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日常生活中常见随机现象,找出这些随机现象中统计规律性,运用这些规律性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学时数(节)章节 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学时数自主学习学时数要求课外 学习学时数(节)第 1 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及运算,随机事件及运算;概率的定义与运算;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独立试验概型、二项概率公式。10 0 5第 2 章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分布函数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18、正态分布;二维随机变量及分布;随机变量函10 0 59数的分布第 3 章二维随机变量;边缘分布;条件分布;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两个随机变量的函数6 0 3第 4 章数学期望的概念,性质与计算;方差的概念,性质与计算;协方差及相关系数6 0 4第 5 章 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 4 0 1第 6 章总体、个体、样本和统计量的概念;抽样分布: t 分布, 分布,F 分布的定义及性质 p分位数,常用统计量的分布。6 0 2第 7 章参数的点估计法:矩法与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估计,有效估计,一致估计;区间估计。4 0 2第 8 章U 检验法; t 检验法, 检验法; F 检验法,分

19、布拟合的 检验法.5 0 2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序号 考核方式 成绩比重(%)1 平时成绩 202 期终考试 80合计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四版,盛骤、谢式千、潘承毅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人:王永刚审核人:宋力 制定时间:2010 年 12 月10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2M04A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chinery Design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1(讲课 34+自主 17)课程类别:2 (1、大类课程 2、专业必修课 2、专业选修课 3、公共必修课 4、公共选修课 5 学位课程 6、自主学习课程 )

20、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工程力学及机械类其他专业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图学所属团队/团队方向:力学 课程负责人:秦焜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本课程讲述研究各种机械所具有的共性问题,是工业设计专业及其他近机类专业的必修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运动的分析方法、通用零件的设计流程、失效形式、设计准则等知识的运用,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本方法,可以进行基本的机械设计与分析。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结

21、合学生自主学习。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学时数(节)章节 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学时数自主学习学时数要求课外 学习学时数(节)1 绪论 1 0 22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 2 1 23 平面连杆机构 2 1 24 凸轮机构 2 1 25 齿轮机构 4 2 4116 轮系及其设计 0 2 07 机械运转速度波动的调节 0 1 08 回转件的平衡 0 1 19 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4 2 410 联接 4 1 411 齿轮传动 4 2 412 带传动和链传动 2 1 113 轴 4 1 414 轴承 3 1 215 弹簧 2 0 2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序号 考核方式 成绩比重(%)1 平

22、时作业 30%2 大型作业 20%3 期末考试 50%合计 成绩总评 10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机械设计基础 (第四版) ,杨可桢主编,高教出版社。参考书目:机械原理孙桓主编,机械设计濮良贵主编。机械设计基础 (第三版) ,李秀珍、曲玉峰主编。撰写人:秦焜 审核人:宋力 制定时间:2010 年 12 月12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2M06A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学分:3 周学时: 3 总学时:54(讲课 48+实验 6) 课程类别: 2、 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

23、力学所属团队/团队方向: 力学/流体力学 课程负责人:罗雄平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和宏观运动状态时的规律以及流体与固体边界间发生相对运动时的相互作用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机械制造工程的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工程流动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开展随堂讨论。课后学生做习题,通过改作业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再进行习题讲解。课后布置做综合练习,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再通过做实验增强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会知识的应用方法。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学时数(节)章节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学时数自

24、主学习学时数要求课外 学习学时数(节)第一章流体的物理性质和运动描述1.1.1 流体力学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法1.1.2 流体的物理性质(一) 固体、液体及气体(二) 连续介质假设(三)流体的可压缩性与热膨胀性(四) 流体的输运性质10 0 013*(五) 表面张力与毛细现象1.2 描述流体运动的方法1.3 迹线、流线、时间线及脉线1.4 流场中一点领域的相对运动分析1.5 作用于流体上的力1.6 应力张量与应变率张量之间的关系本构方程第二章流体静力学2.1 流体静平衡的基本方程2.2 流体静平衡方程的应用2.2.1 惯性系中均质流体的静平衡 2.2.2 非惯性系中均质流体的相对平衡2.3 均质

25、流体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强合力2.4 阿基米德定律,浮体的平衡*2.5 非均质流体的平衡 :大气的平衡和稳定度6 0 0第三章流体动力学方程3.1 系统与控制体3.2 有限控制体的雷诺输运定理3.3 微元控制体的雷诺输运定理3.4 连续性方程和 Euler 方程3.5 有限控制体方程4 0 0第四章流体动力学方程的应用4.1 Bernoulli 方程及其应用4.2 质量守恒及其应用4.3 控制体动量方程及其应用4.4 动量矩定理及其应用4.5 能量方程及其应用8 0 0第五章量纲分析5.1 相似原理5.2 定理和量纲分析的应用 4 0 0第六章管中流动6.1 雷诺实验 6.2 圆管中的层流 6.

26、3 圆管中的湍流 6.4 管路中的沿程阻力 6.5 管路中的局部阻力 6.6 管路计算 5 0 014第七章升力和阻力7.1 不可压缩流中光滑平板的边界层7.1.1 层流边界层7.1.2 湍流边界层7.1.3 转捩区的摩擦阻力7.2 作用在物体上的阻力7.2.1 边界层分离和压差阻力7.2.2 作用在三维物体上的阻力7.2.3 作用在二维物体上的阻力7.3 作用在物体上的升力7.3.1 圆柱体的升力7.3.2 翼型的升力7.4 有限长度翼型的诱导阻力7.5 升力及阻力图线*7.6 压缩性对阻力和升力的影响7 0 0备注:带*号的可选讲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序号 考核方式 成绩比重(%)1 平时

27、表现、作业 20%2 综合练习 10%3 实验 20%4 期末考试 50%合计 10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1、周光炯,严宗毅,许世雄,章克本:流体力学(第 2 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2、张也影:流体力学第 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参考书目:1、 E.约翰芬纳莫尔(E.John Finnemore)和约瑟夫 B.弗朗兹尼(Joseph B. Franzini)编著,钱翼稷和周玉文等译,流体力学及其工程应用(英文版.原书,第 10 版;中文版,第 1 版),机械工程出版社(北京),2006;2、 Robert W. Fox, Alan T.Mcdon

28、ald and Philip J. Pritchard, Introduction to fluid mechanics(sixth edition), John Wiley 6、 吴望一:流体力学(第 1 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82。七、实验(实践)环节教学要求: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主要内容 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或能力标准实验类别实验类型实验要求实验学时数1 雷诺实验测定临界雷诺数1观察层流、紊流的流态及其转捩特征;2测定临界雷诺数,掌握圆管流态判别准则;3学习古典流体力学中应用无量纲参数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并了解其实用意义。专业基础 验证性 必修 22 文丘里流量计实验用文丘里流量计

29、测定流量系数1通过测定流量系数,掌握文丘里流量计量测管道流量的技术和应用气水多管压差计量测压差的技术;2通过实验与量纲分析,了解应用量纲分析与实验结合研究水力学问题的途径,进而掌握文丘里流量计的水力特性。专业基础 验证性 必修 23 局部水头损失实验测量局部阻力系数1、掌握三点法、四点法量测局部阻力系数的技能;2、通过对圆管突扩局部阻力系数的包达公式和突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的实验验证与分析,熟悉用理论分析发和经验法建立函数式的途径;3、加深对局部水头损失机理的理解。专业基础 验证性 必修 3撰写人:罗雄平审核人:宋力制定时间:2010 年 12 月16振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

30、程编号:092M08A 英文名称:Vibration Mechanics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1(讲课 34+自主 17)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位课程、自主学习课程 (1、大类课程 2、专业必修课 2、专业选修课 3、公共必修课 4、公共选修课 5 学位课程 6、自主学习课程 )适用专业: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航空工程,土木工程等先修课程:材料力学,理论力学,高等数学所属团队/团队方向:力学/ 课程负责人:蒋昭镳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机械振动问题已成为各个工程领域内经常提出的重要问题,因此振动力学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在机械、航空、土建、水

31、利等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振动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更是工程力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振动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分析、计算方法,包括单自由度振动、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和连续系统的振动,进而能初步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程中的一般机械振动问题。振动是现实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作为力学和机械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些这方面初步的研究和分析技能。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 了解振动力学的历史、振动分类、及其工程应用; 学习并掌握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的自由振动、受迫振动和自激振动的基本理论和解题方法; 学习并掌握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及其特征值问题的近似解

32、法; 学习并初步掌握连续系统的振动基本理论及近似计算方法;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自主学习时给予适当辅导,课外进行作业练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做到:1、讲清楚各种基本概念、力学原理;2、在讲解例题时,与工程中的振动问题联系起来,分析振动问题的力学模型、数学模型、及解题过程;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17方法;4、学生的作业是反映其学习态度、能力和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尽量对所有作业进行仔细批改、讲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进行教学。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学时数(节)章节 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学时数自主学习学时数要求课

33、外 学习学时数(节)0 绪论 2 1 2第一章 自由振动 6 3 6第二章 受迫振动 6 3 6第三章 自激振动 3 2 3第四章 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8 4 8第五章 线性振动的近似计算方法 5 2 5第六章 连续系统的振动 4 2 3合计 34 17 33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序号 考核方式 成绩比重(%)1 期末考试 702 平时作业 203 课堂情况 10合计 100期末考试的题型主要有概念题和分析计算题。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振动力学 ,刘延柱 陈文良 陈立群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机械震动 ,美S. M. 凯利 著,贾启芬 刘习军译, 科学出版社;机械震动与模态分析基础

34、,许本文 焦群英 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撰写人:蒋昭镳审核人:宋力制定时间:2010 年 12 日18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2M09A 英文名称:Theory of Elasticity学分:4 周学时:4 总学时:68 (讲课 51+自主学习 17 )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位课程;自主学习课程;适用专业:工程力学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所属团队/团队方向:力学 课程负责人:朱珏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弹性力学是研究有关弹性体在载荷作用下变形和应力应变规律的课程。主要内容涉及点的应力和应变状态,广义虎克定律,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问题,空间问题,柱

35、体扭转,弹性波传播等。弹性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弹性力学理论基础,对应力应变状态、弹性体本构关系、弹性力学问题提法、解法和一般原理有清晰了解,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初步学会应用弹性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准备必要基础。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双语课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学时数(节)章节 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学时数自主学习学时数要求课外学习学时数(节)第一章 绪论:弹性理论概述;弹性理论的基 本假设。 2 0 2第二章 应力理论、应变理论:内力和应力;主应

36、力;应力不变量;最大剪应力;应力偏量;平衡微分方程;位移和应变;应变协调方程;位移场的单值条件;由应变求位移。6 2 6第三章 本构关系:广义虎克定理;应变能 和应变余能;各向异性材料。 4 1 4第四章 弹性理论的微分提法、解法及一般原理:弹性力学问题的微分提法;位移解法;应力解法;状态空间法;叠加原理;解的唯一性定理;圣维南原理。4 2 419第五章 平面问题:平面问题及其分类;平面问题的基本解法;应力函数的性质;平面问题的直角坐标解法;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法;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解法;轴对称问题;非轴对称问题;关于解和解法的讨论。12 4 12第六章 空间问题:拉梅一纳维尔方程的解;位移的势

37、函数;边值问题的积分方程解;空间轴对称问题;半空间问题。10 2 10第七章 柱形杆问题:问题的提法,单拉和纯弯情况;柱形杆的自由扭转;逆解法和半逆解法;柱形杆的一般弯曲。 4 2 4第八章 弹性波:无限介质中的弹性波;平面波;球面波;瑞利表面波。 6 2 6第十一章 能量原理:功的互等定理;虚功原理和余虚功原理;最小势能和最小余能原理;弹性力学变分问题的欧拉方程;可变边界条件,卡氏定理;广义变分原理;弹性力学变分问题的直接解法。3 2 3合计 51 17 51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序号 考核方式 成绩比重(%)1 期末考试 502 课堂活动 203 个人作业 204 课堂表现 10合计 10

38、0为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综合评定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者各占 50%。按培养方案要求,本门学位课程学生总评成绩达到 75 分,方可通过。六、教材及参考书目:吴家龙:弹性力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教材)徐芝伦:弹性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2006。徐秉业,刘信声:应用弹塑性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徐秉业主编:弹性与塑性力学例题和习题 (第二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撰写人:朱珏 审核人:宋力 制定时间:2010 年 12 月21计算方法与 Matlab 语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2M11A 英文名称:Numerical metho

39、ds and Matlab program学分:2.5 周学时:2.5 总学时:42.5(讲课 25.5+自主 17)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自主学习课程适用专业:工程力学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所属团队/团队方向: 力学 课程负责人:朱珏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科学、技术、工程、生产、医学、经济、和人文等领域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数学问题可以应用计算机计算、求解,本课程详细、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和一些现代数值方法,以及有关理论。数值方法的讲授与 matlab 语言同步进行,同时要求这些算法的 matlab 语言实现。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课堂

40、教授 1.5+自主学习 1,教学和自主学习均在学院机房进行。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学时数(节)章节 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学时数自主学习学时数要求课外 学习学时数(节)第一章 绪论: 数值计算方法;误差和有效数字;计算方法的稳定性 2 0 2第二章方程求根: 方程根的分布区间;二分法;一般迭代法; Newton法;Newton 迭代法的改进;4 2 4第三章插值方法与曲线拟和: Lagrange插值法;逐次插值法与分段插值;Newton 插值法;曲线拟和4 2 4第四章数值积分: 数值积分方法;Newton-Cotes 求积公式;复化求积方法;4 2 4第五章 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E

41、uler方法; Runge 方法;单步法的 4 2 422收敛性与稳定性第六章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直接法;范数和误差分析;迭代法; 3 2 3第七章 附录: 非线性方程求根程序 2 3 4第八章 附录:插值方法与曲线拟和方法 程序 2.5 4 4合计 25.5 17 29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序号 考核方式 成绩比重(%)1 期末考试 502 课堂活动 203 个人作业 204 课堂表现 10合计 100%为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综合评定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者各占 50%。平时布置课程相关的五道大作业,理论分析加编程,每道大作业形成一个报告。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 数值计算方法

42、 (Matlab 语言版) ,李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2. 数值计算方法 ,李有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 计算方法与实习袁慰平等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4. 计算方法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高等教育出版社5. 数值计算方法教程刘钦圣等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撰写人:朱珏 审核人:宋力制定时间:2010 年 12 月23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2E11A 英文名称:Control Engineering Foundation学分: 2 周学时: 2 总学时: 3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位课程适用专业:工程力学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技术所属团队/团队方向

43、:机械学院机械团队 课程负责人:潘晓彬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控制工程基础是为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学习单输入单输出(单变量)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本课程要求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变量控制系统数学建模,线性单变量连续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由于该课程的属于少学时,没有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但要保证一定习题量,从而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由于课时比较紧张,部分学习内容安排学生课后自学,要求学生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学习内容。本课程主要系统学习线性定常单变量系统建模、控制系统分析与校正的基本原理。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44、主要讲授的内容有控制系统数学描述、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控制系统的频域法、线性系统的校正。由于工学院机械类专业不具有复变函数与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基础,从应用角度补充拉普拉斯变换的内容,一般安排 45 学时,教材的附录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安排适量的课外习题。课堂教学学时数(节)章节 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学时数自主学习时数要求课外 学习学时数(节)第一章 绪论、控制系统的概念 2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8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6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特性 6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和计算 4第七章 线性系统的频率校正方法 424五

45、、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序号 考核方式 成绩比重(%)1 课堂讨论,平时作业 30%2 期末考试 70%合计 成绩总评 10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 董景新,赵长德,郭美凤等.控制工程基础(3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参考教材 周雪琴,张洪才编. 控制工程导论.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胡寿松 编著 自动控制原理第 4 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邹伯敏编.自动控制理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R. C. Dorf, R. H. Bishop 著,谢红卫等译,现代控制系统第 8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黄家英 编著 自动控制原理第 4 版. 北京:

46、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张汉全等编著.自动控制理论新编教程.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撰写人:梁冬泰审核人:潘晓彬制定时间:2010 年 11 月25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2M02B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aterials学分:2 周学时:2.5 总学时:42(讲课 25+实验 17)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 工程力学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所属团队/团队方向:力学 课程负责人:张明华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任务工程材料是工程力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该专业学生研究材料及其成型原理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课程主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有关材料科

47、学的基础知识,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为将来从事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充分掌握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的规律及相互联系,能从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加工工艺相互联系的角度理解、解释材料制备、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化学、物理现象和性能。通过讲课、课堂讨论、实验和课外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将金属学、陶瓷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基础理论融合为一体,以研究材料共性规律,即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并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目标与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金属

48、与合金组织的形成与变化的基本规律,深入了解金属材料的成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增加对新型材料的知识;初步学会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工程实际问题。三、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以下几种方法:(1)讨论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2)读书指导法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3)练习法 在教师统一布置指导下,学生多方面地、创造性地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综合练习。(4)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设备,在操作和观察中验证所学的知识或获得直接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5)自学辅导法 指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获得知识、着眼于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26课堂教学学时数(节)章节 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学时数自主学习学时数要求课外 学习学时数(节)第 1 章 金属材料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4 0 2第 2 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2 0 1第 3 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