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社会科学网:谨向贵刊推荐辛立洲教授的文章: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想到的抢救被社会边缘化的一项我国原创学术贡献他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黄帝内经的“治神养身-自治未病”思想,到钱学森的以“性命双修”为核心内容的“第四医学”,是地道的中国原创性学术贡献。但是,这份极为宝贵的中华民族文化,目前正受到工业文明发展起来的对抗医学对它的肢解性冲击;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庸医泛滥对它的冲击侵蚀。两者合谋残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这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应有之义。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黄顺基 2011-12-92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想到的 抢救被社会边缘化的
2、一项我国原创学术贡献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辛立洲内容摘要上个世纪 80 年代钱学森先生首创提出第四医学,其核心内容是性命双修。我们在重读读黄帝内经过程中发现,钱学森主张的第四医学与黄帝内经的“治神- 养身,自治未病 ”这一古典思想精髓完全一致,都是纯正的中国原创性学术贡献。但是,两者至今都还被放在“冷板凳”上,被社会边缘化。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中国式的“学术边缘化” ,无疑是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方针的自我摧残。我国社会特别是那些相关部门如卫生部、 “治未病委员会”等,是否应该高度关注?主题词 黄帝内经精髓 性命双修 第四医学 自“治未病”“治神养身-自治未病 ”思想,是黄帝
3、内经精髓之一。由于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曲折,伴随工业文明发展起来的对抗医学对黄帝内经的肢解性冲击,“性命双修-自 治未病 ”思想也被我们长时间地忽视了。但是,由于 20 世纪后半叶发生从单纯生物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趋向的推动,到 90 年代在公共卫生社会管理范围兴起健康管理思潮,人类寻求健康保证的探索渐渐回归自身生命本源。在中国,再次引发了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华古典生命科学的反顾,出现了以“治未病”为旗号的正式组织,也使我们想起钱学森先生上个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以“性命双修”为核心内容的“第四医学” 。一 准确理解“治未病”的含义1 “治未病”本义许多学者把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4、如下论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广谓之为内经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主张。 3必须准确理解这段话。它不仅讲了“治未病”这个预防方针,还阐述了执行这个方针的方法论原则:既要能“顺适”阴阳共轭关联,也要学会“反顺为逆内格”法。 “格”在此处,有两个含义:一是剖析探究其真,二是知其真而从内根上除其不正。 (古代圣人用这种办法自我保健) ,因此古圣养生重视“内格” ,即向自身内根处寻找并清除病根,不等病发而事前除掉病因。 “反顺为逆” :这是从阴阳的基本含义角度讲顺与逆。阴,一般指静、固定、冷、内
5、、收敛、玄深、黑、水、女、被动、逆、北方、死等等属性或具有这种属性的事物;而阳则相反指动、变化、热、外、伸张、浅明、白、火、主动、顺、南方、生等等属性或具有这种属性的事物。人向外索取求生则为顺,向内反思自省则为逆。这种把向外索取求生转为向内反思自省的方法,谓之反顺为逆。这是古圣为防范“生存”本能激情无尽而伤耗自己生命的负作用,所创造并传承至今从生命源头上养生的良策。概曰:“治未病”要顺、逆两种方法兼用。 代表性做法,在内经中用“治神-养身”表述;道家则说成“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儒家则遵循行为“外五行(指人行为仁-礼-信-义-智生克关联规律) ”规律养护“内五行” (指心 -脾-
6、肺-肾 -肝之间生克关联规律)通畅的“儒家八目”表述;禅门则用“自性自皈依”表述。三家相通不悖,通用的词汇是性命双修。这正是钱学森第四医学的核心内容。素问宝命全形论曾论述其整体实践方针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之知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意思是:像金、木、水、火、土生克侮循环关联一样,已经公布于天下的诊治方法一样,有治神、养身、知药物、会砭石、懂脉诊五种互补关联的方法体系。显然,这个方法体系中,只有 “顺逆”兼用的治神、养身
7、办法,因可以适用而属于“治未病”预防医学范围。明确指出:养身,就要顺适阴阳共轭关联规律;治神,主要用“反顺为逆内格”法。但是,治神、养身,都要从生命源头做起。二 “治神养身”要从人生命源头做起(一) 人生命源头41 人生命源头:包括人生命活动全过程所涉人的精神、生理功能,和必然面对的天地自然、社会环境中各方多层面诸因素,以及过程中若干特别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提高生命质量,除了关注各方多层面诸因素外,还要把握好生命过程中特别是关键环节的决策正确。2 内经生命源头考察的两大发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别列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
8、;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 ”意思是:上古圣人,从人生命源头上全面考察并明确了如下情况:人的形体结构;分辨出体内各脏腑功能;梳理分别出络脉与经脉,融会贯通地弄清了十二经脉之间六对表里对应关系、它们的循行路线、各自精气流注出入的腧穴部位及其名称;还梳理清了肌肉之间隙和关节关联的缘起、皮部浮络的分属及其顺逆走向;又考察清楚了四季变化对人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人体内部机能与外部环境之间表里对应关联。其最重要的发现,第一,从人生命源头综合看,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概曰:阴阳共轭互根,平衡发展,是生命源头上各方多层面诸因
9、素之间的最一般规律。故引导人们通过“治神养身”调控各方多层诸因素之间的平衡,把握好后天生活和发展中关键环节如优生时空点选择、后天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决策的阴阳平衡。第二,唯此,才能育养出更多的“阴阳和平之君子” 。因为“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 ”所以“其状委委然,随随然,喁喁然,愉愉然,暶暶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 ”其行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是最善于“守中”即把握阴阳平衡的真君子。他们,应成为社会和谐的中流砥柱,承担国家栋梁大任。 (灵枢通天 ) 内经这种从“治未病”的角度,引导更多人自觉“治神-养身”
10、 ,建构育养“阴阳和平之君子”的社会氛围, “开万世之太平”基业的思想精髓,在当下浮躁喧嚣包括它的“原创国”中国在内的世界里,至今仍把它被闲置在“冷板凳”上!何时有个“了”啊?!(二) 两大方面着手51 “内格”治神01,恬淡虚无:人生仁睿理念和态度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意思是说:古代圣人喜欢“不作为”即不争而安,喜欢欲望清淡的安静状态,随心专意于幽明空妙境界的追求,所以可寿比天地。这是古圣“治未病”的要领: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理念。所谓正确的人生理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仁睿的生死观念,做到仁生
11、睿死。仁生,如儒家所主张“不欲勿施,己立立人” ;睿死,综佛道儒所说,可概曰:“当下清净无心” ,时时任生命自组织。自组织的一般含义是:没有外部干扰,系统内部各要素自发趋向有序的本能,例如物理系统的同频共振现象、人生命体的自发“生存- 认知 ”共鸣现象。人生理念特别是人生正念如仁睿理念,是“治神”第一关键,也是“养身”的基础和前提,万万不可轻视。02,精神内守:敛神守身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里所说精神内守,在实际操作中,关键是要时时注意
12、敛神守身,不离本位如神不离“心-脑” 、魂不离肝、魄不离肺、意不离脾、志不离肾。不论哪一家、哪一派,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做到心身合一,唯心身合一,才是正修、真修、真性命双修。我们建议称它“内经心法”。实践中,实现精神内守的方法很多如荀子的“虚壹而静” 、道佛家的內观、禅修等敛神内守方法。03,神守天息,复入本元:操作要领素问刺法论进一步揭示“刺法真旨” 说:“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惟?)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这段话,讲解了
13、敛神内守的操作要领。其中所谓根、精、真、至真,都是指人生命中精微实在及其本能活跃力。人类对这种精微实在及其本能活跃力的认识,因为 DNA 双螺旋结构链(我们称它“父6母人为链” )的发现,现代比内经时代大大深入。但是,由于至今人类对自身精神活动的许多细节仍处于茫然之中,我们已有科学知识仍然(或许永远)不能全方位揭示人生命奥秘,因此即使我们十分努力地想把根、精、真、至真这些词解释得能让孩童、文盲一看或听就明白无疑,而事实上仍无法完全消除下面将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白话过程中我们个人的猜想、领悟、体验成分。谅解为盼!我们体悟,这段话是内经对“治神养身” 、 “性命双修”操作要领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通俗阐释。
14、现代意思是:治神养身这条性命双修大道,成功的关键在于坚定持守不移;修持的核心内容,是滋补人神(可以理解为生命外张力) ,强固生命元精即生命本初精微实在的本能活力。因为只有元精强固不涣散,魂魄志意诸神护守本位(如魂的本位在肝、魄的本位在肺、意的本位在脾、志的本位在肾、神的本位在“心- 脑” ) ,才能保全各脏腑元精不失不散不耗。如果人的诸神不能守护本位,就不可能透彻感悟明白元精之妙。感悟元精之妙,在于能进入幽明空定之境,而进入幽明空定之境的关键,在于人神能守护自然呼吸(即借用后天鼻息,在使其绵-长-内-微的过程,渐渐化入先天脐息胎息甚至元初无息状态)而无惧无疑无动。如此回复生命本初状态,叫做人天
15、合一,回归大道。2 “顺适”养身01 “顺适”阴阳顺逆、社情民意、当下方便灵枢师传从不同角度考察归纳:“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论阴阳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问所便。 ”意思是:无论是管理民众社会还是管理自身,或者管理此或彼事,或是管理大或小事,或是管理国或家,都必须遵一个原则:顺。所谓顺,第一,不单单指顺应阴阳变化,还包括顺应社情民意,例如国俗、家讳、官礼和病人方便。第二,也不仅仅是顺应,还包括适度调节,是在顺应中相机适度调节。总之,有三个方面含义:在天地层
16、面,顺适天地阴阳变化之势;在人体生物学层面,顺适人生命体生物气血升、降、出、入之规律;在社会生活层面,顺适人们社会生活的志趣、习俗礼节和当下方便。 内经分述如下:02 顺适生命形成的源头条件:天地四时之自然规律素问宝命全形论从人生命来源角度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7成。 ”进一步指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天地为之父母。 ”总之,天地阴阳之气、四时循环之法,是人生命的源头性条件。灵枢口问指出人生病的三个一般原因:“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起居。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
17、,乃失其常。 ”即一不顺应天地阴阳风雨寒暑的节气变化;二不节制阴阳和情绪的失序涨落;三不能保持饮食起居遵四时循环正常有序;是百病发生的最一般原因。素问上古天真论又举古为例:“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天年,度百岁而去。 ”这里说的法于阴阳,是强调遵循阴阳共轭关联的常规。阴阳,是中华传统文化划分宇宙实在基本特性的最基础观念。它以地球为中心观测点所见日、地、月天体系统中,地球上最常见、最简单的阳光向背共轭现象为根据,把向阳规定为阳、背阳为阴,并将这种规定公理化为判断一切实在基本属性及其共轭变化的基本出发点。这种出发点,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18、的认识前提或逻辑起点,它前提性地认为一切实在:1、阴阳互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2、彼此之间相互消长;3、双方自性互补;4、象日月那样,双方极而反之无限循环。上古知道之人,使自己行为遵循阴阳共轭关联的原则。所谓和于术数,是说上古知道之人,懂得节气变化的天数规律,并掌握遵循这种规律的方法。术,指方法;数,在这里就是指节气变化的天数:我国农历的 24 节气,是根据我国古代 5 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合计十五天为一个节气的天文学规定划分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是指饮食作息要遵循适应日、地、月天体系统周期性循环这个大规律,和人自身本有生命机理。不妄劳作,是指不能为满足人的无尽欲求而过分地劳力和劳心
19、,要劳逸适度。综上述所讲几方面,概曰乃顺适天地及自身的自然规律。就是自己训练自身达到如下状态:能够本能化地顺适天地阴阳风雨寒暑的节气变化,本能化地节制阴阳和情绪失序涨落,本能化地保持饮食起居遵四时循环正常有序。而不能对天地节气的风雨寒暑变化全不顾瞻,任阴阳及情绪随意涨落甚至狂放无忌而不控,纵饮食起居任性无序而不纠。803 顺适人生命源头性生物机理:气血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更深入指出人生命的生物学最一般机理是气血的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这里说的“
20、气血升降出入” ,是指人生命根本的、源头性的生物机理条件。这里说的“常守” ,本意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一直遵循,即顺适、调节护养,不得违反。这是一种,用按照人生命机理和病理规律要求的方式去生活,以预防疾病的生活态度。把这种生活态度,内化成心身的本能行为习惯的过程,就是性命双修。治神养身的实质,是性命双修;性命双修的具体内容,是治神养身。其目的和作用就是强化气血的升、降、出、入的功能,从人生命源头上自“治未病” 。04 顺适人生命源头性“结构-功能”战国时期大儒家荀子在他的王制篇中,从人的综合功能角度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21、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之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也,得之分义也。 ”意思说:因为人具有运用自创信息符码辨析事物的综合认知能力,晓守本分而聚合一体,能用万物而兼利天下。荀子对人的这种研究揭示,人的这种综合功能,是由人生命的“生-知” 、 “心-义” (另文专题阐释)两种特别是后一种结构决定的。这种“心- 义” 结构,是人综合自身先后天条件与际遇环境相关条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信息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综合调节生命序
22、参量提升人生命的质量,因之成为人之为人决定因素。性命双修,在这种意义上是人提升“心- 义” 结构调节人生命序参量工作水平的自我训炼,一种高水平的自“治未病” 。概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神守天息” ,当“反顺为逆,内格”也。 “阴阳术数,食饮起居,不妄劳作” ;“气血升降出入 ” ;“气- 生- 知- 义结构运动” 9;“阴阳顺逆、社情民意、当下方便” ,皆当顺适也。三,附:传统文化中主张性命双修的其他例证1 易经系辞曰:“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 ”这是对性命双修一种境界的描述。2 老子、庄子在这方面多有贡献。如老子中“损益法”等修行主张, 庄子中借记载颜回“坐忘”和“心斋”的故事,
23、所倡导的修行主张等等 。3 还有孔子“每日三省我身”的修身榜样,又有孟子修浩然之气等主张。有人根据礼记大学的阐释,把它归纳为“儒家八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神养身学说。4 还有如战国后期的荀子(约公元前 335公元前 238) ,在所著修身篇中说:“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扩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灾祸。愚款端慤,则合之以礼乐,则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24、”又说:“志意修则驕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此之谓矣。 ”他强调:治神养心的办法,虽然应因人而异,但是综合起来看,没有不经礼的熏习,没有不得老师指教,没有专注于正道的精神,就能取得成功的。因为只有立志专修才能无卑于富贵,才能重道义而轻王公,只有通过内省才能知轻外物而守道义。他又在解蔽篇中说:“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 ”此处所谓“衡” ,即道。又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壹而静。 ”所谓“虚壹而静” ,就是未得道而求道不休,直到达
25、“大清明”得道之境界为止的性命双修过程,如素问刺法论所谓“修养和神”等等。5 佛家如六祖坛经主张的:“外离相,内不乱”的“自省自皈依。 ”等等。总之, “治神养身-性命双修-自治未病 ” ,是一种自古流传至今的,通过自我治神养身,实现不同层次心身健康目的的自我修身而自“治未病”的学术理论。是我国为人类作出的原创性学术贡献。10四 钱学森谈性命双修:全面提高素质,自己“治未病”其实,钱学森早在 1989 年 4 月 6 日发表的从性命双修说到第四医学文章中明确说过:“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 性命双修就是要不断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努力掌握其规律,使练功者的意识达到高度智慧,对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
26、都能理解,都知道如何处理,从而免去一切过激反应 ,而且心宽天地广 ,也就使练功者能顺利地调整人体功能状态,达到最优。 ”因此, “可以说性命双修就是意识与身体双双达到最优功能状态;这也就是从人体科学的观点来看性命双修 。”( 钱学森著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12 版第 104 页)从内经角度看,就是从人生命源头上自己“治未病” 。五 “钱学森第四医学”他进一步阐述“第四医学”说:“为了全面地提高人的素质,我要提出第四医学 。意思是:第一医学是最先有的,是治病的医学;第二医学是以后有的,是防病的医学;第三医学是最近发展的,是康复医学。这三个医学都是围绕疾病的,
27、与疾病和其后果作斗争的。 ”他明确地说:“但第四医学不是直接对付疾病的,第四医学是用性命双修来提高人的功能状态。人的功能状态提高了,人的潜在能力也就发挥出来了;人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了,人都素质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人体科学的社会任务,应该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目标。正因为认识到第四医学如此重要,所以,经国家科委 1987 年 5 月批准成立的中国人体科学学会,设置了第四医学委员会,专门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出处同上,第 105 页。 )六 “自我”的自省 绕不过去的基础理性无论是“性命双修-治神养身-自治未病 ” ,还是当代人类进化所涉及的其他领域,都已遇到或者或早或晚必然会遇到一个,看
28、起来简单但又很难用简单的话说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究竟“自我”是什么?探究到最后,可能会变成究竟有没有“自我”?答案,可遵循“结构决定一切”的认识原则,从对人生命结构的研究入手,逐步展开研究获得。但是,长时间以来,由于对抗医学思想对黄帝内经思想体系的肢解性冲击,人们误以为“治神养身-自治未病 ” 、性命双修、第四医学互不11相关,各成一体,模糊了黄帝内经从生物、物理、化学、社会和文化多视角对人完整生命结构与功能特点的判断,及因之而从信息学层面提出的人生命机理、病理、医疗方法论主张的科学性。在人们还没有普遍认识这一点的时候,钱学森先生敏锐地发现并公开指出:性命双修本来就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
29、的的科学手段,是既节约资源又无特别条件要求,且允许层次差别的自我保健活动,主张将它们命名为第四医学。其核心内容,是人通过反复运用“内格-顺适”训练,即在信息层面入手“治神养身” , “自我”不断自省、自强从而提高人生命质量的过程。七 最想说的话1 面临被合谋残杀的危险:目前内经所主张的“治神养身”自“治未病” ,即钱学森第四医学的核心内容“性命双修”正遭到两种摧残:第一,市场上有人打着第四医学或“治未病”的旗号,把泡脚、拔罐、桑拿、女技师按摩、保健品等等摆到台面上推销;第二,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弘扬传统医学的大潮中,一直有一种社会潜意识使人们心照不宣地淡漠对待“治神养身-性命双修”这种“治未病”
30、的上工妙术,把它冷冷地放在凉板凳上,遭受社会边缘化的摧残。前者用以假乱真的办法,模糊人们的视线;后者用社会边缘化消磨她的灵光。事实上,无异于合谋残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2 我们最想说的话:钱学森第四医学和黄帝内经 “治神养身-自治未病 ”两项纯属我国原创学术贡献(也可看做一项) ,正遭受被合谋残杀的痛苦折磨。当我们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做口号喊的时候,快想想用什么办法抢救它们吧:有“钱”出“钱” ,有“权”给“权” ,有力给力!理由很简单:钱学森第四医学,就是内经 “治神养身-自治未病 ”的上工妙术,就是内经 “内格治神自省-顺适养身自健”的医学,就是正在萌发的心身双运的生命信息医学。反之亦然:不远未来的心身双运生命信息医学、 内经 “治神养身- 自 治未病 ”的上工妙术或者内经 “内格治神自省- 顺适养身自健”医学,就是钱学森第四医学。它们是地道的中国原创性学术贡献,我们切不能自残、自毁啊!2011.12.3 于津门寓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