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电子信息工程系 08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刘泽友 10 号这个学期,学校给我们开了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课程的专题与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各个历史阶段下的形势与采取的相关政策;二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政策;课题紧扣当下国家最新政策,让我们能及时得到最新资讯,在这个信息年代走在时代的前沿,与时俱进。 形式与政策课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瞭望世界的窗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获得当代时事知识的平台。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当今社会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两个专题,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2、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我们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有关精神, 形势与政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第一个专题中,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荣幸能够聆听哲人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的党历经风霜
3、雨雪,百般挫折,在各种不同的严峻形势下,党中央领导都能临危不乱,泰然处之,制定出相关政策解决问题。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的多次“围剿” ;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这一切都是党中央领导深刻的认识到当时的形势而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而取得的胜利;在以后的发展中,有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
4、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方针。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在 1997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2000 年 2 月,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2002 年 11 月,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领导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思想确立。2003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 年10 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5、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综上,使我们认识到,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二个专题中,就业指导办的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政策,这个专题对我们的意义是重大的,毋庸质疑的。大学生生涯的资讯获得的途径由此得到了更宽的拓展。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自身素养,还陶冶了我们的道德情操,对养成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6、。首先,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就业形势分析,主要表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 二、 “先就业后择业” 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 ,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三、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性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
7、尽相同。四、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 “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此外,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政府推行大学平民化教育,使大学扩招之风盛行,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大学生专业不精,就业观念陈旧。金融危机影响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用人单位问题(短视行为,故意挑剔) ,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老师还告诉我们:
8、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生绝对过剩,数据统计说明,美国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和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为 25%和23%,而我国仅为 5%,显然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实原因有二:其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比较理想的岗位的增速,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例如有个高校辅导员岗位竟然有 1000 多个大学生去竞争。第二,一些大学生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陷入选择性的怪圈子。所以要从根本改变大学生选择性失业问题,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符合国际形势趋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针对各种原因
9、,老师又对我们作出了解决方案分析:首先得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表现在:一、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要大力开发基层服务和管理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会工作的大学生,给与薪酬和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现在不光家电下乡,大学生也应该下乡。二、 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三、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四、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五、 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六、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离校之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七、 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其次还得从自身做起,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在经济良好发展的时代,知识
10、是不可没有用武之地的。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把理论的东西转化为实践的,实实在在的,实现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成为一个知本家。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用,学有所为,这样在面对一个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才可以真正的去做好,做大,做强。因此学习并运用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自身站工作的基础。二、 放低心态,先找份工作积累经验,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说在应聘前要做好自身的定位,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实事求是的分析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为自己制定客观的就业计划,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目光短浅。三、 要转边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观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就业趋势。
11、因此来说,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来决定自己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方向。大学生中存在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这是比较片面的。正确的应该是先选择一种职业,然后去干好它,去实现人生价值。还有的学生对工作的要求过高与自身的能力不符,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招聘。其实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不能去追求待遇好,环境好的工作岗位,因为自身的能力没有达到那个水平。虽然并不欠缺知识,但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基本上都是空白。因此,作为大学生来说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坚持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动力源泉。同理,
12、社会的发展形势决定发展的政策,社会形势就是社会政策制定的源泉。通过这两大专题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我们作为 21 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 ,关注世界,应该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首先,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其次,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 21 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
13、,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作为 21 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我们要学会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