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new.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85644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 *陈柳钦(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91)内容提要: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 21 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关键词:产业;产业发展;产业融合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

2、间的相互交叉。20 世纪 70 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讯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世界带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的产业,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战略性的调整。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2000 年 1 月 10 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

3、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将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 3500 亿美元,年销售额为 300 亿美元,交易额达 184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这个“天作之合”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并拉开了产业融合与产业革命的序曲,这场革命将是全方位、跨行业、深层次、超国界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最根本的理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两个公司合并的价值超过单个公司的价值,也就是经典的协同理论说:112。2

4、001 年 6 月,联想和西门子签署进军手机技术领域的战略协议,将电脑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融合出集无线通信于一体的笔记本电脑新产品。2001 年 10 月,世界著名的家电生产企业索尼公司与从事手机生产的爱立信公司联合成立手机公司,通信产业向传统家电产业渗透,实现了产业融合。所有这一切均表明,产业融合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传统 IT 业的制造商、传统家电制造商和传统通讯制造商开始了殊途同归的接近。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二、一产业之间相互渗透,趋于融合。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并在商业中加以运用,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

5、一大趋势。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形成。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个人、家庭、企业以至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在信息时代,传*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 (编号:05BJL066)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呈现自身的不同特征(见表 1) 。信息技术革命进

6、入产业化阶段的最大标志是,信息产业及其与传统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群。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新产业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和改造,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为平台,关联产业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产业融合。表 1 信息化时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征比较传统产业技术特征 新兴产业技术特征技术特征强调规模化经济经验曲线特定产品专业化标准化社会人本风格的工作方式可塑性或多样性的成本高昂领域/范围的经济化战略和扩展多方向柔性生产多样化和个性化非人本系统可塑性或多样性带

7、来额外利润操作系统特征集中化大型工厂和车间供需平衡和生产流水线平稳行进式经营标准产品设计模式低比率变动高稳定性库存管理强化组织为核心的概念岗位细化及相关奖励批量生产分散化分解/离散形式的加工能力可塑化生产体系起伏/转向式经营大量订制产品模式创新与强反应型按需生产功能为核心的概念以便于再组织责任与职能扩大相联系流动性系统生产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内在条件。技术进步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信息

8、产业,近几年来以每年 30%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已渗透到各产业,导致了产业的大融合。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 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其次,跨国公司根据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一体化经营中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业融合,正在将传统认为的“国家生产”产品变为“公司生产”产品。可以说,跨国公司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再次,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

9、融合。为了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更有竞争力,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发达国家放松管制 和改革规制,取消和部份取消对被规制产 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然而技术融合的产生并不必然带来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必须经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然后才到市场融合,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参见: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年第 2 期第 16-21 页。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在放松管制方面,最典型的是美国 1996 年电信法 。它的出发点是放松管制,旨在提供一个通过开放电信市场以促进竞争、放松

10、管制的国家政策框架,加速高级通信、信息技术以及私人部门的发展。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各种价格、进人、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为产业融合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值得说明的是,技术进步加上放松管制并不一定就导致融合。产业的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本产业内部, 而不是发生在产业边界,产生了被学术界称为“死尸融合”的现象。 “死尸融合”迫使实业界对企业传统经营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企业重组(BT)、业务流程重组(BPR)、虚拟企业等管理模式,并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为促进产业融合开始直接进行管理创新的实践。通过将管理创新、技术进步、放松管制结合起来,使产业融合变为现实

11、。对于产业融合,学术界对此论述因角度不同,提法各异。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美国哈佛大学的Anltaony Oettinger 和法国作家 Nora, Miac 分别创造了 Compunication 和 Telemation 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他们将信息转换成数字后,把照片、音乐、文件、视象和对话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使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个现象称为数字融合 。美国学者 Greenstein 和 Khanna 从产业变动的角度认为 ,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1997)认为,产

12、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 。Yoffie (1997)将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在对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以后,从动因的角度,把产业融合定义为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并认为产业融合不仅出现在信息通讯业,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他预测,不仅只在这 4 个产业领域,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我国,大多数学者从产业之间影响关系的角度主张,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

13、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岭言(2001)认为:新旧经济的“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个以上产业融为一体,逐步发育成长为新的企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马健(2002)将产业融合的涵义概括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周振华(2003)认为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聂子龙、李浩(20

14、03)认为: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发生既有产业的退化、萎缩乃至消失的现象。角度虽有不同,实质内容大致一致,即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及其强大的渗透力,打破了不同产业的边界,使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融合产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是“混合物”,而是“化合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也可以称之为交叉产业和边缘产业。因此,产业融合的概念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从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步走向融合。 Mueller,Milton(1997),

15、Telecom Policy and Digital Convergence,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Greenstein,S.and Khanna,T.(1997), “What does industry mean?” in Yoffie ed.,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U.S.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Press. European Commission(1997) , Green Paper on the

16、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 towards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pproach,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Yoffie, D. B.,(1997),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vergence, New York;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 of Harvard P

17、ress.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 中国工业经济2001 年第 2 期第 24-27 页。狭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网、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 ;从广义角度讲,产业融合一个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创造性破坏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它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进而推进产业的变革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导致产业融合的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将在更大产业经济范围内显现并发挥作用,从而使产业融合进一步拓展化,引发新的产业革

18、命。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的向人们展现出未来 21 世纪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即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融合) ;信息技术产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化、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比如机械仿生、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 、电子商务、网络型金融机构等。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 (如

19、图 1),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如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中服务比例上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通过重组型融合而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例如,第一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生物技术融合为基础,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重

20、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 。图 1 三大产业融合产业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融合能够 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周振华:产业融合与新型工业化道路J, 天津社会科学2004 年第 3 期第 70-76 页。 余东华: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J, 天津社会科学

21、2005 年第 3 期第 72-76 页。 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 上海管理科学2002 年第 4 期第 4-6 页。改变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和创新。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来自其他产业的企业也会加入进来,竞争会进一步激化。在产业融合之前,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从产业的严密定义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但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原

22、先有固定化业务边界与市场边界的产业部门相互交叉与渗透,使产业之间由原先非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而且在此过程中还有大量来自其他产业的新参与者,使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 。竞争激化的过程中,必然有企业倒闭和企业吸收合并等悲剧发生。在产业融合中,由于网络外部性等原因,也可能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垄断。但与传统垄断相比,也已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尽管 TCPIP 协议与电话网中声音通信的线路交换技术截然不同,但 Internet 和电话通信的基础设施却同样使用物理电线和电缆。而且,随着声音和电视信号被数字化,同一网络设施可同时处理 Internet、电话和电视数据。从这个

23、角度讲,随着电信基础设施的融合,竞争趋于激烈,语音、视频和 Internet 服务的价格可能会更低。但另一方面,产业融合也为企业提供了扩大规模,扩展事业范围,大大促进了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等。产业融合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增强了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发展等。在产业融合中发生的一系列企业合并、并购等活动塑造了新的市场结构,新市场活动反映了价值链的一个实质性变化,从简单的信息传输变成为内容的生产和包装,或提供在线服务和交易。自由化和竞争使得信息服务的传输和发送已成为日常用品,并且将其转化为低边际成本、高容量的商业活动,从而改变了当前的市场结构 。产业

24、融合不仅导致了企业组织之间产权结构的重大调整,而且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是一种等级分明,层次繁多复杂,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的金字塔型结构,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现代信息经济社会。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已步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的二元结构形态,虚拟企业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的主流模式之一。虚拟企业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联合多个企业的知识和能力,共同创造某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是一种网络式的价值创造共同体。虚拟企业打破了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纵向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横向管理。产业融合所导致的产业组织创新,要求产业组织理论做出变革以适应产业组织调整的发展趋势。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上

25、来看,由于产业融合涉及到跨产业的企业行为与关系,局限于产业内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方法(如 SCP 范式),已经无法适应产业融合问题的深人研究,因而需要提出新的产业组织分析框架。产业融合后,现行的产业管制政策由于不同产业间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复杂化而逐渐失去原有的效力,产业组织政策将从严格的市场准人向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转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产业不可避免的要与他国进行互动协调发展,美国持续多年的“新经济”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欧洲“绿皮书”指出,如果通过创造一个支持甚至把握这种变化进程的环境来迎接这一变化,那么

26、就将为增加就业、经济增长、提高消费选择和促进文化繁荣创造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产业融合理论自从产生发展至今,已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产业融合后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将成为 马健:产业融合研究评述J, 经济学动态2002 年第 5 期第 78-81 页。 周振华:信息化过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 经济学动态2002 年第 6 期第 58-62 页。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已产生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对我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27、比如,改革产业规制,取消或减少对被规制产业的进出壁垒,为产业融合创造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技术融合;推进信息化业务关系,实现业务融合;以市场为向导,推进产业市场融合;适应产业融合的要求和原则,适时改变现有产业管制政策;打破部门分割及行政垄断局面,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进程; 建立促进产业融合的组织协调机制、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和为产业融合提供服务的中介机制;大力发展教育,消除产业融合的人才瓶颈;等等;从而加快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作为实现产业融合主体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要从多方面推进产业融合:

28、运用技术创新、网络经济创新、制度创新、资本创新和人才创新。参考文献1周振华:产业融合拓展化: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分析 J , 社会科学2003 年第 3 期第 45-48 页。2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 , 中国工业经济 2001 年第 2 期第 24-27 页。3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3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 , 上海管理科学 2002 年第 4 期第 4-6 页。4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5余东华: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J ,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3 期 72-76 页。6厉无畏

29、,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 J, 中国工业经济2002 年第 4 期第 5-11 页。8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 J , 中国工业经济2003 年第 2期第 16-21 页.9戴双兴: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 ,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5 期第 14-17 页。10马健:产业融合研究评述J , 经济学动态2002 年第 5 期第 78-81 页。11周振华:信息化过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 , 经济学动态 2002 年第 6 期第 58-62 页。12岭言:产业融合发展美国新经济的活力之源 J, 工厂管理2001 年第 3 期第 25-26

30、 页。13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 , 软科学2003 年第 2 期第 80-83 页。14周振华:产业融合与新型工业化道路J , 天津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3 期第 70-76 页。15 Mueller,Milton(1997),Telecom Policy and Digital Convergence,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6Greenstein,S.and Khanna,T.(1997), “What does industry mean?” in Yoffie ed.,Competing in

31、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U.S.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Press.17European Commission(1997) , 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 towards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pproach,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18Yoffie, D. B.,(1997),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vergence, New York;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 of Harvard Pre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