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论述题:1.论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1)皇帝集最高立法者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2)广大官吏唯上是从,官场具有浓厚的因循守旧之风。(3)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等。中央集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办事。 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 一、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政权组织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1.君主个人专断独裁
2、,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权凌驾于国家至上。 2.无数的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这些官僚是皇帝的奴仆,随时听从使唤。他们在辖区内代表王权统治百姓。 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其主要特征有: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认清二者的区别,不至于在批判专制主义时,连中央集权合
3、理性的一面也一起加以否定;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防止过分集权造成的弊端。(4)存在时间长,影响广泛。2.论述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 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 594 年,鲁国的“初税亩“. 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
4、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 )、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 代役税)很重。租调制:西晋的占田法内容包括“户调制“,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 2 石、调帛或布 1 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
5、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2两税法: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凋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论 述 中 国 土 地 制 度 的 演 变 :中 国 古 代 的 土 地 制 度 有 其 演 变 的 历 史 过 程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商朝时已存在,西周时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
6、有制: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其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三种形式:王田制:(如王莽时实行):形式上类似于井田制,但性质仍为封建土地所有制。王莽实行它目的是托古改制、限制兼并,缓和阶级矛盾,但结果适得其反; 屯田制: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教材上有)、蜀、金朝(教材上有)、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这是政府或统治者组织的农民或军队的开荒种地。均田制:北魏、隋唐都实行过
7、,其前提条件是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唐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没有可分土地,均田制则无法继续实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垦种的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4.论述中国古代三公九卿制的演变:三 公 : 秦 之 三 公 : ( 1) 丞 相 , 最 高 行 政 长 官 , 辅 助 皇 帝 处
8、理 政 务 , 同 时 负 责 对 文 武百 官 的 管 理 。 ( 2) 太 尉 , 最 高 军 政 长 官 , 负 责 管 理 全 国 军 事 事 务 , 但 他 平 时 没 有 军 权 ,战 时 也 要 听 从 皇 帝 的 命 令 , 而 且 要 有 皇 帝 的 符 节 才 能 调 动 军 队 , 军 权 实 际 上 也 是 掌 握 在皇 帝 手 里 。 ( 3) 御 史 大 夫 , 执 掌 全 臣 奏 章 , 下 达 皇 帝 诏 令 , 负 责 监 察 百 官 的 , 也 是副 丞 相 。西 汉 : 将 御 史 大 未 改 为 大 司 空 , 又 把 大 司 马 、 大 司 空 的 律
9、 禄 提 高 到 与 丞 根 相 等 , 确 立起 大 司 马 、 大 司 空 和 丞 相 鼎 足 而 立 的 三 公 制东 汉 : 改 大 司 马 为 太 尉 , 改 大 司 徒 、 大 司 主 为 司 徒 、 司 空 。在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 三 公 依 然 位 居 极 品 , 且 开 府 置 僚 佐 。 但 买 权 则 进 一 步 向 尚 书 机 构转 移 。至 隋 , 三 公 不 再 开 府 , 僚 佐 全 部 撤 销 , 完 全 变 成 虚 衔 或 “优 崇 之 位 ”。九 卿 : 秦 : ( 1) 奉 常 , 掌 管 宗 庙 礼 仪 , 地 位 很 高 , 属 九 卿
10、之 首 ( 2) 郎 中 令 , 掌 管 宫殿 警 卫 ; ( 3) 卫 尉 , 掌 管 宫 门 警 卫 ( 4) 太 仆 , 掌 管 宫 廷 御 马 和 国 家 马 政 ( 5) 廷 尉 ,掌 管 司 法 审 判 ; ( 6) 典 客 , 掌 管 外 交 和 民 族 事 务 ; ( 7) 宗 正 , 掌 管 皇 族 、 宗 室 事3务 ( 8) 治 粟 内 史 , 掌 管 租 税 钱 谷 和 财 政 收 支 ( 9) 少 府 , 掌 管 专 供 皇 室 需 用 的 山 海 池泽 之 税 。东 汉 和 新 一 样 , 中 央 政 府 中 设 有 九 卿 的 官 职 。 续 汉 书 将 太 常
11、、 光 禄 勋 、 卫 尉 、 太仆 、 廷 尉 、 大 鸿 胪 、 宗 正 、 大 司 农 、 少 府 定 为 九 卿魏 晋 以 后 九 卿 多 同 东 汉 之 制 , 仅 廷 尉 有 时 改 称 大 理 ; 北 魏 改 少 府 为 太 府 。 故 隋 唐 九 卿 为太 常 、 光 禄 、 卫 尉 、 宗 正 、 太 仆 、 大 理 、 鸿 胪 、 司 农 、 太 府 , 己 无 行 政 之 权 。5.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黄帝至西周时期为萌芽期。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的记载。这些
12、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1)世卿世禄体系被官僚体制冲击,形成了以官僚体制为主、世卿世禄为辅的政治体制。(2)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冲击,乡里制度、郡县制开始建立,形成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体制。(3)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成为后世
13、沿袭相承的定制。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但是相权和皇权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形成了中朝和外朝,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14、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其演变的4特点是:(1)宰相人数多变。从西汉前期 1 人,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三公皆为宰相。(2)办事机构庞大。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三公并相时期,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 300 多人。(3)职责权限大。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还掌握选用官吏、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封驳与谏诤等权,还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在两汉时
15、期,宰相涉权之广、职权之重,是后代宰相无法比拟的。(4)出身杂。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5)相权开始受到皇权的制约,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书台地位。在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宰相人数也是保持几人以上,使宰相的权力分散,后就不足以与皇权相对抗。6. 论述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隋唐:(1)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7.两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
16、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尊儒崇法。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8.简述隋唐对外交流的情况:1.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国内经济的发展,也促进对外交流的发展。隋唐时期统治者广泛地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异国的先进文化,促进本国的发展。2.隋唐时期与亚洲各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交通便利有陆上,海上等三条路可以通往亚洲各国。3.主要交往形式是使节往来、留学
17、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学习和贸易。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5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1隋唐的对外交往主要有: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2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日本遣唐使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中日贸易往来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四、和东南亚、印度半
18、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3玄奘、义净西游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 2和波斯、大食的往来3和东罗马的往来 4和非洲的往来9.两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由 汉 高 祖 刘 邦 奠 基 而 发 展 起 来 的 两 汉 文 化 , 在 中 华 民 族 的 文 化 发 展 史 上 , 乃 至 世 界 文化 发 展 史 上 都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位 , 无 论 对 中 国 、 对 世 界 都 曾 产 生 过 并 将 继 续 产 生 着 广泛 而 深 远 的 影 响 。 两 汉 文 化 的 发 展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即
19、代 表 着 中 华 民 族 文 化 的 发 展 , 它所 形 成 的 影 响 则 渗 透 到 中 华 民 族 发 展 的 方 方 面 面 。( 一 ) 两 汉 文 化 的 形 成 是 衡 量 民 族 兴 亡 的 一 个 标 志 ;( 二 ) 两 汉 文 化 揭 示 了 政 治 经 济 的 基 础 地 位 ;( 三 ) 两 汉 文 化 对 家 族 观 念 、 伦 理 道 德 影 响 深 远 。总 之 , 博 大 精 深 、 浩 瀚 无 垠 的 两 汉 文 化 是 一 个 集 萃 八 方 百 族 文 化 的 整 体 。 它 体 现 了中 华 民 族 文 化 的 心 理 , 是 融 合 和 汲 取
20、了 各 种 类 型 文 化 精 髓 的 “大 一 统 ”文 化 , 因 而 也 就显 示 出 十 分 的 广 泛 性 和 适 用 性 。 它 既 具 有 各 民 族 文 化 的 基 本 共 性 , 又 具 有 自 己 独 特 的 文化 个 性 和 鲜 明 性 , 是 使 民 族 统 一 、 国 家 统 一 、 多 元 文 化 走 向 一 元 文 化 的 光 辉 典 范 , 其 功绩 之 大 、 影 响 之 深 是 任 何 一 种 文 化 都 无 法 比 拟 的 。 因 此 , 作 为 华 夏 民 族 “核 心 文 化 ”的两 汉 文 化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文 化 象 征 , 它 凝 聚
21、着 中 华 民 族 奋 发 向 上 、 自 强 不 息 的 斗 争 精 神 ,今 后 仍 将 会 对 中 国 、 对 世 界 产 生 积 极 而 深 远 的 影 响 。10.论述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个乱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春 秋 战 国 : ( 1) 经 济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 做 为 中 国 最 后 一 个 青 铜 器 时 代 , 由 于 铁 器 的 使用 和 牛 耕 的 推 广 , 青 铜 器 逐 渐 退 出 历 史 舞 台 , 铁 器 的 使 用 和 牛 耕 的 推 广 同 时 也 标 志 着社 会 生 产 力 的 显 著 提 高 。 我 国 的 封 建 经 济 得 到
22、了 进 一 步 发 展 , 尤 其 北 方 成 就 更 为 突 出 。生 产 力 的 飞 跃 引 起 了 生 产 关 系 的 革 命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 井 田 制 ( 公 田 ) 逐 渐 被 封 建土 地 私 有 制 所 取 代 , 并 最 终 通 过 各 国 变 法 确 立 了 下 来 。 ( 2) 政 治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诸 侯 争 霸 战 争 破 坏 了 奴 隶 制 的 旧 秩 序 , 给 人 民 带 来 了 灾 难 和 痛 苦 。 但 战 争 的 结 果 加 快 了统 一 进 程 , 促 进 了 民 族 融 合 , 也 加 快 了 变 革 的 步 伐 。 随
23、着 新 兴 地 主 阶 级 力 量 的 壮 大 , 他们 在 各 诸 侯 国 先 后 开 展 了 变 法 运 动 , 新 的 封 建 制 度 终 于 建 立 起 来 。 变 法 最 彻 底 的 秦 国 ,成 为 各 诸 侯 国 中 实 力 最 强 者 , 后 来 发 展 成 统 一 的 核 心 力 量 。魏 晋 南 北 朝 : ( 1) 经 济 : 到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 由 于 大 规 模 的 战 乱 多 发 生 在 北 方 并 且时 间 持 续 很 长 , 使 得 北 方 经 济 遭 到 严 重 破 坏 。 而 南 方 则 相 对 稳 定 , 使 得 南 方 经 济 得 到 迅
24、速 发 展 。 这 样 南 北 经 济 开 始 趋 于 平 衡 , 以 北 方 黄 河 流 域 为 重 心 的 经 济 格 局 开 始 改 变 。6各 民 族 经 济 交 流 加 强 。 由 于 民 族 融 合 的 加 强 ,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各 民 族 之 间 的 联 系 密 切 ,并 逐 渐 融 合 为 一 体 。 各 族 相 互 学 习 , 取 长 补 短 , 促 进 了 经 济 的 恢 复 和 发 展 。 同 时 也为 隋 唐 时 期 的 繁 荣 奠 定 了 基 础 。11.论述先秦到隋唐官制的演变:秦 、 汉 建 立 了 以 皇 帝 为 中 心 的 三 公 九 卿 制 。
25、 中 央 设 丞 相 、 太 尉 、 御 史 大 夫 。 丞 相 有左 右 二 员 , 掌 政 事 。 太 尉 掌 军 事 , 不 常 置 。 御 史 大 夫 是 丞 相 的 副 贰 , 掌 图 籍 秘 书 , 监 察百 官 。 丞 相 、 太 尉 、 御 史 大 夫 以 下 , 是 分 掌 具 体 政 务 的 诸 卿 , 其 中 有 掌 宫 殿 掖 门 户 的 郎中 令 , 掌 宫 门 卫 屯 兵 的 卫 尉 , 掌 京 畿 警 卫 的 中 尉 , 掌 刑 辟 的 廷 尉 , 掌 谷 货 的 治 粟 内史 , 掌 山 海 池 泽 之 税 和 官 府 手 工 业 制 造 以 供 应 皇 室 的
26、 少 府 , 掌 治 宫 室 的 将 作 少 府 ,掌 国 内 民 族 事 务 和 外 事 的 典 客 , 掌 宗 庙 礼 仪 的 奉 常 , 掌 皇 室 属 籍 的 宗 正 , 掌 舆 马 的太 仆 等 。 丞 相 、 太 尉 、 御 史 大 夫 与 诸 卿 议 论 政 务 , 皇 帝 作 裁 决 。 国 事 与 君 主 家 事 不分 ,政 务 与 宫 廷 事 务 混 杂 ,是 秦 汉 中 央 官 制 的 特 点 之 一 。 汉 武 帝 为 加 强 皇 权 , 削 弱 丞 相 权 力 ,建 立 中 朝 制 ,即 选 用 一 批 地 位 较 低 的 内 廷 人 员参 与 朝 政 。 其 中 原
27、 属 少 府 , 为 皇 帝 掌 管 文 书 的 尚 书 以 及 一 些 内 廷 人 员 , 地 位 有 较 大 提 高 。朝 廷 政 务 往 往 先 与 尚 书 、 侍 中 、 大 将 军 等 近 侍 内 廷 “中 朝 ”人 员 商 议 , 然 后 告 之 以 丞相 为 首 的 “外 朝 ”官 员 。 外 朝 官 实 际 作 用 被 削 夺 , 地 位 下 降 , 中 朝 官 员 受 到 重 用 。 中朝 制 的 建 立 既 是 皇 权 与 相 权 矛 盾 的 产 物 , 也 是 内 廷 近 臣 权 力 膨 胀 的 结 果 。 汉 成 帝 时 , 大司 马 ( 武 帝 时 由 太 尉 改 称
28、 ) 、 大 司 空 ( 成 帝 时 由 御 史 大 夫 改 称 ) 和 丞 相 ( 哀 帝 时 改 称 大司 徒 ) 三 公 权 力 进 一 步 削 弱 。 尚 书 权 力 扩 大 , 尚 书 令 为 主 管 , 设 五 曹 。 东 汉 时 尚 书 权 力进 一 步 扩 大 ,尚 书 机 构 称 台 , 有 令 、 仆 射 各 1 人 , 尚 书 6 人 , 分 掌 三 公 、 吏 、 民 、 客 、二 千 石 及 中 都 官 等 六 曹 , 分 割 或 取 代 了 九 卿 部 分 职 权 。 东 汉 至 魏 晋 , 中 央 政 务 逐 步 由 三公 向 三 省 转 移 , 行 政 事 务
29、渐 由 九 卿 向 六 部 过 渡 。隋 、 唐 时 期 专 制 集 权 中 央 政 体 趋 于 完 备 , 建 立 起 以 皇 帝 为 中 心 的 三 省 六 部 制 。 “唐 初 ,始 合 三 省 , 中 书 主 出 命 , 门 下 主 封 驳 , 尚 书 主 奉 行 ”。 三 省 长 官 具 有 宰 相 之 职 ,形 成 三省 分 工 明 确 ,又 相 互 牵 制 的 机 制 。 这 是 行 政 制 度 的 重 要 变 化 。 尚 书 省 是 中 央 行 政 管 理 的中 枢 , 下 辖 六 部 二 十 四 司 。 尚 书 取 联 合 办 公 制 。 都 堂 居 省 内 中 心 , 为
30、政 务 活 动 中 枢 。 尚书 省 长 官 左 右 仆 射 、 左 右 丞 , 俱 在 此 办 公 , 下 设 左 右 司 , 分 掌 六 部 。 六 部 由 六 曹 演 变 而来 , 以 吏 部 为 首 , 掌 官 吏 选 授 、 勋 封 及 考 课 之 政 , 下 辖 吏 部 、 司 封 、 司 勋 、 考 功 四 司 ;户 部 掌 人 口 、 土 地 、 钱 谷 及 赋 税 之 政 , 下 辖 户 部 、 度 支 、 金 部 、 仓 部 四 司 ; 礼 部 掌 礼 仪 、祭 享 、 贡 举 之 政 , 下 辖 礼 部 、 祠 部 、 膳 部 、 主 客 四 司 ; 兵 部 掌 武 选
31、、 地 图 、 车 马 、 甲 械之 政 , 下 辖 兵 部 、 职 方 、 驾 部 、 库 部 四 司 ; 刑 部 掌 律 令 、 刑 法 、 徒 隶 及 按 复 谳 禁 之 政 ,下 辖 刑 部 、 都 官 、 比 部 、 司 部 四 司 ;工 部 掌 山 泽 、 屯 田 、 营 建 与 工 匠 之 政 ,下 辖 工 部 、屯 田 、 虞 部 、 水 部 四 司 。 隋 、 唐 形 成 的 尚 书 六 部 , 无 论 从 名 称 、 职 掌 权 限 , 还 是 组 织 建制 , 较 之 秦 汉 九 卿 都 是 一 大 进 步 。 六 部 之 外 又 有 九 寺 五 监 , 它 由 秦 汉
32、九 卿 演 变 而 来 。 自魏 晋 六 曹 取 代 九 卿 部 分 职 权 后 ,九 卿 名 称 虽 存 ,但 职 责 有 了 很 大 变 化 。 南 北 朝 改 称 寺 ,正 副 长 官 称 卿 、 少 卿 。 九 寺 中 的 太 常 寺 仅 掌 祭 祀 、 礼 仪 , 科 举 考 试 归 礼 部 ; 原 掌 宫 殿 守卫 的 光 禄 寺 ( 由 郎 中 令 演 变 而 来 ) , 专 掌 酒 礼 膳 馐 之 事 ; 卫 尉 寺 专 管 武 器 和 仪 仗 帐 幕 ,不掌 警 卫 ;太 仆 寺 掌 一 般 马 政 , 不 管 皇 帝 车 马 ; 廷 尉 改 称 大 理 寺 , 掌 审 讯
33、刑 狱 , 司 法 行 政归 刑 部 ; 鸿 胪 寺 掌 赞 助 礼 仪 , 外 族 朝 聘 归 礼 部 ; 司 农 寺 管 仓 储 之 事 , 赋 税 财 政 归 户 部 ;宗 正 寺 职 责 未 变 ; 太 府 寺 为 新 设 , 掌 金 帛 府 藏 。 五 监 为 国 子 监 、 少 府 监 、 将 作 监 、 军 器监 和 都 水 监 , 分 掌 学 校 教 育 以 及 国 家 和 宫 廷 手 工 业 制 造 , 宫 殿 、 城 廊 、 官 衙 的 修 建 等 。7九 寺 五 监 形 式 上 独 立 , 实 际 上 是 与 六 部 配 合 的 办 事 机 构 。12.论述先秦到隋唐行政
34、区划的演变过程:秦 始 皇 在 全 国 设 立 郡 县 , 实 行 郡 、 县 两 级 政 区 制 度 。 汉 武 帝 以 后 全 国 形 成 了 州 、 郡 、县 三 级 行 政 区 。 魏 晋 南 北 朝 基 本 延 续 了 州 、 郡 、 县 三 级 行 政 区 。 隋 朝 实 行 州 ( 郡 ) 、县 两 级 制 。 唐 朝 实 行 道 、 州 、 县 三 级 政 区 。13.简单评价秦始皇郡县制的功绩:1.受封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在他们的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为形成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在郡县制下,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听命
35、于中央,地方上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郡县制确立以来,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设立郡县,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融合。3.使国家的行政区划更加清晰,更加便利于中央政令的实施。4.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简单叙述隋唐在文化方面的贡献:隋朝:隋王朝时期表现在哲学 、文学 、语言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南北交融,是显著的。在书法艺术上 ,南方流行的是以王羲之 、王献之父子为首的新书体(行草书) ,秀逸流移;北方上承汉魏隶法,方正遒劲。隋代书法艺术综合南北,为唐代书法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唐朝:1、雕版印刷术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
36、术。隋唐时,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在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2、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的繁荣时代。3、散文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韩愈提倡继承存贷散文优良传统,强调写文章不受形式的束缚,要言之有物,有创造性。柳宗元的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寓言。、4、阎立本和吴道子 画家,擅人物故事画。他画的步辇图生动描绘了唐太宗从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吴道子的画立体感强,所画人物形态逼真,“吴带当风”被后世称为“画圣” 。 5、敦煌莫高窟 甘肃敦煌东南鸣少山断崖的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现在四百九十二窟,多是隋唐时开凿的。多娄画的是佛经故事,也有一部分反映了唐代的经济繁荣、统治阶级生活的豪华和劳动人民辛勤操作的艰苦。其艺术创作,深刻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