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大学作业(论文)题目: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课程名称:植物病原真菌学任课教师姓名:姜于兰研究生姓名:刘洋学 号:2010021573年 级:2010级专 业:植物病理学 任课教师评分: 任课教师签名: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1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1.植物病原真菌简介1.1 植物病原真菌的定义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进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植物病原真菌是指那些可以寄生于植物并引致病害的真菌。已记载的植物病原真菌有8000种以上。真菌可引起3万余种植物病害,
2、占植物病害总数的80%,属第一大病原物。植物上常见的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四大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历史上大流行的植物病害多数是真菌引致的 1。因此。植物病理学与真菌学有密切关系。本章主要介绍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概念和分类。1.2 真菌与其它生物相区别,有以下的特点(1)营养体很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及维管束组织,但细胞内已有固定的细胞核;(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的为纤维素; (3)没有叶绿素及其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营养方式是异养的;(4)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1.3 真菌概述1.3.1真菌(Fungi)的主要特征(1)有固定的细胞核,属真核生
3、物。(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有的是纤维素,少数是不具有细胞壁的原质团。(3)营养方式异养型(腐生和寄生),无光合色素。(4)繁殖方式为产生各种类型孢子。1.3.2真菌的种类1974年Aniworth估计,全世界真菌有一万属,约10万种。1997年为止真菌界(Kingdom of Eukaryota)有4个门,103个目,484个科,4979属56360种(另外有4556个异名) 2。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21.3.3有益的真菌(1).可供食用: 蘑菇,木耳,口蘑,银耳,猴头。(2).医药: 灵芝,马勃,冬虫夏草;抗菌素(Flaming青霉素,土霉素)。(3).工业
4、发酵:制洒业,食品业,工业酸。(4).农用真菌:a.生物农药:山东鲁保一号(无毛炭疽菌)防治菟丝子。b.白僵菌:防治昆虫玉米螟。c.防治线虫的天敌真菌。d.赤霉素:920真菌的代谢产物。(5). 真菌可促进物质的转化:动植物体腐烂分解全球性的物质大循环1.3.4有害的真菌 (1). 侵染植物引致病害。(2). 引起人、畜病害皮肤病。(3). 食物中毒:甘薯黑斑病菌、麦角菌。(4). 使食品、贮藏物质受损:木材、皮毛发霉。2.真菌分类的变化与发展随着人们对生物界的认识的深入,各类生物的分类研究逐渐趋于专门化,从而形成了生物分类学的许多分支。微生物的分类也分支并专门化,形成了细菌分类、放线菌分类、
5、真菌分类、病毒分类等分支。2.1真菌分类的历史真菌一词来源于拉丁字的“蘑菇”(fungi),现使用的真菌一词的概念不仅仅包括蘑菇,而是代表着一个既有单细胞个体,又有多细胞的大小型丝状体及大型个体的一个相当庞大的生物类群。由于真菌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较原核生物复杂、多样,但与高等植物相比形态结构则又简单,因此其分类既不同于原核生物也不能与高等植物相似。回顾对真菌系统研究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古真菌学时期(1860),近代真菌学时期(18601950)、现代真菌学时期(1950)三个主要时期。在古真菌学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利用真菌,人类最初对真菌的分类是依据易于识别的宏观形态特征来鉴别的,使用
6、的是简单的描述性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3语言。十七世纪中期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真菌的研究由大型真菌转入小型真菌并推动了真菌分类工作在形态结构方面的研究 3。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的问世、巴斯德发酵实验的研究,为真菌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的一百多年中,真菌的分类从形态结构方面深入到了系统演化方面,建立了以系统发育为基础的分类系统,它反映了系统发育的进程,使真菌分类从外表形态上相似和内在本质上的相关联相统一。这一近代真菌学研究的时期,以形态特征为依据进行了反映自然系谱的分类工作,同时以进化的观点研究了真菌的遗传性状和生理性状。近三十多年来,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
7、把真菌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从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结果导致了真菌系统发育和进化方面的重大突破,进入了现代分类时期 4。2.2传统的真菌分类真菌分类的研究,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以“形态结构特征为主、生理生化、细胞化学和生态等特征为辅”的分类原则。以形态结构为依据是传统(或经典)分类法的基础。以生理生化特征为依据能从多方面研究真菌,但采用的指标较多。另外,不同真菌在形态、营养、繁殖等诸方面对生态因素都有特定的要求和耐受的界限,因此观察真菌时也须考虑到生态性状并将它作为真菌鉴定的辅助性状。在真菌分类领域中,具有进化概念的,有代表性的真菌分类系统主要有De Bary(1884)系统,Ga
8、umann(19261964)系统,Martin等(1950)系统,Whitaker(1969)系统等。但真菌学工作者在实践中经常参照和应用的系统一般是以Martin为代表提出的4 纲分类系统,即将真菌归属植物界的菌藻植物门,下分粘菌和真菌2个亚门,真菌亚门再分4个纲 5:藻状菌纲:菌丝体无分隔,或者不形成真正的菌丝体。子囊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孢子。担子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担孢子。半知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未发现有性阶段。这一分类系统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70 年代中期,曾被世界各国的真菌学者广泛地接受和采用,但这一分类系统将藻状菌纲分得太乱,以后分类系统的变更主要在这一
9、纲内。2.3真菌分类的新进展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给真菌分类学以巨大的推动力,其中将核酸和蛋白质等分子生物学性状用来探索真菌的种、属、科、目、纲、门等各级分类阶元的进化和亲缘关系应用日趋广泛,弥补了传统分类的不足,使人们对真菌系统发育的认识更接近于客观实际,为真菌分类学的研究开辟了前景。近几十年来真菌分类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42.3.1 DNA中G+Cmol%的比较研究资料表明,真菌DNA 的G+Cmol%在酵母菌中可作为分类学的特征之一。酵母菌不同属之间G+Cmol%具一定的频率分布和变化幅度,可以此作为分类指标,另外从GC 值看
10、,真菌的进化(卵菌纲除外)是由GC值递增表现出来的。2.3.2 DNADNA,DNARNA分子杂交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认识真菌系统发育和进化的有力工具和较有说服力的手段之一,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可探讨真菌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同源程度,以此来表明同一属内各种间和属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6。2.3.3 蛋白质凝胶电泳用琼脂、淀粉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测定蛋白质种类和含量,在不同真菌之间进行比较,据其异同,来探索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实践证明,该法有助于曲霉属(Aspegillus) 、镰孢属(Fusarium) 、脉孢菌属(Neurospora)、腐霉属(Pythium)、青霉属(Penicillium
11、)等种的鉴定。2.3.4 脂肪酸的组分分析真菌脂肪酸的组成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是相当稳定的,但一些种类中尽管株间相似系数大于96.5%,其仍有一定的聚类层次,因此该成分的组分分析的差别有助于侧孢属、青霉属等的分类。2.3.5 真菌胞壁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分析通过大量的真菌胞壁组分的研究,发现木糖、鼠李糖和岩藻糖等可作为某些真菌属分类的依据,甘露糖对葡萄糖的比例是区分不同类群的有用特征 7。2.3.6 辅酶系统由于不同种类的真菌特定的辅酶Q(如接合菌纲和半子囊纲为Q9,冬孢纲黑粉菌目为Q10),酵母辅酶系统中辅酶Q5Q10分布于不同属中,它和GC 值及胞壁碳水化合物一起作为酵母分类的重要标志。2.3.7
12、 真菌的数值分类数值分类是随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是分类学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的一个进步,是对传统分类学的补充和完善。借助电子计算机的功能采用数值分类可更精密地作出种间的类比分析,并可作出某个新标本是否是新种或新属的决定。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53.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方法3.1常规形态分类法这种方法是最早应用的方法和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主要是用显微镜对真菌进行观察和描述,依靠真菌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对真菌进行分类。Magnol (1689)是将形态特征作为分类基础的第一人,Micheli是第一个用显微镜观察和描述真菌的人。但是形态分类法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1)它不能揭示分类单元的发育系统学关系
13、;(2)对一些形态相似的种和变种的区别有一定的困难;(3)容易将那些形态特征在不同环境下变化的种划分为不同的种;(4)一些真菌形态特征很难进行定量描述,容易造成误差 8。但是,无论如何其它分类方法都是建立在形态分类基础之上的,形态鉴定方法还是目前真菌分类中最常用的方法。3.2数值分类法数值分类技术是依靠电子计算机, 根据等权原则(Equalweighting) ,按运筹分类单位(OUTs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形状状态的全面相似性(overal similarity) ,将它们分为不同的表观群(phenons)。在真菌中,首次应用数值分类技术的是小层轮枝孢霉
14、(Verticicladicila),随后在假丝酵母菌属和腊蘑属中, Kendrick等(1963)用数值分类的方法对 Haplobasidion及相近属进行了分类研究,Anderson (1996)对来自 Alternaria infectoria和 Alternaria alternata的36个菌株的形态特点、培养性状和代谢产物进行编码分析,获取了82个编码性状,聚类结果表明可以将这2个小孢子种区别开, 每个种内还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群(subgroup)。Poncet和Campbell用数值分类方法对酵母进行了分类。数值分类学技术在我国真菌分类学中用的还不是很多。李多川等(1991)对23
15、种链格孢、1种单隔孢和1种匍柄霉共36个种在PCA培养基上培养,记载分类性状,对获取的36个种分类编码,用系统聚类分析的平均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值分类学方法在链格孢属种级分类上是可行的。数值分类技术是20世纪真菌分类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将信息量化处理和分类准确等特点,但是该方法操作较为复杂 9。3.3电镜技术分类法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给真菌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分辨率更强的工具,用以观察真菌的细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使人们能更深入地认识真菌的细胞壁、隔膜、细胞核、鞭毛和孢子饰纹等,为真菌更可靠的分类提供了可能。1976年,Syrop和Beckett首先用电镜对畸形外囊菌的细胞学特征
16、和子囊发育进行了观察,Curry和Kimbrough(1983)对盘菌的子囊、产囊丝、侧丝、外囊盘被细胞隔膜结构进行了研究。Kimbrough通过电镜观测认为在子囊菌中,存在不同类型的隔孔细胞器,推测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6隔膜结构在子囊菌中具有分类学意义。Kozakiewicz(1986)通过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对曲霉属进行了种的划分。Hawksworth和Mouchacca认为子囊结构在子囊菌科一级分类上尤为重要。Read等 10对 Swampomycesarmeninacus和 Marinosphaeramangrovei子囊和孢子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子囊顶端有一个电子密度比子囊外壁的内层高
17、的加厚的无定形区域,子囊孢子壁由3层组成,从外向内依次称为孢壁外层(exosporium)、孢壁上层(episporium)和孢壁中层(mesosporium),在成熟的孢子孢壁上层被修饰、孢壁中层被损坏时,表面即形成粘质鞘,这些特征可作为分类的依据。通过电镜技术使人们对真菌形态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入,使一些真菌分类学单元的划分更趋自然,为真菌分类进入系统性分类奠定了基础,但电镜技术较为昂贵,为一般人所不能常用,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应用。3.4化学分类法3.4.1同功酶和蛋白质分析方法不同真菌同功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这一特性可用于区别不同的分类单元。对镰刀菌属 (Fusa
18、rium )、柄锈菌属 (Puccinia) 、疫霉属 (Phytophthora)等属不同种的同功酶分析,证明同功酶方法可用于不同种的区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同功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真菌门类,涉及到的酶包括脂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多酚氧化酶、乙醇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山梨醇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等,未来还可能发现其它的酶。测定真菌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相似性也是一种化学分类方法,它为真菌的分类提供了依据,以真菌细胞中的可溶性蛋白为抗原,利用精密的学清学技术可以测出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真菌蛋白质一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菌的差异,这些化学特征可能在种、属、科级水
19、平上具有分类学价值。3.4.2脂肪酸组分和细胞壁碳水化合物组分分析方法在一定培养条件下,脂肪酸组成是稳定的,用于帮助伞菌目的分科,长喙壳属(Ceratocystis)、侧孢属 (Sporotrichum)和青霉属 (Penicillium)的分类。细胞壁碳水化合物组分分析更多的用于酵母菌的分类中,因为不同酵母细胞壁碳水化合物虽然量上有区别,但组分却很稳定。2.4.3辅酶Q系统方法应用辅酶Q系统(ubiquinone system)作为化学分类的指标是1973年由Yamada和Konda首先提出的。辅酶Q作为线粒体上电子转移系统的一部分,广泛存在于各类真菌中。不同种类的真菌都有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
20、研究7一特定的辅酶Q,在已有的报道中,真菌菌体内分布最广的是辅酶Q-9,而Q-5、Q-6、Q-7、Q-8存在于酵母真菌中,氢化型的辅酶Q只存在于子囊菌和其它少量的一些菌中 11。在真菌的同一分类群中,如果辅酶Q分散,则此分类群可能是异源的,所以辅酶Q是种系发生分类学的重要分类指标。利用辅酶Q来分类具有三种意义: 同种间不同的菌株,可有相同的辅酶Q;同种间的有性和无性状态,可有相同的辅酶Q;相近种属间可有相同的辅酶Q。化学分类学方法是随着人们对真菌的认识和测试仪器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可对真菌进行种群、种级等水平上进行系统分析,确立它们的亲缘和揭示它们的进化关系,使分类更加接近自然状态。但这种方法对
21、仪器和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一些操作可能比较昂贵,给其广泛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3.5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传统真菌的分类主要是依靠形态学,但是有些真菌形态极为相似,单纯从形态上很难区分它们,这给真菌的鉴定和分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真菌的形态和解剖特征复杂多变,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且欲获得有性或无性器官需较长时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人们从核酸水平上认识了真菌的遗传本质和差异,使得真菌的分类更能反映真菌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同时它快速、标准化和方便。3.5.1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1985年Mullis发明了聚
22、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它能快速特异地扩增所希望的目标基因或DNA片断,检测灵敏度达到皮克(pg)水平,具有快速、灵敏、需样品量少、易定量和简单易学等特点,在真菌分类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可对微量的真菌样品甚至几个细胞进行研究,这对于研究不易培养的、不易得到的或保存于标本室中的标本尤为重要。目前, PCR技术已在真菌分类学中广泛应用,而且还在原来PCR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如特异PCR、免疫捕捉PCR、PCR - EL ISA定量分析等等,其效果主要决定于所选择的扩增区域变异是否适当,既不能变异太大也不能太保守。3.5.2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
23、NA,RAPD)方法这项技术是由美国科学家Williams和Welsh等于1990年建立的 12。他们将通常PCR反映中使用的两个特定序列的引物改为单一的由10个碱基构成的随机引物,并运用大量的不同序列的随机引物进行扩增,使基因组DNA多态性充分展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RAPD技术已在链格孢属 (Alternaria),葡萄孢属 (Botrytis),芽枝霉属 (Cladosporium ),炭疽菌属 (Colletotrichum),顶囊壳属 (Gaeumannomyces),拟茎点霉 (Phomopsi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8s),茎点霉属 (Phoma),丝核菌属 (Rhizoc
24、tonia),镰刀菌属 (Fusarium)和腥黑粉菌属 (Tilletia)等50余个属的种级和种级以下单元的区分中得到了应用,被认为是一项成熟而有效的技术。3.5.3核酸序列分析方法核酸序列分析技术是指通过测定核酸一级结构中核苷酸序列组成来比较同源分子之间相互关系,两种真菌的亲缘关系越近,它们之间所共有的多核苷酸的相同序列就越多,即同源性越高。这是目前进行分子进化以及系统发育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可以清楚序列变异的类型,如碱基的转换、颠换、缺失、重复以及密码子的偏移等。同RAPD不同,来自不同实验条件下的DNA序列可以进行比较,并且已经建立了象GeneBank,EMBL等序列数据库,可以调
25、取其中适合研究目的的序列直接进行比较,从而免去重复的工作。目前,真菌所有的序列研究几乎都集中在rDNA、mtDNA基因上,rDNA、mtDNA存在着广泛的保守区域,可以用作引物的结合位点,同时,它们的不同区域可反映不同的进化水平,用于扩增rDNA和mtDNA不同区域的保守引物已设计成功,并在真菌系统发育和分类中得到应用。DNA序列能为属内形态特别相似而难以区分的种提供客观的鉴定方法。4.rDNA-ITS在植物病原真菌分子检测中的应用真菌在rDNA-ITS区段既具保守性,又在属间及同属不同种间存在着广泛的多态性,利用这一特性对ITS 区进行PCR,然后对病菌分类鉴定、监测及病害诊断已成为国际上广
26、泛使用的现代技术。针对核糖体基因ITS区特异分子片段进行特异性扩增的技术, 不仅能对病原真菌的纯培养物进行分类鉴定和病菌监测,而且对病原菌所致的真菌病害的病组织和土壤中病原真菌的孢子检测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病原菌纯培养物的分类鉴定和病菌检测方面,杨佩文 13等应用ITS区段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rDNA进行PCR,并将得到的目的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上。对重组克隆进行测序和碱基编码结构特点分析后,设计了一对根肿病菌特异性寡聚核苷酸引物, 此引物能从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上扩增到长度500bp的特异性片段,而参试的
27、烟草根结线虫(Meloidogyn spp.)、马铃薯癌肿病菌(Synchtrium endobioticum)、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 以及健康对照和无模板DNA 对照则均未扩增到此特异片段。张薇等 14对分离自苏南丘陵地区的苜蓿菌核病菌株NJ1的rDNA, 利用ITS 区段通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PCR, 经同源性比较,并结合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和形态学特征观察,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9将发病症状较相似、形态学上不容易区分且均能够侵染豆科植物造成菌核病:S.trifoliorum,S.sclerotiorum和S.mi
28、nor3种病原菌区分开, 并将其鉴定为三叶草核盘菌(Sclerolinia trifoliorum)。张竞宇等 15根据GenBank 中登录的Tilletia属20个种的ITS 序列差异设计1对引物TI/T2,进一步根据T.indica和T.walkeri的线粒体DNA序列的差异设计1对引物M1/M2,然后利用ITS区通用引物ITS1/ITS4与线粒体引物Ti1/Ti4组合,T1/T2与线粒体差异引物M1/M2组合建立了巢式PCR反应体系, 直接将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ndica) 与相似种黑麦草腥黑穗病新种T. walkeri及其他相关种T.controversa,T.caries,U
29、stilagonuda, U.maydis区分开,其灵敏度可达1个孢子。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检测方面,朱有勇等 16-17应用通用引物ITS1 和ITS4 扩增了尖孢镰刀菌ITS 区段,并根据区域碱基编码序列设计合成了引物,进行了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PCR检测。Nazar等也针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spp.运用ITS 区通用引物进行了PCR 检测,获得了区分V.albo-atrum 和V.dahliae两个种的特异性序列, 设计并合成了特异性引物。肖长坤等 18在对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spp.)芸苔
30、链格孢(A.brassicae)、甘蓝链格孢(A. brassicicola)及萝卜链格孢(A.japonica)3个种及相近种的5.8SrDNA 和侧翼ITS区进行测序基础上, 分别设计合成了3对引物Abre1/Abre2,Abra1/Abra2和Ajap1/Ajap2,进行PCR特异性扩增,将以上3种黑斑病菌与其它近源种Alternaria alternate,Alternaria radicina,Alternaria dauci, Alternaria asparagu,Alternaria rockmelon区分开。在丝核菌(Rhizoctonia)检测方面,Carling 19根据
31、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AG2融合群内rDNA ITS区序列差异, 分别设计了特异性引物检测AG2-1,AG2-2B,AG2-2,AG2-2LP,AG2-3和AG2-4。Beck对11株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rDNA ITS区进行测序, 并与小麦上其它病害病原菌如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Drechslerasorokiniana, Cladosporium herbarum,Septoriatritici,Cercospora arachidicola, Septoria nodorum
32、,Rhizoctonia solani, Fusarium culmorum, Fusarium garaminearum,Microdochium nivale, Pyrenophora tritici,Pyreniphora teres ITS区序列比较,找出特异性序列,设计出10个特异引物,加上与ITS1,ITS4引物相互组合,用于小麦纹枯病的检测 20。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105.小结真菌分类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近乎自然的分类系统,近几十年来各种新技术手段不断引入到微生物分类中,使真菌分类技术得到了充实和完善,90 年代后的真菌分类已由形态学走向了多学科的综合。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是随着其
33、它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形态分类到现在越来越多被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其分类的结果也越来越接近自然,更符合生物系统发育的结果。现代真菌分类学的基础还是真菌形态学,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时首先必须对真菌进行准确的鉴定,如果形态鉴定本身不准确,那么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的分类就成了无本之源。同样,用分子生物学性状可以验证形态学特征的可靠性和增加我们对形态学性状进化的了解,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在具体分类工作中,应该根据物种的“全形态”概念找出物种间彼此的相关性关系,充分挖掘物种形态学性状、分子性状、生化性状和生理性状等信息,综合分析和考虑,这样才能建立自然的生物进化系统关系。参考文献1.张纪忠主
34、编.微生物分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2. 邢来君,李明春. 普通真菌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常见与常用真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4.裘维蕃,余永年主编. 菌物学大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裘维蕃. 关于真菌和菌物译名的真实涵义. 植物病理学报,1997,27(1):122.6.徐同,葛起新.多界菌物系统.植物病理学报,1997,27(1):324.7.陈华葵主编. 微生物学进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8.Hamamoto M,Sugiyama F,Komagata K1 J Gen Appl Microbol,1997,
35、32:215223.9.马国忠,余永年 凝胶电泳与腐霉属的分类真菌学报,1991,10(3):217222.10.周与良,邢来君 真菌的系统发育和进化方面的研究进展1 微生物报,1982,9(5):216221.11.Fusson G B,Phaff H L1 Int J Syst Bacteriol,1987,37:371379.12.叶明,潘迎捷,马桂荣,陈永萱: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11香菇正反双单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J菌物系统,2001,20(1),:94-99.13.杨佩文, 李家瑞,杨勤忠,等.根肿病菌核糖体基因ITS 区段的克隆测序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
36、,18(3):228-233.14.张薇,魏海雷,张力群,等.紫花苜蓿菌核病病原鉴定及主要生物学特性J.草叶学报,2005,14(2):69-75.15.张竞宇,张正光,王源超.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分子检测J.高技术通讯,2004(1):31-36.16.朱有勇,王云月,Lyon B R.尖孢镰刀菌核糖体基因ITS区段的克隆和测序C喻盛甫.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17.朱有勇,王云月,Lyon B R.棉花黄萎病PCR 检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3(1):161-163.18.肖长坤,李健强,师迎春,等.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菌的PCR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 2005,35(3):278-282.19. Carling D E.Hyphal anastomosis reaction,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and virulence levels among subsets of Rhizoctonia solani anastomosis group-2(AG-2) and AG-B1J.phytopathology,2002,92:43- 50.20.谢勇,王云月,陈建斌,等.烟草黑胫病分子检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5(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