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传远程·艺术概论·复习材料(附答案)new.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282877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6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传远程·艺术概论·复习材料(附答案)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传远程·艺术概论·复习材料(附答案)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传远程·艺术概论·复习材料(附答案)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传远程·艺术概论·复习材料(附答案)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传远程·艺术概论·复习材料(附答案)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艺术概论复习材料绪 论问答题1. 艺术主要有几种基本涵义?参考答案: 当代的“艺术”概念主要有三种基本涵义,如下图所示:实用艺术 建筑、园林、工艺美术文学 诗歌、散文、小说艺术(1) (审美)艺术(2) 艺术(3)音乐、美术、戏剧泛义 广义 狭义 (注:第一,本教材中给出的所有答案都是参考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每道题都有很多种同样有效的回答方法。这一点,在后面的题目中不再重复强调;第二,就本题而言,也可以不用图示方法,而仅用文字描述的方法回答艺术的三种基本涵义是什么;第三,如果将西方某些时候仅将“美术”视为“艺术”的涵义加上,从而把艺术的涵义变成四种,同样正确;第四;如果将“艺术”一

2、词的古代涵义加上,同时回答艺术一词的古代涵义与当代涵义,同样正确,且更为全面。 )2. 艺术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参考答案: 美国的艾布拉姆斯曾将艺术活动的要素归结为艺术品(work) 、艺术家(artist) 、宇宙(universe) 、观赏者(audience)四个方面,图示如下。艺术品艺术家 观赏者宇宙 艺术活动的四要素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它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离不开物质的基础和物质利益的驱动。它又是一个精神性的过程,离不开主体(艺术家、观赏者)的精神动力,发挥的主要是精神效用。 (注:这里的答案同样不是最终答案、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比如,第一,你可以不提艾布拉姆斯,只讲

3、艺术活动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第二,除了艺术品、艺术家、宇宙、观赏者这四个词外,你可以使用其他常用同义词语,如艺术作品、创作者、社会(或社会生活、世界) 、欣赏者(或接受者) ;第三,你可以不用教材中的图示方法,而换用自己的图示方法,事实上,艾布拉姆斯原来的图示方法与我们教材中所用的图示方法就不一样。艾布拉姆斯原来的图示方法如下所示:)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一、填空1. 艺术具有狭义(包括视、听艺术及综合艺术) 、广义(狭义艺术) 、泛化(包括一切美的实用制品即实用艺术)等多种理解。2. 艾布拉姆斯曾经将艺术活动的要素归结为、四个方面。3. 中西古典艺术真实观的基本差异在于前者重神似,后者重;前者以

4、为坐标系,后者以客观真实为坐标系。当然,不要误以为西方艺术只追求现象的真实。4. 审美有两种主要形态,即现实美(包括、)和艺术美。比较而言,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艺术美具有;现实美带有芜杂性,艺术美具有;现实美带有易逝性,艺术美具有;5. 勃兰兑斯认为,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6. 康德将美分为纯粹美(自由美) 、;鲍桑葵将美分为浅易美(流畅美) 、。7. 针对艺术作品来说,我们要注意区分三种不同层次的美:第一,作品所描绘的对象之美(可简称为“象之美” ) ;第二,作者表现对象的技艺之美(可简称为“技之美” ) ;第三,。8. 刘骁纯在其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一书中,清晰地梳

5、理过美的三个层次:(1)最高层次的美,处于“太极”地位的美;(2)作为范畴的美,即处于“两仪”地位的美;(3)作为类型的美,即“优美” 。而“按照辩证逻辑,广义的美就是美学中的太极,太极生两仪,即和。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是在第个层次中对美的本质的判断;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 ,美是“成功的表现” (克罗齐) ,则是在第个层次上对美的本质的判断。9. 艺术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形象性、。10. 克莱夫贝尔把艺术称为;苏珊朗格把艺术称为。11. 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为艺术的形式美;艺术的内容美。12. 尚书尧典云:“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陆机文赋云:“诗而绮

6、靡” 。二、问答(以简答或论述的题型出现)【注:并非哪一道题只能简答,哪一道题只能论述。事实上,无论哪一个问题都可以简答或论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给出的参考答案都比较详细。 】1 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广义和狭义涵义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 所谓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相对而言,并与非意识形态共同构成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涵义非常复杂, 现代汉语词典对意识形态的解释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也叫观念形态。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将意识形态分为主流意识形态与边

7、缘意识形态;分为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等。 狭义的意识形态指政治思想或曰政治意识形态,广义的意识形态指文化观念或曰文化意识形态。后者包容前者,但有时候又相对而言,具体涵义需视具体语境而定。2 试举例分析文化倾向在艺术作品中的隐性表达方式。3 什么是艺术真实?生活真实的广义和狭义涵义分别是什么?相对于特定的艺术接受者来说,能否对艺术真实的判断结果达成一致?参考答案: 所谓艺术真实,即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是艺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判断的方式之一。当欣赏者基于自身的社会阅历与审美经验而在心理上对艺术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某种一致性

8、有所认同的时候,艺术作品就被视为具有艺术真实性。 以是否曾经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发生为标准,可将生活真实区分为可然性的现实真实(即狭义的生活真实)与未然性的理想真实。如果把理想真实在广义上也视为生活真实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观的客观) ,那么,生活真实一词就可以扩展为广义涵义,即包括理想真实和狭义的生活真实在内。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社会参照系。对生活真实广狭二义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对艺术作品是否符合生活真实的不同判断结果。 相对于特定的艺术接受者来说,能否对艺术真实的判断结果达成一致?答案:否(或不一定) 。艺术作品只有在接受过程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否真实也必须得到接受者的检验和判定

9、,但遗憾的是,由于不同接受者的生活阅历上下之间相差很大,对艺术作品进行真实性判断的标准不同,因此,往往出现同一部作品被普通接受者视为真实而高级接受者斥其不真实的现象。 (注:不同教材中对“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定义不尽相同,本教材中也有所列举,因此,在回答什么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时,可以按任何教材中的答案或你自己的理解回答,不必一定按上边的参考答案回答。其他所有题目同样如此,可以按任何教材中的答案或你自己的理解回答,不再一一注明。 )4 什么是局部真实?什么是典型真实?你如何看待典型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试联系艺术作品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从艺术真实符合生活的程度出发,我

10、们可以区分出三种类型:第一,小概率真实(或称局部真实) ,在社会生活中的代表性较小;第二,大概率真实(或称典型真实) ,在社会生活中的代表性较大;第三,整体真实(或称全局真实,本质真实) ,同时正确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大概论真实与小概率真实。还有人将小概率真实视为现象真实,将大概率真实视为本质真实。 有些人把大概率的典型真实等同于全局性的本质真实,事实上,严格来说,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因为本质的真实应该等同于大概率的典型真实与小概率的局部真实之和。有些人之所以把“大概率真实”等同于“ 本质真实 ”,只是对本质真实的一种近似看法。事实上,由于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无法通过调查统计以获得准确的具有大概率

11、真实的数据,因此,有些时候,对本质真实的认定就可能带上程度不同的主观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何为本质真实(大概率真实) ,何为局部真实(小概率真实) ,就可能取决于相应主体话语权的有无和大小了。 举例分析略。5 中国和西方的古典艺术真实观的基本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 从主流来说,中西艺术真实观的基本差异在于一个主情,一个主貌;一个关注心理学,一个局限于认识论;一个以主体真实为坐标系,一个以客观真实为参照系。在一些重要观点上有重要区别。 比如,中西对“艺术真实”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西方多以艺术作品的意象体系与作品所描写的客观生活(历史或真实)之间的符合、一致、相似程度作为衡量作品真实性的基本

12、尺度,认为真实就在于与所描写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契合。而中国则较少作这种作品与客体的比较,而更强调“言志”、 “抒情 ”的真与诚,强调艺术表现的自然天致、不加雕饰,更着重把艺术真实放在创作主体的心理领域,而不以外在世界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 就艺术对客观对象的描绘而言,西方强调形貌的酷似与毕肖,尤其注重外在形貌的忠实写真;而中国艺术更强调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即神韵与生气。一般说来,西方更重形似,中国更重神似。 总之,中国和西方对艺术真实的本质有不同角度、层次的把握,因而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们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不是互斥的。但我们认为,中国的艺术真实论似乎更贴近艺术的真谛。因为艺术与科学、哲学的一个根本

13、区别就在于它永远与主体心理某些难以理解的特性和功能相联系,永远带着某种不可理喻的神秘色彩。所以,中国艺术真实观中的神秘色彩(其实整个中国文化都有这种色彩) ,并未使它偏离艺术的内在规律,反而使它达到对艺术本体、内核的比较真切的把握。6 试根据朱立元的艺术真实观(创作真实作品真实接受真实) ,以戏说历史剧为例对其艺术真实性进行分析。7 是否所有人都认同艺术是一种从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参考答案: 在中国流行的艺术理论中,一般把艺术作品定位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这一向被认为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认同把艺术归属于意识形态的作法。尤其是在文革结束之后,在理论界兴起了关于艺术

14、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中的定位的论争。这次论争起始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一文,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不断有人对作为形象反映生活的文艺是属于一定社会的特殊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提出质疑和异议,总的意向和企图是强调和论证文艺的非上层建筑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以疏离和淡化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8 美学中的美通常在哪些意义上被使用?参考答案: 在美学中, “美” 通常在两类三种意义上被使用:即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与的本质。 美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审美客体(美的对象)与审美主体(美感)两个方面。第一,美美的对象,即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可

15、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第二,美美感,即审美愉悦,针对审美主体而言,审美主体只能是人(在生活中)或人格化的物(在艺术作品中) 。美和美感都属于美的现象层次,是一物两体:美是美感的物态化形式,美感是美的心灵化内容。作对象观,我们把它称之为美;作主体观,我们把它称之为美感。没有离开美的美感,也没有离开美感的美。在观念上,我们可以把两者明确地区分开来,在实际上,二者则是心物共鸣体的一体两面。 美的对象和美感都只是可为人的感官所直觉把握的现象,美的本质则是经过人的心灵所理性把握的存在于所有审美现象中的美的本质。关于美的本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9 审美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参考答案要点: 审美主体对审美对

16、象的审视、观照、感悟构成人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相对于非审美活动(实际的、理论的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审美客体的形象性;审美主体的非功利性;审美过程的直觉性;审美结果的愉悦性。10 你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具体体现为哪些方面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以形象性、主体性(或曰情感性) 、审美性为基本特征。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式

17、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2)艺术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主体性(或曰情感性) 。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对不是单纯的“摹仿”或“再现 ”,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18、。 艺术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不仅体现为形象性、主体性(情感性) 、审美性等直接的基本特征,而且总是与深层的理

19、智性、认识性、非功利性等交织互渗在一起。11 什么是形式美?什么是内容美?试以罗丹的老妓为例分析其为何被人誉为“丑得如此精美” ?参考答案: 所谓形式美,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说,是指自然事物的一些属性如色彩、线条、声音等,在一种合规律的联系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多样统一中所呈现出来的那些可以引起美感的审美特性。形式美在美感上的表现就是悦耳悦目,其判断标准偏重于人类的自然性尺度,其审美结果在不同人之间的变化幅度小。 内容美指的是审美对象透过形式向审美主体所显现出来的令人心理愉悦的特定意蕴。当特定的审美主体能够从形式丑的对象中获得审美愉悦时,比如从一棵虬曲的古松中看到了傲霜挺立的人格象征,或从罗丹的老

20、妓中看到了一种关注苦难的宗教情怀时, “丑得如此精美”的意识就会凸显出来,内容美的相对独立性便会凸显出来。内容美在美感上的表现就是悦心悦神,其审美标准偏重于人类的文化性尺度,审美结果在不同人之间的变化幅度大。 分析略。12 试举例分析形式美与内容丑的组合。13 是否所有人都认同艺术与美的必然关系?为什么?参考答案: 出于对美概念的不同理解,有些人认为艺术不一定是美的。 “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美学思潮,有许多美学家都放弃了把审美价值看作是艺术的主要价值。例如,前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主编费希尔就认为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作品,并不一定在于它能使人产生审美经验。在中国理论界,同样有人质疑艺术与美之间的必

21、然关系。三、名人名言(以选择、辨析的题型出现)【注:希望同学们能够熟悉(无须背诵)以下名人名言,能够记住是何人说了这段话,这段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考试时以选择(选择说话人为谁)或辨析(辨析这段话的对错或适用范围)的题型出现) 】 鲁迅:“自然, 喜怒哀乐,人之情也 ,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 鲁迅:“艺术上的真,倘必如实物之真,则人物只有二三寸,就不真了,而没有和地球一样大小的纸张,地球便无法绘画。 ”“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

22、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鲁迅:“天才们无论怎样说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领子二三尺而已。 ” 巴尔扎克:“当我们在看书的时候,每碰到一个不正确的细节,真实感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想信的!如果这种感觉叫的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那么这本书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了。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 雨果:艺术的真实根本不能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绝对的现实。艺术不可能提供原物。我们记得好像已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戏

23、剧是一面反映自然的镜子。不过如果这面镜子是一面普通的镜子,一块刻板的平面镜,那么它只能映照出事物暗淡、平板、忠实、但却毫无光彩的形象;大家知道,经过这样简单的映照,事物的色彩就失去了。戏剧应该是一面集聚物像的镜子,非但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微光变成光彩,把光彩变成光明。因此,只有戏剧才为艺术所承认。 亚里斯多德:“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 ,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 阿恩海姆:“愈是蹩脚的艺术家,就愈容易让这种酷似实物性把视觉能够理解的意义从绘画中完全排除出去。 ” 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临。赋诗必此诗,

24、定知非诗人。 ” 齐白石:“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 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 ” 克罗齐:“艺术即直觉” , “直觉即表现” 。 康定斯基:“绘画上不需要有什么客观的东西和客观物体的描绘,而且这些东西实际上对我的绘画是有害的。 ”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之所以存在,

25、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艺术总是独立于生活,在它的颜色里永远不会反映出飘扬在城堡上那面旗子的颜色。这面旗帜已经给艺术下了定义。 ” 马克肖莱尔:“现代批评已经证明,只谈内容就根本不是谈艺术,而是谈经验;只有当我们谈完成了的内容,即形式,即作为艺术品的艺术品时,我们才是作为批评家在说话。内容即经验与完成了的内容即艺术之间的差别,就在

26、技巧。 ” 诗大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 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注汉书礼乐志为“移风俗易” ) 贺拉斯:“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 弗洛伊德:“作家通过改变和掩饰利己主义的白日梦以软化他们的利己性质,他以纯形式的即美学的快感来俘虏我们这些读者。我们对一部富有想像力的作品的欣赏,实际来自我们精神上紧张状态的消除。甚至有可能,这种效果的相当一部分归因于作家能够使

27、我们享受到自己的白日梦,而又不必去自责或害羞。” 弗莱:“有人说波麦的书好比是野餐,作者带来文字,读者则自带意义。这话或许意在讥讽波麦,可是一切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恰好是这种情形。 ” 伽达默:“成见是理解的前提。 ” 伊塞尔:“从这种两极化的观点看来,作品本身显然既不能等同于本文,也不能等同于具体化,而必定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 ”第二章 艺术的功能一、填空1 人所获得的身心愉悦可以从不同角度区分为:快感与;实践性满足与;补偿性满足与。2 在美感(心理性满足)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两个亚类型:其一,直接产生的快乐愉悦,比如观看一朵美丽的花时产生的心理愉悦;其二,由痛苦转化为快感的快乐痛快,

28、比如欣赏悲剧时得到的心理愉悦。3 艺术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三种:功能,功能,功能。4 论语:诗可以,可以,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迩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5 对艺术功能的不同强调形成了艺术价值的不同取向,一种是自律论,强调艺术的功能;一种是工具论,强调艺术的功能。6 对自律论与工具论造成的艺术价值差异,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别对待。在实践中,常常只能是非此即彼或亦此亦彼,但在理论上我们则必须要求。7 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二、问答1 艺术的社会功能一般体现在哪三个方面?参考答案要点: 审美功能(或审美娱乐功能

29、) ; 认识功能(或审美认识功能) ; 教育功能(或审美教育功能) 。 (注:可以按照其他任何一本教材中的任何一种自成系统的说法进行回答)2 悲剧性美感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 关于悲剧性美感的产生原因,一直是美学家们争论的问题之一。 博克认为,悲剧快感的产生是因为苦难在人心中唤起了怜悯,而怜悯来自于爱和社会情感,人在观看痛苦中获得快感,是因为他同情受苦的人,同情越多,体验到的快感越强烈。 休谟则从悲剧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悲剧快感除了来自于恐惧与怜悯中积极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悲剧的形式美。原因在于,人被怜悯与恐惧打动之后,就更能敏锐地感受到音调的和谐与诗句的优美,从而使痛苦感被形式的美感淹

30、没。 桑塔耶纳把悲剧快感的原因归结为安全感,也就是说,看到别人的不幸而感到快乐是因为庆幸自己逃脱了类似的灾难,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或优越感,此即悲剧快感的由来。 人们获得悲剧性的审美感觉时,体验到的是悲伤、严峻、冷酷。但是,正像日落时的光和影使对象看起来规模大一些一样,对死亡的意识迫使人更尖锐地感受到存在的全部美妙和苦楚,全部欢乐和复杂性。当死神站在身边的时候,在这种“边缘”的境地,世界的全部色彩、它的审美丰富性、它的感性的美妙、常见的事物的伟大,就显得更加鲜明清晰,真与假、善与恶、人的生存意义本身就显得更加清楚明朗。总之,悲剧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它能够唤起人的崇高感。3 谈谈你对审美和娱乐的关系

31、的看法。参考答案: 不同的人对审美、娱乐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但究其实质却大同小异。根据某些约定俗成的用法,那些“偏重视听刺激、提供白日梦幻的快乐”往往被视为“娱乐” ,而那些 “偏重心理愉悦、往往忠言逆耳的快乐” 往往被称为 “审美” 。当然,无论是“审美”还是“娱乐 ”都有广义狭义多种用法,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其具体所指到底是什么,不要只是在能指的层面上互相攻击。 古人言,物一无文。又言,一文一武之谓道。审美与娱乐各具功效,共同构成广义的审美艺术之家,共同维护人的心理平衡,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不可厚此薄彼。但历史上的主流看法,往往高扬审美的旗帜,对娱乐等而下之,揭而批之,甚至深恶而痛绝之,从而将审

32、美与娱乐、身与心人为地完全割裂了开来。 在注意艺术的审美作用的同时,我们同样应该重视艺术的娱乐作用,用董学文先生的话来说,这不仅不会降低艺术的文化地位和文化档次,相反,它正好更为充分地突出了艺术的文化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真实性与可行性。否定艺术具有游戏与宣泄价值,把艺术定位于纯粹的审美或者纯粹的道德教化之上,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艺术观,难以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因为它有一个显著的毛病,那就是忽视了人的鲜活具体的感性流露方式,忽视了人作为个体存在物所必不可少的本能需求,这些需求可能过于现实化甚至低级化庸俗化,但没有它们人的感性生命是不可想象的,人性的可贵正在于通过对于这种平常性的克服而向更高层次迈进。游

33、戏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因而忽视了它便会抽空人向审美与道德的澄明之境攀升的阶梯,所谓艺术就会成为真正的“虚幻”的空中楼阁,高高在上不可进入,其审美价值与道德净化价值就难以实现。4 如何正确地看待艺术的教育功能?参考答案: 与普通的说教方式晓人以理相比,艺术教育的效果动人以情,效果更为强大而持久,更易于付诸行动,因此,历朝历代重视艺术教育作用的言行都相当普遍。 在我国,过高估价文艺社会作用看法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这种夸大观点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艺家本身,为了抬高自己,过高地估价文艺的力量。事实上,正如鲁迅所说:“各种文艺,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

34、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倘以为文艺可以改变环境,那是唯心之谈,事实的出现,并不如文学家所豫想。 ”另一方面是卫道的正人君子。他们以为天下的坏人坏事,都是艺术作品教唆出来的,事实上,文艺作品纵然能感染人,但其作用毕竟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生活本身的要求。要防止出事故,首先要消除产生事故的社会条件,而不能委过于文艺作品。而有些合情合理之事,更不能当作坏事看待。 当然,夸大艺术的社会作用不对,无视艺术的作用也是不足取的,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借用马克思的话来正确看待艺术的社会作用力:“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5 什么是“

35、寓教于乐” ?谈谈你对艺术应寓教于乐的看法。参考答案: 相对于处于两个极端的“文以审美”与“ 文以载道”两种观念而言, “寓教于乐”是属于比较中庸、能获得多数人认可的艺术创作观念,它试图将审美与载道有机结合起来,将生产者与接受者结合起来。事实上,第一,寓教于乐的作品构成了艺术创作的主体部分;第二,寓教于乐不仅是偏社会效益的载道与教化艺术的基本创作原则,也是偏重商业效益的商业艺术的必由之路。 只不过,两类艺术的创作者对“教”与“ 乐”的具体理解有所不同而已。比如,有人把“教”理解为“ 主导文化” 或“高雅文化”之教,有人把“ 教”理解为“大众文化”、 “民间文化”之教。有人把“ 乐” 理解为 “

36、审美”,有人把“乐” 理解为“娱乐”,有人则把“乐”理解为“审美娱乐” 。对“教 ”与“乐”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在同一个 “寓教于乐”口号下的不同实践结果。 在理论上谈论寓教于乐非常简单,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却绝非易事。稍不小心,就有可能在社会压力或艺术技巧的影响下,从寓教于乐的初衷滑向文以载道或文以审美的两极,因此,对自律论与工具论造成的艺术价值差异,我们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别看待:在实践中,常常只能非此即彼或即此即彼,但在理论上我们必须要求寓教于乐。6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作家的白日梦”,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 1908 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作家与白日梦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认为

37、:简言之,就创作过程而言,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就欣赏过程而言,作品是接受者的白日梦。此外,弗洛伊德还在精神分析引论 、 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等著述中涉及到类似的看法。 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是作家的白日梦”的看法,可以很好地概括相当一部分娱乐性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动机。事实上,艺术确实是人生的一种替代品,只不过,在娱乐性艺术作品中,白日梦的创作动机与接受动机比较明显,而在娱苦性作品或曰审美性作品中,白日梦的创作动机与接受动机十分隐晦而已。 举例略。7 什么是“穷而后工” ?试举例分析心理痛苦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要点: 所谓“穷而后工”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指那些在心理上处

38、于痛苦状态(“穷” )的艺术家更容易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心理痛苦之所以容易催生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因为心理痛苦更易强化艺术家的创作内驱力;更易激发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更易升华艺术家的人格。 举例分析略。 心理之“穷”仅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非充分条件,因此,穷而后工不能概括一切的艺术创作现象,但确能概括大量的艺术创作现象。8 什么是“缺而能赏” ?试举例分析心理缺失与艺术欣赏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 所谓“缺而能赏” ,是指心理上有所缺乏的接受者,更容易对一部能象征性地满足自己心理缺乏的艺术作品产生共鸣。 举例分析略。9 什么是文化产业?试简介费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参考答案: 文化产

39、业是一个外来词,实即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 。在中国的“十五” 文化发展纲要中,文化产业是如此被界定的: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行业门类上说,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等是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工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场馆、图书馆等是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广告业和咨询业等是它成功开拓的边疆。 根据

4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商品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理论,费斯克将电视产业的生产与消费过程进一步细分为金融经济与文化经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有不同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其中金融经济过程追求交换价值(金钱) ,文化经济过程追求使用价值(“意义、快乐与社会身份”) ,市场经济中的电视产业运行于这两种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的经济系统之中。在第一个阶段即金融经济阶段,制片方(生产者)生产电视节目(商品) ,然后卖给电视台(消费者) ,双方以金钱作为中介获取交换价值(制片方获取利润)与使用价值(电视台获取可播放的节目) 。这一过程与一般的商品交换过程区别不大,但是,不同于一般商品(如彩电冰箱)的是,电视节目作为一种

41、具有明显文化属性的商品,还要进入下一个消费者被复杂化了的商品交换阶段文化经济阶段。在文化经济阶段,收取广告费的电视台虽然将节目播出(生产者) ,但并非将电视节目直接卖给广告商(消费者 1) ,而是直接向观众(消费者 2)播出节目,观众作为电视节目的消费者之一虽然获取了使用价值,但并不直接向商品生产者(电视台)上交费用,而是作为未来的、潜在的广告商品消费者,付费购买广告商推出的各种产品。广告商作为消费者表面上购买的是电视台昂贵的广告时间,实际上是作为生产者购买的未来的、潜在的自己商品的消费者(观众) 。10 什么是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中的阿多诺为何批判大众文化?参考答案: 跟“文化”一样, “

42、大众”(popular)是一个意义复杂的关键词。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原指大众的文化或劳工阶级的文化,同时亦包括民俗文化,青年文化,亚文化,甚至流行的小说和电影。其含义包括两个矛盾的方面:“由”大众生产,或“为”大众生产? 民俗文化及许多青年文化(街头时装,音乐,艺术等)都是“由”大众创造的;而大批量生产的快餐文化则是为大众(消费者)而生产的。因此大众文化研究面临一系列定义与价值观的问题。如何看待大众文化,消费者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等。目前最通常意义的“大众文化”指大众传播或大批量生产的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中对大众文化批判最为激烈,影响也最为深广的是阿多诺。阿多

43、诺之所以大力批判大众文化,即他所说的文化工业,是因为他认为文化工业的整体效果是反启蒙,与人类进步的大方向背道而驰。具体来说,阿多诺认为,文化业在大众传媒和日益精巧的技术效应的协同下,一方面极力掩盖严重物化的异化社会中主客体间的尖锐矛盾,一方面大批量生产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来将情感纳入统一的形式,纳入一种巧加包装的意识形态,最终是将个性无条件交出,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趣味之中,因此,应该加以批判。11 有人认为电影首先是商业,其次才是艺术,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参考答案: 有人认为,电影首先是商业,其次才是艺术,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电影的

44、商品属性是其交换价值的表现,而艺术属性是其使用价值(供观赏) 。一般来说,在商品的这种两重属性中,使用价值是原生的第一性的,而交换价值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是附丽于、依托于使用价值的。 电影之所以能够发展为赚大钱的大规模的工业(制片业) ,也是因为电影的艺术功能的发现电影再现事物运动的能力,不仅可以用来作为科研手段和传播媒介(如新闻片) ,还可以用来讲故事,而且可以讲得叹为观止,动人心魄。没有这一点,电影巨大的商业价值是不可能被开发出来的。 商业动机不等于商业价值,商业动机要把商业价值变成现实的,可以实现的,它首先寻求的还必须是电影的艺术表现潜力。离开了这一点,电影的商业价值便无所附丽,无所寄托。

45、正因为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有非商业的电影艺术,如欧美的实验电影, “地下电影”(至于其能否生存发展是另一回事) ,却不可能有没有电影艺术的电影商业。 因此,在电影的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中,应当说艺术属性是根本的,第一性的,而商业属性是第二性的派生的。在这个意义上,应当说电影首先是艺术,其次才是商业。三、名人名言 科林伍德:为了使情感可以不影响实际生活地释放出来,必须创造一种虚拟情境,使情感在其中释放出来,这一情境当然将“再现”(参阅第三章第四节)情感在其中会实际上自行释放的真实情境。分别称为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别,简单说起来,所谓的虚拟情境被理解为情感将会因释放而“接地” ,也

46、就是说,它不会涉及到那些在实际生活条件下会涉及到的种种后果。 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杜甫: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乎?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陆游:天恐文人未尽才,常使零落在

47、蒿莱。 汤显祖:士不穷愁,不能著书。天亦穷子以发其声。 ” 赵翼: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爱因斯坦:至于艺术和科学上的创造,那么,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去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他们的最强有力的动机。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乐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慰。 海德格尔:在这贫乏的年代做一个诗人意味着:在吟咏中摸索陷去的神的踪迹。正因为如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出神圣。此正为何,用荷尔德林的话来说, “哪里有贫

48、乏,哪里就有诗性” 。 恩格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国“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 “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 列宁称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因为这些小说“揭示了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的思想和情绪。 ” 毛泽东称红楼梦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 别林斯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被统计材料武装着,诉诸读者或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由于某一种原因,业已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诗人被生动而鲜明的现实描绘武装着,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中某一阶级的状况,由于某一种原因,业已大为改善,或大为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