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我省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设想福建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一、.生物多样性现状福建省跨越中、南两个亚热带,境内多属山地丘陵,地形起伏不平,高差悬殊,复 杂多变,气候类型多样,从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这种复杂的气候条件和种类繁多的土壤,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福建拥有相当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高等植物 4703 种,约占全国的 14.3%,其中蕨类 382 种,裸子植物 70 种,被子植物 4251 种,占全国的18%;木本植物 1943 种;兰科植物有 60 属 119 种 6 变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52 种,其中有 4
2、4 种属濒危植物,包括 8 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 13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陆生脊椎动物达 832 种,约占全国的 34.6% ;其中哺乳动物约 120 种、两栖类 46 种、爬行类 123 种;已定名的昆虫 31 目 5000 多种,占全国 33 目的 93.94%;国家一级保护动 物 7 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3种。鸟类资 源丰富,有 543 种(含亚种),其中包括 70 种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和 56 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福建植被类型丰富 主要有南亚热带雨林、含热性成份的暖性阔叶林、南亚热带山地照叶林、中亚热带照叶林、红树林、竹林、亚热带针叶林(马尾松林、黄山松林、黑松林、杉木林、柳杉林、
3、铁杉林、福建柏林)、落叶阔叶林、山地苔藓矮曲林、亚热带灌丛(南亚热带中生性旱中生性常绿阔叶灌丛、中亚热带中生性常绿阔叶、落叶阔叶灌丛)、亚热带滨海沙生植被、亚热带草丛(山地草甸草丛、山地草丛、山地沼泽草地)、沼泽和水生植被(海滨、河口、沼泽植被、低地沼泽植被,丘陵、山地沼 泽植被等沼泽植被,沉水植被和浮水植被亚热型及挺水植被亚型)、人工植被包括农作物植被、果林植被和经济林植被等。二、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1、本底资源还不完全清楚,评价体系不健全。诸如福建省生态系统多2样性、物种资源尤其是微生物物种资源状况不清,对生物多样性缺乏统一、有效、客观、公正的 评价指标,即使是 对已建的自然保护区,
4、绝大多数只初步掌握了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但对其物种的濒危情况,生境的胁迫情况,赖以生存的微生物资源情况,物种间的消长规律等均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易操作的评价指标,这使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依据不够充分。2、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基础较弱。 虽然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我省虽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但其经济基础仍非常薄弱,广大农村仍处于温饱型,对资源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愿望高于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同时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和固有的重利用轻保护的思想,广大群众对生物多样性还缺乏了解,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和深
5、远意义还处于无知或一知半解的状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淡薄,为此破坏森林、乱砍滥伐、乱 垦滥采、乱捕滥猎屡禁不止。3、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匮乏。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社会公益事业,其生态、社会效益远胜于经济效益,但这项事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作保证,虽然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与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根据规划,我省每年需投入资金二千万元左右,但目前实际投入仅二、三百万元,差距巨大,致使 现在相当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4、生物多样性保护缺乏科技的支撑。 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起步晚,科研人员缺乏,科研工作还未引起重视,对生物多样性的许多经济、
6、技术问题还缺乏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仍只停留在被动保护上,盲目性、随意性大。尤其是对我省的微生物资源、昆虫资源和野生植物种质基因资源还处于无序的掠夺式经营开发状态,其物种和基因资源的丧失或流失呈日益加剧的趋势。5、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口、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 由于人口的增长,对土地和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越来越大,经济发展3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也较突出。由于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忽视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资源浪费、林地破坏、湿地缩小、环境污染等现象较为普遍,这无疑加剧了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破坏。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1、总体目标通过实施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
7、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保存现有的天然阔叶林,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到 2015 年,使福建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 82 处,自然保护小区(点)4501 处,总面积达 123.1万公顷,占 陆地面积的 10.14%。形成一个以自然保 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登记完善、 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 际国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科学研究、资源监测、管理机构、法律法规和市场流通体系及能力建设,基本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2、近期目标(2001-2005 年)完善省、地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
8、理机构的体系建设,实行依法保护、管理,使我省重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管理工作在保护、繁育、生产、运输、市场、医药和进出口等方面能够做到有效运转。重点实施 13 个野生动植物种拯救工程,新建省级野生动植物、湿地监测中心各 1 个和省级鸟类环志中心 1 处,省级科研机构 1 处,野生动植物、湿地监测站(点)、鸟类环志站(点)共 46个,野生动 物救护繁育基地 6 个;到 2005 年使全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 38 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 9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 29 处,自然保护小区(点)4288 处,总面积 88.13 万公顷,占陆地面积的 7.26%左右,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自然保
9、护区网络,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禁猎区 3 处,面积 22.0 万公顷;栖息地恢复及改善 4.5 万公顷,使90%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 90%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极大改 观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制定全省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规划,建设 1 处国家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1 处国家级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和示范区,提高对湿地保护的管理、科研和监测水平。认真履行国际公约,4有效管理全省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进出口。3、中期目标(2006-2010 年)进一步加强省级和各设区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建设,使指挥、查询 、统计、监测 等管理工作实现网 络化,完善全
10、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管理体系、监测体系、科研体系和进出口管理体系。到 2010 年,全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总数达 52 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 17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 35 处,保护小区 4392 处,保护面积达 121.56 万公顷,占陆地面积的 10.01%;省级以上各类保护区建 设基本达到国家级或省级的标准;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制,基本控制天然湿地破坏性开发,遏制天然湿地下降趋势。4、远期目标(2011-2015 年)全面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在 2015 年,使全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总数达 82 处,
11、保 护小区 4501 处,总面积为 123.1 公顷,占陆地面积达到10.13%;全省自然保护区保护网络基本建成。同 时,新建一批野生动物禁猎区、繁育基地、野生植物培植基地,使我省 60%的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使我省所有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良好保护。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建设体系,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先进省份。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体系,恢复一批天然湿地,在全省完成 6 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四、拟与国外合作或向国外借鉴的重点1、积极与 CITES 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 CITES 机构合作,加强濒
12、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的监管,做好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工作。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国外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出国考察、培训,或聘请国外专家进来讲学等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我省地方政府领导的认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队伍的素质及工作水平。如:国外5的管理机制、森林经营模式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地理信息及计算机技术在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生态旅游和产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等。同时,也积极宣传我省的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成就。3、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和国外有关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的援助项目,引 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合作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保护宣传等,努力拓展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领域。如:继续引进 GEF 项目,与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合作进行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和鸟类环志等方面的科研,争取国外援助资金建设博物馆、展览馆等公众宣传教育设施,与国外合作开展生态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