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 国际经济形势的现状与未来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2007 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 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 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
2、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 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 2006 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 2003 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 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 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 30。(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
3、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 140 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 1980 年的 42下降到 2005 年的 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 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
4、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 54 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 15 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
5、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 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
6、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新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的长期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大幅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印钞票,放松信贷。这无疑为新一轮通货膨胀埋下祸根。美联储已释放和承诺了 12 万亿美元来拯救金融系
7、统 ,约占美国 GDP 的 83%。这一大笔货币供给如果不能及时退出,将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经济,无疑使流动性泛滥,也为新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奠定基础。正如大量研究机构所预测的那样, 世界经济将在短期出现增长回落和通胀抬头的现象。但是,这种增长的回落和通胀的抬头并不是一种临时的短期现表而是一种十分深刻的周期性调整。2010 年之后世界经济核心特征很有可能是,经济增长缓慢复苏而通货膨胀开始抬头。五、中国挑战依旧严峻中国作为持续的顺差国, 2010 年以来出口贸易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没有经历过的最大降幅。与此同时,尽管世界经济呈现复苏迹象,但以美
8、国为主的发达市场的消费仍在萎缩、储蓄率仍在上涨,显示消费领域的“去杠杆化”仍然在持续,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好转的势头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全球经济的复苏将使得流动性更加活跃,过剩流动性将推高国际商品价格,这不仅会使得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也将加大国内制造业的成本压力。IMF 数据表明, 2010 年以来,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在改善,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贸易条件逐渐恶化。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 5 年10 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 80 年代90 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
9、 双赤字” ,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去年,世界经济增长 5,为近 30 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 ,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 。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布什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发展中国家
10、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2 。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着空前的示范效应和领头作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1、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我国外贸市场空间仍较大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一般贸易保持高速增长。3、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
11、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部门发起。4 、油价高企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5、顺应世界 FDI 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优先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贸易以及重点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和商业分销服务业等出口导向性服务业。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五个突出问题粮食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粮食收购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化肥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洪涝灾害偏重发生。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投资结构仍不合理。由于产生投资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投资增长仍然过快。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行业效益出现明显分化
12、,煤炭、石油开采、黑色和有色金属等采掘业利润增长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纤行业利润下降较多。煤电油运总体形势仍然偏紧。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仍然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仍比较严峻。顶风违规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多发。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586、769和 705。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
13、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国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煤可经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方法转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汽柴油。煤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温和,几乎不依赖于煤种。核裂变能源的使用越来
14、越广泛,相关技术日臻完善,是未来百年内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可行、且可靠的方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做出判断,应酬好与大国的关系,对我国的外交有重大的意义。当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呈现出合作与竞争,依赖与牵制等关系。国际局势的总体稳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俄、欧盟、日的关系。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受挫,正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并未改变。我国一方面要扩大合作,增加两国外交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维护我国利益。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影响了俄在欧洲的扩展,俄把目光更多的
15、投向了亚洲。同时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能源供应与边境问题上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欧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大国问题上谋求与中国的协作,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得巨大市场。纵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领域等都有新的进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但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推动并影响世界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特点有:(一)国际形势稳中有乱,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
16、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扩大军事集团,加强军事同盟,无助于维护和平、保障安全。一些国家和地区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世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二)面临世纪之交,各大国都着眼于在下个世纪国际新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相互关系正经历着重大调整。它们相互借重,相互制衡,既合作,又斗争,关系更加复杂。美国仍是世
17、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表现突出,但遭到更加广泛的抵制和反对。各大国立足于维护本身的战略利益,反对美国一家垄断或主导国际事务,主张多极世界。各方都加强外交行动,寻求对自己有利的力量平衡,对外关系进一步多元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三)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军事安全因素的作用较前突出。美国加强全球安全战略部署,加紧构筑适应新形势的安全体系。在欧洲强化北约作用,推动北约东扩;在亚太加强同有些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美军费开支占世界第一,仍是全球最大的军火商。日本正在凭借经济实力,不断扩充军事力量,试图加速走向政治大国。日本军费的增长率为西方国家之首
18、。俄罗斯对自身安全更加关切,反对西方对独联体的渗透。许多国家都在调整军事战略,强调质量建军,加紧研制高科技武器。(四)不同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的矛盾突出,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激烈。西方大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垄断传媒的优势,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思想渗透,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试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发展中国家坚持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坚持寻求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五)各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调整进程。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国间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总体保
19、持平衡增长势头。东亚仍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地区。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美国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夺回了领先优势,经济保持增长态势。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区域合作势头强劲。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国际投资规模和领域扩大,跨国公司作用上升。(六)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东亚的崛起势不可挡,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局趋向稳定,国际处境有所改善,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以地区为依托联合自强的趋势进
20、一步增强。西方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努力恢复对传统地区的影响,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争夺。(七)我国政治持续稳定,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高。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增大,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加强,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重大积极因素。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到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难以阻挡,被迫调整对华政策,但遏制中国发展、“西化” 、“分化” 中国的图谋不会改变。随着西方各国对中国市场的争夺更趋激烈,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显露,我国在国际上将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地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1、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原则,不失灵活,积极主动地开展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得到了改善和发展,所有这些,进一步改善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十七大报告中的两个重要判断,“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当中”、“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更明显的体现。不久前,美国重量级智库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又提出一个新概念 G2,有人翻译为“中美共治”,引起了
22、国际社会极大关注,也引起我国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究竟应该怎么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从中宣部时事报告中摘选了有关内容,供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当前,国际上对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多的议论,而我们始终强调中国的定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5 月,温家宝总理去捷克参加中欧领导人会晤,会上温总理特别指出,“中美共治” 的论点是毫无根据的,是错误的。总理之所以要这么讲,是因为“中美共治” 这样一种论点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疑虑、忧虑,特别是我们的朋友俄罗斯,重要的合作伙伴欧洲国家,及重要的战略基础广
23、大的发展中国家。这种论调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对我们争取尽可能多的朋友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总理做了这样一个明确的表态,目的就是要尽快把这种论点遏制住,尽快消除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及突出特点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第一,实力地位显著上升。进入 21 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 约 1 万亿美元。 21 世纪的头 8 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 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 年或 2010 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
24、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 2008 年达到 4.4 万亿美元,提前 12 年实现“到 2020 年经济总量比2000 年翻两番的目标”。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美国国防部认为,20 多年来中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么大的投入,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 20 世纪 90 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
25、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第三,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一些主要盟国的反对,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显著下降。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声誉下降,不得不有所调整。所以奥巴马、希拉里、佩洛西,走遍世界都要“倾听”,他们现在外交的重点是要改变美国在世界的形象。在美国国际地位下降的同时,俄罗斯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下降,其经济实力正由二流国家沦为三流国家。普京 2001 年曾说,10 年前中国的经济
26、实力是苏联的一半,10 年后俄罗斯的实力是中国的一半。 2008 年俄罗斯的经济实力是中国一半的一半。日本近 20 年来经济停滞不前,国内改革步履维艰,实力地位不进则退。欧盟进入新世纪后停滞不前,经济发展勉强维持低速增长。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虽然发展速度不慢,但其实力和国际地位始终无法追赶中国。现在讲“金砖四国” ,实际上四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那三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加在一起才相当于中国,甚至还差一点儿。第四,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复苏。中国 2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银行系统的充足资本,使中国成为危机中世界少数的中坚
27、力量。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上升,海外收购非常活跃。第五,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联合国维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世界普遍认为,“中国由问题的一方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方”。第六,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
28、这在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毒牛奶”和“毒饺子”等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清楚。我们在世界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是“坏国” ,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这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二、国际体系转型对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机遇一是整个国际体系转型是和平转型,而不是战争转型,这个和平转型是长期的渐进过程,对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是非常有利的。二是美国主导的霸权体系在缓慢地走向衰落,但仍有相当大的主导能力。美国缓慢走向衰落的过
29、程,正是中国崛起的机遇。三是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系尚未形成。不管 G8 还是 G20,都摆脱不了联合国体系。无论未来世界是什么体系,中国在里面都将唱主角。四是新兴大国群体崛起,这些国家积极合作可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合理权益,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寻求以协商与合作来修正国际体系,构建国际机制。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不是孤军奋战,不是单兵崛起,所遇的阻力会减小。五是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中国未来崛起后的国际角色、国际地位都是建立在和谐世界的框架里,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而且不会给世界带来重大的灾难。实际上这就是和平崛起的要义所在。三、中国国际地位上升的障碍和挑战这些障
30、碍和挑战是我们今后 20 年中影响我们地位变化,甚至会导致我们上升过程中断。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一是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经济结构的低层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绝对不是中国的全部面貌。经济总量的低层次是中国的特征,中国目前是大国但远没变成强国,要把低水平的量变成高水平上的量,这个问题很大。二是中国存在各种形式的潜在社会危机。这些危机我们不能小看,如独生子女造成的年龄结构问题,今后中国的劳动力也许会严重短缺,劳动力价格急剧上升,我们所有的竞争力全部改写,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三是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和内外统筹能力的不协调性,包括各个部门统筹能力的协调,这样的制度建设往往都滞后。四是资源的有限性
31、和生态的脆弱性。我们要成为第二经济大国或第一经济大国,甚至我们要高质量地成为第一经济大国,资源上和生态上都不能支持。五是我们周边地缘环境极其复杂和多变,像朝鲜和巴基斯坦,谁能预料到它们今后政局会怎样。也许有一天我们被核武器包围了,也可能周边海洋问题变成尖锐问题,也可能生态恶化导致周围国家对我们产生敌对情绪。因为所有的亚洲大河都来自中国,中国如果破坏上游,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受难于中国,现在哈萨克斯坦就在跟我们抢水源。六是中国统一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解决达赖问题、台湾问题都是长期性的问题。七是跨国非传统安全和国内矛盾结合的危险性。八是中国与主要大国的共同利益和战略利益冲突并存。随着我们个子越来越大,战
32、略空间越来越大,战略冲突部分会上升。这一块必须尽早地考虑,一是要预防这类冲突,二是要使共同利益的增长快于战略利益冲突的扩大。九是全球治理能力和国民素质的准备不足。当我们走出去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普遍是国民全球意识不足。今天国民大规模走出去带来的危机,都是因为我们国民素质跟不上。四、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方向和路径第一,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第二,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利益。第三,量力而行,有所作为;不挑战霸权,不急于称霸;主持公道,保持平衡。过去我们“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现在应该转变为“量力而行、有所作为”。根据中国的实力,我们应该做多少就做多少。主持公道、保持平衡,反霸是要主持公道,但是反霸也不能过,需要保持平衡。第四,渐进改革,兼顾各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3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每每在重要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非常及时地调整了政策,顺应了形势的变化,维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同时,我们也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到底怎么样面对我们过去近 100 多年的历史,怎样面对现在我们认为很不公平的国际秩序,怎样面对我们在国际上常常遇到的歧视性的对待,怎样看待我们青年学生当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情绪,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