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形势与政策论文189853new.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277770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论文189853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189853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189853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189853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形势与政策论文189853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世界能源形势看我国能源发展摘要: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天然气的发展前景看好,将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地区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是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海外能源产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虽然中国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步伐。关键词:能源消费增长 天然气 能源安全 体制改革 可再生能源一 能源消费持续增长 供需矛盾恶化2010 年,全球能源消费呈现了自 1973 年以来最大的增长量,几乎各种能源的增长都超出过去 10 年平均增长率的 1 倍以上。200

2、9 年,全球一次能源量下降了 1.4%,而 2010 年实现了 5.6%的增长,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 120.02 亿吨油当量。OECD 国家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而非 OECD 国家一次能源消费不断上升,占到全球总量的 53.6%。其中,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了 11.2%,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已提高到 20.3%,比 2000 年提高了 10 个百分点,居世界第一。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曾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增长。近 20 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凯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

3、田还保持高产。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 2008 年经济危机爆发使得石油需求自 1983 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 2010 年,石油需求量又转降为上。近些年,随着石油已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非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地,西方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控制了非洲石油。事实上,无论是非洲的传统产油国,还是新兴产油国,其实有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中。由于对石化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发展可再生能源呼声渐高。但可再生能源较为依赖政府支持和补贴,在市场机制面前,未来发展仍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二 天

4、然气发展前景看好石油价格上涨为相对廉价的天然气发展带来了机遇。天然气的成本效益不但优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也优于煤和核能。从环保的角度看,排放较少,也更为清洁。近年来,非传统天然气开发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有望实质性的提高世界天然气产量。与石油不同的是,非传统天然气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其中。致密气广泛分布在中、澳、南非、东欧和南美等地。澳大利亚作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出口液化非常规天然气的国家。各方对天然气的发展前景颇为看好,甚至有预测认为,天然气未来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三 中国的能源形势及挑战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 2035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比第二大能源消费

5、国美国高出 70%,即使届时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依然不足美国的一半。中国的能源依赖度也在不断的增加。10 年后,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 64.5%国际能源署预测的形势更为严峻,认为中国的进口依存度或将升至 80%。中国石油进口高度依赖中地区。2010 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原油占全国进口总量的 56.7%。因此,相关地区动荡将严重威胁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同时,由地区局势引发的油价高涨将是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难度。中国是核能发展大国,截至目前,国内正在运营的核电站 6 座,在建核电站 12 座,另有 25 座核电站在筹建。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中国加强了核电站建

6、设的安全评估工作和核安全监控,为快速发展的核电产业设置了一道“安全阀” 。政府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国核电发展预期已被低调。2011 年,中国核电发电装机容量仅突破1000 万千瓦,政策调整后,很难实现 2010 年设定的目标。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也将下调,目前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为 1.12%,尽管长期来看仍会增长,但不会超过 3%。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国应坚持依靠国内保障能源安全,大力发展有潜力的能源产业项目;加快能源储备建设,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继续实施“走出去”政策,推动能源领域轨迹合作的发展。四 能源管理体制改革 现今国内大部

7、分企业仍大量消耗资源维持经济低效益增长,不能优化资源配置,不能落实节能优先。而政企不分导致部门分割和条块摩擦,能源管理机构变动频繁、能源决策失误。还有能源生产、分配和使用脱节,消费结构不合理;资源物价和能源价格扭曲,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能源定价、财会制度、能源统计等与国际通行准则不符,影响扩大开放和国际合作。种种恶瘤,决定了节能仅仅是能源短缺时的缓解和弥补手段,而非长效机制。能源部门滞后经济和体制改革的进程,已成为发展的阻力。尤其在中国电力改革中,电网投资不足,电价偏高,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力等问题不断。中国天然气工业监管缺位,输网中断的风险高。能源供应的安全可靠性已是经济发展的心腹之患,急需

8、建立应对措施和预警机制。早在 2003 年底,中国能源战略和改革国际研讨会就已就应否建立一个能源部进行讨论。众专家均指出中国应成立能源部,包括两个架构,分别制订政策和监管行业。今年 5 月末,国家能源小组终于宣布成立。这显示了我国能源问题的复杂性和迫切性。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重型化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且石油外交的重要性在升级,能源行业迫切需要科学的长远规划;另一方面煤炭和电力体制改革却陷入僵局,价格管制和投融资体制还带有较强的计划色彩,需要由发改委统一协调。我国的能源战略必须在转型和发展这两个目标下展开。因此,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和以科学为依据的统一规划是两个不可偏废的任务。 五 推动可再生能

9、源规模化发展 能源供应安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要建立预警机制和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经济和民生的能源需要。能源发展长期根本的出路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密切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国家战略安全保障的基础之一。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车轮。从战略上来说,世界最终将转入可再生能源的永续利用。所以各国都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当作 21 世纪能源发展的基本选择。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基于以下需要: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调整能源结构;三是保护环境;四是开发西部;五是解决农村用能及边远地区用电和生态建设;六是提高能源供应安全;七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发

10、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可归纳为:与传统能源的成本相竞争、经济激励政策、强制市场政策、采用新技术。而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可归纳为:政府支持、法律保证、引入竞争、依靠科技。 政府的支持包括实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强制市场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法律保证其中一个例子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电力公司供应或购买再生电力,这样,就无须沿袭过去的程序而直接跨越到创立市场的阶段;引入竞争才能降低成本,进一步扩大市场,最终实现商业化;而最终,依靠科技进步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的根本。 政府要做到加强立法,批准和颁布可再生能源利用促进法;强化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创新;采用适当的经济激励政策;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

11、装备制造实现本地化,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的发展。 总体来说,政府应大力改造和更新技术和设备,高效利用能源,突出国内技术研发重点,协调国际合作。而能源部门的改革要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和监管机制,优化配置资源,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充分发挥市场功能。这样才能做好国家能源战略,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六 结语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依然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岌岌可危,大量燃煤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过高,因此应减少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和环境问题的逐步加剧,使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必须向降低一次性能源比重的方向发展,而我国资源储量的特点决定了在较长时间内煤炭仍为主要能源消费品,因此要加快推广先进清洁发展技术,促进煤炭清洁生产和清洁循环利用,提高煤炭产业附加值和使用效率,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应用,提高可再生性能源的消费比重。我国石油储量少,对进口石油依存度高,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能源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积极推进太阳能,海洋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研究开发,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2011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学期论文论文题目:从世界能源形势看我国能源发展院 系:文 管 系 班 级: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学 号:11310574147 姓 名:宋 路 授课教师:李 欣 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