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渡口区互助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全册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和各单元教学目标: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由“沉和浮” “时间的测量” “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在“沉和浮”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在“时
2、间的测量”单元里,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在“热”单元里,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在“地球的运动”单元里,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
3、终认识地球运动( 自转和公转) 的模式。2、主要材料清单“沉和浮”单元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 、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时间的测量”单元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热”单元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地球的运动”单元乒乓球、手电筒
4、、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五年级的学生平时能自主完成作业,能关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试着利用以前学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这些现象;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性很高,但对活动的热情持续性不长;学习工具准备
5、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同学的课前学具准备总是要打一些折扣,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总体来说五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主动性仍旧不够,自觉性不高,可见学生对科学学习还是不够重视。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3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
6、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提优补差措施:(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3、其它措施:(1) 、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2) 、重视活动的总结,注重课后交流、单元总结。(3)
7、、科学课堂教学要兼顾实与活。值得注意的方面:1 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2 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3 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4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5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
8、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6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教学活动类型: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教学进度表:周次起讫时间 教学内容1 2.192.23 始业教育2 2.243.1 物体在
9、水中是沉还是浮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3 3.23.8 造一艘小船 浮力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4 3.93.15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单元练习5 3.163.22 机动(一) 热起来了 给冷水加热6 3.233.29 液体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 金属热胀冷缩吗7 3.304.5 热是怎样传递的 传热比赛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8 4.64.12 单元练习 录象资料 (一 ) 机动(二)9 4.134.19 时间在流逝 太阳钟 用水测量时间10 4.204.26 我的水钟 机械摆钟 摆的研究411 4.275.3 做一个钟摆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单
10、元练习12 5.45.10 机动(三) 录象资料( 二)13 5.115.17 昼夜交替现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证明地球在自转14 5.185.24 谁先迎来黎明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地球在公转吗15 5.255.31 为什么意念有四季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单元练习16 6.16.7 机动(四) 录象资料( 三)17 6.86.14 复习18 6.156.21 考查19 6.226.28第一单元 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
11、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 1 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 1 个,物体 7 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2 面)。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 1 把,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3 面)。【教材处理】:教材第 2 面
12、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活动要点:规定放
13、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 7 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 2 面表格的前面 2 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53.学生独立完
14、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 2 行表格的填写。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 7 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
15、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6.还可以按教材第 2 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
16、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成教材第 3 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
17、,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学生实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 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
18、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 沉木块 浮塑料块 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6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
19、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 7 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
20、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
21、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 )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
22、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预测 结果 我们的发现: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预测 结果 我们的发现: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7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
23、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 )小组小瓶子状态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 6 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
24、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 6 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 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
25、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学准备:水槽 1 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 1 个,记录表(教材第 8 面)。教学过程: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
26、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8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27、?(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 200 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
28、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 8 面)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4. 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1.
29、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教学过程: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
30、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 10 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
31、1 作为小船的载重量)。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91.阅读教材 11 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三、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二、制作
32、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三、改进和完成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拓展活动: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5. 浮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
3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 13 面)。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 14 面)。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
34、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104.出示教科书 12 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
35、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 13 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
36、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37、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板书设计:5. 浮力浮力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
38、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1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 15 面和 16 面)。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
39、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研究的问题:实验方法:所需器材:实验结果: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
40、录在表格中。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小石块 中石块 大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
41、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参照教科书第 12 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1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
42、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 2 个、浓盐水、40 克食盐、40 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2)把马铃薯轻轻
43、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2.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
44、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 100 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45、。)实验记录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100 毫升 100 毫升 100 毫升 100 毫升 13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四、阅读资料: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板书设计: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滴加热调制液体观察发现推测验证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比同体积
46、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教学过程:一、
47、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 6 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
48、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二、推测与验证: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14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
49、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2.观察教科书第 20 页中间的 2 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四、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五、整个单元的总结: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