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影响结题报告.doc

上传人:lufeng1000 文档编号:2276107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影响结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影响结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影响结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影响结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影响结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聂玉英 王培明 王翠霞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影响结题报告摘要 : 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最关键的人物就是教师,最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教学。化学课上哪些是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向学生做问卷调查,听各种类型的课,进行比较研究,再经过教学的反复实践验证,课后听取其他老师及学生的评价,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摸索出一些做法,会为化学教师更加巧妙的上好每一节课,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关键词: 教学行为 有效学习一、提出的背景:当前,在国内教育全面实施的

2、课程改革,摆在我们面前有两个重要任务: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然而,在一波接一波的课程研究和教师培训热潮中,存在着明显的重视教育理念理论的讲解、研究,轻视教学行为的研究和实践。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人们越来越感到需要寻求一种教育与教学的最佳方案,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二、课题研究的意义解决学生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积极教学行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使教师的教学多做有用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在国外,对教师效能的研究,主要受到两种理论的影响,一种是罗特(Rotter

3、)的控制点理论,另一种是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2有效性教学尝试定义为: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四、课题研究的目标: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最关键的人物就是教师,最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化学课堂教学中把握最佳的教的时机2、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型问题的探究性学习3、课堂教学高潮的创设。4、创设良好的

4、课堂心理环境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一)调查反馈:课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课后调查了解学生的评价。(二)教学实践:听多节教学效果相对较好的课,分析 摸索、改进、提高。(三)文献研究:分析借鉴前人的经验。(四)教学反思:不断总结出某一方面成功的经验和欠缺需要调整的措施。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 2006 年 9 月 1.课标、新教材,确定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并确定突破方法。2.过文献查阅、网络搜索等手段搜集国内外有关化学课堂教学的经验、技巧、教训及典型案例等资料,获得前人的间接经验,写开题报告。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时间 2006 年 10 月 2008

5、年 6 月开展课前问卷调查和课后问题反馈调查,书写调查报告;听多节教学效果相对较好的课,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实践、体会、总结对学生有效学习作用的3发挥。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时间 2008 年 7 月 2008 年 8 月 文字资料的整理,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或论文。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1、化学课上哪些是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向学生做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一些看法,以便于化学教师更好的调整课堂教学做法,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学生的学习思想产生共鸣,有强烈的碰撞火花,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发展。问卷不记名,要求同学认真填写。被试:高一年级两个班学生,高二年级

6、三个班学生,共计 252 人,有效答卷 252 份。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想法,再经过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总结,摸索出化学教师好的课堂教学行为,再经过实践的检验,整理出有价值的材料,对学生课堂有效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 2、听各种类型的课,进行比较研究,再经过教学的反复实践验证,课后听取其他老师及学生的评价。 3、课题组教师多次进行教学实践和反思交流,总结摸索出一些做法,会为化学教师更加巧妙的上好每一节课,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九、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1、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握最佳的教的时机 (1)创设教的时机时机的预测备课时应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尽可能收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才能充分发挥

7、时机的效能。如:在学习二氧化硫漂白原理时,学生自然会提出其它物质的漂白原理是什么? 教师应抓住时机,把中学化学常遇到几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木炭、过氧化钠、过氧化氢、臭氧等)的漂白原理同时进行对比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做到触类旁通,利用对比的学习方法,促进对知识的记忆。时机的设计.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科所特有的教学时机素材不仅要善于运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及时捕捉各种现象作为教学时机,还应增4补一些趣味性、新奇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创设更有效的实验教学时机,以便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利用化学史实作为教的时机教学中应善于创设各种化学史的教育时机,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

8、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如高二化学学习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与自然界模拟生物固氮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充分想象发展前景。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使学生真正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在具体情况下灵活选择提问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目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时,学习的动机就能被激发,思维就能被激活,当问题解决之后,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机的效能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重点处创设问题情景。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 、 “怎样问” 。课堂教学提问最忌简单化和抽象化。如学习高一钠的性质一节时,学生一般都明白钠保存在煤油中,但是通过以下问题的设置,让学生

9、探究学习,兴趣会大增: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钠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中? 钠能否保存在水或 CCl4中? 如何寻找保存钠的替代品,选择替代品的原则是什么?提供如下一些素材:煤油:沸点 180310,组成 C11C16,密度 0.8gcm-3。汽油:沸点 220以下,组成 C5C11,密度 0.7gcm-30.8gcm-3。CCl4:沸点 76.5,密度 1.594gcm-3。.联系自然界、生活和生产实际创设教学时机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造成教学时机。(2)捕捉教的时机捕捉教的时机是指课堂教学时机出现时,老师能迅速做出选择和决策,并付之行动。在上氯气这节课时,学生争着到后排座位

10、就坐,这跟以往上实验课争着前排就坐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此时,可抓住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一次有现实意义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明确我们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护环境,同时增强自5我保护意识。化学反应会产生许多的有害物质,但通过化学反应我们也可以使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是有益的物质,这也正是化学科学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本节课要学习的氯气有毒,回避不能够解决问题,要利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以避免氯气泄漏并将其转化为无毒的物质。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之后,往后排去的学生马上很主动地到前排就坐。(3)利用教的时机课堂教学中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利用教的时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1、,发展其思维,最终提高课堂效益。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 Al(OH)3分别和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然后设问:为什么 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培养了自学能力。2、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型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大胆尝试适时选用探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1)营造探究氛围 激发研讨热情 创造性的设计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可以确保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2、极大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势,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趣味性、实用性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再继续加氯水,溶液 。解释实验现象,并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通过学生讨论设计可行性实验进行探究,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次滴氢氧化钠溶液,若变红说明是利用了酸性,若不变红说明利用了氧化性。 然后进行实验,通过现象得出结论。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讨论,通过实验进行论证。学习兴趣盎然,每个人的大脑都被激活,课堂气氛非常好,一节课下来感觉收获非常大。在初步学习过氧化氢的性质后,把练习册的习题设计为课上探究的

13、问题: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双氧水,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是利用双氧水的 性。6在学习 SO2性质时,SO 2通入红色的酚酞试剂中,发现红色消失,对此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其一是 SO2与酚酞作用漂白溶液;其二是 SO2与碱反应使溶液碱性减弱。请用实验方法确定上述两种解释哪种正确。相似的问题,有了第一次讨论的基础,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由于开始的探究学习方法学生特别感兴趣,记忆比较深刻,很快就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开始范例用的例子必须要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个例子。再迁移到“类”时,老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到最后规律性的结论最好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很快被学生

14、所理解,但化学的神奇在不知不觉中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对这些现象产生了刨根问底的兴趣,从而营造了探究问题的氛围。(2)课堂引导探究 督导自主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质疑和释疑能力,督导他们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要解决这个问题,置疑解难是关键。引导启发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学生常常把自己做一个或希望自己是个探索者和发现者,因而在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假设后,老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猜想、假设” ,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思维的自由空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能否迅速地

15、设计出方案,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在学习氯气,检测新制氯水的成份时,可通过让学生思考讨论“可能含有哪些微粒?如何用实验说明?”进行自问、自检、自己得出结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学习。并进行纪录: 所选试剂 实验现象 结论:新制氯水中含 微粒AgNO3+HNO3 白色沉淀 氯离子碳酸氢钠粉末 气泡 氢离子石蕊试液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氢离子、漂白性的物质接着进行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检验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氯气还是次氯酸。可供7选择的物质:氯气、红纸、水 。逐步深入进行自主探究.解释现象:用自来水养金鱼时,通常不直接将水注入金鱼缸,而须将水在太阳底下爆晒一段时间。. 新制氯水放置久后,其中主要含有哪些

16、微粒? 设计阶梯性问题逐步进行自主探究:.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效成分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述:漂白粉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原理。.HClO 本身具有漂白性,为什么还要将其转化成 Ca(ClO)2?在讨论氯水成分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他们便不难找出其答案。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即巩固了前面学习的知识,又自然掌握了知识的应用及研究成分的设计方法,对今后学习同类知识指明了思维方向,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巧架认知桥梁 促进知识内化化学课的教学活动同其它学科一样,离不开教育者创造性的为学生架设一座获取知识的桥梁。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巧找知识“着力点” ,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

17、地获取新知识,从而达到教者不累,学者不烦的目的。在学习 SO2性质时,可设计 SO2与 Cl2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各自有何变化?通过实验可看出 SO2只变红,而通入 Cl2则是先变红后褪色,讨论其原因是是什么?从而把握 SO2不是任何有色试剂都能将其漂白。若把 SO2与 Cl2混合在一起通入有色溶液中,漂白能力会增强吗?把这两种气体相互间的作用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在学习硝酸性质时,硝酸的强氧化性是重点和难点,可以和浓硫酸做类比,让学生掌握金属和强氧化性酸的反应规律。可通过设疑:稀硫酸不能与不活泼的金属铜反应,稀硝酸能不能与不活动的金属铜反应呢?然后演示其实验,并与浓硫酸与铜反应

18、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浓硝酸、稀硝酸与铜的作用有何不同;硝酸与硫酸氧化性哪一个较强,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浓硝酸反应速率快,不需加热,稀硝酸反应速率慢,8有时需要加热。浓硫酸与铜反应需要加热,浓硝酸不需加热。稀硫酸与铜不能反应,稀硝酸可以反应。可见氧化性:浓硝酸 稀硝酸浓硫酸。设疑:浓硝酸与 Cu 反应生成 NO2、而稀硝酸生成 NO 气体,能否说明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的氧化性强?讨论:纠正学生中易产生的错误。引导探究:冷浓硝酸与铝、铁活泼金属反应的情况怎样呢?引导探究:实验室能否用稀硝酸制取氢气?为什么呢?总结:硝酸的特性是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共同的特点是由于+5 价氮元素得电子,被还原为低

19、价态氮的化合物的缘故。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对比的方法探究,自然就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巧架认知桥梁,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结束了,还觉得不过瘾。也使他们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4)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索 针对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很有必要利用微型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5)总结结论,验证猜想,运用迁移深化认识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总结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猜想,能使学生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了

20、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步转化为能力。采用探究教学模式,上课时间安排较紧,教师上课前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在学生探究中感到最困难的地方,找到恰当的方法,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必须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应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3、课堂教学高潮的创设9(1)学生学习兴奋点的激发和保持的时间每节课学生的学习兴奋时间大约为 30 分钟左右,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创造一个又一个教学高潮,使学

21、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师生间在认识和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自然和谐地进行高效学习。(2)课堂知识点的学习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与教师才容易达成共识,学生学习才会产生对知识认识上的飞跃。教师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运用好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并且根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需要补充必要的化学实验,创设生动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阐述,动脑思考,凭借一系列的“动”发挥实验的诸种功能,激活学生的动态思维,提高思维活化的有效性。使思维始终保持愤悱、活化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化学课堂上幻灯片使用的内容、画面特点与片数幻灯片不宜代

22、替板书板书的作用是提示学生课堂学习重点、难点的简捷、有效的表达方式。幻灯片的作用是教师呈现文字、图片等资料的一种呈现方式。用幻灯片所呈现的文字和图片等,应该是对板书的补充与说明。多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应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幻灯片画面力求是清晰、美观幻灯片中打出字的颜色与背景的颜色搭配合理,会促进教学达到高潮。否则,容易学生产生急躁的情绪,此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再好,也难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必须要呈现的文字量较多的内容时,可用关键词语代替大量文字关键词语的选择原则有:.能说明问题;.能代表事物的发展进程;.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能引发学生高度注意。在课堂上,当关键词语进入学生的眼中,与此同时

23、老师的话语也同步进入学生的耳中,此时学生就能够快速地进入情境,这时学生的大脑已经不是在被动阅读,而是在主动思考了。10要使教学有悬念,教师在制作幻灯片时,就不要过于详细。留有悬念,制造悬念、制造矛盾冲突、创设恍然大悟的结果,创设出乎意料的错误,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使之处于渴求、乐学状态,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每节化学课的最佳片数一般情况下 10-15 张,如果有图画的片较多也可 15-20 张,这样表述的内容才能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表述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习高潮。(4)适当对重点知识做笔记,注意力集中在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前应有一个基本的规划,告诉

24、同学哪些该记,哪些不用记。用口能说清的不用屏幕打出来,这样学生听讲精神更容易集中,并有时间参与课堂的问题研讨,使多媒体设备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5)语言的表述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像高山流水自然流畅,清澈透底,时而富有幽默感、时而慷慨激昂、神采飞扬。知识与情感融为一体,会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6)适时走入学生中间,灵活机动的控制课堂学习气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知识的平等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可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对话式的探讨问题很易发表自己的观点。观察试管试验现象时更清楚明见。如银镜反应实验做完后,走下讲台给学生看,再联系生活中实例,热水瓶胆、制

25、镜等,学生豁然开朗,感到很新奇。这时课堂出现了学习高潮,焕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紧接着再创造一个高潮,提出:试管内壁的银镜如何除去?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用硝酸。再提出:浓的好还是稀的好?原因是什么?从环保、节约角度考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接着现场操作用稀硝酸清除银镜,学生发现果然好使,非常兴奋,又出现了一个学习高潮。(7)问题探讨的设置设计教学“空白” ,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提高思维强化的有效性。所谓教学“空白”,就是教师在施教中未曾明说而让学生思考、想象的部分。学生在面对一种不完善而有缺陷或有“空白”的刺激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求改11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心理。化

26、学教学中,一个巧妙的“空白” ,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探究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时,学生往往会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设计出二氧化碳与苯酚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方案,同时也会设计出由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案。这时教师可及时提问:“这样制备出的气体直接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是否存在缺陷?”学生很快可得出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中间还需连一个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装置的保障措施。接着要求学生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挑选出产物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两种书写方式投影,继续让学生讨论:“是否两种书写都可以?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加热,

27、看有无气泡产生;与盐酸反应,观察反应速率的快慢;苯酚乳浊液中加入碳酸钠观察能否反应;反应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是否有沉淀产生。通过学生争论得出方法最合理,并进行实验验证,得出无论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多还是少,产物只能是碳酸氢钠的结论。这样,学生经过由强到弱的创新思维,使思维强化阶段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课上所探讨的问题,应具有阶梯性、连贯性、探索性、逐步深入。使化学课堂学习一波又一波,高潮时甚至激流勇进,充分“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使他们在兴奋之时就把知识学到了手,不觉得累,只觉得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悄然离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4、创设良好的

28、课堂心理环境教师要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上课伊始就要展现、演绎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发学生善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冷与热、宽与严的关系,使课堂心理环境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展现,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决定因素。(1)情感是维持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12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注意使

29、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2)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深厚的学习气氛。如在高一化学碱金属 一章,利用 “吹气生火” 、 “滴水生火”两个小实验,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过氧化钠性质的热情,求知欲倍增。还可用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教具、新的板书等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3)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 ,因材施教,做到“知

30、其心,救其失也。 ”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 ”的愉悦。 (4)纪律是维护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收敛剂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积极适应能力,自我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适

31、;战胜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弱化、矫正不良习惯;对正确行为要积极适应,主动内化,忌随波逐流或消极同化,从而使学生在自知、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产生课堂中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两年的研究:1、全组成员都能把自己多年的教学做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132、课堂教学规划更加具体,能更好的关注细节做法是否完美。如幻灯片的制作更加精美。时间的掌控更加合适。课堂上教师更加注重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找准切入点,点其兴奋点,寻求发散点,形成整合点。调动学生乐学心理力求做到:立足主体性,发挥能动性,鼓励批判性,展现创造性。善于创设、捕捉和利用教的时机,通过时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

3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益,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由以前的包办者转变为引路人。教师心理素质逐渐优化、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良好道德品质充分展现,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3、师生间的互动更加和谐,课堂利用率更高,考试成绩更为突出。如:在学习化学选修 1 改善大气质量进行思考与交流时,教师提出:你能做到的保护大气的小事还有哪些?请补充。立刻有一位学生说出少放屁,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说的很对,特别是在教室,但也别憋坏了,可以到教室外。最根本的要从根上解决问题,少吃涨气和不易消化的食品。教师见怪不怪,结合实际解决了问题,很快又进行了下一步的学习。十、课题研究今后的

33、设想1、 跟踪两个对比班的成绩,看采取不同方法的效果。 2、 继续摸索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和对教学的心理需求3、不断改进做法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有效,并经过学习、整理写出更有价值的文章。结论:有效学习的保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是有效的,教师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是促进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率的先决条件和保障。只有教师采取积极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实现化学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改进教师做法,形成更多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应该成为教师的理性选择” 。14参考文献: 1作者:谢春风 时俊卿新课程下的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首师大出版社2作者:居英梅 刘旭东当代国外教育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M】 第二版3作者: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4作者:文哲改进教师工作方式 促成学生有效学习 【J】北京教育 2006(3-4)5作者:李黎殷殷: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 26 条教育在线6作者:孙企平、傅禄建、赵连根、钟启泉、王宏伟有效教学 【J】上海教育科研 200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