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评价与创造力的培养的拓展阅读资源.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74104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价与创造力的培养的拓展阅读资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评价与创造力的培养的拓展阅读资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评价与创造力的培养的拓展阅读资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评价与创造力的培养的拓展阅读资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评价与创造力的培养的拓展阅读资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评价与创造力的培养的拓展阅读资源:1. 孩子 22 种特征表明创造力高(搜狐网 2006 年 4 月 18 日)为了帮助广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具有创造性的儿童,心理学家们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以下 22 个特征。记住这些特征,也许对于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有益的。1.在倾听、观察或做事时,精神高度集中,以至听不见别人的说话或忘了吃饭等。如“哦,我没听见你叫我吃饭。 ”2.异常的活跃、难以安静。例如他会说:“我正在思考问题,我不能坐下。 ”3.说话时喜欢用比喻,而且比喻又很别致。如“我觉得自己像一条即将变成蝴蝶的毛毛虫。 ” 4.有向权威思想挑战的倾向。如“为什么书上说

2、的都对呢?” 5.有追根究底的倾向。如“妈妈,我查看了所有的参考书,也看了电视的特别节目,而且问过老师,可我还是不知道上帝在哪里!” 6.观察事物很仔细。如“嗨,这只蜈蚣只有 41 条腿。 ” 7.渴望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8.即使在闲暇的时间也不放弃创造性活动。如他会说“休息时,我做了样东西。 ”9.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联系起来。如“嘿,妈妈,你的新帽子简直像个飞碟。 ”10.坚持把自己的某种想法付诸实施。11.对各种事情表现出好奇,并渴望了解它们。如“我就是想知道从这个院子的房顶上看出去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就爬上了房顶。 ” 12.自发地运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我以为面粉加颜料就能做成

3、橡皮泥,结果都发霉了。 ” 13.有做各种试验的习惯。如“我往洗鸟池里放过清洁剂,可是没有一只鸟来洗。今天我想试试泡沫洗衣粉。 ”14.忠实于真理并强烈地探求真理。如“我觉得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什么妖精。 ” 15.有独立的行为。如“让我一个人想一会儿可以吗?”16.敢于提出新观点。如:“我觉得应该允许儿童投票表决。 ”17.不易分散注意力。如“我还不能出去,我必须等我的试验做完了才能和你出去。 ”18.善于获得物体间的新组合。如“就用线和铅笔做圆规吧。 ”19.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雪融化后,白色到哪儿去了呢?”20.有寻求变通办法和探究新的可能性的倾向。如“这只旧皮鞋可以做个花

4、盆。 ”21.能自觉地独创性地学习。如“昨天我去图书馆把所有关于蚊子的书都查过了。 ”22.乐于思考或提出一些调皮的问题。如“如果狗是主人而人是宠物,会怎样呢?”虽然,家长不能指望以上 22 个特征会在同一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但只要经常细心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就能不失时机地发现孩子身上随时闪现的创造性火花。2. 中国家长应该向西方学什么(中国宁波网 2006 年 4 月 28 日)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一、孩子需要

5、尊重和理解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谁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中国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层层保护种种溺爱。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

6、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

7、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四、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西方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中国家长更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致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五、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 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中国家长往往忽视基础

8、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六、 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 西方家长“ 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

9、作“胡闹”而加以制止。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3. 来自复旦教授的点评: 面试题的 “标准答案”(人民日报 华东新闻2006 年 4 月 21 日)不知典故也可答题谢遐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我问的一个问题是“庄周化蝶 反映了庄子怎样的价值观念”,有人觉得如果不知道典故无法回答,其实不然。我可以把故事原文讲给考生听,如果不理解文言文我会翻译成白话文再解释一遍,而且还会给予一定的提示。当然,我个人觉得,这个典故属于文学常识,不知道有点不太应该。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某个知识点,而是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哪怕按我叙述的字面意思,多少也应该反映出庄子追求自由的价值取向。

10、但有些学生还是纠缠于不了解这个典故,就放弃了思考,仅仅表示不知道。这已经不是思维能力的层面了,反映出有的学生基本的语文理解与分析能力也不够。学术素养更受赏识赵子琴(复旦大学法医系教授):如果看到学生在申请材料中提到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或有相关研究经历,我一般会追问研究方法与过程,这主要是了解其学术素养。一位女生曾发表过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论文,她告诉我是从新闻报道里得到灵感,然后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并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我对分子生物学略有了解,我发觉她能规范地阐述专业知识,对学术研究显示出浓厚兴趣,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经得起追问,我非常欣赏她的学术素养,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相反,同样有学生表示

11、自己对生物、医学等学科以及科研有强烈兴趣,但对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从未动手做过简单的解剖实验,这反映出他学术素养有所欠缺。重在考察思维能力赵子琴:我设计的另一个问题是:“你看到交通事故或者斗殴会怎么做?离开还是留下帮助解决?”该问题不一定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道德品质,比如实际生活中他会一走了之,答问时却说自己会留下帮忙。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一方面考察学生是否有公德心,另一方面是考察其思维能力和做事的条理性。有一位学生回答:“如果事故中有人受伤,我会先打120 抢救伤员,然后再打 110 报警,让交警来公正理清事故责任。 ”这就反映出该生知道轻重缓急,遇到紧急情况镇定而有条理,也具有一定的法治意识。

12、谢遐龄:我设计了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 “你怎么知道自己清醒还是做梦?请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来阐述你的观点”,考察学生的应变与思辨力。我对同学的回答质量没有预期太高。但失望的是,大多数人因不知所措只是回答“不知道”3 个字。其实学生哪怕说“我咬咬手指”类似脑筋急转弯的回答也至少说明你在思考吧。这说明不少学生在心理素质、应变力、思维路径等方面有所欠缺。不少人关注出了什么题目,其实很多问题没有既定答案。我所关注的是答问时表现出的思维与推理能力。4.教学“五化”(现代教育报2006 年 4 月 3 日 周济玉 文)“趣化” 千方百计地加强教材内容的兴趣性,使它生动形象化。如何找到一座连接教材与学生兴趣的桥

13、梁,创造一个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情景,让教材走近学生,让学生亲近教材,产生想而学之的萌动,进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是每个教师首先遇到的也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网化” 将所学内容实现知识结构网络化。通常学完一定内容后,如果不整理,不少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庞杂、零乱、模糊的感觉。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等主干知识网络化,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建立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快捷、牢固、高效地掌握主体内容。“量化” 教师将教材某些内容以具体数字或图表形式呈现出来,使之更加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形成一种具体、明晰、生动、深刻的认识,有的甚至收到一劳永逸、终生难忘的

14、成效。例如,有位历史老师讲南京条约赔款 2100 万银元时,解释这些银元需要辆吨的车子才能装下。学生对当时清朝的腐败和列强的贪婪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深化”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挖掘、加深或扩充、补充,以便学生进一步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全面完整地把握知识体系,理解知识内涵,感悟历史与现实的性灵。 “挖点”的选定问题,一要准二忌多, “准”才能保证有的放矢,多了则会喧宾夺主甚至本末倒置,偏离了教学目标与要求。“活化”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可在学生学完有关内容后,及时依托教材设计出适量的、有思考价值的习题,或者针对某些内容

15、结合现实生活补充一些新材料,创设一种新情景,设计一两个新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探究。这样做可达到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活化所学知识、培养思考习惯、树立合作意识、发展探究能力的目的。5.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十种方法(中国宁波网年月日)自主性是指人在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它表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为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一、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家长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二、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

16、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三、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有一位母亲看到岁的孩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就登上小板凳学着大人的样子洗碗。四、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五、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长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他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

17、未来的能力和意志。六、给孩子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机遇就会和你擦肩而过。家长应该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七、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去面对它,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动辄由家长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八、给孩子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让孩子从小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

18、友好的竞争对手。有一个学生,某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父母一再鼓励孩子不要灰心,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赶上他没问题。在孩子取得胜利之后,父母又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暗中的较量九、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十、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需要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6.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教育

19、科学研究年第期 陈晓端 马建华 文)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学行为。具体到每一堂课,有效教学行为则是那些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将学生之间孤立、竞争的氛围转变为合作的氛围,教学从片面培养应试能力向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转变。这些新的要求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规范,在其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也应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新特征。(一)开放性特征。教学行为的开放性表现在认识“异端”的价值,接纳甚至追求“异端”。开放的

20、教学行为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知识,能够引发不同类型的学习。教学行为的开放性还表现为积极地创造和利用情感性行为。 (二)个体适应性特征。即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行为指向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特征是通过教学行为多样化、适应儿童之间的差异、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性化教学的特质支持等途径表现的。 (三)反思性特征。指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经常发生于教学中,它不仅作为一种手段用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作为一种文化渗透于所有教学行为中,使教学活动处于理性的关照之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方式表现:教学行为选择和使用有明确的目的意识性,将研究纳入教学

21、活动中,将经验不断上升为实践智慧,将他人的理论与自我的理论链接。 (四)解放性特征。即教学行为以解放学生为出发点,通过赋权、期望等手段和民主的机制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主导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实现教学中心从教师向学生的转变。这一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以下列方式得到实现和体现:以协商和对话作为解决冲突的基本机制,赋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力。7. 中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赵国权在中国教育学刊年第期上撰文说,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为人们所重视,而培养其问题意识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的教育现实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无益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究其原因

22、,无外乎是“应试教育”使中小学生不善提问,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必须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进行深刻的变革。也即是说: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应实施问题解决式教学、创新式教学、过程式教学,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改变陈腐的教育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和学校,以自然为师,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生性别角色及其与创造性的相关研究范丽恒在上海教育科研年第期上撰文说,性别角色

23、的研究与创造力人格层面的研究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两大热门课题。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那些能够真正分别开男性和女性的行为与特征。创造力是产生新观念、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在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中,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男性是富有创造力,女性则是缺乏创造力的。这样就将创造力的不同简单归因为个体的生理差异。近些年来,个体的人格因素对创造力水平的影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自编高中生性别角色正性量表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内容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高中生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的人数比例分别为:、。另采用量表的创造性经验公式,从人格层面考察不同性别角色的

24、高中生的创造力水平。结果表明:在全体被试与男性被试中,双性化者的创造力均分显著地高于未分化者;并在女性被试中,双性化者与男性化者的创造力均分均显著高于女性化者。此研究为高中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人格层面的依据。8. 杨福家:成就创新人才三大关键词科学时报大学周刊 年第期最近,在复旦大学报告会上,已经担任了四年诺丁汉大学校监的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解读了他认为是关乎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核心命题“如何成就一代创新人才?”得出结论:“人生观、兴趣与机遇” 是三大关键词。人生观:对世界的责任、对祖国的情怀 杨福家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母校格致中学。他认为,母校给予他的最珍贵“礼物”,就是为他树立远大的理想提供了上

25、进的氛围。初中时,他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甚至开红灯。高中时,他进入上海市格致中学学习。在这里,他看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生命因此而苏醒,他开始考虑自己能给这个世界以怎样的回报。很多科学家的爱国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杨福家曾在丹麦见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玻尔在谈话中引用了安徒生的一句话:丹麦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而在与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共事中,邓稼先的爱国情怀也深深地感染了杨福家。联想起刚刚过去的感恩节,杨福家告诉莘

26、莘学子,一定要知道感恩,要感谢自己的父母、老师,感谢自己的祖国,感谢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这种感激之情,必定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兴趣:点燃头脑中的火把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他特别强调,学校的任务是发挥学生的天才。老师和家长应该是广大学生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 兴趣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杨福家认为,保护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就要尊重他们提问的权利。他将中国和英美国家的父母作了对比。中国的孩子回家后,父母常问的是:你考了几分而英美国家的父母则会问:你今天提了几个问题?杨福家说: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从考试制度入手,将考试与升学分开,不能“一考定终身”。只有这

27、样,教师和家长才可能将教育重心放到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兴趣上,让每个孩子都能点燃心中的火把。机遇:多元发展的氛围 杨福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以为只有专科学历,毫不起眼的女孩子,在跟着丈夫到美国之后,其擅长规划设计的天赋才展现出来,不但获得了达拉斯市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的高薪聘用,而且社会地位也远在学位比她高很多的丈夫之上。杨福家认为,在中国也应该有这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围。 谈到人才培养,杨福家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的天赋决定在他取得博士学位后才能获得更多展现他才能的机遇,那他就要努力去读博士。反之,如果他不需要很高学历,就可以早点进入社会,尽早展现自己的才华。社会也不应该过于看重学历,而是要为孩子们

28、营造多元化发展的氛围。9. 评价一定会扼杀创造力吗?谈教师评价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6 年第 6 期 蒋小丰 高晓清 文创造力的内涵创造力内涵的三个要点:1.社会背景的重要性。事实上,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力。创造力的鉴定一定要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并由与这种背景相关的人员来进行。2.新颖性和有效性的结合。只强调新颖性而忽视其有效性,创造力就会蜕变成令人不快的“代名词”。只讲有效性而忽视其新颖性,这也不是创造力。 “没有用处、优点或意义的新颖性只是新颖性而已,不具有创造性;没有新颖、独特或原创性的有效性也只是有效性而已,也不具有创造性。 ”3.创造性的过程。根据创造力的新颖性和有效

29、性,可将创造性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歧阶段和会聚阶段。分歧阶段亦称头脑风暴阶段,集中产生于新颖的观念、想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聚阶段,即集中于评价和选择有效性观点、完成任务并交流结果。削弱创造力的评价在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总是试图只展示学生的最好的方面或通过清晰可见的表格形式来记录学生的进步,并以此来激励学生。殊不知只展示学生的最好的一面,而不强调自我提高等做法往往会导致以成绩为导向的行为产生,从而间接削弱学生创造力的表现。由教师评价而产生的环境可分为两类“操作性目标结构和理解性目标结构”。操作性目标结构传递的信息强调避免犯错误,优于他人,得最高分,证明个人能力优于他人等方面的重要性。理解性目

30、标结构传递的信息则强调自我提高、技能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一个理解性目标结构的班级中,评价经常被学生视作帮助自己进步的信息反馈。保护创造力的建议评价并不必然削弱或破坏学生的创造力,而取决于学生对教师评价所传递信息的理解。教师要避免用静态和停滞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而应以面向未来的超越性眼力去开发学生成长的潜力和可能争取到的新发展;要避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差异用量化的统一标准去评价学生,而应以自身别具的眼光和襟怀来悦纳学生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自由放飞学生的灵思和才情;要避免如同法官裁断那样超然于对象之外,而应尊重、认可和欣赏学生的创造性的表现。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1.减轻评价的压力

31、。教师应设法降低可能随着评价而产生的压力和焦虑,应仔细考虑如何传递给学生有关信息。应指出任务中学生会感兴趣的特点,指导学生设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帮助学生发现任务中蕴涵的个人意义。2.降低比较的功能。教师应通过评价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较之过去你是否进步了?你的目标进展如何?等等。需特别指出的是,只要可能,关于学生表现的信息教师应单独地传递给每一位学生。3.关注评价的信息。教师应确保评价结果不仅有效,还要使其蕴含大量令人开阔视野的信息。学生能感觉到教师的评价结果中包含着鼓励他们积极活动的意向。4.赏识创造的表现。教师在评价中认可和欣赏学生的创造性的表现,学生就会更加愿意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这对保

32、护学生的创造力将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起码的准则,如果是不合适的,应向学生提出相关建议可怎样改进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其在保持新颖性的同时又不失其有效性。10.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创新之基础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 年第 5 期 吴永军 文)创新不足历来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通病之一,针对这一弊端,新课程提出了“创新取向”的培养目标。但是,人们对这一要求的理解有偏差, “忽视基础为创新而创新”的现象已经出现。因此,全面理解“基础与创新”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有必要加以明确。在关于“基础与创新” 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一种误解: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精神及

33、能力不足;美国学生基础不牢,但创新精神和能力很强。实际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严格的“专业训练”,可持续的、规模性创新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如何解释以所谓“基础知识扎实”著称的中国学生鲜有创新的表现,而“基础不牢”的美国学生却多有创新?对于这一现象,我们的认识有两点:第一,从心理学角度看,扎实的基础只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它只提供了创新的潜在性与可能性,并不必然导致创新的产生。第二,不是所有基础都能导向于创新,有些基础虽然很扎实,但与创新无关,只有那些“创新取向”的基础才有可能孕育出创新。美国学生的所谓“基础不牢”的“基础”恰是我们过去引以自豪的由死记硬背、机械训

34、练而得到的“死的知识”,这些基础与创新毫无关系;而他们赖以创新的重要“基础”,诸如反思和怀疑批判、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搜寻信息、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则是从小得以培养,并且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而这些导向于创新的基础,又恰恰是我们所缺少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基础的问题,而是:什么才是新课程倡导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基础,即基础的构成问题。我们要重新设定和培育新的基础,这一创新取向的基础的构成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精神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学习习惯和方式方法层面。 (一)精神层面: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自由及自主、独立思考、反思

35、和怀疑批判的精神,以及热爱探索、热爱学习的情感。 (二)知识与技能层面: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知识可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在当前“创新本位”价值取向影响下,新课程更重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具体讲,就是要突出“思考与思维的技能”这类知识的教学。 (三)学习习惯和方式方法层面: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掌握“自主 合作 探究” 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习惯方面,当前应当强调创新为本的“思维习惯” 的培养,即是要创设各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各种现成的传统观念,不拘常规,作自主与独立的思考,作大胆的

36、推论与猜测,不懈地探求真理。对学习方式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方法论”和“ 技术层面”上,要超越技术,从“ 本体论意义”上充分认识“自由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意义,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11. 激情是创新的原动力创新能力是未来教育重点(云南日报2006 年 9 月 13 日)“科学精神说到底就是 8 个字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 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反复说,“要培养 21 世纪的合格公民,科学教育必不可少。 ”韦钰院士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这么一句话:“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科学精英而设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合格公民,就像文化素质一样,21 世纪的公民也需要科学素质。要从国民的基础

37、教育入手,让大多数人都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她特别指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备受冷落,不但远远不如英语、语文等主课,甚至排在体育、艺术等课程的后面,科学课的分量亟待加大。韦钰说:“孩子不仅是读书、读书、读书,不是考好了语文、数学就能培养出创新能力的。 ” 在韦钰看来,如果教育不从基础改起,就造不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在基础教育中,必须保持孩子的激情。激情是一种对科学的热爱。而现在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越变越麻木,毫无激情可言,更谈不上创新了。她认为,一直在讨论的中国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之类的话题,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激情应该是答案之一。 “为什么能够成功,情商起决定性作用。

38、”韦钰援引王选院士的话,表明儿童的情绪气质,而不是 IQ 决定着孩子的未来成就和幸福。 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韦钰在离开教育部后,开始了“做中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 “做中学”可以解释为通过实践来学习的意思。可以使学生的创造力、批评性思考能力等得到很大锻炼。学习科学则是一门主要由生物科学和教育交叉而形成的前沿学科。将基因科学和生物分子学应用于教育和学习过程,给学习、教育以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指导,以迎接教育的重大变革。“我们的教育要为孩子们准备未来。 ”韦钰说, “孩子对于教育没有选择权,我们教他们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但未来面对世界的是他们。 ”12. “黑色档案”与“成功记录”(新华网 2006

39、 年 10 月 8 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在把这句话“老调重弹” 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份“ 黑色档案” :1牛顿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2彼德丹尼尔小学四年级时常遭到老师菲利浦太太的责骂:“彼德,你功课不好,脑袋不好,将来别想有什么出息。 ”3丘吉尔小学六年级被留级,而他的前半生也充满了失败和挫折,直到 62 岁。4小时候,所有老师和长辈都认为达尔文资质平平,和聪明是沾不上边的。5李昂尤里斯高中时 3 次补考。6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有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意愿。7巴斯德读大学时,他的化学成绩在 22 人中排第 15

40、名。8迈克福布斯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无缘成为校报的编辑。9伍迪艾伦在纽约大学与纽约市立学院的电影制作科目不及格,英文也不及格。10艾里森从小有“坏男孩” 之称,曾被耶鲁大学开除。11爱因斯坦 4 岁才会说话,7 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且,他曾被要求退学。现在,让我们再来看几份“成功记录”:1牛顿: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创建了微积分和经典力学。2彼德丹尼尔:发迹后,他买下了当初经常打架的街道,并出版了一本书菲利浦太太,你错了 。3丘吉尔:英国政治家,两任英国首相。4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5李昂尤里

41、斯:畅销书作家,其代表作为 出埃及记 。6托尔斯泰: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战争与和平是其创作的一部史诗性巨著。7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8迈克福布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业杂志 福布斯的总编辑。9伍迪艾伦:获奥斯卡金像奖的作家、制作人以及导演。10艾里森:曾名列世界第四大富豪。11爱因斯坦: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建者。把这 11 份“黑色档案” 和“ 成功记录”比较一下,我们会觉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这 11 个人在“黑色档案”阶段,当属令家长揪心、老师头疼的角色,可在“成功记录”阶段,却是令世人难望项背的佼佼者。把这 11 个例子前看看

42、后看看,谁还敢再对孩子说“你这辈子都别想有什么大出息”这句话呢?可为什么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现在却被异化为套在老师头上的“紧箍咒”?我看,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扭曲了“教好” 的标准, “成绩好,分数高”的单极目标、浅表层目标、功利目标,是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句话异味的“ 罪魁祸首”。现在,世人的视神经、脑神经中,分数这根神经潜滋暗长,疯狂膨胀, “教好=考高分”的评价标准,在把老师往死胡同里逼,把学校往死胡同里逼,把教育往死胡同里逼。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温这几份“黑色档案”、“成功记录”,重温“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句话。我想告诉普天下的父母:会种大豆的大儿子和做总统的二儿子都一样地优秀。

43、也想告诉所有的老师:鄙夷的眼神里有未来的牛顿、丘吉尔,斥责的唾沫星里有将来的托尔斯泰、爱因斯坦,任何人都不能裁断孩子的将来,千万不能被世俗左右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13. 许嘉璐:教育要为孩子营造良好宽松的创新环境(新华网 2006 年 10 月 26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初中教育校长论坛”上说,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教育界并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尤其在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方面明显不足。许嘉璐说,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教育培养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但如何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则需要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环境的支撑,可

44、目前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创新教育的环境。 “教师一再启发学生创新,但又拼命地布置作业,每个学期都要考几次,学生就是想捣鼓点东西,没时间不说,有时间家长也会干预”。他说,现在家长都看考试成绩,看见孩子干点别的,便时刻不忘告诉孩子要温习功课。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要从小做起,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们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许嘉璐说,教育应从一开始就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创新环境,让孩子敢于追求新奇,敢于拥有自己的想法。 “但现在的情况是,一年级的孩子放学做作业要做到晚上点,第二天早晨点就要起床上学。要是教师像国外一样一个月不布置作业,看有多少家长会来找学校?” 许嘉璐说,如果不能培养成千上万的创新人才,我们的国家就不能真正强大,发展也不可能持久。我们现在的发展是拼资源、拼劳力,但要保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这个民族必须要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