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水处理重点实验室new.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73769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处理重点实验室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水处理重点实验室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水处理重点实验室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水处理重点实验室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水处理重点实验室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内水处理五大著名科研院校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始建于 1975 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经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1986 年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筹) 合并,改为现名。1996 年 5 月,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协商决定,实行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双重领导,在沿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原名的同时,启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心现有职工 282 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 名(徐晓白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2名(汤鸿霄研究员,冯宗炜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38 名,研究员 38

2、 名,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59 名,中级研究人员 52 名,初级研究人员 89 名。中心现设有 8 个研究室,其中环境水质学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生态实验室和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实验室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土壤环境研究室为中心和澳大利亚 Adelaid 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另有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室、大气化学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室、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室、仪器分析与研制室,设有文献信息中心。此外,中心还建有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环境科学联合研究所、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室内环境质量检测评价中心。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亦设在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污染

3、物质在环境中的复杂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污染控制技术及其集成,其研究方向是发展环境水质的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兼顾天然水体和水处理工艺两方面的水质问题,深入研究天然水体和水处理中水质转化过程的基本规律,发展高新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基础,推进我国的环境水质科学发展,为水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是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及计算机科学为基础,以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耦合关系为对象,开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理论上探讨社会-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理论与方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系统生态学;应用方面探讨城市及人类密集地区的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管理的

4、系统方法、集成技术及实现城乡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决策支持手段。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重点实验室立足环境化学的国际前沿,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或新化学形态的分析方法,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质(PTS)在环境中的迁移变化过程及其生态毒理效应,阐明重要的环境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机理,为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和系统生态与生态工程三大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涉及到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地学等学科的互相渗透。可发挥综合性、多学科优势,研究地区性、全国性以及全球性的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中心在环境化学的若干分支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作出了原始性的成果。

5、在环境工程方面可以解决若干有重大影响的实际环境问题和拥有一批有竞争能力的环境保护高新技术。在系统生态学方面开创了非传统生态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学,并实现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争取在生态工程方面有所突破。中心在科技实践中形成了一支结构比较合理,富于开拓进取的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承担了有关国家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重大任务,获得了国内外同行认可,得到了国家、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支持。在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水化学和环境分析化学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相当的积累和明显的优势,已取得过多项科研成果。在典型化学污染物和生命必需元素在环境中的行为、水化学基础理论、大气臭氧耗损的化学反

6、应过程、形态分析方法研究、分离富集技术发展、缩水内醚糖的合成和制备多糖、大骨节病因机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环境污染控制和废弃物资源化方面已有多项较为成熟的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具有推广应用的前景。如:膜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技术、造纸黑液资源化技术、柠檬酸菌种和后提取技术、生物农药等。在水处理技术方面,已具备多种高效、可组装的单元技术,如高效絮凝剂、饮用水净化技术、超滤膜等。在系统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应用方面,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工程的概念,已为国际生态学界所接受。有关生态规划、生态环境预警研究、中国国情分析和地区差距研究等成果已为国家决策

7、部门所接受,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心具有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经济学等 6 个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专业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代, 1928 年,清华理学院附设的土木工程学系卫生工程组,就是环境系的前身; 1977 年,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在清华大学诞生; 1984 年,正式设立环境工程系, 1997 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经过几代环境人的奋力开拓,清华大学环境系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在全系 80 余名教职工当中

8、,有教授、研究员 24 人 ( 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 ) ,副高职称 31 人,有 49 人拥有博士学位。 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校本科生 370 人,硕士研究生 190 人,博士研究生 130 人;设有环境工 程 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达 50 余人,此外,还有工程硕士 90 余人。 20 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本科生、硕士生 和 博士生等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着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方针,除了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外,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还接收来自国内各单位的继续教育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并且经常举办多种环境保护短期培训班。 1988 年,环境工 程

9、 博士点被评为我国唯一的环境工程重点学科。 2001 年环境工程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科研方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要开展水污染治理理论及技术、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环境系统规划与管理、固体和核废弃物处理及处置等领域的研究。建系二十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几十项国家和部委级研究课题 ( 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二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近十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和近百项国内横向合作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研究和协作攻关,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以及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并且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整体上显示出雄厚强劲的科研实力,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5

10、年 6 月,清华大学环境系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环保局授予“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单位”; 1996 年获“北京市环境保护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 1999 年居清华大学科研综合业绩排名工科类第二位; 2000 年在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点评定中名列第一; 2002 年 荣获首届“中华环境奖提名奖”。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还大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迄今已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发展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法国巴黎矿校等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科研与学术合作关系。除了选派教师出国访问、讲学、进修或

11、出席国际会议外,还积极组织多种国际学术会议,邀请著名学者和 教授来校讲学。近年来,还积极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创造条件,使之有机会到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荷兰、奥地利、法国等国家进行学术考察和交流,促进全系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现有建筑面积 5000 平方米 ,建有环境模拟与水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设有亚洲太平洋地区危险废物管理培训与技术转让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水污染控制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市节水技术研究开发培训中心。此外,高效低耗污水资源化技术水处理中试基地正在建设中。这些实验基地可提供优良的试验研究条件与分析测试手段,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创建

12、于 1989 年,是“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中的一个实验室,依托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自创建以来,该实验室本着既瞄准世界水污染控制领域前沿热点,又立足于为解决我国重大水环境问题服务的指导思想,长期致力于水污染控制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研究,并以基础研究支持高新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承担并完成了许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科学技术人才,成为我国水污染控制技术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室主任:黄霞 教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 1952 年的上下水道系,1988 年成立环境工

13、程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以学院建制成立的教学和科研学术机构。学院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给水排水专业)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环境工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目前共有教职工 121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5 人,教授 37 人,副教授 31 人。每年招收本科生约 150 人,研究生 160 人。学院下设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 长江水

14、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学院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国家及部委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在研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有“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城市生活垃圾生态填埋成套技术及示范“、“化学-生物絮凝组合技术与设备“、“ 高级催化还原技术与设备“、“填埋场矿化垃圾综合利用技术“、“ 城市污水活性污泥法生态毒性削减的智能模型研究“、“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 湿式氧化催化剂和反应器的研制与开发“、“新型膜- 生物反应器的研制与应用“和“多相光催化氧化技术与设备开发 “等十多项。国际合作项目有芬兰 MTT(欧盟第五框架计划项目)“城乡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

15、-法国合作项目“城市水资源管理“等。 2003 年学院主持和参加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2002 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2001 年以来获其他省部级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多项。 2002 年,为加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同济大学共同建立 UNEP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简称 IESD 学院)。IESD 学院的成立使同济大学环境学科跨入了全面国际化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新阶段,它将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高层次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并积极参与

16、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地区或全球环境保护项目。IESD 学院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2004 年 7 月成功举办了首届“亚太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 有亚太地区超过 25 个国家环境领域的未来领导人前来参与培训、交流。IESD 学院将开始招收亚太地区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目前已经有多所大学联盟学校参与该计划。 近年来学院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交流会。国际合作中法研究生班每年输送 10 多名学生到法国巴黎高科理工大学学习,学生获得同济大学工学和巴黎高科理工大学理学双硕士学位。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1991 年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由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组建,于 1995

17、年 10 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实验室依托单位是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它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同济大学与南京大学的理工相结合的优势,依托了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等三个学科,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等四个博士点,土木与水利和环境化学二个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作为国内环境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研究中心之一,主要致力于污染控制与资源等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同时积极参与国民经济中重大环境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环保高新技术的开发。设有污水排江排海工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和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有毒有害难降解污染物治理研究室。 城市污染控制国家

18、工程研究中心 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中心“ )是国家计委为了促进高新科技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用世界银行贷款,依托同济大学,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主于 1995 年成立的,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中把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技术或产品的新型科研开发实体。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是哈工大层次较高、规模较大、整体实力较强、发展势头很好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 150 人,其中教授 47 人(含中国工程院院士 3 人,长江学者 2 名,境外兼职教授 5 名) ,副教授 64 人,青年教 师的 博士化率近 60% 。学院现有博士后 41 人(含境外博士后

19、5 人) ,每年招收博士生约 110 人,硕士生约260 人,本科生约 230 人。在教学方面,曾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3 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 10 项,全国优秀教师奖 1 项,优秀教师奖 13 项,出版教材 30 余部,全国高校先进集体奖 1 项,省级高校先进集体奖 4 项。 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高层次的“212247“ 格局,即:* 2 个国家重点学科:市政工程、环境工程 * 1 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 2 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市政工程、环境工程 * 2 个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 7 个博士点

20、: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 * 9 个硕士点: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微生物学 * 4 个本科专业: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在人才规格方面,形成了“3122“格局,即: * 3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 1 名国际水科学院终身院士 * 2 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2 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人才优势方面,现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4 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 2 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名,国际水协会(IWA)2000 年度杰出青

21、年奖 1 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基金获得者和 “高校青年教师奖“基金获得者 3名,省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 6 名,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3 名。 在科研方面,近五年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 80 项(其中包括国家 863 项目、国家 973 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4项,中国高校技术发明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5 项,发表论文近千篇,同时,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被评为部重点学科;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试验中心和建筑节能实验中心均被评为部重点实验室。由于几年来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所作的贡献,我院

22、还获得了全国“五一“ 劳动奖状.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成立于 1999 年 7 月,现设 4 个系、8 个研究所、5 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 135 人,其中教授 43 人,副教授 44 人,中科院院士 1 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3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 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1 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1 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 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 人,列入浙江省“151 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12 人、 入选“新世纪 151

23、 人才培养计划”2 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24 人;担任国际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等职务 6 人,担任全国性学会常务理事、理事、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等职务 15 人。学院现有在站博士后 13 人,研究生 432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205 人,硕士研究生 227 人),全日制本科生 432 人。 学院新增植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资源利用 ”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土地资源管理”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各学科跟踪学科的前沿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逐渐形成了稳定的、颇具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稳定了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提高学院学科层次和整体竞争能力。在教育部 200

24、2 和 2003 年度全国一级学科的评估中,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 、 “农业资源利用 ”学科整体水平双双名列全国第一。 学院科研总经费以年均 75.06%增长,已由组建初的 809 万元增长至 2003 年的 4340 万元,居全校前列;教学科研人员的人均科研经费也由 6 万增加至 40 余万,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组院至今,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4 项、国家“863” 计划 12 项(其中主持2 项、青年专项 1 项、子项目 9 项) 、国家“973“计划 5 项(其中专题 3 项、子课题 2 项) 、国家科技部“十五 “攻关重大专项 1 项、国家基金面上、重点项目 60 项。近

25、 5 年来,出版论著 111 部;在国内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 1500 余篇,年均 300 余篇;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 156 篇,其中 SCI 论文在 2003 年全国机构排名中,我院在全国高校环境学科中排第一。学院现拥有教学科研用房 12000 余 m2,建有农业部和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作物营养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心、浙江大学-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东南土地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已获批立项建设。学院组建以来,用于实验室建设的各类专项经费超过 1000 万元,实验室建设水平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 学院共招收研究生 1843 名(博士生 828 名) ,已获 3 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全校 18 篇)、1 篇提名奖;在 DMB 研究生学术及科研成果排行榜中,连续三年稳居第一、第二,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位居学校前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