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7 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英国宪章运动1、时间:1836 年1848 年2、特点: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3、政治纲领:人民宪章4、目的:要求获得普选权,参加国家的管理5、性质(地位):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6、结果:失败。不足: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7、意义: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政治斗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实践经验。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创立:1844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共同创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2、诞生:时间:1848
2、 年 人物:马克思、恩格斯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内容: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意义: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巴黎公社1、背景:1870 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2、经过:开始:1871 年 3 月,政府军队与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起义爆发巴黎公社: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五月流血周:1870 年 5 月 21 日28 日结果:失败3、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
3、士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后人。4、国际歌作词:欧仁鲍狄埃 作曲:狄盖特目的:为了纪念公社,鼓励无产阶级的斗争。第 18 课 美国南北战争一、南北战争1、时间:1861-18652、根本原因:南(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北(资本主义工业)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或: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焦点:奴隶制的废存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美国北方政府) 人物:林肯4、经过:导火线:1861 年 3 月,林肯当选总统爆发:1861 年 4 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初期:北方军队准备不足,缺乏优秀将领,一再失利 转折:1862 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宅地法 胜利:1865 年北方获胜,林肯被刺身亡
4、。5、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结果:解放了黑人奴隶,维护了国家的独立统一。6、意义: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维护了国家统一,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二、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能够最终获胜的原因1、北方实力雄厚,在经济方面、军队人数方面、军事力量方面、交通运输方面占优势;2、美国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第 19 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 年改革)1、原因(背景):俄国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2、前提:不损害地主阶级的利益。3、过程:1861
5、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废除农奴制4、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5、评价:(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影响:局限性(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改革不彻底。进步性(积极):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相比之下,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二、日本明治维新(此时 19 世纪 60 到 90 年代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与此性质相同的还有 1898 年 6 月到9 月中国的戊戌变法)1、背景:19 世纪中期,日本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
6、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国内矛盾,幕府统治岌岌可危。部分中下级武士,主张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取得成功。2、倒幕运动:时间 1868 主力军:中下级武士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殖产兴业”,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在军事方面:“富国强兵”。5、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6、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强大起来
7、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比较表项 目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相同点社会背景19 世纪中期,日本闭关锁国、落后,民族危机严重。天皇大权旁落,权利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外国势力渗透,幕府统治陷入危机,倒幕力量推翻幕府统治。改革派掌权,力量强大。19 世纪末,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瓜分中国改革派无权,力量弱小。背景相同: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领导者 中下级武士联合新兴地主、资产阶级等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中下级武士、广大农民、商人、手工业者 少数官僚和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内容结
8、果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殖产兴业”(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在军事方面:“富国强兵”。结果:成功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训练新式军队。结果:失败内容相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影 响 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性 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性质相同胜败原因日本胜利的原因改革前,人民群众支持改革派武装推
9、翻幕府统治,扫除了改革的障碍。改革派掌权。当时,西方列强忙于入侵中国,日本外来压力小。根据本国实际需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注重科教兴国。中国失败的原因改革前,资产阶级没有发动群众扫除改革的障碍(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只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当时,西方列强把中国作为瓜分的对象,外来压力大。启 示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相信我国通过以后的改革会变得更加的繁荣昌盛第 20 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1、时间:19 世纪 70 年代2、
10、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3、标志: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4、新能源:电力和石油5、先进国家: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6、发明家:1831 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1866 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7、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二、“发明大王”爱迪生1、1879 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光明。1906 年,使用钨丝的电灯泡问世。2、爱迪生发明许多电气产品,正式注册的发
11、明有一千三百多种,被誉为“发明大王”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1、汽车:19 世纪 80 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 1885 年试制汽车成功,卡尔本茨被称为“汽车之父”,(“奔驰”车)2、飞机:发明者:美国的莱特兄弟标志及时间:1903 年 12 月,美国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制成飞机,试飞成功四、电话和电报1、电话:美国人贝尔发明有线电话。2、电报:美国人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五、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1、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2、科学和技术真正紧密结合,科技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五、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2、: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汽车、飞机的问世,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造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救亡运动高涨。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 40 年代 19 世纪
13、 70 年代-20 世纪初地点 首先在英国发生 同时在美、德等国发生开始行业 棉纺织业 重工业标志 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使用新动力 蒸汽机 电动机、 内燃机时代特征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新交通工具 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 主要发明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进蒸汽机蒸汽轮船:富尔顿(美国) 火车机车:史蒂芬孙(英国)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研制发电机美国爱迪生研制碳丝灯泡德国本茨试制成功汽车美国莱特兄弟研制飞机影响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4、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化、对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造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第 21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1、帝国主义产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3、战争的根本目
15、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4、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国(核心)、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核心)、法国、俄国二、经过1、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2、导火线: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3、开始:1914 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4、概况:战场: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主要战役:1916 年 2 月,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1916 年 7 月,索姆河战役,英国新式武器坦克出现。1917 年 4 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1917 年 8 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5、结果: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三、性质 影响1、性质: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2、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取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四、一战期间,在中国发生的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1、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2、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 3、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 1919 年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