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初探第 17 卷第 6 期2005 年 11 月教师教育研究TeacherEducationResearchVo1.17.No.6Nov.,2005【政策法规】合理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初探王继平(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北京 100816)摘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深刻变革,适时地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十分必要.当前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应进行三个方面的调整:教师社会价值定位从阶级定位向职业定位转变,教师政策价值标准从干部标准向人才标准转变,教师政策价值追求从加强管理向促进发展转变.合理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操作层面的四个途径
2、方法:确立“ 四个尊重“的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实行教师政策职能机构的相对专门化和人员的专业化,建立开放互动的教师政策制定系统,建立和完善教师政策评价制度.关键词 教师政策 ;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40011_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5)06 000307AdjustingValueOrientationofChinaSTeacherPolicyReasonablyWANGJiping(OfficeofVocationalEducationandAdultEducation,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816,China)Abstract:
3、ItSverynecessaryforUStosumupthehistoricalexperienceandlesson,toanalyzethesocial,political,economicandculturalchangesinthenewcentury,andtoadjustourvalueorientationofteacherpolicyreasonably.Currently,thevalueorientationofChinaSteacherpolicyshouldbeadjustedinthefollowingthreeaspects:TeacherSsocialvalue
4、orientationischangedfromclassorientationtooccupationorientation;Thevaluecriterionsofteacherpolicyarechangedfromcadrecriteriontotalentcriterion;thevaluepursuitofteacherpolicyischangedfromstrengtheningsupervisiontoenhancingdevelopment.Therearefourapproachestoadjustourvalueorientationofteacherpolity:fi
5、rst,establishingmainvalueorientationwhichiscalled“fourrespects;second,specializinginstitutionsthatsetdownteacherpoliciesandprofessionalizingthepersonnel;third,establishingopenandinteractivesysternforteacherpolicy;fourth,establishingandperfectingevaluationsystemforteacherpolicy.KeyWords:teacherpolicy
6、;valueorientation一,教师政策与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关于教师政策,理论界鲜有讨论;关于教师政策的界定,论及的很少.国内有人认为:“教师政策是教育政策的一种.它是指党和国家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对教师的要求及待遇方面所做出的准则性的规定“.显然,这一定义是仅仅从教育的角度做出的,不够全面准确.教师政策应该是公共政策的一个下位概念,它和教育政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也和人力资源政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我国,长期以来,教师政策不仅是教育政策的一部分,而且也是知识分子政策的一部分.我们认为,教师政策是教育政策和人力资源政策的一部分,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
7、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和人力资源目标任务而协调教师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同时,教师政策也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政策系统发现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列人政策议程,研究对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收稿日期20050725作者简介 王继平 ,男,湖北襄樊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一3 一2005 年教师教育研究第 6 期案并用一定形式予以表达的过程.教师政策表达形式和其他政策一样,主要有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以及口头声明.教师政策价值取向是指教师政策主体在制定教师政策过程中价值选择的总趋向和价值
8、追求的一贯性倾向,具体表现为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确立什么样的价值目标,通过教师政策来寻求,确认,实现,创造,分配价值.在教师政策制定过程中价值取向至关重要.“一切公共政策都是为了寻求价值,确认价值,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价值“_2j2.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去寻求确认,实现,创造,分配价值,则是考察公共政策得失,优劣的前提.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相应进行调整,与之相适应,否则,政策的形成,决定和实施均会受到致命的影响,造成政策的扭曲或无效.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的合理与否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均具有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引导
9、,促进主体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消除不合理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治本之策.建国 5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各级政府一直高度关注教师这部分职业人群,制定了大量的教师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不同时期,我国教师政策的价值取向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比较大的调整体现在两个时期:一是1949 年至改革开放以前,二是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一)新中国建立至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师政策价值取向1.教师价值定位的阶级化选择.我国教师政策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一部分.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系中阶级观点是主导的观点,属于哪个阶级成为判断是非,好坏,高低的根本标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
10、特殊的社会人群,用阶级观点分析,着实很难把握.所以,在“ 文革 “前近 30 年的教师政策中 ,关于教师(知识分子) 的界定,特别是阶级定位问题,占了相当大的分量.2.教师政策价值标准政治化选择.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是教师政策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教师政策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单向输出的模式,政策主d体和政策客体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从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旧社会过来的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改造,二是对未来教师如何进行培养,三是给教师什么样的待遇.所有政策的评价标准都是围绕着是否符合政治要求,是否适应政治需要,是否为政治服务展开的.3.教师政策价值目
11、标追求:团结,教育和改造.“ 团结 ,教育和改造 “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知识分子工作方针.在我国,某项事业或工作的“方针“ 实际上是对某项事业或工作的总要求,总方向,是某一方面政策价值目标追求的最集中的体现.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教师政策自然也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一部分.“ 团结 ,教育和改造 “既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价值目标追求,也是教师政策的价值目标追求.“ 团结 ,教育和改造 “的方针从建国之初确立,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 “结束.(二)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政策价值取向1.从“ 团结 ,教育 ,改造“ 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转变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
12、邓小平刚一复出,就深刻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遂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系统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邓小平在 1977 年 5 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_3_3 同年 9 月邓小平明确指出:“ 两个估计 “是不符合实际的.他充分肯定了建国后十七年教育工作的成绩,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全国教育系统全面拨
13、乱反正,整顿秩序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1978 年 l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同时也确立了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年,中共中央明确宣布:对知识分子不再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风尚.这也标志着教师政策价值取向从“团结,教育,改造“ 到“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的转变.政策价值取向的转变带来教师政策制定和政策内容的巨合理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初探大变化,如建立教师节,推动尊师重教;奖励优秀教师,提高教师地位;评选特级教师,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建立新工资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实施教师职务
14、制度,强化教师激励机制;采取多种培训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大力推进教师队伍法制化建设等.2.从“ 两个尊重“ 到“四个尊重“的发展.进人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历史时期.1989 年到2002 年 l3 年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两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 年 5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年 6月).在这 l3 年中,中国共产党对科技,教育重
15、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与发展动力的需要出发,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兴起,综合国力竞争中人才的作用日益突出,教育和科技越来越走向社会生活中心等时代特征,着眼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逐渐成为社会上最令人羡慕,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之一.2002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在会上做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江泽民明确指出
16、:“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江泽民提出的“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是对邓小平提出的“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继承和发展.“四个尊重“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社会价值取向的再次调整,必然带来中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向更加合理的方向的变化.二,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应进行的三个调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深刻变革,适时地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十分必要.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应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整.(一)从阶级到职业 教师社会定位的调整1.阶级定位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历史合理性.长
17、期以来,我国教师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基本是用阶级观点来确定教师的社会定位问题的,这种政策取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新政权的建立,各种社会人群都在寻求自身的社会和政治方位,执政者和教师政策制定者用阶级定位的方法,将教师划定在一个适当的阶级之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建设,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但是,从总的效果上看,这种政策取向负面的作用是很大的,带来的是教师政策的不稳定性和过分政治化导向.1978 年l2 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 ,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确
18、立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阶级定位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历史合理性.阶级定位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师这一社会群体的特点和本质规定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之间既有利益冲突,也有利益依存,处于对立统一状态.每一个人和群体都生活在一定的阶级之中,是某一个阶级的一分子和一部分,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但同时每一个人和群体又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一分子和一部分,主要以不同职业形式存在,肩负有社会的共同责任.将教师按照阶级来定位,显然过于简单,片面.这样做,强调了阶级利益间的冲突,而忽视了各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严重的是造成对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特殊性的轻视和利
19、益的维护.【J 在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不同时期,教师有时被当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时为 “革命知识分子 “,后来称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地下天上“好几番折腾.不管政策本意如何,都不能正确反映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利于教师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化.职业是劳动者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种类,职业的结构反映基本的生产关系,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利益分配.从职业的角度确定社会人群的社会定位,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从世界主要国家对教师定位的取向看,基本有这样的共识:作为社会个体,教师是职业劳动一5 一2005 钲教师教育研究第 6 期者;作为社会群体,教师是一个职业群体.2.教师职业是特殊的专
20、门职业.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且是一个特殊的专门职业.这种“特殊 “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公共性和专业性上.教师职业的公共性,是指教师职业不仅是营生的手段,而且担负着重要社会使命,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要对社会公共利益负责.其一,教师职业承担着人类社会文化承传的神圣历史使命,要对历史负责.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分工的产物,承担着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功能.其二,教师职业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各类社会成员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其三,教师职业的工作对象是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人的一生,要对人负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指教师职业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的,而是要由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具备相应资格和素质的专业人员才能从事.其一,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本身必须接受过比教育对象程度高的教育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世界多数国家都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教师法也对从事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的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其二,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需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教育者必会教育,能教育.教师必须掌握所教学科或专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