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叩问教研员专业发展.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26791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叩问教研员专业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叩问教研员专业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叩问教研员专业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叩问教研员专业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叩问教研员专业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叩问教研员专业发展现代教学电子信箱:idaiiia.l63.臣窈一一叩问教研员专业发展文/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杨敏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 6U,如何进一步提高教研工作的有效性,造就支适应课改需要,素质一流的教师队伍,已成为教研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是摆在全体教研员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义不容辞的任务.但是,教研员该如何提升自身素质?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教研员要提升自我,研修学习是必由之路.但是,如何使研修有效,从参培者的角度思考这个话题,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进行自我叩问.一,你是那个坐在前排的人吗曾经看到过一篇名为坐

2、在生活的前排的文章.全文如下万教授的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比如有一次,万教授问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如此 4,JL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答,仅用最低的分贝附和:珠穆朗玛峰.谁知教授紧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大家町傻了,有人争辩道“书上好像没有见过!“教授不置一词,再问:“那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谁?“不料,此次没有人敢回答了.不是忘记了加加林,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教授的下一个问题,痛苦的是不知道第二个人是谁.教授转过了身,在黑板上飞快写_卜了一行字: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鼍 l 谣教授接着陈述了他的一项实验结论.l2 年前,教授曾要求他的学生毫无顺序地

3、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独自找个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学生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学生似乎特别钟情于后面的位置,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 年后,教授对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最后,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不是说一定要站在最前列,永远争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人生中,你们一定要永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呀!“万教授最后所说的话语,令人琢磨,使人回味.由此,使我联想到了一种司空见惯的教师研修场景.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教师研修会场或课堂上,只要有座位,空着的,常常是前几排的那些位子一参加研

4、修的教师人群中,有为数不少的人,进入会场或课堂,只要还有选择座位的余地,他们似乎永远总是习惯性地,有意识地,有目标地挑选那些靠后的,靠边的,甚至是角落里的座位.人们为何如此选择座位? 究其原因,恐怕无非就是想拉大自己与主席台或讲台之间的距离,以此脱离会议主持人或报告人的“视力范围“, 从而使自己在会场上可以行动自由,心情放松,进出随意,这意味着自己既可以小睡片刻“养精蓄锐“,又可以一心两用 “争分夺秒“; 心情放松 ,意味着既可以窃窃私语“沟通联络 “,又可以极目骋怀“神游万里 进出随意,意味着既可以只为点卯“姗姗来迟 “,又可以在中途悄然“翩翩离去 “.值得指出的是,大家不愿坐在前排的原因,

5、自然不会仅仅局限于此.但是,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正如坐在生活的前排一文中万教授所说的那样:“不是说一定要站在最前列,永远争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以我的理解,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对“坐在前排的人 “而言,它代表的是有清晰明确的远大目标,有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有旺盛持久的求知欲望,有开放包容的宽广胸怀.现今,当目睹会场或课堂上常常空着的前排座位时,我再次回味这篇名为坐在生活的前排文章,油然而生的是自警,是自醒,是自励,并禁不住想在内心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是那个坐在前排的人吗?“二,你是“列队毛毛虫 “吗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一个队伍

6、行走.最前面的一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生物学家法布尔曾利用列队毛毛虫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诱使领头的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可以是队伍的头或尾.每个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前行需要方向,而接近目标或到达目的地,需要引领者.有时候,“跟从 “是为了少走弯路 .但是 ,一味“ 跟从 “就是 “盲从“,而“ 盲从“ 会导致迷失方向甚至失去自我.其实,人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教师培训而言 ,“列队毛毛虫“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课改实施以来,从市级层

7、面,区级层面到校级层面,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日渐增多.然而有些教研员虽然经常有参加各种培训活动的机会,但是提高却不快,有的甚至收效甚微.造成这些教研员提高不快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虽然参加培训,但往往是以被动接受的身份在“接受“ 培训 “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不动“,缺乏成为培训的参与者,思想的“反刍“ 者,教改的实践者的意识,在培训中甚至还存在“ 失聪 ,失明 ,失声,失踪 “的不良现象.对于一个有志于走好专业发展之路的教研员而言,参加每一次研修活动,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是难得的提高机会,应该全身心投入,全方位参与.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拾穗虽利,不如躬耕“

8、,经验告诉我们 ,参加培训活动后的个体反思与实践,才是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学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善于反思的人往往是成长最快的人.可以说,反思却是走向理性,走向成熟,走向深刻的开始.因为,“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是为了进一步校正前行的坐标“.所谓的 “经验加反思等于专业成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反思,不是简单的反省,而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地相信某种东西.我们需要有一种眼光,有一种高度,将整个教育世界融入自已的胸怀,而不是蜷缩在教育世界某个狭小的

9、角落里,对他人的口号和理念进行神嫡祗般的膜拜.“为此,在参加各级各类教师研修活动中,作为学员的我会在内心常常叩问自己,该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使自己不做“列队毛毛虫 “?三,你的核桃树上结果了 II_q作家刘燕敏在一篇名为一棵小核桃树的文章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长着一棵不知名的树.有人说它是枣树,有人说它是李子树,有人说它是樱桃树,有人说它是核桃树.总之,因为没有结果,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树.过了若干年,这棵树终于结果了.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人们证实了它是核桃树的真实身份.作家由此得到的启发是:“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作为一个人,你必

10、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这篇文章很耐人寻味,尤其是篇末的那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自古迄今,地球上诞生了那么多的人,被我们认识的,都是那些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果实的人.“作为教研员,我们的自然生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自然成长,但是,我们的专业化发展,却不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自然达成的.众所周知,要想走好专业化发展之路,必须不断思索,不断学习,不断磨砺,不断实践,不断超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还得“结出果实“像那棵核桃树那样,以自己的“果实“ 证明自己的“ 存在“,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价

11、值!这个“ 果实 “的内涵 ,是十分丰富的.它既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轨迹的呈现,更是教研员智慧创造的结晶.从大的层面上讲,它可以是教研业绩,也可以是课题成果,还可以是专业着作等;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同样可以是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育故事,教学评析等.如果追溯教研员队伍中许多成功者的成功之道,不难发现,这些优秀教研员除了有博大的教育情怀,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育实践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以一种精神上的积极态势投身教研工作,把教研工作当作事业去奉献,将事业作为专业去研究,将专业作为科学去探索.他们经年累月上下求索,经年累月实践反思,经年累月笔耕不辍,把教研实践转化为教研风格,把教研风格提升为教研艺术,把教研艺术升格为教研思想,把教研思想深化为教研智慧,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了累累的果实,从而成就了一番事业.于是,我常常在内心追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的核桃树上结果了吗?“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