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体育养生理论发展脉络研究胡 旭(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摘 要: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体育养生理论和实践,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值盛世的今天也必须吸收现代科学文化营养,并将其发扬光大,继续造福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些体育养生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健康长寿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 键 词:体育养生理论;脉络;发展;中国古代A Research
2、on the China Ancient Sports Maintaining Good Health Theory Develop PulseHU Xu( P.E. College ,Yanan Univerity , Shaanxi ,Yanan 716000 ,China )Abstract: China ancient had a long history civilization. it has a lot of doctrines of maintaining good health too. In these ancient civilizations, how to prese
3、rve ones health and how can keep in good health is very important aspcet. This article main studies on china ancient sports preserve ones health theory develop train of thought, from the Before Qin Dynasty to the Ming-Qing Dynasty, it makes in depth analysis, induction and straighten out, through th
4、ese four main dynasties about sports preserve ones health theory. Incloud and ect. many china ancient sports preserve ones healty theories, these theories views and ways have very important duiding function for all people of the world.Key words: the theory of sports preserve ones health; pulse; deve
5、lop; china ancient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1。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并兼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方法的一门科学
6、。在“阴阳学说” 、 “天人相应”学说、 “形神合一”学说、 “整体观” 、“系统论” 、 “发展观”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活及运动等方方面面 2。中国传统养生学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一般而言,大致可分为导引行气(古代气功养生)、房中养生(古代性医学和性保健) 、服食养生(通过饮食和药物来养生) 、日常保健卫生等几大部分内容。中国古代的体育养生主要是指通过身心运动来追求健康思想、理论和实践体系。它主要包括了导引、行气以及日常生活保健的一些内容。为了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理论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
7、的了解。现就中国古代的体育养生理论及其发展脉络做一肤浅探析:1 先秦时期体育养生理论1.1 周易养生理论“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亦称易经 ,又简称易 , “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 周易是阐述宇宙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理论。 周易是我们祖先生活及生产斗争实践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它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亦如此, 周易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 。然而,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
8、,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因而, 周易将这种规律称之为“不易” 。了解了变易与不易的基本规律,就可以知道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渐变及突变的动向,因而可以遵循、掌握它。 周易称此为“简易” 。故易系济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现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周易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懂得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这种学术思想,也直接影响着祖国医学理论。诸如:阴阳学说
9、,天人相应学说等等,即源于易理。养生学中,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故自古以来,即有医易则通之说。 周易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恰如易系辞下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3。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1.2 道德经养生理论“清静为天下正”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道家所主张的“道” ,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作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
10、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4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即“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诺,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1) 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 ,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宜“致虚极,守笃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 。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 庄子天道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动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生长寿的思想
11、,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2) 贵柔、归真返朴。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 “柔弱者,生之徒” (道德经 ) 。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3) 形神兼养。在于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 庄子在宥中说;“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 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 。 4从而可
12、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1.3 管子养生理论“精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管子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明确提出“道”即“精气”的观点。在养生方面, 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 (管子内业 ) 。此外,他又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则“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 (管子内业 ) ,主张虚其欲以存精。 管子还十分重视精神调养, 管子内业中指出:“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
13、礼”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 。保持乐观情绪,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而调节情绪则可用雅情怡兴的方法 5。1.4 论语季氏养生理论注重道德修养在养生学方面, 论语是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1)强调精神调摄。 礼记缁衣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 。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下 ) 6。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地要求,这就需要遵循“礼”的原则。正如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4、。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 。行则从礼、君子三戒等内容,即为寡欲。儒家关于精神调摄的原则,在中医养生学思想中得到了阐发和应用。(2)注意身体护养。(3)倡导饮食卫生。1.5 吕氏春秋养生理论“流水不腐,户枢不蠧” ,养生贵在于运动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就养生理论而论,它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内容最丰富的。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1) 毕敬之务,在乎去害。先秦杂家认为,人活百岁,是生命的自然寿限。而许多人未能活到这一寿限,究其原因,多由于在生命过程中
15、受到种种危害和干扰。如果能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排除这些危害和干扰,则有可能使人长寿,达到自然寿限。这即是“毕其数” 。并指出,长寿之“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吕氏春秋 尽数 ) ,这一学术观点阐明了人的自然寿限及达到自然寿限的可能性,并指出去害是使人长寿的重要保证。而“去害”的具体措施,就是养生。(2) 趋利避害,顺应自然。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趋利避害,这是杂家养生的原则。 吕氏春秋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知本求因、趋利避害、颐养
16、神形,是杂家养生思想的重要观点 7。(3) 动形以达郁。 吕氏春秋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在达郁篇中指出:“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 。同时指出,活动形体是使体内精气流通以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 “流水不腐,户枢不蠧,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尽数 ) 8。经常运动形体,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吕氏提出的这种动形达郁的主张是对养生学的一个重大贡献。1.6黄帝内经中国古代
17、体育养生文化经典“顺自然,保正气”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黄帝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将其要点归纳如下:(1) 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2)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
18、,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 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3) 对生命规律的阐述。 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于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生理阶段递变规律, 灵枢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4) 对衰老的认识。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早
19、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 , 8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5) 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等多种养生方法。而且特别强调“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和预防疾病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 秦汉隋唐时期体育养生理论汉唐时期的养生学思想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1)对养生理论
20、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2)汉唐时期的养生家,往往也是著名的医学家。其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因而,对养生方法的论述,多具体、实际而有效。(3)这一时期的养生专论、专著,在理论上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既承袭了先秦的学术思想,又有所创新和发展。2.1 张仲景的体育养生理论饮食调养,补益精气东汉医家张仲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博采众长,著成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养慎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仲景认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
21、) 9。明确指出,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是防病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调和五味 仲景特别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因而“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 ) 。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提倡导引 仲景对导引吐纳也十分重视,他主张用动形方法防病治病,如金匮要略中云:“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 10。 2.2 华佗的体育养生理论“五禽戏”华佗是与张仲景同时的医家,他继承了先秦吕氏春秋中的动则不衰之说,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
22、生的道理,如三国志华佗传中载其论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华佗对导引健身术十分重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为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方法简便,行之有效,大大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展。2.3 葛洪抱朴子“内修” 、 “外并”西晋的养生学家、医家葛洪,精研道教理论,在养生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他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首先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长寿。葛洪对于导引、吐纳等养生术也十分重视。在他所著的抱朴子 释滞中指出:“行气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 1
23、1。首次提出了“胎息”功法,并详述其要领。葛洪对炼丹之术也进行了研究,他在仙药中论及的植物的如灵芝、茯苓、地黄、麦冬、巨胜子、楮实子、黄精、槐实、菊花等,经现代研究分析证实,确有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的作用。当然,他的金丹长生之论在养生方面并不足取,但在化学上却是一大贡献。2.4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形神相依,动静兼练”南北朝时期著名养生家陶弘景,精于医学,通晓佛、道, “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精研,便有养生之志” (梁书处士传 ) 。他辑录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许多养生文献,而成养性延命录一书,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全书共二卷分为:教诫、食诫、杂诫、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等
24、六篇。2.5 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集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汉唐时期,道、儒、佛思想盛行,三家之说影响着当时整个社会。并且互相渗透、融合。当时的道家思想黄老哲学,已经融进了儒、墨、法、阴阳等诸家之说。而佛教的传入,也并非全部照搬,而多利用老、庄学说来译解佛经。实际上,被翻译过来的佛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融合了中国的哲理。这种融合、渗透,自然也影响到中国医学。这一时期的著名医家之所以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发展,也往往是受其影响。不少医家于道、儒、佛之说有精深的研究,他们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吸收、融合、汇通了道、儒、佛的理论观点,使之成为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充实、丰富和
25、发展了养生学内容。在这一方面,只有代表性的医家,即是唐代的孙思邈。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生之说,给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养生专论。不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养生论述,还著有摄养枕中方 、福禄论 、 摄生真录等,内容丰富,功法众多,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 “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 “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2) 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他说;“安
26、身之本,必资于食” ,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12。孙氏认为饮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手段,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 154 种,分谷米、蔬菜、果实、鸟兽四类,多为日常食品,并论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们酌情选用。此外,他还提出了老人饮食的具体要求。孙思邈的食养、食疗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3) 强调房中补益。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指出:“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 ,强调不可纵欲。为防止性生活不当而诱发某些疾病,在千金要方 养性禁忌中指出:“男女热病未差,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 。这些观点,都是很科学的性保健内容。(4) 重视妇幼保健。在千金
27、要方一书中,他破历代医书之惯例,首例妇科三卷,次列儿科二卷,除疾病治疗外,对妇幼保健的论述甚详。算得上是世界上从社会角度强调妇幼保健的第一人。(5) 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由于孙思邈用于道、佛之学,对其养生之理论及养生之术皆有精研,故在他的千金要方中,既有“道林养性” 、“房中补益” 、 “食养”等道家养生之说,也有“天竺国按摩法”等佛家养生功法。不仅丰富了养生内容,也使得诸家传统养生法得以流传于世,是我国养生发展史上有价值的医学文献。3 宋元时期体育养生理论宋元历时 400 余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先后产生了陈直、苏轼、沈括、邹铉、邱处机、朱振亨
28、等许多养生家,并有问养生 、 养生说 、 养老奉亲书 、摄生消息论 、 保生要录 、 泰定养生主论等专著问世。这些著作既丰富了前人的养生理论,有发展了古代的体育养生方法。3.1 药物养生理论进一步发展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 ,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 66 门,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流行的“运气”学说,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可见,当时十分肯定这些方法的效果,并倡导这些保健方法的适用。宋代宫廷编著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 ,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
29、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这些方法符合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宋元时期,全面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同时期世界药物学领域占领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元医家和养生家根据阴阳五行等理论对于药物的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使其既适用于疾病辨治,又有利于防病保健。例如寇宗编撰的本草衍义中,根据体质和疾病,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指出只有明了药性,有的放矢,方可收到治病保健的目的。此外,张元素的珍珠囊 ,李杲的用药法象 、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等,对此多有发挥,更切适用。3.2 “金元四大家”对体育养生理论的主要贡献(1) 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刘完素在王充提出人之
30、寿夭在于“先天禀赋”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主性命者在乎人” , “修短寿夭,皆人自为”的思想。这种“人主性命“说,说明只要发挥摄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他重视气、神、精、形的调养,但尤其强调气的保养。对于养气方法,他认为当从调气、守气、交气三方面着手。他以:“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跷,所以调气也;平气定息,握固凝神,神宫内视,五脏昭彻,所以守其气也;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媾坎离,济用水火,所以交其气也”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论 ) 。这种调养之法可起到舒畅阴阳,灌溉五脏,调畅气血的作用。(2) 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张氏主张用攻法防病治病,认为祛邪即所以扶正,邪
31、去则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的狭隘观点,他还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 (儒门事亲 )的主张。他的养生保健的思想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并指出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练气功等方法。在防病保健中,还特别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和机体与情志的整体观,从而丰富了中医学中有关心身医学、医学社会学的内容。(3) 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李氏认为促成人之早夭的根本原因在于元气耗损,他说;“人寿应百岁,其元气消耗不得终其天年” (兰室秘藏脾胃虚损论 ,而“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 13。这 说明调养脾胃之气,维护后天之本,是防病抗衰,延
32、年益寿的一条重要原则。调养脾胃的方法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调节饮食护养脾胃。他认为“饮食不节”是酿成内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则诸病之所由生也” 。故合理饮食是防病保健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是调摄情志保护脾胃。李氏指出:“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 。说明精神情志密切关系着生理变化,尤其易伤脾胃功能,因此,须从积极方面调摄,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三是防病治病顾护脾胃。东垣防治疾病之立法遣药,处处考虑到脾胃之升降生化机能,用升发阳气之法,注重调补脾胃。东坦以顾护脾胃而益寿延年的精辟理论为养生别树一帜,另辟一途,为后世实践所肯定。(4) 朱丹溪强调
33、阴气保养丹溪力倡“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并一再强调阴气“难成易亏” ,因而在治疗与养生上,都主张以滋阴为主。围绕保阴精,强调顺四时以调养神气,饮食清淡冲和以免升火助湿,节欲保精以息相火妄动,并为此而著色欲箴以戒众人。在老年病方面,认为老年阴气暗耗,相火易亢炎为害,故养老大法,总要在于承制相火的亢极。此外,朱氏对防病于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也有所论述 14。综上所述,金元四家的学术观点虽异,然崇尚养生则一。尽管他们所研究的专题各有侧重。所得成果也不尽相同,但等到合流之后,终于汇集成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体系。此外,宋元时期还有不少养生专著,如周守忠的养生类纂及养生月览
34、、钱称摄生月令 、刘词混俗颐生录 、愚谷老人延寿第一伸言 、姜悦养生月录 、韦行规保生月录 、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王珪泰定养生主论 、瞿祐居家宜忌和四时宜忌等,均为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4 明清时期体育养生理论中国古代体育养生的发展在明代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以导引术为主体的健身体系得到广泛普及,宋代盛行一时的内丹为导引所取代,成为养生发展的主流。同时,体育养生文化载体也由魏晋唐宋时期的道教集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转化。体育养生演变成为一种大众性的健身体系。清代以易筋经为代表,传统导引术与武术相结合,导致新的体育健身体系武术内功的出现。至清末,在近代体育的冲击下
35、,传统导引术逐渐衰落,而内功则因武术的流传而得以留存。4.1 达摩易筋经内功心法“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达摩易筋经是少林寺众僧演练的最早功法之一。经过千余年之实践证明,确有养生之益,据传是达摩所创。习练此功,可以使人体的神、体、气
36、三者周密地结合起来,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及全身得到充分的调理,有能平衡阴阳,疏筋活络,增强人体各部生理之功能,从而达到健体,抗疫祛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之目的。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明清时期导引术形成了三大技术流派。一是以活人心法为代表的八段锦体系,其特点是继承华佗“五禽戏”传统,以养生长寿为宗旨,将多种导引术势和动作编排成套路,并以口诀形式流传。二是以保生秘要为代表的体育医疗体系,其特点是继承马王堆导引图和诸病源候论等体疗体系,在方法上采用针对性较强的一术一病(或数术数病)的散式功法,其宗旨是治疗疾病。三是以易筋经为代表的武术内功系统,其特点是在传统导引术基础上,结合武术的特点
37、与要求,以强身壮体,运气发力为目的,形成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体系。4.2 朱权活人心法“八段锦”明代朱权所著活人心法一书中,首次记载了一套包括五言歌诀、图像和文字说明的坐势导引功法。该法由叩齿集神法等八个数势组成,题名为“八段锦” 。这就是后人所言的坐势八段锦。从内容和功法特点上看,这套坐势八段锦是朱权在宋代“七气诀”基础上加以改编充实而来。由于这套功法动作编排合理,简单易学,运动量适度且活动部位全面,尤其适应于老年人锻炼,成为最著名的传统健身法之一。在道枢和灵剑子导引子午诀中出现了立势八段锦,明清广为流传。这套功法清末以前或称“导引诀” ,或称“吕祖安乐歌” ,未冠以“八
38、段锦” 。直到清末幼学操身和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图方将其命名为“八段锦” 。为了与活人心法上所载八段锦相互区别,习惯上以其特点称其为“立势八段锦” 。以“两手托天理三焦”等七字诀的形式,八个不同的动作,这套口诀在流传过程中因理解不同出现了南北两派,南派多用站姿,动作柔和,被称为“文八段锦” ;北派多用马步,动作刚劲,称为“武八段锦” 。4.3 铁锋居士保身心鉴“静神养生”明代署名“铁锋居士”所著保身心鉴一书,提出“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法”的健身导引术。这套方法继承了唐代胡愔的五脏六腑导引法理论,按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人体气运理论来创编导引术,一个节气一套坐势功法,兼有治病和健身的功效 15。医疗导引术在
39、明清时期也有了新的发展。其代表作有明人曹士珩所著保生秘要 。该书载录医疗导引术达百余种,与元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所载导引术相比,这种导引术自成体系,特点是将静功行气术与导引相结合,其中很多方法是首次出现。明人罗洪先所撰万寿仙书载有“导引图诀四十九势” ,周履靖所著赤凤随中载有“诸仙导引图四十六势” ,两法基本相同,均按各类不同病症以图诀形式提出相应导引治疗方法。导引养生术在明清时期的一大变化是武术内功的出现。内功是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身体素质和专项体能训练体系。它是在传统导引行气术基础上结合武术技击要求发展而来的。由于内功从属于武术技击需要这一性质,故与养生治病为宗旨的传统导引术在宗旨、理论、方
40、法上都有所区别。内功体系以易筋经为代表,该书中所阐述的内功理论及所载“易筋经十二是势” 、 “外壮神勇八段锦” 、 “三十二势八段锦”等功法在清末明初有广泛影响。4.4 张介宾景岳全书“精血即形”明末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极力提倡养形术与中兴术。张氏出身名门,博览群书,学福五车,于天文、地理、史学、兵法均有知晓,他在景岳全书治形论中系统阐述了形体与精神、形体与生命的辩证关系,认为形体依赖精神生命的物质有依靠精血滋养而维持不衰,而养形主要在于保养精血。在景岳全书中,张氏提出了“中兴”的养生方法。所谓中兴,就是加强中年时期的养生。张氏认为,人的衰老在中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只是一时尚未显露,并且中年时期
41、是人体有盛到衰、元气逐渐衰弱的转折时期。若能在此期间加强摄养、 “再振根基” ,就会给老年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中年时期不注意养生,则会加速衰老的到来。中年养生的关键在于恢复元气。通过保养精神、运动形体、填补精血等方法,使趋于衰弱的元气得以恢复,自可强身延年。体育传统养生理论在清代逐渐衰落。清代前期,体育养生理论承袭明代发展余绪,在民间仍广泛流传,在理论上也有一定建树。这一时期重要的体育养生名著如尤乘寿世青编 、汪昂勿药元铨 、徐文弼寿世真传 、曹庭栋老老恒言 (又称养生随笔 ) 、方开延年九转法 、潘伟如卫生要术等。但总的来说,除了武术内功外,这一时期传统体育养生的创新性明显减弱,主要
42、是对前人的养生成果加以整理和总结。参考文献:1 于文明,舒天音. 中华养生宝典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14-21.2 王光,张秀萍.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001-010.3 郝勤. 体育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56-259.4 郝勤. 试论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的动静观J. 体育文化导刊. 1990.(02):55-57.5 李长福,李慧雁. 孙思邈养生全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02-403.6 李似针. 养性延命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53-64.7 周际明. 养生学新编M. 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43、,2006:35-42.8 詹石窗. 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7-128.9 张清华,罗伟凡. 古人谈养生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10 罗时铭. 孙思邈养生思想初探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3.(03):25-2711 杨朝霞. 修禅养生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207-213.12 陈撄宁. 道教与养生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52-75.13 谭华. 体育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4-75. 14 樊西宁. 生命在于什么对古代养生思想的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 2001.(05)15 乔克勤,关文明. 中国体育思想史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151-154.作者简介: 胡 旭(1969- ) ,男,陕西宝鸡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篮球教学与训练、体育史。联 系: 陕西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716000 电 话: 15592923428 E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