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62389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 201222 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 规划 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十二五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关键时期。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省提高工业竞争力、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根本途径。根据国家工业转型升级

2、“十二五” 规划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我省工业未来五年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行动纲领,是我省工业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与形势分析一、河南省工业“十一五”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 ”期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1.工业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省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工业发

3、展的政策措施,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增加值连跨5000 亿元和 10000 亿元两个台阶,2010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1.195 万亿元,比 2005 年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 16.1%,为同期生产总值增速的 1.3 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2010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6047.8 亿元,为 2005 年的 3.6 倍;实现利润 3166.7 亿元,为 2005 年的 4.9 倍,超过京、津、沪 ,位居全国第四位。2010 年城镇工业投资完成 7546.6 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 54.2%。2.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充分利

4、用金融危机与节能减排形成的“倒逼” 机制,全面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截至 2010 年,轻重工业比达到 3169。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10 年产业增幅均保持在 30%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 10 个百分点以上。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新的产业支撑逐步形成。传统工业进一步提升,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 30 家,其中河南煤化集团 2010 年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双双突破 1400 亿元。国有企业基本实现产权多元化,2010 年规模以上国有工业

5、企业实现利润 3166.68 亿元。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0 年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2577.5 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 81.4%。3.工业空间结构呈现新格局“十一五 ”期间, 区域工业布局明显优化 ,中原城市群率先发展,重点城市之间产业分工、错位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沿主要交通轴线形成的产业发展带快速隆起,郑汴新区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增长极,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及黄淮经济区结合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漯河食品城

6、等一批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富士康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各地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2010 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超过 5000 亿元,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8.3%,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1.2 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 153 万人,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 34.3%和 33.6%。4.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截至“十一五” 末 ,全省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 个、工程技术中心 2 个、企业技术中心 44 个;2010 年获批 5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束了我省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30 家,是“十五” 末的 6.6 倍

7、;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75 家,是“十五”末的 3.13 倍;专利授权量五年累计 4.93 万件,是“ 十五” 期间的 3.4 倍。郑州市、洛阳市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安阳、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组建了河南省风电、轨道交通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矿山装备、超硬材料、多晶硅、盾构、生物疫苗、锂离子电池等多项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5.节能减排工作迈出新步伐“十一五 ”期间,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预计累计下降 38.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

8、13.8%和 17.6%,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超额完成,涉及炼铁、电力、玻璃、印染、制革等 14 个行业,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 978 万千瓦,淘汰水泥产能 5833 万吨以及全部立窑水泥生产线。2010 年我省淘汰落后产能总数和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位。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对 8 大高载能产业执行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2010 年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载能行业推广了 55 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6.“ 两化 ”(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进入新阶段“十一五 ”期间,“两化”融合工作稳步推进 ,企业信息化年度投入增长平均在 23%以上。新

9、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全省先后有 5 家开发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行业“两化” 融合取得初步成效,信息技术在现代装备制造、食品、有色、化工、纺织等 5 大主导产业的应用不断深化。“两化” 融合项目库编录 110 家企业,收录 “两化”融合项目 209 个。中国中小企业河南网为全省三十多万家中小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大型骨干企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先后有 43 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 500 强,双汇集团、中平能化集团、许继集团等一批企业走在了全国前列。表 1 “ 十一五” 工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 标 2005 年 2010 年 年均变化规模以上企业工业

10、增加值增长速度() 233 19 202工业投资增长速度() 539 176 39规模以上企业 R 牔 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79 046 835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 4 24 8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14712 11629 459 工业化学需氧量(万吨) 3426 2956 291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934 49 11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 664 7711 21经过五年的努力,我省工业实现了“十一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总量再上新台阶,主要行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得到确立,工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11、上。二、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形势分析“十二五 ”时期, 国际国内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省工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 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协调科学发展对我省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1.面临的有利因素与主要机遇一是全球经济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大潮,工业生产的技术与组织方式将围绕知识经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两”化融合等进行创新与优化,有利于我省工业发挥后发优势,抢抓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机遇;二是产业转移继续向纵深发展 ,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

12、不仅是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梯度转移趋势也开始显现,有利于我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三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实施,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我省在区位、市场、资源、人力、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我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四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 ,国家支持我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 “三化” 协调发展的路子,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我省在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规划,有利于我省更多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工业转型升级;五是我国陆续推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3、我省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优势明显;六是我省工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食品、化工、装备制造、有色、汽车及零部件等支撑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条件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与平台。2.面临的深层矛盾与重大挑战一是区域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出台,中西部工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周边省份竞相发展、相互赶超的竞争格局趋于强化,对资源、产业、企业、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我省工业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低,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延伸度不够,产业附加值偏低,产业关联度不高

14、,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省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任务更加艰巨。三是能源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强化。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能源、环境和土地等要素瓶颈制约进入凸显期,工业发展的能源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更加突出。四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尚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些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尚需破除,工业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还不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积累比较薄弱。总体上判断,未来五年我省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但是,我省工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与低成本要素投入、过度依赖投资拉动与产能扩张的状况已经难以为继,工业已经进

15、入了以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到“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将是我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第二章 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落实“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践要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按照“特色主导、龙头带动、技改提升、集聚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增效,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

16、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全面优化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基础上,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工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构筑“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中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支撑。二、基本原则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增量升级与存量优化并重。坚持在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结构、投资结构中做大产

17、业规模,严格控制传统产能的简单规模扩张,提高新增项目的层次与质量,引导投资向高附加值环节倾斜,增强新增项目的带动力与辐射力。同时,加快产能整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设备与技术层次,调整与优化产业存量。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培育后发优势并重。继续发挥传统产业比较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同时,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紧密结合,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与人才等高端要素,坚持高起点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形成新的产业支撑,积极培育后发优势。坚持提高加工制造能力与提升服务增值能力并重。提高我省工业的精深加工度,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终端产品,全面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

18、同时,加快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生产型制造” 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不断提升工业服务增值能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并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制约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实现向高端跃升。同时,要积极引进吸收先进国家与地区的技术成果,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坚持产业发展与环保安全并重。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资源节约与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发展由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粗放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模式转变,着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力求产业发展与环

19、境保护、安全生产相统一。三、发展目标根据我省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在保持工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2015 年工业增加值超过 2 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2%左右。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2015 年高成长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65%。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空间布

20、局,加快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的空间开发格局。质量与品牌建设明显强化。继续实施质量立省战略,主要工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消费类产品的安全、卫生、环保等达到或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打造 100 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积极培育一批国际品牌和中国知名品牌。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依托舞阳县、叶县、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 ,完善烧碱产业链、壮大纯碱产业链。同时,加快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工技术改造,实施以颜料和涂料、化学添加剂、化学助剂、感光材料 4 大产业链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提升工程。力争到 2015 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6200

21、亿元。专栏 7 化工产业发展重点煤化工。重点打造煤焦炉煤气甲醇二甲醚,甲醇二甲醚烯烃化工产品,焦化苯制已二腈,甲醇醋酸醋酸纤维等 4 大产业链。加快甲醇、二甲醚混合燃料及高比例甲醇汽油的应用试点工作。重点推进豫北现代煤化工基地、襄城煤焦化创新工业示范园区、中平能化循环经济焦化产业园示范建设。推动实施洛阳、安阳、濮阳、永城、获嘉等年产 20 万吨乙二醇项目,鹤壁、义马两套年产 10 万吨 1,4丁二醇项目及开封年产 6 万吨聚甲醛项目。石油化工。重点打造化工轻油烯烃、烷基苯、甲苯等苯系列产品产业链,重点建设双酚 A、环氧丙烷、己二腈、脂肪族异氰酸酯、乙二醇、烷氧基硅烷、无水氟化铝、重铬酸钠、氰化

22、钠、钛白粉、纳米级无机粉体材料等装置;采用先进技术,生产高性能合成材料及改性专用料,高性能膜材料,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高档涂料、染料和胶黏剂,超净高纯电子化学品,电池用化学品,高性能新型封装材料,高性能基板树脂,新型液晶材料,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高性能催化剂、助剂、溶剂、添加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高性能氟硅新材料等产品。推进洛阳石化新增千万吨炼化项目建设,支持河南煤化集团(洛阳龙宇化工)PTA(对苯二甲酸)和聚酯项目建设,推动中石化洛阳分公司 PX(对二甲苯)项目实施,风神轮胎 500 万套半钢子午胎、好友轮胎 120 万套全钢、500 万套半钢子午胎二期建设。盐化工。重点打造

23、盐烧碱(氢氧化钠)PVC(聚氯乙烯)、氯气盐酸、偏硅酸钠、AC( 偶氮二早酰胺)发泡剂、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等产业链,进一步增加离子膜烧碱产能,加快 PVC 树脂向高端加工和耗氯产品向精深产业发展步伐,推进河南煤化集团永银化工、中平能化集团、开封东大化工等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平顶山盐化工基地建设。实施河南煤化集团濮阳 100 万吨年真空盐、60 万吨年联碱,金山化工集团漯河 60 万吨年纯碱、60 万吨年氯化铵、10 万吨年三聚氰胺,东方希望集团平顶山30 万吨年烧碱、36 万吨年 PVC,中源化学南阳 30 万吨年小苏打等项目。化肥。加快氮肥原料路线改造,推进省内外煤炭企业整合化肥企业,

24、建设百万吨级化肥基地,实现原料煤的本地化、多元化供应。着力推动优质钾肥及各种专用肥、缓控释肥生产,钾、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中低品位磷矿采选及利用,磷石膏综合利用,硫酸生产废热回收等,加快现有中小化肥企业向精细、复合、混配肥料转型。依托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开封晋开化工集团、河南昊华骏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煤化集团等企业,加快氮肥技术改造,打造开封、安阳、新乡、濮阳、驻马店 5 个大型氮肥产业基地。推动实施周口绿源化工有限公司科技肥料项目、三门峡灵宝市金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粉状磷酸一铵项目、新乡豫北化工有限公司高效缓释肥项目、郑州阿波罗肥业有限公司缓控肥项目等。精细化工。重点建设无水氟化铝、

25、钛白粉、纳米级无机粉体材料等装置;重点打造颜料和涂料、化学添加剂、化学助剂、感光材料 4 大产业链。依托河南煤化集团精细化工板块、财鑫集团、河南佰利联、河南多氟多、河南宏业生化、河南庆安高科、漯河兴茂钛业、濮阳蔚林化工等企业,重点发展树脂、合成橡胶原料及添加剂,触媒,洗化品原料,高档涂料,染料等产品,保持颜料、橡胶助剂、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剂等专用化学品的国内先进地位。2.有色金属产业以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为主攻方向,不断延伸加工链条,努力提高中高端精深加工产品比例,鼓励发展有色金属终端加工产品,提高有色金属回收利用比例,着力发展铝、镁、铅锌、钨钼、铜、钛 6 大产业链。支

26、持骨干企业实施煤电铝及加工一体化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铝工业产业链,高起点发展镁合金板带材、高精度铜板、专用铜管、钛板带及换热器等深加工产品。加快建设巩义百万吨铝深加工示范基地、长葛大周百万吨金属铝再生利用示范基地及 10 个铝加工特色园区,推进济源铅锌加工、鹤壁镁加工和洛阳钨钼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 2015 年,全省 10 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 680 万吨,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7800 亿元。专栏 8 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重点铝工业产业链。完善煤电铝铝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精度宽薄板、CTP(在机直接板)印刷板、轨道交通用大型铝板和型材、罐料、电解电容器中高压阳极箔、

27、汽车用铝合金复合材料等铝加工材等。以伊川电力集团、新安电力集团、河南神火集团、河南豫联能源集团和焦作万方铝业为重点,强化骨干电解铝企业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郑州、洛阳、三门峡、焦作、商丘产业基地及永城、登封、新安、伊川、渑池、沁北、豫联等铝加工产业集聚区。铜加工产业链。重点打造电解铜铜带、铜线、铜箔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电解铜铜管、铜板,铜合金铜合金型材、铜合金结构件等产业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用引线框架铜带、高档铜箔、高速列车及铁路电气化专用异型铜导线、电网用铜母线、异型材、变压器带箔、高性能无氧铜杆等铜加工材。镁产业链。重点打造镁矿采选金属镁冶炼高纯镁镁合金、金属镁冶炼镁粉(屑)镁牺牲阳极产业链,

28、巩固镁粉、镁粒和镁牺牲阳极产品优势,扩大镁合金挤压型材和压铸件生产规模,配套发展原镁冶炼和镁合金。支持鹤壁富迈特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镁合金厚板和洛阳铜麒镁业公司变形镁、铝及合金板带材加工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镁合金和镁加工产业基地。铅锌产业。围绕产业链下游产品的需要,积极开发短流程生产铅、锌合金和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广直接还原炼铅等先进生产技术,加强铅锌多品种金属综合回收和废旧蓄电池回收网络建设。支持豫北金铅蓄热液态炼铅环保技术改造、安阳岷山有色金属无焦炼铅等项目建设。推动实施豫光金铅冶炼废渣料多金属综合回收和济源金利冶炼稀贵金属综合回收等项目。钛产业链。重点打造海绵钛钛铸锭钛铸件、

29、钛板带钛加工部件产业链,加快发展换热器、钛板带、钛焊管等高端产品,形成海绵钛钛铸锭钛加工材钛制品完整产业链。重点发展换热器、钛板带、钛焊管等深加工产品。支持双瑞钛业海锦钛等项目建设,带动洛阳钛工业基地建设。钼钨产业链。重点打造钨钼矿采选焙烧精矿氧化钼、钼铁、钼粉等深加工钨钼制品产业链。重点发展超粗、超细及纳米粉末与硬质合金制备、功能梯度涂层硬质合金(含数控刀片及刀具)、无钨或少钨超硬工具材料、微型钻头、盾构刀等精深加工与成套工具、特种钨丝、高性能超薄或超大钨板材、钨基复合材料等特色材料。支持洛阳栾川钼业集团钨钼深加工项目、洛阳钼都钨钼科技钨深加工项目建设。3.钢铁工业坚持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

30、目标,立足技术进步、精深加工,弥补产业短板,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换代,推动组建产业联盟,加快战略合作与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钢铁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骨干钢铁企业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改造,重点发展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扩大专用宽厚板、优质棒线材、汽车大梁用板,容器板、高强度耐腐蚀耐超低温等特宽厚板,精密钢管、耐腐蚀钢管等优质钢系列品种,形成“高、特、专、精、深”为主导的产品结构。推动“一区 (安阳)五点(舞阳、济源、南阳、信阳、郑州)”建设,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力争到 2015 年,省内钢铁市场占有率达到 80%以上,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到 2500 万吨、2700

31、万吨和 3800 万吨,全省规模以上钢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5400 亿元。专栏 9 钢铁工业产业发展重点钢铁冶炼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钢板带材、高性能特种钢、高强度特种钢材、冷轧不锈钢等产品,加快生产高速铁路用钢铁、硅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新能源用钢、高档工模具钢等,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加快建设安阳优质钢板带材基地、济钢以棒线为主导产品的特钢基地、南阳汉冶特钢特宽厚板生产基地、舞阳钢铁专用宽厚板基地、信阳钢铁豫南建筑用钢生产基地、长葛青山金江冷轧不锈钢和不锈钢制品基地。重点支持骨干企业 16 个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产品升级。支持安钢集团完成 120 万吨冷轧薄板(含 20

32、 万吨硅钢)生产线、热轧汽车用板、压力容器板、液压支架板、油气输送管线板、风力发电用板、桥梁板、高级别船板、超薄集装箱板、热轧酸洗生产线等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支持济源钢铁大型铸锻钢件技术改造,发展高性能齿轮钢、紧固件钢、弹簧钢、轴承钢、高强特殊钢棒线材;支持信阳钢铁 200 万吨钢管和河南凤宝特钢年产 50 万吨油井管、高压锅炉管、高压气瓶管和汽车用管等项目建设,支持舞阳钢铁 4200 毫米轧机改造,发展海工钢,水电用钢、模具钢、超低温高强度耐腐蚀特殊船板等重要宽厚板;支持河南青山金汇冷轧不锈钢和不锈钢制品等产品延伸和深加工项目建设,发展冶炼镍铁炼钢连铸热轧外加工冷轧产品制造产业链,形成镍系列

33、L2000、L3000 不锈钢有缝管、制品、不锈钢装饰材料等系列产品;支持沙钢永兴钢铁、信阳钢铁发展 400500Mpa 兆帕高强度螺纹钢筋。4.纺织服装业按照发挥优势、优化结构、龙头带动、培育品牌的总体要求,强化企业提升、节能环保、设计创意、品牌塑造、产业配套关键环节,突出发展服装、面料、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业,改造提升棉纺织和化纤等传统产业,高起点适度发展印染产业,大力承接中高档面料和服装产业转移。重点培育郑州、安阳、商丘、南阳、周口、许昌、开封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支持在以上纺织集中区布局建设高水平印染项目。完善服装配套和物流配送产业体系,重点建设以郑州为中心节点,以 1 小时经济圈

34、为半径的服装配套产业体系。到 2015 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4600 亿元。专栏 10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重点纺织产业。重点打造化学纤维长丝、短丝纺纱坯布印染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天然纤维(棉麻毛丝等)纱线坯布印染、后整理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化学纤维短纤维(针刺、水刺、缝编、热风、熔喷等非织造工艺)非织造布印染服装、家纺、产业用布 3 大产业链。推进实施河南新野纺织高档织物生产线、银龙集团高档棉纱、河南中方实业集团高档精梳纱等项目。支持在郑州、安阳、新乡、南阳、睢阳、扶沟形成 6 个印染行业染整集群,加快周口扶沟印染高档面料、睢阳区针织印染等项目建设。服装产

35、业。重点打造坯布印染布排版裁剪缝制熨烫后整理包装成品,纱线编织染色后整理成品 2 大产业链。重点培育郑州中原纺织服装产业园、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二七区服装园、淇县新纯服装产业园、商丘市睢阳服装园、安阳纺织产业园、滑县产业集聚区、镇平县产业集聚区 8 个服装加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郑州女裤梦舒雅、娅丽达、逸阳等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扩大女装、男装、针织服装、羊毛衫等品种规模,提升“豫派” 服装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化纤产业。重点打造浆粕纺丝人造纤维及化工单体合成纤维(涤纶、锦纶、氨纶等)产业链。重点推进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及其应用、生物质纤维材料产业化及其应用等。三、积极培育先导产业以最有基础、最有

36、条件的领域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导产业。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创新发展工程,研发核心关键技术,大力推进产业化,推动优势产业链条向高端化延伸,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把先导产业培育成河南工业新的支柱产业。力争到 2015 年,先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5000 亿元。1.新能源汽车产业坚持依托基础、联合高端、强化联盟、系统运作,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发展纯电动客车、轿车、低速微型车为方向,以驱动电机、动力电池和电子控制技术为突破口,着力突破整车设计、动力系统控制、强电保护、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超级电容模组、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

37、推动“一大两小 ”(电动客车、电动小轿车、微型电动车 )整车制造产业化。积极打造新乡百亿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形成国内一流的动力电源系统生产中心。加快建设一批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重点推进豫西南电动汽车电机及驱动系统生产基地、郑州电动汽车电机及动力总成生产基地、许继智能充电站系统生产基地等建设步伐。探索形成裸车销售、电池租赁、充电和换电相结合以换电为主等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完善特色示范运营模式,推进“十城千辆” 试点工作 ,使我省成为新能源汽车生产运行的先导区和试验区。力争到 2015 年,全省电动汽车生产能力达到 25 万辆。专栏 1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点整车产业

38、。依托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全力打造控制系统电池组电机汽车产业链,尽快形成整车生产规模。其中,以郑州宇通、河南少林、河南新美景整车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纯电动客车及公交车;以郑州日产、三门峡速达、郑州海马为骨干,重点发展中高档纯电动轿车及商务车;以河南龙瑞、河南奔马、新乡新能、新乡新马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纯电动低速车。积极支持郑州宇通年产 6000 辆混合动力客车、5000 辆纯电动客车项目,河南少林 7500 辆纯电动客车项目,郑州日产 80000 辆纯电动商用车项目,郑州海马 60000 辆纯电动车项目,三门峡速达 10 万辆纯电动轿车项目,河南龙瑞 2 万辆低速纯电动微型车项目,新乡新能年产

39、 5 万辆低速纯电动微型车项目,新乡新马 15000 辆电动观光车及载货车项目等的建设。动力电池产业。发挥河南电池集群优势,依托新乡环宇集团、金龙集团、中航锂电、科隆集团、多氟多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隔膜、正负极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到 2015 年,形成年产动力锂离子电池 25 亿安时生产能力,重点支持河南环宇年产动力锂电池 25 亿安时项目,河南科隆电池及电池组 7 亿安时及各类镍氢、锂电电源材料 15 万吨项目,河南金龙集团 24 亿安时锂电池及隔膜材料 12 亿平方米项目,河南华西新能源年产 7 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项目;中航锂电 12 亿安时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40、、多氟多 5 亿 Ah(安时)项目等,积极打造“电池材料动力电池组电池控制系统充放电试验试运行”完整产业链,形成国内一流的动力电源系统生产中心。电机、电控产业。加快开发整车智能控制系统、CAN( 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系统等电控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全工况、高效率、高功率车用电机,提升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到 2015 年,形成年产电动汽车用电机电控 30 万台套、电动汽车空调 50 万台套、电动转向器 24 万台套、车用 6005000 法拉超级电容器 200 万只。以南阳嘉远、南阳防爆、金润新动力、瑞发水电、通宇新源、三门峡速达为骨干,建设豫西南电动汽车电机及驱动系统生产基地;以中国电子

41、 27 所、中航电动汽车为龙头,建设郑州电动汽车电机及动力总成生产基地,重点支持中航电动汽车 10 万套车辆动力总成等项目建设。充电服务产业。加快开发制造纯电动车智能充电站系统和设备及部件,到 2015 年形成年产 2000 套智能充电站系统、2 万台智能充电设备、10 万台车载充电器生产能力。重点支持许继集团年产 200 套智能充电站系统、2000 台智能充电设备、1 万台车载充电器项目,建设智能充电站系统生产基地。2.生物医药产业坚持园区发展、链式发展、龙头带动、项目支撑的发展思路,加快生物技术药物、发酵原料药、现代中药等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血液制品、发酵原料药、现代中药和诊断

42、试剂等产品。重点推进郑州、新乡 2 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提高焦作、周口、驻马店、南阳省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水平,建成具有全国竞争优势的抗生素原料药、血液制品、新型疫苗、现代中药生产基地。力争到 2015 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2000 亿元,年均增长达到 25%以上。专栏 12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以华兰生物、邦和药业、郑州安图绿科等公司为依托,巩固新型疫苗及血液制品、诊断试剂等药物产品优势,加快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干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化;鼓励华兰生物等企业拓宽血浆来源,扩大血液制品、新型疫苗规模,形成产业竞争优势。重点支持华兰生物血液制品、中原生物产业园

43、等项目建设。发酵原料药产业。大力推进原料药向产业链下游及高端产品领域延伸,重点支持天方药业、焦作健康元等加快开发高端抗生素原料药新品种;支持天方药业、辅仁药业、新乡拓新等企业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重点发展阿奇霉素、辛伐他汀、核苷等系列化产品;大力开展制剂研发,提升制剂产业化水平和技术含量,实现剂型多样化。重点支持天方药业抗生素原料药、健康元硫氰酸红霉素等项目建设。现代中药产业链。着力推进中药种植规范化、加工现代化、产品品牌化,完善中草药种植养殖初加工成药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重点扩大焦作四大怀药、南阳山茱萸、新乡金银花、济源冬凌草等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支持羚锐制药、宛西制药、

44、辅仁药业、福森药业等企业发展治疗常见病、疑难杂症和重大疾病的中药新药,培育优势新品种。重点支持辅仁药业 150 亿片(粒、袋)固体口服制剂生产车间建设项目、羚锐制药年产 5000 万贴芬太尼贴片项目等。3.新能源产业按照创新引领、企业主导、项目支撑、集聚发展的基本思路,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及生物质能产业,着力突破纤维乙醇产业化、多晶硅清洁生产、薄膜太阳能光电转换效能提高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积极打造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特色产业链。支持建设洛阳国家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郑州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南阳国家级生物质能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安阳国家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等 4 个在国内有一定影

45、响力的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 年,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1200 亿元,年均增长 20%以上。专栏 13 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以中硅高科、洛阳尚德、河南保绿能源、四季沐歌(洛阳)、河南中光学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动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和聚光太阳能三路径梯次发展。晶硅电池重点发展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薄膜电池重点发展光伏玻璃等基础材料和光伏电池,聚光太阳能重点实现控制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重点支持中硅高科多晶硅副产物循环利用高技术产业化、四季沐歌(洛阳)太阳能真空管及热水器等项目建设。生物质能源产业链。以天冠集团、中石化(河南)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推动

46、纤维乙醇等生物质液体燃料规模化生产,加强生物质原料开发利用,加快沼气、秸秆、垃圾等生物质发电以及生物质成型燃料发展,重点突破纤维乙醇、生物柴油等产业化发展瓶颈,重点支持天冠集团等企业生物天然气及联产发电等项目建设。风电产业。以龙源电力、豫源发电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兆瓦级及以上风电整机,风电轴承及主轴、叶片、大功率风电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产品。重点支持龙源电力 15 万千瓦机组风电项目、登电集团 10 万千瓦风力发电机项目等。4.新材料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品级提升,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超硬材料、钛合金、镁合金等特色产业链,加快发展高强轻型合金、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积极发

47、展培育先进高分子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态势。加快建设洛阳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培育郑州和长葛 2 个百亿元超硬材料核心区,保持超硬材料总量及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把鹤壁镁产业基地逐步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中国镁谷”。力争到 2015 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2000 亿元,年均增长 18%以上。专栏 14 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超硬材料产业链。以郑州华晶、黄河实业、大地合金等骨干企业为支撑,重点发展高品级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等产品,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家电等行业,积极开发高效、精密及功能性超硬材料制品,加快实施华晶高品级人造金刚石及制品项目、黄河实业 220

48、00 吨压机合成粗颗粒金刚石单晶及大直径聚晶复合片产业化项目、中南钻石年产 32 亿克拉高品级工业钻石项目、河南力量公司超硬材料制品项目等,打造超硬原辅材料超硬材料超硬材料制品超硬材料装备完整产业链,保持我省超硬材料总量及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钛深加工产业链。依托洛阳市万吨海绵钛和钛合金制品生产能力的产业优势,发展钛合金板带材和钛合金管型材,开发钛合金热交换器等高端钛合金材料制品,重点支持中航重工 725 所钛材料研发基地年产5000 吨高精度、短流程钛板带及换热器项目和新安宝瑞钛业 3000 吨钛加工项目等的建设,形成钛合金海绵钛钛板带高尔夫球头医疗支架完整产业链,带动洛阳钛产业基地建设。镁

49、加工产业链。依托鹤壁地恩地、富迈特、万德芙等骨干企业,重点支持鹤壁地恩地公司年产 5 万吨高品质原镁及深加工、富迈特公司年产 12 万吨挤压型材、汇和公司年产 2 万吨高品质原镁及深加工、万德芙公司年产 1 万吨高品质脱硫剂和 5000 吨挤压型材,积极打造高纯镁高品质镁镁粉镁屑高性能镁合金镁牺牲阳极镁合金压铸件挤压型材汽车零部件、镁冶炼废渣环保陶瓷滤球蓄热体产业链,实现鹤壁镁加工在产量及技术等方面的新突破。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加快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以河南科信电缆为依托,支持发展碳纤维电力电缆、新型导体电缆、核电缆;以河南现代包装为龙头,加快发展 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软包装膜、聚氟树脂膜防寒透湿等复合材料,使其形成规模;支持实施商丘千吨级高性能碳纤维、开封 10 万吨年聚甲醛和濮阳三聚氰胺隔音、防火、保温材料及复合改性材料等项目。积极发展新型化工材料,围绕国内急需的新型专用化学品等高端产品,依托中平能化集团等骨干企业,促进结构材料轻质化,重点支持中平能化集团 20 万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