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还包括种系心理发展 ,即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 17、18 岁左右。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 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
2、含内隐的心理特征。2、 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3、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4、 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3、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 、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方法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4、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 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二、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第三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简史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 19 世纪后半期。它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1842-1897)于 1882 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
5、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 。它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被称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无可厚非的,其原因有四:a.从时间上看, 儿童心理是一部较早的关于儿童的心理学著作之一;b.从写作目的来看,普莱尔写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c.从研究方法来看,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起直到 3 岁不仅每天做系统地观察,而且也进行心理实验;d.从影响上来看,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掀起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热潮。 第四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临床法。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的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cr
6、oss-sectional study )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时序设计(sequential designs)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y) 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同一时间内”?横断研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这种设计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这一设计。 其不足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
7、性和转折点。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 (cohort effect ,也称群体效应)的影响,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的特点是,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详尽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纵向研究还有助于探明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联系,对了解发展的原因与机制十分有益。 纵向研究体现出周期长、费用大的不足,故被试的数量往往受到局限。研究
8、期间样本的恒定非常困难,会因死亡、搬迁、厌烦而流失被试,从而有可能影响取样的代表性。纵向研究需要被试反复做一些测验,不可避免地会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 。时序设计 时序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 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第三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是指婴儿躯体的各个部分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一、婴儿的生理发展(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1)脑重与头围出生第一年内脑重增长最快。(2)大脑皮质婴儿大脑在胎儿早期就已经开始发展。胎儿生长到 6-7 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具备:大脑皮层
9、已经分化,皮层表面的沟回开始出现,神经细胞结构简单,神经纤维短而少,大部分还未髓鞘化。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上述婴儿脑形态的发展,为脑机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促进了整个心理发展。(1)脑电图脑电波的测量与分析是揭示大脑机制的一种重要方法,脑电频率是脑发育过程的重要参数,所以脑电变化也常作为婴儿发展的重要指标。出生后 5 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2)皮质中枢婴儿大脑的发展遵循关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即大脑皮层中控制头部及躯干运动的那些部分先行发展,而后与肢体控制有关的皮层部分才开始发展。其中,控制上肢的部分的发展又早于控制下肢的皮层部分。(3)大脑单侧化婴儿脑两半球的功能单侧化在
10、 1 岁左右逐渐形成,这时左脑额下回的言语运动区趋于成熟,为婴儿言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两半球功能单侧化要在婴儿 3-5 岁才能完成。二、 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各种动作的发展都是在为将来各种运动能力的发展打基础,也是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婴儿动作的发展有着严密的细致的内在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来推断婴儿心理的发展。(一)婴儿动作的发生和新生儿动作研究1、婴儿动作的发生婴儿动作的发生可追溯到胎儿期。研究发现,胎儿期胎儿的动作主要有两种:胎动和反射活动。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运动或蠕动。胎儿的反射活动包括巴宾斯基反射、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等。2、新生儿的活动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11、活动多达 73 种,这些无条件反射活动可分为两类: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生存反射包括吮吸反射、吞咽反射、觅食反射、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原始反射包括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走步反射。婴儿动作的发展是在脑和神经中枢、肌肉控制下进行的,所以婴儿动作的发展和婴儿身体的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婴儿身体的发展有先后顺序,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因此,在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中,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是检查一个重要方面。(二)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朱智贤将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为以下三点:1、 由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即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
12、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2、 从身体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的动作发生在头部,其次在躯干,最后是下肢,其顺应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发展。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婴儿首先发展的是躯体大肌肉的动作,如双臂和脚的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陈帼眉在此基础上,又概括出另外两条规律:1、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婴儿最早获得的是头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双腿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2、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四)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婴儿动作的发展对其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绪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坐和爬行给婴儿的生
13、活带来巨大变化。坐的位置与躺着相比,使婴儿观看物体的视角和视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时,婴儿的视角和视线与所注视的物体处于相对平行的位置,而不像仰卧时只能面向屋顶或从侧面位置与外界物体处于斜位方向,对于形成物体的主体像有很大益处。比如,对听觉的作用,当婴儿坐着的时候,双耳对外界物体大体处于对称位置,对正确的知觉音调非常有利。由于头部可以自由转动,声音进入双耳的时间差有助于形成婴儿的方位知觉。另外,坐的重要作用还在于把婴儿的双手更好的解放出来,有利于双手的协调操作和手指的精细动作的发展。爬和行走,一方面扩大了婴儿接触与探索环境的范围,增加了他们的认识事物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
14、方面,婴儿在爬行和走动中去做冒险的事,趋向目的物,在目标行动中的坚持和努力使婴儿的体力和意志力都得到锻炼。第二节 婴儿的认知发展早期的儿童心理学,把新生儿及幼小婴儿看作是小动物,不知不识的,只注重其动作能力,而现代儿童心理学,发现新生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由于婴儿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认知过程,所以在研究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如何研究婴儿的认知特点呢?1.反射行为适当的刺激引出相应的反射行为。2。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习惯化:指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
15、。去习惯化:指当个体对一个刺激产生习惯化后,再加入一个新异刺激,引起个体重新对该刺激注意的现象.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婴儿的某些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与某种刺激物的出现相联系,而与别的刺激无关。4。视觉偏爱范茨的观察小屋。一、婴儿感知觉的发生发展(一)视觉的产生与发展1、视觉的发生婴儿的视觉器官在胎儿时期已基本上发育成熟,所以新生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视觉的过程。2、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视觉刺激在 2 英尺范围内眼睛晶体功能发挥最好。视刺激理想的焦点在距研究 8 英寸处。新生儿能用眼睛追随视觉刺激。婴儿要到两个月时才能
16、自己改变焦点,直到四个月时才能灵活改变晶体的形状。(2)光的察觉成人对 400-700 毫微米的亮光比较敏感。新生儿能觉察眼前的亮光,并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但敏感性比成人低。新生儿能察觉移动的光。吸吮减少(3)视敏度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差异的能力。新生儿约成人 1/101 岁 与成人相当接近(4)颜色视觉新生儿看不到彩色,他们的世界由黑、白、灰组成。婴儿从三个月左右能辨别彩色与非彩色。4-8 个月的婴儿喜欢波长较长、明亮的颜色。(二)听觉的产生与发展1 听觉的产生在胚胎二个月时耳朵就开始发育了,在胚胎 13 星期时,在母亲腹部附近响起铃声就会引起痉挛性胎动,这说明在胎儿期已经产生
17、听觉了。胚胎 5 个月时,耳朵已基本发育完全。2。听敏度的发展研究证实: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已有听觉反应,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音高、音响和持续时间。1 个月婴儿已能鉴别 200Hz 与 1000Hz 纯音之间的差异。3 语言及音乐感知婴儿对人说话的声音的反应敏感。有人发现新生儿对一个妇女的声音要比对铃声做出更多更有力地反应。同时,婴儿很早就能辨别不同人的声音。有人报告,当母亲从一个婴儿看不见的地方呼唤其名字时,10-12 天的新生儿会转向母亲,而其他妇女呼唤他时则毫无反应,婴儿对母亲的声音比较敏感和偏爱。 还有研究表明婴儿偏好轻柔、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曲调。4 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婴儿的听觉和
18、视觉出生后迅速发展,而且婴儿早期即表现出视-听协同活动。当声音刺激和视觉刺激出现在不同方位时,婴儿则倾向于注视声音刺激来源的方向;而且,只要声、像刺激来源方向一致,婴儿注视的时间就更长,这一点证明婴儿已经达到能够区分视、听刺激是否协调一致的水平。(三) 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发生发展1、味觉的发生发展味觉在胚胎 3 个月时开始发育,从 4 个月开始能受到足够的味觉刺激, 15 周时已初步成熟,出生时味觉已发育得相当完好了,并在其防御反射机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生儿已明显“偏爱”甜食,且其对酸、甜、苦和白水的面部表情已有明显不同。2、嗅觉的发生发展嗅器官早在胚胎 30 天即在头部发生,称作鼻基板
19、。7 周时嗅上皮即已固定在鼻腔上部,6 个月胎儿鼻孔拓通,嗅觉结构在 7-8 个月形成,所以新生儿已能对各种气味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喜爱好闻的气味,并伴有全身运动。3触觉的发生发展胎儿在第 49 天时就已经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2 个月时能对细而尖的刺激产生反应活动。新生儿有一定的口腔触觉辨别能力。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在刚出生时便可表现出来。4 个月以后的婴儿则有成熟的够物行为。(四)知觉的发生发展1、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具有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并成为婴儿早期空间定向的主导形式。2.客体知觉与恒常性研究大小恒常性:3 个月前不具备
20、;5-7 个月,近似的大小恒常性10 个月后,具备(Day, 1987)颜色恒常性(4 个月)形状恒常性(3 个月)目前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婴儿在 3 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在 8、9 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而且事实上可能比这还要早。3.深度知觉深度知觉在个体出生 6 个月后迅速发展起来,一般认为这是由神经系统的成熟决定的,但也可能与爬行经验有关。二、注意的发生发展(一)注意的发生注意从其发生来看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这种定向反射是先天的,无条件的,因此婴儿一出生就具备注意能力。这种注意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二)注意的发展1-3 岁婴儿注意的发展特征:1 岁以后,婴儿开始逐步掌
21、握语言,表象开始发生,客体永存性概念日臻完善,记忆与模仿能力迅速发展,这一系列认知方面的突飞猛进使婴儿的注意力继续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四、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记忆是婴儿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是经验积累或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记忆是婴儿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一)记忆的发生发展1、记忆的发生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在妊娠末期 (胎教研究)2、记忆的发展(1)新生儿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最初的习惯化和条件反射。(2)13 个月是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 23 个月婴儿能建立操作条件反射。3 个月婴儿的记忆能保持 4 周之久。(3)36 个月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了很大发展。
22、(4)6-12 个月婴儿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地延长长时记忆能力进一步增强,表现为:长时记忆时间增长认生现象说明其记忆能力的扩展搜寻物体能力增强(皮亚杰指出这一能力中包含著明显的记忆成分)出现大量模仿动作(不延迟模仿但不可否认其中包含有记忆因素) (5)1 岁以后:婴儿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为他们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如符号表征能力的产生,再现和模仿能力的迅速发展,延迟模仿能力的产生等。其中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而延迟模仿的产生则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回忆能力的初步成熟。 23 岁婴儿再现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其表现为,能帮成人找到东西,喜欢做藏东西的游戏。五、思维的发生发展(一)
23、思维的发生皮亚杰认为,5 个月以前的婴儿不存在问题解决行为,而近来的研究则发现,3 个月的婴儿就已具备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帕波塞克和伯恩斯坦,训练了 3 个月的婴儿学会向左转两次头再向右转两次头以便获得牛奶。实验过程中,婴儿为了获得牛奶而采用了搜索策略,即如果向左转头没得到牛奶便马上转向右边, 这正是一种问题解决行为。 (二)思维的发展1、 0-9、10 个月目的性是问题解决行为的基本要素。皮亚杰认为在婴儿 0-5 个月不存在问题解决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婴儿的行为还不具备明确的目的性,不能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婴儿 5-9、10 个月时,开始协调各个独立的感知 -运动图式
24、并以此作为达到某种愿望的手段。 2、910、12 个月这一阶段婴儿产生了为达到某一特定结果而选择方法的行为。例如,婴儿能寻找不在眼前的物体,可以排除眼前的障碍,或采取某种工具(绳子、棍子等)来够取远处的物体,这时解决问题的策略很简单,主要是采用搜索法。3、 1224 个月1218 的婴儿解决问题的策略仍比较简单,只是根据有关启发性信息进行选择性搜索,还不能事先进行计划或设计好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因为他们缺乏心理表征能力,这使得他们只能进行尝试并根据外显的(实际结果)动作来判断这种方法的有效性。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
25、重要作用。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一)语言与言语基本过程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具有社会性和生成性等其它符号系统所没有的特性。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言语过程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三方面。其中,言语知觉是指通过对言语的感知以获得信息的过程,是言语活动的首要环节,也是婴儿最早获得的一种言语能力。(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强化说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无论是操作性还是经典性) 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认为:(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2)语
26、法是生成的。(3) 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3.模仿说阿尔波特认为,婴儿语文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文的简单翻版。怀特赫斯特提出了“选择性模仿” 的新概念。4.认知学说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二、前言语的发展前言语阶段是指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一般是从婴儿出生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0-12 个月)划为前言语阶段。(一)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婴儿在最初的几周内就已经听完了人类语言所拥有的绝大部分的语音差别。婴儿在生后一周内就已能区分出人的语声和其它声音,这种区分而且还是类别性的。34 个月的婴儿已能
27、对辅音进行范畴性知觉,区别出清浊辅音的不同。1012 个月时,婴儿区分、辨别各种语音的能力已基本成熟,能够辨别出各自母语中的各种音素,并认识到它所代表的意义。婴儿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的 5 个阶段:1.妊娠中、后期(58 个月)2.新生儿期(01 个月)3.发音游戏期(23、4 个月)4.语音修正期(58、9 个月)5.学话萌芽期(912 个月)(二)语音的前言语发展我国吴天敏和许政援的研究,将语音的前言语期的发展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0-3 个月):简单发音阶段第二阶段(4-8 个月)连续音节阶段第三阶段(9-12 月)学话萌芽阶段三、言语的发生综合多种研究材料,我们认为,由于个体间有
28、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 10-14 个月之间。(一)第一批词的产生及其生态学分析婴儿最早可以在 9 个月时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最晚则有可能在第 16 个月时才能说出。在对这第一批词产生的环境和情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9-10 个月婴儿说出的词语具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即它们只能用来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景下发生(或出现)的某一特定事物,还不具备概括性意义,只具有原始的指代性和对应式的象征性,就好像是某一特定场合下特定事物的伴随物一样。(二)词语的获得与运用婴儿词语的获得与运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体现:1.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2.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获得
29、初步的概括意义。3.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动能的词语。词语的去场合限制性是婴儿真正掌握词语、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其外在表现为,原本只用于特定场合、特定事物的词语,现在迁移、运用到与此事物有关的不同场合。四、言语的发展从 1 岁左右起,儿童进入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在短短二三年时间,儿童就能初步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言。婴儿言语的发展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单词句,双词句和完整句。(一)单词句(11.5 岁)单词阶段儿童言语的特点:1、单个字或单音重复:此阶段儿童最易掌握的是他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只有一个字的词。例 鸡、猫、狗。对那些包括两个不同发音的词,如汽车他们都自行进行简化,简化
30、为“汽”或“ 车”,对于单音重复的词也较易掌握。例妈妈、爸爸、狗狗、宝宝。2、一词多义: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词的理解不准确,说出的词往往代表多种意义,如儿童最先接触到球,而后对类似的东西,如苹果、土豆甚至扁圆形的铃都叫球。ma ma 可能表示各种请求。3、以音代物:对于能发出声音的某些物品,婴儿往往用物品的声音来代替该物。如小铃铛。4、以词代句: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如妈妈一词 ,可以代表多种意思,包括妈妈抱、妈妈来、找妈妈等,听者需借助情境才能理解。(二)双词句(1.52 岁)1 .5 岁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提高,说出的词大量增加。双词句阶段儿童言
31、语的特点:1、已具备了句法的基本成分。例如,主、谓、宾俱全,但使用中常被省略。2、有两种组成形式:一种是“主词句”,另一种是“ 电报句 ”。 3、双词句的生成规则有两种:中轴开放性规则和范畴对应式规则。(三)简单句及语法掌握(23 岁)婴儿到两岁左右终于把那些句法上不完整,不连贯的句子扩展成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完整句子。而且学会使用一些介词、冠词、助动词、感叹词,他们会说“这是明明的”“ 猫猫爬在床上睡觉”“咳,小汽车坏了”。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一、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一)传统的四重类型说(二)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三)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托马斯一切斯等人在对婴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
32、基础上,提出了气质的九个维度(即气质的九个方面的内容) ,并据此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1)容易型(2)困难型(3)迟缓型二、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婴儿气质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可变的。二、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对婴儿来说,各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类型本无所谓好坏,但由于它影响到婴儿的人个性形成,亲子关系,早期社会交往以及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对婴儿早期教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第五节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一、最初的情绪反应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例如,新生儿或哭、或静、或四肢蹬动。随着婴儿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婴儿初生就有笑的反
33、应。但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约 5 周始,婴儿能区分人和其它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应,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但是,从第 5 周约 3.5 个月时,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 从 3.5 个月尤从4 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能够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人的脸,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微笑不同,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三、婴儿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
34、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 个月)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 个月)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 个月3 岁 )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
35、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2.回避型依恋3.反抗型依恋四、早期的同伴交往婴儿在头 3 年里,虽然主要与其父母交往,但事实上也已开始了同伴间的相互交往,并在其交往中显现出各个婴儿在社交方式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差异。同时,随着婴儿活动、认知能力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其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数量越来越多,同伴交往在其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并对婴儿个性、社会性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以下三个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以客体为中心” 阶段;第二阶段“简单交往
36、” 时期 ;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 时期 ;第一阶段“以客体为中心” 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婴儿本身;第二阶段“简单交往” 时期,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 时期,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第四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 幼儿生理的发育和动作的发展一、幼儿身体的生长身体的生长速度在儿童早期减慢,平均每年身高增加 5 到 8 厘米,体重每年增加 2.3 公斤。男孩仍然比女孩高大。内脏器官在发育,脊柱在
37、增长。原来又胖又重、有点罗圈腿、大肚子的学步儿到 5 岁时变得具有流线型、扁平肚、腿修长,身体比例有点像大人了。二、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二)皮质抑制与兴奋过程的加强三、幼儿动作的发展个体在幼儿期动作的发展仍遵循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在这一时期,许多新的动作技能产生了,其中每一种技能都是在婴儿期简单的运动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把以前获得的技能整合进更为复杂的动力性活动系统。(一)大肌肉动作的发展随着儿童的身体变得更具有流线型并变得更高更重,他们的重心开始向下转向躯干的发育,平衡能力大大增强,这为需要运用身体大肌肉新的动作技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前儿童的步伐开始流畅而富于节
38、律性(起初是跑,后来是双脚跳、单脚跳、快跑。 )当儿童脚下更稳时,他们的手臂和发育不全的身体能够试着使用新的技能扔球和接球,骑三轮车,玩单杠等。上肢和下肢的运动技能开始结合为更精细的活动。5 到 6 岁的儿童能踏三轮车,能在投、接、跳等活动中灵活地移动全身。在学前期末,儿童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耐力掌握各种技能。(二)精细动作的发展精细动作是指协调胳膊、手和手指等的更小的肌肉的能力。如大肌肉动作的发展,精细动作技能在儿童早期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两岁儿童的手指很粗笨,手指的末梢神经还没有完全髓鞘化。到四岁时,这种髓鞘化基本完成,这样四岁的儿童能够很容易的拿着蜡笔或钢笔在墙上涂写。他们能够运用小剪刀、
39、堆摆积木、用刷子画画等。五岁儿童能够系口子、拉拉链,在吃饭的时候能够用筷子或叉子、汤匙和刀子。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 一、什么是游戏?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二自 19 世纪下半叶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国外有许多的心理学家研究儿童游戏,由于各研究者指导思想及方法论的不同所采用的心理学理论不同,以及研究的角度及实验的对象不同,同时也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及心理学发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 1、精力过剩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机体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
40、的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的形式。2、娱乐-放松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 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3、种族复演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 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重演祖先不同形式的本能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个体在出生以前即胎儿期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 4 岁前的婴幼儿期复演了动物到人的进化阶段;48 岁的儿童期复演了人
41、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农耕时代;1225 岁的青少年期则是复演了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霍尔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他重视肌肉运动。在他看来,肌肉是意志、品性,甚至思想的器官,肌肉的发达最能促进脑髓的发展。因此,他反对把儿童关在屋内静坐或死读书,主张遵循个体发展的特点,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对于儿童多少带有一些野蛮性的本能,应在一定范围内让其自由表现,设法给予满足。使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狩猎、争斗和嬉戏,使其通过本能的发泄达到“净化” 。 4、生活预备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 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
42、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游戏即是准备生活阶段一种练习本能的手段。(二)当代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1)发泄论(补偿说)主要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动物本能的欲望可以直接表现,人的欲望却常因受压抑而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
43、得到补偿。(2)掌握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 H. Erikson) 。主要观点: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他还把游戏与人格的发展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2、认知动力说其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J. Piaget) 。 主要观点是:试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三、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一)游戏的分类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阶段进行的分类 美国心
44、理学家帕腾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的分类1、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1)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3)活动性游戏(1)创造性游戏幼儿通过积极的构思,自己确定游戏的内容,发展游戏的情节,运用游戏材料,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其中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生活;建筑性游戏是利用积木、积塑、沙、石等材料建造各种建筑物,从而发展幼儿的设计、创造才能,培养有关的技能技巧;表演游戏则让幼儿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2)教学游戏它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利用这类游戏,可以有计划地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提高儿童的观察、记忆、
45、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 (3)活动性游戏它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通过这类游戏可使儿童掌握基本的身体动作,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使动作更加正确、灵活。还能培养勇敢、坚毅、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2、皮亚杰的分类 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1)练习游戏阶段(0-2 岁)(2)象征性游戏阶段(2-7 岁)(3)规则游戏阶段(7-11、 12 岁)(1)练习游戏阶段(0-2 岁练习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感觉运动游戏。是游戏的最初形式。这时的孩子,由于尚未真正掌握语言,其认识活动主要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所以游戏中几乎不存在有任何象征性,也没有任何特殊的游戏方法。
46、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而所谓游戏是指孩子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它既可以是徒手游戏,也可以是操作物体的游戏。游戏的形式以抓、摸、拿等动作为主,对孩子来说这是感知、动作训练。反复地摇哗啷棒,不断地抓、丢玩具,绕着房间四周跑,是这种游戏的典型表现。(2) 象征性游戏阶段(2-7 岁)这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常见的。幼儿游戏在这个阶段达到高峰。学前儿童在象征性游戏中可以脱离当前对事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做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会用语言符号等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也是儿童能够在虚拟的情境中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它
47、具有了解儿童内心状态的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3) 规则游戏阶段(7-11、 12 岁)这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下棋、打牌、拔河等。规则游戏是以规则为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规则游戏的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的象征性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此时的孩子,语言及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发展,开始逐步解除“自我中心性”,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利用别人的观点去校正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游戏中大家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便成为可能。儿童在规则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为儿童日后的生活打下遵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个体对规则游戏的兴趣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淡化或
48、消失,而是伴随人的一生。3、帕腾的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3)独自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第一节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概况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一)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1、身体外形的变化小学时期儿童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从青春期以后,生长的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小学儿童头部生长速度减慢,四肢的增长速度依旧;2、大脑机能的发育主要表现下述三方面: 第一,神经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第二,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和巩固 。第三,小学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和与成人交际中
49、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儿童注意品质或特性的发展1.注意广度的发展: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范围很窄。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为 56 个客体。注意的广度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2.注意稳定性的发展:意力集中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增:23 岁婴儿能集中注意 10分钟左右,57 岁 15 分钟左右,710 岁 20 分钟左右,1012 岁 25 分钟左右,13 岁以上 30 分钟影响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多种多样:是概念的难易程度;二是活动形式的丰富程度;三是学习内容的新颖程度。 3、注意分配与转移的发展 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和知识技能的发展,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逐渐提高。中高年级小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几个对象上。但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比较缓慢。注意的转移:幼儿的注意转移能力差,年龄越小,注意转移越慢。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还不强,他们还不善于把注意从一种学习活动转移到另一种学习活动上。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取决于对先后两种注意对象的兴趣。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与教学第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