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中的金融需求变化与金融服务能力适应程度的调查.一.刘希忠周忠诚蒋晓萌黄丽新海平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更多地掌握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需求变化,以便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近期,我们对哈市辖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中的金融需求变化和金融服务能力的适应程度以及在资金融通和资金循环中所遇到的体制,政策,管理方面的问题做了一次调查,情况如下:一,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中的金融需求变化情况(一)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 ,以内涵调整为主,向三元结构上调.哈尔滨各县(市) 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种
2、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谷物播种面积由 1995 年的 110.6 万公顷减少到 2002年的 108.2 万公顷;高效益及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面积近一步扩大,截止 2002 年末亚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 9265 万公顷.(二)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上,坚持以发展畜牧业生产为重点,使畜牧业由副业变为主业,实现粮食与畜牧业的主辅换位.全市奶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尤其在奶源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有了很大发展.大牲畜总头数由 1995 年的 123.4 万头发展到 2002 年的 147.5 万头;奶类产量由 1995 年的 32.4 万吨增加到 2002 年的 62-3 万吨;
3、生猪,肉蛋鸡,大鹅及特色养殖业也有了较快发展 .同时注重抓好水产业,林业的综合发展.粮食购销企业也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等一系列改革,这些调整和改革,反映在金融需求上的变化是:l,资金需求量大增,农户贷款额度增加.因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作物,不同于以往粗放式的简单再生产,初期投资大,成本高,对信贷资金需求量大,单户贷款额度也随之增加.2,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服务对象转化.与以往单纯发展种植业不同,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种,养,加,产,供,销等个业齐发展,使金融服务对象的范围扩大,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为快捷,周到的服务.二,粮食主产区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能力状况哈尔滨市各县(市) 金融机
4、构在以上变化过程中,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不断地加大农业贷款的投放量,农业贷款呈逐年递增态势,1999 年增加 6.8 亿元,2000 年增加 6.9 亿元,2001 年增加 8-3 亿元,2002 年增加 12.5 亿元,2003 年 8 月末增加 l6.5 亿元 .农业发展银行在保证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情况下,保证了收购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进而支持了全市经济的增长.目前,在我市的粮食主产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及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大幅削减农村基层
5、业务,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粮食主产区农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截止到 2003 年 8 月末,我市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 858 个,近5 年撤销 3l1 个,其中:农业银行从农村市场逐渐退出,近 5 年来撤销 136 家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由于撤乡并镇,近 5 年来撤销 47 家分支机构.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力度加大,强化内娈化部管理,不断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建立了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贷款权限上收,县级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需逐笔,逐级上报,基本没有贷款发放权,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即使发放贷款,也基本上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电网改造,交通,
6、通信等方面需要.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资金投放也呈逐步下降趋势,哈尔滨市辖内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占全部农业贷款的比重由 1999 年的 22%下降为 2002 年的不足 l%,农村信用社的比重则由 1999 年的 78%上升为 2002 年的 99%.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供应虽然条件优惠,但在用途上严格控制,专项用于农副产品收购.而且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粮食流通领域政策性经营空间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收购贷款业务量将出现大幅下降.因此,当前在粮食主产区真正与农民打交道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虽然农村信用社直接覆盖广大农村,网点众多,且农业贷款的 70%以上是农户贷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与农业
7、银行分家时,接受了大量呆帐等不良金融资产,负担沉重,资金薄弱,因此,为农户提供的贷款非常有限.仅靠农村信用社系统的信贷实力,根本无力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需求问题.从以上情况看,虽然近年来我市农业贷款在不断增加,但仍然满足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主辅换位资金需求,大部分贷款仍然停留在帮助农民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生产上,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按现行的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入状况,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瓶颈问题很难解决.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粮食主产区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l,农村资金抽离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1)金融体制改革带
8、来的负面效应.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金融系统也出现了结构性调整:一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组织体系上由农村向城市收缩,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商业银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制约了基层行为农业服务的能力.除中国农业银行外,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大都将资金转到城市,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资金投放也呈逐步减少趋势.近年来,各县(市)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机构网点大幅减少,留下来的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这些结构性变化虽然是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所不可缺少的,但却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信贷盲区和信贷机构的缺位,从而导致在乡镇和县的从事农业的中小企业,农民难以
9、得到信贷支持.(2)邮政储蓄分流农村大部分的支农资金.各县(市) 乡,镇所设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近年来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较高,且无任何风险,是邮政储蓄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邮政储蓄机构狠抓存款,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将资金存入邮政储蓄,储蓄规模迅速增加,而邮政储蓄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只吸收存款,不发放2003 年 ItlO 期 o贷款,导致邮政储蓄分流了大部分农村资金,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资金投入,截止到 2002 年末我市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101.32 亿元,比 1999 年末增加 40 亿元.而农村信用社存款仅增加 15.9,邮政储蓄其净增额已超过农村信用社 2.5 倍,
10、余额是农村信用社的 1.6 倍.2,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严重影响为“三农“ 服务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是直接覆盖广大农村,网点众多的金融机构,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体制弊端和历史包袱不断暴露和积累,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沉重,管理体制不顺,存款资金来源少,资产质量差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的投放.主要表现在:一是内控制度不健全 ,不完善.相当数量的县(市)联社和基层信用社不重视内控制度建设,有的制度已经过时,有的不切实际,有的针对性不强,在信贷,财务,会计等重要岗位和工作环节甚至存在制度“真空“. 二是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信贷支农
11、的力度.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数量较少,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外勤人员(含主任)一般仅有 3-5 人,不少地方只有 1 名信贷员,要面对数千户农民.难以适应面广量大的高质量信贷服务需求.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不畅,电子化建设发展缓慢,金融服务手段较为落后.信用卡业务,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受到一定限制.基本账户难以稳定.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的时效,质量和水平.三是农村信用社没有经营外币的许可,导致部分各县(市)少数民族乡,镇的居民将外币存入到其他金融机构,减少了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来源.四是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高,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亏损严重.截止到 2003 年 8 月末,
12、我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达 44.1%,累计亏损额 l2.3 亿元, 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资本金严重不足,经营已经陷入严重困境.3,现有的金融体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业务领域,管理机制急需完善.在粮食生产和收购过程中,资金的融通,循环主要是通过城乡金融机构进行,而目前的金融机构还停留在过去单一的职能,经营领域和管理机制上.很难适应农业生产的金融需求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政策性,非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不能够充分发挥保护,扶持,导向等金融调控和金融服务的作用,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领域单一,其中,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3、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空问越来越窄,难以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支农的作用.在现有的农业补贴和粮食购销体制下,农业发展银行对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国有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将会传染成农业发展银行的生存困境,导致农业发展银行的大量粮食收购资金被套牢在国有粮食企业上;使其不良贷款居高不下 ,截止今年 8 月末,全辖不良贷款高达 104 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9.29%.二是农村金融体系薄弱,资金供应不足,不能很好的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县级金融机构基本没有贷款发放权,除农业银行外,其他
14、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而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资金投放也呈逐步减少趋势.从农业贷款投入看来看,哈尔滨市辖内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占全部农业贷款的比重由 1999 年的 22%下降为2002 年的不足 l%,农村信用社的比重则由 1999 年的 78%上升为 2002 年的 99%.可见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直接覆盖广大农村,网点众多,但仅靠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实力,只能保证农民最基本的信贷需求一种上地,根本无力解决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信贷资金投入.因此农村金融体系薄弱,资金供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4,农户贷款利率过高,加重农民的
15、负担.国家从打击农村高0 查箜利贷的角度考虑,确定对农户的贷款按基准利率上浮 40%的幅度,超出了各家商业银行对个体工商户和私人贷款的上二浮幅度.使本来应该享受优惠贷款利率支持的“三农“ 贷款,却承受了最高的利率,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影响了农民贷款的积极性.5,农业贷款时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一致.现代农业资金回收期限长,如盖温室,扣大棚,养奶牛等等,而农贷资金的贷款期限大多定为一年以下,致使贷款难以按期归还,形成银行贷款的占用形态与事实不符,如强行收回贷款,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否则,按规定加罚利息,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奈或借钱或抬款或接受加罚利息.(二)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有粮
16、食购销企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机制和性质急需变革.敞开收购使企业产生了靠政策,吃补贴等不符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思想;由于政企不分,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自主性,粮食购销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有“政策性企业“ 的成份 .2,国有粮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受到严重动摇.在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购销体制下,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三难一大“ 问题 :一是顺价销售难,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下滑,但因粮食储藏时间过长,粮食企业正常仓容不足,库存粮食的平均储存成本逐年提高,且我市粮食烘干,晾晒费用高,粮食保管成本高.粮食出售运费高,运输成本高,形成顺价销售难;二是库存积压大,由于顺价销售难,国有粮食企业
17、的粮食库存积压越来越重,陈化粮占粮食库存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截止 2003 年 8 月末,我市库存积压的水稻已经高达 33 亿公斤,占库存总量的 59.4%,较上年同期增加 5.2 个百分点,形成了新粮变成陈粮,陈粮变成陈化粮,除了近两年的陈化粮拍卖,目前全辖尚有陈化粮 6.9 亿公斤,站全部粮食库存的 l2.9%:三是粮食收储难,现行政策要求在主产区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但由于粮食市场价低于保护价.主产区面向千家万户的粮食收购任务,基本上由国有粮食企业单独消化.加之收购时间比较集中,国有粮食企业正常库容不足,其粮食收储压力和难度较大;四是生存发展难,除了以上原因,导致国有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
18、困难外,还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即地方财政配套的粮食风险基金不能按时足额到位;负债经营严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滞后,导致其经营机制不活.以上四点使得粮食企业近五年来连年亏损.3,粮食超储补贴不到位,企业受损.一是粮食超储补贴标准逐年降低,由 1999 年每吨每年补贴 60 元降到 2003 年的 40元;二是财政欠补贴,以呼兰为例:1999 年至 2003 年财政累计欠补贴款 2l14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欠补贴款 851 万元 ,地方财政欠补 1263 万元.4,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偏弱,收入稳定性差,支农贷款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仍然
19、“靠天吃饭“, 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使农民的收入来源失去保障.另外,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加之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盲目生产,进而导致供求失衡,价格下跌,农民损失惨重.特别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尚在逐步形成过程中,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集约,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农民个体抗风险能力较差,收入稳定性不高,农村信用社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5,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为解决我国粮食供过于求的的矛盾,我国提倡退耕还草还林,调减粮食种植面积,优化结构结构,促使粮食价格出现上涨势头,提高农民收入.但从我省发展来看,耕地面积基本未发生明显变化.五年全省耕地面积分别为 919.4,92
20、6.2,923.9,941.2,940.0 万公顷.尽管退耕还林,还湿,还草力度有所加强,但主要退还的是不适宜作物生长而急需改造生态的耕地,并没有大面积的的进行调整.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粮食主产区结构调整的力度.全面繁荣粮食主产区的农村经济.一(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调整将贯穿农村经济发展的始终,农产品市场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就要不断进行.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要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保证.来实施结构调整.要把重点放到
21、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和搞活市场流通上.继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根据不断变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大力开发和推广绿色食品,特色产品,使之形成经济优势.因此,要不断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完善,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通过各种营销方式把名牌农产品推向市场.同时还要加强对农产品结构调整的宏观控制,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防止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二)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程度.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结构就是要因势利导推动农业充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逐步使其运用到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农
22、林牧副渔等各业的物质生产与管理方式,都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上.加大粮食主产区成套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要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调整农业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的方向与重点,从提高产量,增加供给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来.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的转化力度的支持,确保粮食主产区及时推广农业新科技,抓好种子优化工程,技术更新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创新品牌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等资金需求.总之,要推进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把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整合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加入 WTO 以后,农业将面临一个更加广阔,竞争更加剧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的
23、发展更为重要,依靠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科技兴农方针,促进农村经济与科技的结合,要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通过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三)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经济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处于农业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制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同时,它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科学技术
24、上可以充分发挥其辐射,释放和转化功能,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有利于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高效发展机制.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荣的关系,这也是农业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金融部门要坚持择优扶强的原则,对有地方特色,有市场前景,牵动力大,辐射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使其真正发挥产业链条中的龙头作用.(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广泛开辟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收入是大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仅靠农业收入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困难的.加快发展粮食主产区农村非农产业对于拉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尤其要加快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乡镇企业的就业弹性,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结构优化;深化改革,促进体制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加大投入 ,促进科技创新,提高乡镇企业市场的综合开发能力.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弱势产业,其抗风险能力低,国家应选择适度的倾斜政策,各级财政应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有效地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进一步精简机构和裁减冗员,实施农村“税费“ 改革,变各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