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25653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20o4N0.2国-1-与自然资源研究TERRr】 0RYNATURALRESOURCESSTUDY?23?文章编号:1003-7853(2004)02-0023-02 中图分类号:$277.4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刨新方向项目(KZCX2-SW-415):领域前沿项目(02200220020223)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文献标识码:A彭佩钦 t,蔡长安 2,赵青春 s(1.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5;2.湖南省沅江市农业环境工作站;3.湖南省岳阳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摘要:分析了洞庭湖的兴衰,演变与湖垸农业的关系

2、 ;认为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是长期泥沙淤积与大规模国垦的必然结果:泥沙进入洞庭湖淤积,是形成湖垸农业的基础;国湖垦殖是泥沙淤积的结果 ,大熹览族国垦加速了洞庭湖的萎缩;湖盆的急剧萎缩,减少了湖泊的调蓄能力,是洪涝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湖垸农业就是一部先淤后垦 ,先垦后国,国湖垦殖,湖垸转换的历史;在分析洪涝灾害规律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退田还湖区几种替代农业发展模式.关键词:洞庭湖区;湖垸农业;洪涝灾害;退田还湖;替代农业HuyuanagriculturalanditssubstitutivepatternsinDongtlngLakeareasofreturnedfieldtolake匠 GPei

3、-qinetal(ChangshaInstituteofAcuhuralModernizatio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Changsha410125,cl 血Abstract:Huyuan(protectiveembankmentsinlakesidea 邮)i8thebasicunitforwetlandagricultureofDongtinglakeregion.HuymmAgriculturalwerE:causedfirstlybythesedimentdepositionandseconybycofferdamreclamation,andflooda

4、ndwaterloggeddisasteroccurredfiequenfly.ThispaperintroducesthestatusandthehistorythecofferdamreclamationinDongtingLake.ThereasonandfrequencyofthefloodandwaterloggedarediscussedinDongtingLake.Th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evolutionofDongtingLakeanditsagriculturaldevelopmentwerecarriedout.Nowinthesomea

5、reashavebeenreturnedfiddtolake80astoreachthegoalofprotectingwetlandecologicalsystemandrefugingflood.AuthomsuggestthemaincountermeasuresinDongtingLakeareasofreturnedfieldtolake:adjustingtheproductiondistributionsofacllltureandadoptingtheplantsystemofdisaster-avoidance;constructingsubstitutiveagricult

6、uralpatternsSOastoconstructingUghefficiencyagro-ecosystemwhichisunlsonousbetweenhumanbeiIlgsandnature.Keywords:DongtingI.ake;protectiveembankmentsinlakeside;thefloodandwaterloggeddisaster,returnfieldtolake;substitutivepatterns洞庭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北以荆江为界,西,南两面接湘,资,沅,澧 4 水尾闾,总面积 18780km2,现存天然湖泊面积 2691k.洞

7、庭湖区湖北部分面积 3580kmz,包括荆州市的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湖南部分面积 15200kln2,包括益阳,岳阻,常德和长沙 4 市所辖 19 个县市和 15 个国营农场.湖区是长江中游的主要农业区,是全国九大商品粮和十大淡水鱼养殖基地之一,素有“鱼米之乡“的誉称.洞庭湖区湖南部分每年为国家提供 25 亿 kg 以上的商品粮,15 亿 kg 商品棉,2.5 亿 kg 商品油和 1500 万头商品猪.该区位于长江产业带主轴线和京广,浙赣,枝柳铁路重点开发的二级轴线所包围的核心部位,是我国“东靠西移“ 总体发展战略的支点及连接东南西北的重要枢纽.1 湖垸农业的形成与洞庭湖的演变洞庭湖区历代

8、围湖成垸,形成了以垸落为主的基本农田区.湖垸农业自形成起,即与洪涝灾害相伴,湖垸转换经常发生.魏晋南北朝时,洞庭湖区湖垸农业已经初具规模.当时有 3个比较大的湖:洞庭湖,青草湖,赤沙湖,湖泊总面积 6000km2左右1 】.据竺可帧研究,唐宋时期的气候比魏晋南北朝时要温暖湿润得多,水量更丰富,但是湖泊面积湖泊总面积只有 3300km2左右“习,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小得多,可见人类围垦的作用之大 .元明时期,洞庭湖面积有所扩大.明代,湖垸互换经常发生,估计湖泊面积为 5600kz 左右 1.清道光年间,围垦达到顶峰 ,“向日受水之区,十去其七八矣“.湖面的急剧缩小,阻碍了湖水宣泄的去路,降低了调蓄洪

9、水的能力,增加了湖泊的淤积速度,抬高了洪水位;加上荆江大堤逐年加高培厚,己形成“土积如山,水激亦如山“的局面 .湖垸转换经常发生 ,江湖关系险象环生.终于,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相继溃口,形成了 4 口南流局面,新的江湖关系形成,分流入湖的水量沙量大增.在 19 世纪的最后 30年中,一方面由于水量的增加,使得洞庭湖水面扩大,另一方面,泥沙的增多使得湖盆淤浅.,在短期内表现为在抬高水位的同时而使水域扩大.这是洞庭湖的最后一次“回春,洞庭湖湖泊面积 5400km2 左右.从此走向加速萎缩的阶段1-3.进入 20 世纪以来,4 口在将大量洪水宣泄于洞庭湖中而导致湖面扩大的同时,也将大量的泥沙倾泻

10、入湖,导致湖底淤浅及北岸沙洲的增长.随着北岸堤垸不断伸长,南岸堤垸时有渍废,洞庭湖发生南迁.修堤围垸迅速发展,19181931 年,大约修筑垸田 26.7 万 hm2,相当于今天洞庭湖的全部天然湖面积 .北岸堤垸不断向南发展,逐渐与赤山接近,洞庭湖被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北岸沙洲在向东南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受水流交汇的影响,转向正东方向后又折向东北,这样从东洞庭湖中分割,包围出一个大通湖.同时,原在沅江境内的万子湖和湘阴县境内的横岭湖因垸田的渍废而扩大,连通,而形成南洞庭湖.2 建国后洞庭湖区的围垦1949-1954 年,大规模堵支并流并垸,围垦面积 894.2km2;1955-1959 年,围湖

11、垦殖 632.4km2;1960.-.1969 年,围湖垦殖188.Okm2;19701979 年,围湖垦殖 182.6k;加上建国前的围区,合计围湖垦殖 2962.0k.对洞庭湖的大规模围垦,加速了外湖的萎缩.1949 年洞庭湖湖泊面积 4350kmz,湖泊容积 293 亿m3:1984 年湖面 3141km,湖泊容积 174 亿(见表 1).1980 年水利部下令停止围垦后,湖垸数量稳定,湖区的湖垸农业格局基本定型.至此,洞庭湖区湖垸减少到 278 个,耕地面积 58 万 h.洞庭湖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洞庭湖的泥沙来源包括长江 3 口(调弦口 1958 年建闸,后淤塞)

12、和?24?彭佩钦等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衰 1 洞庭湖区的围垦情况与湖泊,耕地面积变化年代湖垸数外湖面积(k)内湖面积(km2) 耕地(7/hm2)人口 07)清末 1094 一一 0.619499934350 约 200039.57256.471951537-195436839152274.742.46269.71196122031411962.047.93353.O1196925728201361.353.II419.73197927827801002.757.91778.22198327826911000.057.912Oo02262560685.061.301008.5

13、0湖南 4 水来沙,其中松滋,太平,藕池 3 口的汛期来沙占到入湖泥沙的大部分.建国以后,洞庭湖的年泥沙入湖总量约 I.3 亿m3,年淤积总量 0.88 亿 m3,河道,湖床平均淤高约 lm 多,平均每年新增湖洲 400Oh 闽,湖垸形成后,大量泥沙淤积在垸田之外 ,年长日久,垸田反而低于垸外湖洲,导致外洪内涝,也使得洞庭湖区常常出现平水年份,高洪水位的现象,加剧了洪涝灾害.3 湖垸农业与洪涝灾害3.1 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据统计,618-2002 年,洞庭湖共发生洪涝灾害 232 次(大灾53 次),平均每 6 年 1 次.洪涝灾害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根据它发生的频率可以分为 5 个阶段:荆江北岸

14、堵口之前(6181524年),发生水灾 1O 次,大洪灾平均每 90.7 年 1 次:荆江北岸堵口至松滋溃口前(1525-1873 年),发生水灾 18 次,平均 19.4 年 1次;松滋溃决至 1958 年,发生水灾 9 次,平均每 9.4 年 1 次:1959-.-,1984 年,发生水灾 7 次,大水灾平均每 3.7 年 1 次:1985-2002 年,发生水灾 9 次,大水灾平均每 2 年 1 次.3.2 洪涝灾害发生时段从对湖区 1954 年,1996 年和 1998 年特大洪涝灾害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陵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与洪峰出现时间出现在78 月圈.从 4 水年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问

15、看,湘水和资水为 5-6月,沅水,澧水为 B 月,长江来洪多为 7-8 月,加上 67 月上旬为梅雨季节,7 月,8 月的洪涝灾害频率最大.平原区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 78 月,以夏涝为主,秋涝只占涝年的 10%-25%.3.3 洪涝灾害损失洞庭湖区湖垸地势低洼,一般低于大堤 35m,部分地段低于外湖(河 )水面达 5-8m.由于洪水位抬升,外洪内涝交织.1952年共溃垸 4 个,死亡 2100 人,受灾面积 10.13 万 lm2;1954 年特大洪水,几乎所有湖垸(356 个)漫溃,淹没耕地 25.67 万 lz, 减产粮食 8.65 亿 kg,淹死 3000 多人,灾后疫病死亡 3 万多

16、人:1980 年直接损失 2.7 亿元,1983 年损失 10 亿元,1991 年损失28 亿元;1996 年洞庭湖溃决堤垸 145 个,总面积 13.60 万 lz,淹没农田 8.O7 万 hm,102.1 万人被迫转移,直接经济损失149.5 亿元;1998 年城陵矾最高水位达到 35.94m,超过危险水位I.94m,溃决大小堤垸 142 个,直接经济损失 88.8 亿元 .综上所述,由于人类围垦沿江筑堤,改变了原来的江湖关系,迫使江水南流,4 口溃决,破坏了洞庭湖的水沙平衡状态.泥沙淤积形成洲潍,是形成湖垸农业的基础.围垦是泥沙淤积的结果,泥沙淤积与围垦加速了洞庭湖的萎缩;湖盆的急剧萎缩

17、 ,减少了湖泊的调蓄能力,是洪涝灾害与湖垸转换发生的直接原因.4 退田还湖区替代农业发展模式1998-2002 年湖南省实施 333 处湖垸退田还湖,迁移人口15.83 万户,55.85 万人,增加调蓄洪面积 778km,增加行蓄洪容积 34.8 亿 ms,有效减轻了长江流域的防洪压力,但湖区人均耕地由 0.093hm2 减至 0.066lm2.湖南省计划在 2012 年将洞庭湖湖泊面积扩大到解放初期的 4350km,人均耕地资源将进一步减少.正确处理退田还湖区背景下的生态建设与资源利用问题,解决行洪蓄洪与生存发展的矛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4.1 调整湖垸农业布局,建立避灾种植制度单

18、退垸即退人不退田,将其原来封闭的围垸垦殖方式,改造为半封闭式(建水闸) 的避洪耐渍型种养业,即成为“低洪保,高洪弃“ 的景观生态类型.正常洪水年份垦殖生产 ,大洪水年份开闸蓄洪.应根据相应的水淹机率和部位,考虑充分利用洪水前后的空隙,在垸内建立多种避洪耐渍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根据洞庭湖平原区 7 罐月为洪涝期,冬,春季节为枯水期的特点,调整农业布局,建立避灾种植制度6】.通过选择早熟或特早熟早稻品种,避开 7 月下旬特大洪涝易发期,或将被淹频率高的低湖田耕作制度由目前的“稻一稻一油“ 三熟制改为 “麦稻“或“ 油一稻两熟制,让湖田在高水位期间休耕 ,形成“ 避洪农业“. 有研究指出 m,如区域洪

19、涝灾害发生的频度 80%在 57 月上旬,受灾率大于 50%,受灾天数大于 5d,或受灾率小于 50%,受灾天数大于 7d 的内涝型低洼稻田改为鱼塘:淹涝型稻田 ,改种水生经济植物(如藕,莲,茭白等):如果受灾率大于 50%,受灾天数小于 5d,或受灾率小于 50%,受灾天数小于 7d 的稻田,宜改双季稻为一季稻或中稻加再生稻或一季晚稻;如受灾率小于 50%,受灾天数小于 5d 的稻田,可种植双季稻.如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80%在 7 月中旬以后的稻田,可选用特早熟早稻或玉米加秋粮(早稻翻秋,秋玉米,秋大豆等)的种植制度.推广耐涝渍水稻品种与耐涝减灾技术啪.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已筛选一

20、批耐淹涝能力较强的高产水稻品种(组合),在相同的淹涝胁迫条件下,增产幅度达 20%-30%(不同生育时期受淹有差异);应用“壮苗,旺根,储糖,控芽“ 耐涝高产栽培比常规栽培增产 II.0%-48.8%;应用抗涝剂增产幅度达5.5%-19.o%;应用适宜的翻秋早稻品种和相应的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可比常规翻秋增产 30%以上.4.2 发展替代农业模式4.2.1 双退区和湖垸涝渍地发展水生经济植物种植“双退 “即退人又退耕 .对行洪不利的巴垸 ,江心洲,堤实施平垸行洪,使之成为行洪区.这类堤垸多为季节性和常年性淹水区域,适宜发展水生经济植物种植,可使退田还湖中所形成的新的次生湿地资源和原本荒芜或半荒芜

21、的渠道,坑塘得以利用,缓解人地矛盾,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水生经济植物种植模式也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湖北四湖地区在低湖田和退田还湖形成的次生湿地上种植莲藕,籽藕,茭白等水生经济作物即使在未利用或粗放经营的湖泊浅水带和深水田种植籽藕,莲籽平均单产可达 949-,-980kg/h,年劳均经济收入达到】2220 元嘲.如果套养不同品种鱼类,则产量和经济效益更高.4.2.2 发展工业原料作物油菜是洞庭湖区传统农作物,马铃薯既可作粮食,又可作菜用,常常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首选作物,亚麻是重要的天然纤维2o04No.2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TERRoRYNATURALRESOURCESSTUDY?25?文

22、章编号:10037853004)02 002502 中图分类号 :F320.3发展生态农业与秀山富民一以湖南省桂东县为例文献标识码:A宾联明,谢炳庚(湖南师大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要:通过桂东县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山川秀美,农民致富的事例,阐述我国山区县城发挥山区优势,发展生态农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可行性.关键词:生态农业:秀美山川;致富百姓;桂东县Developingeco-agricultureandbeautifying.h.i.1.1sandwatersandenrichingthepeopletal 血 gGuidongCount

23、yaSanexampleBINLian-mins,XIEmnggeng(Cofi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ln)Abstract:ThroushtIleexampletIlatGuidongCountakesadvantageofitslsourcesandopfimiTsitsindustrialstructuretodevelopenergeticallyecoculture,thepaperexpoundsthepracticabilitythatthepeopleinmount

24、ainsbreakawayfrompovertytobecomerichandwellt0d0bymeanBofgivingplaytotheadvantageofmountainstodevelopecoaculture.KeyWords:ecoculture;beautifyinghillsandwaters;enrichingthepeople;GuidongCounty1 桂东县概况 h,有林面积 9470Ohm,林木种类繁多,有银杉,铁杉,红豆杉等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郴州市东部,罗霄山脉的南多种珍稀植物:种类繁多的药材,列入中药大辞典的就有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

25、1773 衄.全县总面积 1246 种,着名的有西芎,云木香,杜仲,厚朴,何首乌,党参等;1452km2,其中山地面积 1344kmz,占总面积的 83%,全县平均海草山面积达35800hm2,质量较好:温暖湿润的气候,但许多地拔 8 儿 m,垂直差异较大.森林覆盖率达 72%.县辖 18 个乡镇 1 个方由于海拔较高不适宜水稻生产,大气,水,土壤受污染极少,有林场,共 16.9 万人(2001 年底).利于有机农产品生产.2 农业资源条件 3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1】.致富百姓桂东县有耕地 907Ohm2,海拔 500m 以下的仅占 l1%,其中 3,1 玲珑茶基地水田 8250h,适

26、合双季稻的仅 1447hm2;宜林面积 115070 该基地以清泉镇,桥头乡为中心.两乡镇种植玲珑茶历史悠作物,油菜,马铃薯,亚麻亦是良好的工业原料作物.这 3 种作物的生长季节均在 9-5 月,马铃薯在秋,冬两季均可生产.4.2.3 发展草食畜禽替代模式和营养体农业湖区湖洲面积 22.8 万 hm2,其中湖洲草地 3.05 万 hm2,高程大多于 28m 以下.湖洲牧草干草的饲料总能和可消化蛋白分别是稻谷饲料的 92.5%和 96.7%,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高于稻谷和稻米.湖草平均产量 51.224t/lm2,洞庭湖区总理论载畜量为5.624 万牛单位91.单退农田种草养畜(禽). 洪水消退后

27、种植晚稻,晚稻收获后复种牧草(如一年生黑麦草)或其他饲料作物,昱年 12 月开始养鹅,5-6 月上市;利用湖洲草地季节性育肥,在洪水来临前刈割牧草加工成干粉或青贮,用于冬季舍饲或育肥补饲,以解决草洲被淹没时段的饲料问题;育肥在洪水消退后开始,昱年洪水来临前结束;利用枯水期湖洲草地放牧,利用贮草和农副产品进行补饲.实践表明嘲,利用湖洲草地,单退农田发展草食畜禽替代模式,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湖北四湖地区湖洲地和消落区鱼一草一畜模式的实践表明,于枯水季节种植优良牧草,以草喂畜(鱼)发展养殖,实行鱼草一畜生产模式,可获鱼畜双丰收.湖洲地和消落区适宜于种植黑麦草,紫云英,三叶草和苏丹草(Sorghumsu

28、dannense(piper)stapf)等优良牧草,鲜草产量平均可达 2.63 万kg/hlnz,鲜鱼产量达 3200kg/h;可饲养羊 10,15 只/hm2, 羊日均增重达 130g.4.2.4 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据在洞庭湖区的研究101,欧美杨 I-163,I-169,I 一 72 杨 3 个无性系对水淹具有惊人的适应力.在地势较高,阻洪不大,季节性淹没的洲滩地,发展以林为主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林间栽种油菜,蚕豆等作物.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兴林灭螺,林农复合经营模式相结合,具有显着的直接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卞鸿翔.历史上洞庭湖面积的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fi(

29、2):91-95.2卞鸿翔.洞庭湖区围垦问题的初步研究J.地理.1985,(2):131.138.33 卞鸿翔 .元明清时期洞庭湖的演变J.湖南师范大学 .1985,(1):63.69.4旌修瑞,夏薇 .洞庭湖冲淤变化分析(19561995)J.湖泊科学,1999.11(3):199-205.5杨兰花.洞庭湖区 1954,1996,1998 年特大洪涝灾害对比分析J.减灾与发展.2000,(1):22 25.6彭佩钦.湖南省农业生态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生态与环境,2003,12(1):333fi.7李阳生.避洪农业与生态农业减灾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4):226-228.8项目荣.四湖地区湿地农业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84194.9樊江文.鄱阳湖和洞庭湖地区草地资源及季节性畜牧业模式研究J.中国草地.2001.23(5):12.10高德维.洞庭湖区抗水淹树种的调查报告J.湖南林业科技,1998,25(1):37.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