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醉学相关新技术、新业务进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心血管麻醉研究中的应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安徽 合肥 230601陆 姚,张 野目的:过去的 20 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医学应用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哪个领域,基本的科学技术的成就广泛应用于基础与临床研究。因为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基本的细胞功能机制,这种大范围研究领域可能对研究信号转导通路有所帮助。方法:首先,这篇综述对一些基本的技术(如:western blotting,PCR )和最近成熟的技术像 DNA 微阵列技术进行了总结。我们将重点阐述常规的基本技术知识,想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麻醉医生可能对这些产生兴趣。
2、其次,我们用麻醉药物预处理(anaesthetic-induced preconditioning, APC)作为一个例子,并且总结最新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关于 APC 的早期大部分研究主要在在体或离体状态下用酶的药物阻断剂去看这些酶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而在不同的表达水平、磷酸化、转位或者甚至酶的亚型的不同调节形式的直接效应,用这种方法是不可能得出结果的。反而,这些信息都是来源于最近的研究结果。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 IPC)和 APC 起初被认为是共用一个通路,但是最近来源于微观研究的证据显示 APC 在转录水平,与 IPC 相比,是一个较同质的和可
3、预言的心肌保护,使得 APC 用于临床较可靠和安全3。最近通过蛋白组学研究显示吸入麻醉药产生长久的 106 个蛋白的结构表达的改变,那些蛋白质与心肌保护效应关系很密切。不仅仅挥发性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氙可以产生预处理效应,同样非麻醉气体氦也能产生。相反的是,NO 不能预处理心脏,并且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和氯胺酮也没这个效应,或者甚至阻断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结论: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一些酶功能阻断剂的应用,让我们较详细的了解 APC 细胞机制。APC 事实上可以使细胞水平上的蛋白磷酸化和转位发生长时间的变化。APC 的分子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不仅有利于基础研究,同样为今后发现手术中应用不同麻醉药可以产生心肌保护的观点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