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而认识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感过程包括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意志过程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它是个人在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的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
2、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主要的心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构造主义:著名代表人物:冯特 铁钦纳 主要观点:意识内容可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 杜威 安吉尔 主要观点: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 柯勒 考夫卡主要观点:人的知觉和意识大于部分之和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约翰-华生 斯金纳 主要观点: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3、。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西蒙 皮亚杰 奈瑟 主要观点: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 马斯洛 主要观点:人是自主的理性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4.心理的实质(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心理在实践中发展第二章 脑与心理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脑干、间脑、小脑、边缘系统 脊髓
4、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 第三章 行为动力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2.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3.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心理矛盾。4.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5.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6.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指有机
5、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7.如何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迄今为止是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论,其积极意义: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他的理论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个严格有组织的层次系统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客观、准确的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有不足存在,1,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将人的社会需要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马斯洛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
6、作用3、他的许多概念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社会生活内容8.动机与活动效果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行为效果或效率之间呈倒 u 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
7、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9.动机冲突的基本类型.按表现形式: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具有吸引力,而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冲突。双避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力图回避的,而只能回避其一时产生的冲突.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目标对个体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而产生的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是指面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每个目标都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而产生的冲突。按性质和内容原则性动机冲动: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互矛盾的动机冲动。 非原则性动机冲动: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10.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
8、养:1.使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的和所教知识的意义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及时反馈,多种形式的反馈,矫正性反馈4.正确地运用评价,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 5.合理开展学习竞争 如何正确运用评价:1适当运用针对性评语 2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 3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4评价要客观、公正、及时 5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6师生间关系要融洽,要相互尊重第四章 认知过程1.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他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2.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3.感受性(绝对、差别)就是
9、对刺激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就是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4.感觉阈限(绝对、差别)差别感受性:就是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5.联觉 指一种感觉兼而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7.思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 概括的反应,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 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8.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9.有意识记(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
10、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对活动作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10.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材料对后续学习材料的抑制11.倒摄抑制是指后继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抑制12.注意的分类及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注意的种类: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客观事物本生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人的主体状态:人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期待,人们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13.注意品质有哪些?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注意的事物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
11、特点, 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件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人的积极性:兴趣、精神状态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5、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主要表现。 (二)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4.感知觉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内容不同: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产生过程不同:感觉
12、:单一的感觉器官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的结果。知觉:对不同感官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 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更多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知觉:更多的依赖于主体知识经验和态度系统联系(1)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2)感觉和直觉密不可分(3)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15.感觉的基本规律与知觉的基本特征。感觉的基本规律与知觉的基本特征。感觉的基本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后像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16.遗忘及其规律,如何组织复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的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
13、结果绘制成一条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在学习停止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但要使复习省时且有效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及时复习 ()分配复习时间 ()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多种感官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 (5)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试述遗忘的进程规律及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记忆实验发现,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到了相当时间内不再遗忘。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多后少,先快后慢的。影响遗忘
14、进程的因素有:(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保持的影响。 (2)识记材料的数量对保持的影响。(3)学习程度对保持的影响。 (4)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对保持的影响。如何有效复习才能防止遗忘?(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4)复习多样化;(5)活动有助于记忆。17.三级记忆加工模式记忆的三种信息加工模式包括: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指时间极为短暂的记忆。作用于人感官的各种刺激,当其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这就是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的信息如果没受到注意就很快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刺激作用停止后,其信
15、息在头脑中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如若经过复述,运用和进一步加工,就会进入到长时记忆中去。 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直到数日,数月,数年,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都叫长时记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记忆大都是指长时记忆而言。18.记忆的基本过程有哪几个环节?记忆过程分析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就是识别并记住事物。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用信息论的观点说,就是对传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的过程。再认和回忆是记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过程,它标志着整个记忆过程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记忆效果的唯一标准。19.如何根据注
16、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1)防止分心因素的干扰,优化教学环境2)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3)适当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 ()正确组织课堂教学,防止疲劳运用注意转换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几种注意交替运用,恰当地安排教学:组织教学有意注意;让学生对新课题或新内容产生兴趣 无意注意;讲授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时 加强有意注意, 当学生逐渐被内容所吸引全神贯注地听课时 有意后注意了; 下课之前,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正确处理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问题(1)
17、给予信号 (2)临近控制 (3)提出问题(4)特殊安排 (5)提出批评2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1,迁移作用,迁移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原型启发,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3定势作用,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4动机和情绪状态。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就情绪和动机强度而言,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问题情
18、景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一般地说,刺激模式与个人认知结构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 (2)认知结构的限制;认知结构是个体原有观点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每个个体的知识都是以独特的方式组织的,从而构成了他们不同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对于问题的表征和策略的采用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原有观念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二是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三是原有观念的稳定性。 (3)定势;定势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定势有时候有助于问题解决,有时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积极影响表现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倾向采取习惯的方式解决,可以提高解题效率,消极的影响表现为它限
19、制形成假设的范围,并使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法固定化(4)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赐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性称为功能固着,如盒子是装东西的,毛笔写字的等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即灵活运用功能变通,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5)动机和情绪状态。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就情绪和动机强度而言,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第五章 情绪1.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2.心境
20、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3.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4.情绪的分类可以将情绪分为四种基本形态: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境引起的情绪状态。它是有机体动员自身的能源以回答强烈的或超强的外界刺激的一种特殊的防御机制。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绪状态。5.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情绪:人类对于各种认识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情感: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联系、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21、、就脑的活动而言,情绪、情感是同一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或着眼点。6.情绪智力情绪情感智慧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绪情感智慧也称“情绪智商” ,简称“情商” 。认为情感智商包含五个主要方面: 1.了解自我,能够察觉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监视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 2.自我管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 3.自我激励,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 4.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 5.处理人际关系,调控与他人
22、的情绪反应的技巧。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1.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2.创造创造力:看成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3.智力测验智力测验,是在一定的智力理论和测量理论指导下,通过测验的方法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 (一)常用的个体智力测验 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智力量表:比内一西蒙智力量表。智力测验的结果用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来表示。1949年韦克斯勒(美 心理测量学家)编制了一套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二)常用的团体测验量表 1. 美国陆军测验量表 1. 美国陆军测验量表4.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智力
23、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美 Guiford)认为智力因素可分为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它的构成象一个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立方体。三维度相互结合共有55种智力因素。操作:心理活动或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内容:活动对象和信息材料的类型。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产物:信息加工所产生的结果。包括,单元,类别,关系,体系,转换,蕴涵 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 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着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 智力是解决问题或创造出对于一种文化具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4、。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的特征:敏感性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再定义性 洞察性 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和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5.智力分布情况智商就是 IQ。通俗地可以理解为智力,具体是指数字、空间、逻辑、词汇、记忆等能力。大多数人的智商在90-109,也就是平常.110-119是高于平常.120-129是超常.极超常大于或等于130.像爱因斯坦,智商在240 多,这样 的人占人群的2.2%.80-89低于平常.边界70-79.智力缺陷的人,智商小于或等于69.占人群的2.2%.像残疾人音乐指挥家周舟 他是患了先天愚型
25、.是这类人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流畅性指思维畅通少阻、反映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是发散思维的量的指标,属发散思维的低层次。变通性指思维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受消极的思维定势的桎梏,能产生创新的思维成果,是属于发散思维的中层次。独特性指用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新认识反映客观事物,对事物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它代表了发散思维的本质,属于发散思维的高层次。创造思维需要超越和创新,必须把握住发散思维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七章 人格1.人格是个人在个人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2.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
26、,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2.气质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3.气质分类气质类型是表现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特性的典型结合。气质类型有多种分类方法,将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1)多血质:血液占优势; 强、均衡的、灵活的;(2)黏液质:黏液占优势; 强、均衡的、惰性的;(3)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强而不均衡的;(4)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弱型的。4.卡特尔、奥尔波特、艾森克等人格理论卡特尔特质论的另一位先驱,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a.表面特质:外在、可因环境而改变b
27、.根源特质:内在、决定性、稳定的基本特质 高尔顿奥尔波特 人格特质研究的先驱 A 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 B 个人特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一些独特的特质,包括核心特质,首要特质,次要特质 艾森克在卡特尔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三种更为稳定的人格特质:A 内外向(高分外向好交际,低分内向沉静)B 神经质(高分焦虑、忧郁,情绪反应强烈)C 精神质(高分冷漠、自我中心、攻击性强、缺乏同情心、不关心他人;低分温柔体谅)5.人格测验(能区分掌握自陈式和投射测验)根据测验方式分为1自陈式测验,自陈量表测量的是人格特质,由一系列的问题组,每个问题陈述一种行为,由被试按照的自己的真实情况来作答。 自陈式量表的优缺
28、点:优点:题目数固定,内容具体清楚,施测简 单、计分方便。缺点:1、缺乏客观标准,不易建立效度。 2、测验内容属情绪、状态方面,所以对某一问题 的答案常常会发生变化。3、会发生反应偏向,受社会赞许现象的影响。2投射式测验:理论基础: 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人格理论为依据。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些无意识的内驱力受到压抑,虽然不易觉察,但是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测验形式:给出模棱两可的刺激,由被试对之自由反应。主试对被试的反应进行分析,并推论出被试的人格特点。投射测验的优缺点:优点: 1、弹性大,被试不受限制,可以任意作出反应。 2、材料仅为图片,因此可以对没有阅读能力的被试进行施测,进 而推断其人
29、格倾向。缺点:1、评分缺乏客观标准,测验的结果难以解释。同样的反映由于主 试的判断不同,解释可能不一样。 2、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如测验上发现某人有侵犯欲望,但是实际上这个人却很少出现侵犯行为。3、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一点不如问卷法优越。7.影响人格的因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有:(1)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等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30、(2)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老师,其中尤其是母亲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首先,父母应该负有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其次,父母以什么方式和态度教育子女也很重要。心理学家将父母的养育方式主要分为三类:民主型、专
31、制型与放纵型,(4)早期童年经历 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如何培养 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关系,同时也是组织者与被组织者、成熟者与未
32、成熟者、长者与后长者之间的多重角色关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热爱,二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二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既然要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为目标,那就应该热爱、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自尊自爱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三、根据个性差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人格从现实到理想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就要从学生现有的人格特点出发。我们在教育中必须注意,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四、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感染学生 教师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他们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行动比其言论更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学生对老师的话听不听,信不信,服不服,直接取决与教师自身的人格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