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战后马来亚的爱国华侨.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25120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后马来亚的爱国华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战后马来亚的爱国华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战后马来亚的爱国华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战后马来亚的爱国华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战后马来亚的爱国华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战后马来亚的爱国华侨2005 年第 2 期(总第 158 期)南洋资料译丛S0 唧 EASTASIANSTUDIESNO.22005GeneralNo.158战后马来亚的爱国华侨日】原不二夫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来亚华侨是南洋的“抗日援蒋运动“ 的中心,具有与侨居地马来亚的政情无关的,极强的亲中国倾向.在“马来亚“ 这个国家尚不存在的当时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态.他们对中国的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因此被誉为“爱国华侨“.他们对战后中国的国共内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以往人们对华侨的分析来看,在抗日运动时期之前,一般以华侨与中国的关系为中心,而进入日本占领时期之后,则把马来亚的抗日斗争

2、与中国的关系分开(马来亚与中国之间的往来断绝后,的确在物理上与马来亚共产党之间没有合作,但心情上和精神上的联系却很强烈),也忽视了战后恢复起来的,与中国的直接联系.笔者曾经推断,“马来亚共产党 (以下简称马共)在抗日战争(19421945 年)结束后采取了和平路线是因为将自己与中国视为体,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认为当前的任务已经完成“.后来,笔者就这一点与马来西亚的有识之士进行了探讨,他们普遍认为,“的确,战前马共的亲中国倾向很强 ,战时也受到了其影响,因此不能否定其可能性.一般说来,马来亚(马来西亚)华人的眼中战前完全倾向于中国,但在战争期间逐渐注重马来亚的现实.这种亲马来亚趋向在战后

3、的独立运动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现在,中国侨民大部分都加入了马来西亚国籍,基本上已经没有比马来亚的现实更重视中国的现实,并以此谋求自己思考,行动的基点的亲中国派.但是,这种亲马来亚(马来西亚)倾向在独立运动过程中是否已经稳定下来?笔者尚有一丝疑问,难以做出判断.如果战争结束时马共因亲中国而转为和平路线,那也是在广泛的华人大众的亲中国倾向下才有可能.不能认为战时那么根深蒂固的亲中国感情在独立运动期间几乎失去了意义.王庚武教授论述道,“亲中国派 (针对现实派,商业至上派的 B 集团和亲马来亚派的 C集团,王教授将此定义为 A 集团引用者)在 2O 世纪 4O 年代后半期很强大“

4、,谢文庆教授也论述道:“ 战后 ,华人民族主义者(特别是国民党原注)仅关心中国的形势,华人共产主义者分成了亲中国派和亲马来亚派“,因此战后几年期间,亲中国派依然很强,或亲中国的一般华人依然很多,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但以往,这时的华人政治活动成为讨论,分析对象的仅有马共和华人专门针对马来亚联邦计划,马来亚联合邦计划的抗英斗争.就是说,仅注重马来亚国内的运动,缺乏华人的中国意识及与亲中国的关系这一观点.关于谢教授所指出的华人共产主义者分为亲马来亚派和亲中国派,通过对马来亚共产党要求民主化的斗争和其后的对英全面斗争(194g 年 12 月的全国大罢工使对立激化,1948 年 6月开始了武装斗争)的分

5、析,还可知道亲马来亚派到底是什么,但关于亲中国派,甚至对其行动的概略都无法把握.说起来亲中国派是以当时藏在马来亚华人心底的乡愁为存在基础的,很难明确地区分谁亲中国谁亲马来亚,有着体现这种普遍心情的亲中国派并不奇怪.其典型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回国参加新政权的大实业家陈嘉庚身上看出.战后,中国又发生国共内战,战斗日趋激烈,因此亲中国派一方面紧张地看着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竭尽全力争取华侨对本派的支持.在这些亲中国派中无疑有着中国共产党派和国民党派,但国民党派-右派反映了中国国内的劣势和 1949 年9 月的最终败退,结果没有得到什么势力.此外,由于右派打开了在马来亚的参政之路(194

6、9年 2月“ 马来亚华人公会MCA“成立),莫如说比左翼势力更快地进行了当地化,并逐渐脱离中国.因此,这里想要考察的仅是左翼中共派.陈嘉庚是 1938 年 1O 月 10 日成立的东南亚华侨抗日支援组织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 “南侨总会“)的主席,1946 年 3 月该总会解散后在东南亚华侨,尤其是马来亚华侨之间仍保持着很高的声望和威信.以陈嘉庚为中心,马来亚(主要是新加坡)的亲中国派于 1946 年 n 月 21 日创刊了南侨日报(编辑主任: 胡伟夫),该报直至1950年 9 月 20 日被英国当局停刊,一直代表着亲中国派,即“爱国华侨“ 的心声.基本上由该报人马编辑发行的杂志

7、有周刊风下(1945 年 12 月一 1948 年 6 月,主编: 沙平),月刊新妇女(1946 年 3 月一 1948 年 6 月,主编:沈兹九 胡愈之夫人)等(后来成为了风下?新妇女联合刊 1948 年 8 月一 1949 年 3 月)o在执笔本章时,在这些杂志中,只拿到了风下的第 26132 期(1946 年 6 月 1日一1948 年 6 月 26 日)o 亲中国派的言论活动的最大据点是南侨日报,因此,撇开该报对亲中国派的主张和行动加以考察也许过于粗略,但笔者将在第六章以后对该报进行分析,这里仅将风下作为分析对象.风下和南侨日报的编辑,执笔,经营者基本上是同拨人,因此对分析南侨日报及支

8、持该报的广泛的华人大众的认识和行动应是有效的突破口.风下的版面当然大多是有关中国形势的分析,其内容是声讨国民党,号召人们声援中共.而有关马来亚形势的评论则很少.本章的目的在于考察亲中国派与马来亚的关系,因此主要以马来亚论为分析对象.他们如何看待马来亚的民族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劳工运动的高涨? 如何介入这些运动 ?这些在他们自己的亲中国思考结构中如何定位?都是本章探讨的课题.陈嘉庚和南侨日报,风下的实际编辑负责人胡愈之及其他许多亲中国派在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后回到了中国.他们没有在马来亚定居,或不能在马来亚定居,这是为什么?是否与一般马来亚华人的亲马来亚化有关? 这些似乎都能从 风下杂志中加以

9、考察.以往,人们即使言及马来亚华人中存在亲中国派,除了陈嘉庚,似乎并没有举出每个特定人物的事例,也基本上没有触及离开马来亚回到中国的他们在新政权中就任什么职位.反而只有中国华侨政策的直接承担者(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干部)何香凝和其子廖承志成为了分析对象,其他人则几乎没有被列为分析对象,更不用说探讨他们与回国前的侨居地的关系了.本章将探讨马来亚相关人员回国后的足迹及因他们所担任的工作而产生的华侨政策的特点.通过这些考察,将会了解 40 年代后半期亲中国派华人所起到的作用,对马来亚的国内政治所带来的影响的一端.但是,为了弄清其全部情况,必需根据南侨 H 报等诸多资料及对留在马来亚的往 H 的主要活动

10、家的采访进行研究 .本章说起来只不过是个“ 开端“.第一节陈嘉庚的作用与影响力首先,简单地论述一下作为亲中国派象征性存在的陈嘉庚的足迹及其对马来亚华人的影响力.陈嘉庚 1874 年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在的厦门市集美镇),1890 年投靠经营米店的父亲,来到了新加坡,以后靠栽培菠萝,橡胶等获得了成功,20 世纪 10 年代便加人了南洋大资产家的行列.据说 1925 年时的资产为:橡胶园 10000 多英亩,分店100余家,雇用的工人数万名,年利润达 780790 万元.但是,由于 20 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H 本橡胶制品充斥市场,橡胶园和橡胶工厂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1934 年卖掉了全部

11、工厂.在此期间,从 2O 世纪 10 年代初开始在新加坡及故乡福建设立了多所学校 (集美师范学校,厦门大学,南洋华侨中学等),以后每年一直支付巨额的学校经营费用,被说为“毁家兴学“.辛亥革命以来对国民党政府的捐款也很多,1928 年 H 军出兵山东以后主导了马来亚华人的抗 H 救国运动.陈嘉庚于 1923 年创刊的 南洋商报是这一运动言论方面的中心.但是,1940 年 212 月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石碴视察团“ 视察了重庆,延安等后,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感到愤慨,便将中国的将来寄托于共产党.如前所述,1938 年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陈嘉庚众望所归就任主席之职.该会作为跨越整个东

12、南亚地区的华人组织是前所未有的,作为华人政治组织大概也是空前绝后的.当时陈嘉庚不仅是马来亚华人的领导者,也是整个南洋华人的最高领导者.H 军开始侵犯马来亚后的 1941 年 12 月底成立的“星州(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也请陈嘉庚担任了主席.新加坡陷落前夕的 1942 年 2 月 2H 从该地逃脱,首先前往苏门答腊,接着又逃往爪哇,在 H 本军政下一直隐匿于泗水 ,马兰的南侨总会会员和集美学校毕业生当中.战后的 1945 年 10 月 6H 回到新加坡,同月 21H500 个团体举行了联合欢迎会.l1 月 8H 在重庆也举行了生还祝贺大会,毛泽东寄来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祝辞.在新加坡

13、,以“南侨总会第一号通告 “号召华人团结起来为开端 ,积极地重新开展活动,批评蒋介石追随美国及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认为“只有统一而强大的祖国才能保护华侨“, 支援共产党统一中国. 另一方面,从“ 华侨生存的唯一出路是努力搞好与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共同发展民族经济“这一立场,对马来亚的各种问题发表了评论.例如,H军侵占时期的英军司令官(Perciva1)在 1948 年提交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 亚洲人(指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引用者)服从强者是当初败战的主要原因“,使自己的败退合法化.对此,陈嘉庚在 1948 年 3 月 31H 的南侨日报 上强烈反驳说,“英国当局决定放弃新加坡后,给了华侨青年

14、 i000 支枪,让他们组织了华侨义勇军 .义勇军勇敢地战斗到最后,近 1000 名阵亡时,英军投降了“,从而扞卫了马来亚华侨的名誉.此外,在教育方面,提出要建设华侨学校.陈嘉庚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 1949 年 5 月回国,作为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华侨主席代表,积极支持了新政权的华侨工作.1950 年 2 月一时回到新加坡(3 月中华总商会等各华人团体举行盛大的欢迎会),他对企业进行了整顿后,5 月又回到了北京,其后直到 1961 年 8 月 12 日在北京去世一直没有出国.在中国,他主要致力于归国华侨,海外华侨的权益保护和故乡福建的发展.另一方面,1956 年他对新加坡访华团提出“既然

15、将新加坡定为永久居住地,就要取得公民权,努力进行新国家建设“,1959 年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获胜,李光耀政权诞生时,他向李光耀寄去了祝辞,显示了他对华人当地化的理解.以上是主要根据中国方面的资料(陈嘉庚传1982 年,回忆陈嘉庚1984 年)所描述的陈嘉庚像.其中虽然有些过于强调“爱国“ 的一面 ,但陈嘉庚自始至终拥护中国,并在共产党政权成立之际回到中国,表明了其志向的最终理想状态,这一点是不可否定的事实.问题在于,在本文作为分析对象的时期,即从战后回到新加坡到 1950 年最后离开新加坡(定居中国) 之间,陈嘉庚在马来亚华人之间具有多大的影响力?稍微详细地说,陈嘉庚和南侨 H 报在当时全体马

16、来亚华人中代表了多大的势力 ?谢教授叙述道,战前马来亚华人的部分精英(应该指陈嘉庚,胡文虎,陈祯禄等)逃往海外,其余的人(应该指林文庆,吕天保等)在国内被迫协助 H 军,从而失去了威信.而潜伏在爪哇,始终坚持抵抗日军的陈嘉庚不但没有失去威信,反而拥有了更大的威信,在此背景下,他才回到了新加坡.因为庆祝陈嘉庚生还的盛大欢迎会只会进一步提高他的威信,不会使他失去信誉.甚至新加坡独立后出版的中华总商会 60 年史在有关1945 年事件的仅有的 14 行记述中也特意提到了“陈嘉庚先生欢迎委员会“. 此外,前述的回忆陈嘉庚一书中作为接近当时马来亚的“爱国华侨“(即陈嘉庚)的人物,列举了李光前,叶玉堆,陈

17、六使,陈延谦,陈共存,陈济民,李俊承,陈振传等的名字.其中,陈济民是陈嘉庚的长子,陈共存是其侄儿.其余的都是以马来亚最大的当地银行华侨银行(OverseaChineseBankingCorp.Ltd)等为据点 ,战后长期作为新加坡经济界的中心异常活跃的“ 大人物“. 此外 ,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自不待言,其他人大多也是在陈嘉庚的公司接受熏陶,大有成就的人物,他们尊陈嘉庚为师.进而,在中国民主同盟马来亚支部(以胡愈之为首,1947 年 9 月成立.陈嘉庚是最大的后援者)的加盟者中,70%是“商界“ 人物,即实业家.陈嘉庚的影响力在这一方面也决不算小,南侨 H 报,风下也决不是孤立的亲中国派的出版物

18、.1951 年在新加坡出版的大部头南洋年鉴也记录了充满着对中国的“祖国 “爱,生于中国的华人的心理状况,其中写道:“我们华侨的政治活动以担国为对象,但侨生(马来亚出生引用者)除了少数人之外,则不太关心“.第二节周刊风下l-陈嘉庚与胡愈之风下的出版商是新南洋出版社,印刷是南侨印刷社,都位于新加坡的克罗士街42号.42 号也是南侨 H 报社的社址,表明风下和 南侨 H 报的确是同心同德.新南洋出版社社长是胡愈之,他也是南侨 H 报社的社长.顺便提一下 ,南侨 H 报社的其他干部是,董事主席:陈嘉庚,“督印“(出版负责人):李铁民,“总理 “(理事):张楚琨.执笔者也多是同时为风下和南侨 H 报写稿

19、的人,他们有张明伦 (笔名“企程“),蔡高岗,陈仲达,彭世祯(笔名“ 赫生“),彭友真等.在该社的资本金 4O 万余元中,陈嘉庚出资儿万元,因此大概在新南洋出版社也有相当大的出资额,实际上是该社的所有者.风下第 5O 期(1946 年 11 月 16H)登载的“南侨 H 报出版预告“中写道:“南洋华侨过去是抗 H 的长城,今天成为了民主的堡垒 .困难时紧急设立健全的言论机构,发扬正义,提高人们的干劲,促进华侨大团结,为祖国的和平建设尽力“.“祖国“无疑指的是中国.可以说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亲中国派华人的心情.胡愈之身兼两社的社长,同时还担任南侨 H 报 社论,风下卷头语的执笔,实际上兼任了南侨 H 报和风下的主编.因为 风下主编“沙平“是胡愈之的笔名.胡愈之说起来是中共统一战线机关于 1940 年派往新加坡的民主同盟成员,到达新加坡不久,便被当时尚在陈嘉庚手下的南洋商报聘为主编.与陈嘉庚的交往便由此开始,陈嘉庚始终“尊重胡愈之 ,赞赏其修养很高的文章 “,双方 “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据说南侨日报在陈嘉庚的高贵的品德和声望,胡愈之的“丰富的经验和组织能力“ 这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