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24949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中国成人教育 2007 年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杨剑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高等敦育人众化带来了离校毕业生失业现象,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引导学生树立上 E 确的择业规;加强政策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与设置;改革教育模式,探索实施创业教育的新路子等 ,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呈良好态势,几乎与经济同步快速发展.据粗略统计,19801990 年,我国普通高校数从 60O 所增加

2、到 l072 所,在校生从 100 万人增加到 206 万人,加上成人高校在校生约有 362 万人.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大学生数占 l82l 岁青年人口的比例从1978 年的 1.9%上升到 1997 年的 8.4%.19781997 年间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的大学生数年递增 8.6%,达 608 万人.l999 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当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实际招生为280 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达 160 万人,比上年增加45 万人,增幅达 42%.2000 年高等教育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为 300 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总数达

3、22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ll%.2001 年我国高等教育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发展,采取更加开放,灵活,多样的发展模式,使高等教育逐步向前发展,向有条件的地市级城市延伸.在前两年扩招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招生,招生人数达 250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 3O 万,增幅约为14%.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从 1998 年的 9%上升到 2001年的 l3.2%;2002 年,这个比例已接近 l5%:2003 年为17%;到 2004 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 l9%,招生人数达420 万,比上年净增 40 万.截止到目前,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 2000 万人,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我国高等

4、教育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 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已为历史所证明.如今的发达国家无不从中受益,正如日本文部省调查局在它的报告书中所说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见,技术的熟练,生产者的才能等重要因素,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大力开发人的能力,是促进将来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的能力的开发,则依靠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促使我国加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样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5、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对我国各个层面的渗透,民众对高等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人本身发展的价值.教育消费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已经被普遍接受.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是必然趋势.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也由此带来一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快速上升.2002 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 145 万人,2003 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 2l2 万人,比上年净增 67 万人,迎来了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据有关部门估计,当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 70%左右.2004年达到 280 万人,就

6、业形势仍不容乐观,粗略估计签约率约为 7O%.2005 年突破 340 万人,在 2010 年以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 350 万人以上在社会总体需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给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困难,出现离校毕业生待业现象.2002 年 7 月份,全国待业毕业生为 5O 万人.2003 年 7 月份达到 7O 万人,2004 年 7 月份超过 8O 万,并且这个数量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大学毕业生真正“过剩“ 了吗 ?事实上,我国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从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来看,美国 600.-(1990 年),韩国300 人 f

7、l992 年), 中国 48 人 fl997 年), 我国培养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不足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滞留“ 现象,多为人为因素.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I 现“自愿性失业“现象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分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高等教育特征,其中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而在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因此,大众化教育阶段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普通大众均可以进入大学,大学生由“天之骄子“ 变为 “普通老百姓 “.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大学毕业生主要供职于高端就业领域.由高校向社会进行分配;而在大众化阶段,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途径和方式由

8、学校分配转向社会选择.大学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一样,要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这样,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一部分大学生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普通岗位,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期望值过高,不能审时度势的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适时就业,出现自愿失业现象.据一项调查显示,2002 年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占失业总人数的比例大约为 2O%.另一项对重点院校的调查显示,2004 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除了薪酬要求比 2003 年有所下降外,对地域,行业,发展机会的期望值并没有太大的下降.在对“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 的调查中,32,37%的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 ,北京为 27.67%,深圳为

9、 l2.13%,广州,大连等沿海发达城市也是大学生向往的城市,而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 5%.由于“ 自我定位“ 太高,一批大学毕业生往往徘徊于就业“大门 “之外.错失就业良机 .2,国家政策导向不力从上述分析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还存在地区性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工资待遇分配不公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三大差别“仍然存在.仅从城乡收入上看 ,城乡收入的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之初城乡收入之比为2.5 倍,到 1999 年这个比例上升到 2.64 倍.这就是说,如果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找工作,将面临的是低收入.当然,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同一工种的工资收入相差也相当悬

10、殊,以至于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如果采取倾斜政策进行疏导,如提高工资待遇,解除后顾之忧,或把到艰苦,落后地区工作作为评职,晋升的一种资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得以解决.尤其在我国,国家的政策导向明显影响民众的观念和发展方向.3.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统一,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部分高校的短期“功利“ 行为,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招生,出现“乱招 “,“滥招“现象,在两三年前就供大于求时还在继续扩招.有些专业虽然学生入学时市场有旺盛需求,但到学

11、生毕业时已是供大于求了.二是高等教育的封闭性.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较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校人才培养有较大的盲目性.高等教育培养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具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高校专业设置过细,毕业生适应面窄.四是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层次不合理,出现本,专科倒置现象.4.用人机制存在弊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日益成为市场行为.一方面,一些单位领导存在短期行为.由于职工的利益与效益挂钩,多进人意味着职工平均收益的减少.所以当单位需要劳动力增加时,

12、领导往往选择培训内部职工来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以满足需要.有些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偏差,“用廉不用优 “,只要节约开支就行.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一再拔高用人标准,如限制学历,毕业学校,身高,相貌,户籍等等.这样就把许多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由于历史原因,对我国大学生来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大学生已习惯于国家的统一“分配“. 为转变这种就业观念, 高校应加强就业思想教育,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的择业观是顺利就业的关键,它包括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恰当的职

13、业评价.在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之际,能否把自我的位置摆正 ,顺应形势,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总是首先决定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恰当的职业评价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选择到理想的职业角色,避免职业选择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大学生应该看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传统就业渠道对人才的吸纳力毕竞有限.而一些新兴的中小型企业,私有企业,有待开发的地区和小城镇,服务性行业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毕业生只有合理定位才能施展雄才大略,为社会多做贡献.2.改革教育模式,实行完全学分制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仍是“大一统“. 即统一招生,统一入

14、校,统一毕业.这样就造成人才就业的集中性.实行完全学分制,即大学生在校期间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一方面使统一走进来的学生分批走出去.另一方面,又为休学创业的学生提供完成学业的机会.完全学分制的优点在于使学制具有很大弹性,疏散集中就业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3,加强政策引导,调整专业结构与设置由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一些学校靠扩招收入来填补办学经费的空缺.因此,形成“不管毕业生就业如何,先招进来再说“的观念.只要能招进来学生 ,什么专业都可以上,什么专业都可以批.这实际上是地方审批部门的“保护主义“.为避免人力 ,物力 ,财力的极大浪费和专业的重复设置,统筹资源的合理利用,国家应利

15、用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专业设置,限制那些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就业率低的院校的招生数量;责令一些学校停办就业市场需求量少的专业,以改变部分高校的短期“功利“ 行为.4,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独当一面的技能,毕竞市场的运行规律是企业难以回避激烈的竞争,而企业又不可能拿出很大的精力重新培泰人才.因此,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手段与方式,让受教育者真实感受企业经营者直面市场竞争的压力,学会承担风险与责任,提高经营素质与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就业教育观念,探索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以培养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

16、气与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创业教育是以主动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培养的人才“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f世界高等教育宣言,1998 年).这一点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1998 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 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美国率先行动 ,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倡导创业教育,并取得辉煌业绩.英国,德国等相继行动,并将创业教育纳入政府政策之中.我国顺应时代发展,也把创业教育提上日程.2002 年教育部做出决定:大学生,研究生 f 包括硕士和博士 1 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新产业.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全新理念会逐步确立,并贯穿到高教改革中去,培养出大批创业者,这样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参考文献:1周绍森,朱文渊 .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中国教育报.20041224.2王道红.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教创新.2003 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448454.(作者单位: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 476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