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7 -安徽省 2009 年中等职业教育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申报学校基本情况一览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学 校 具 体 情 况服务对象宿州工业学校 2003 年被教育部首批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一直面向全省招收应、历届初中毕业生。2003 年经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应、历高中毕业生(学制一年)。现在校生 6480 人。规模大,质量高。学校注重校企合作,先后为安徽车桥厂、矿山机械厂等企业进行职工在职培训。培训工种有钳工技能、电焊 技能、数控车床、数控 铣床操作、 AutoCAD、计算机操作技术等,共 360 多人次。几年来,共培训在职人员及下岗、失业、转岗等人员计 1000 余人。学校现有创业培
2、训师 2 人,现为国家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基地,建有完善的农民工培训输出网络, 现年培 训能力为 2000 人,转移服务能力 6000 人。2006 年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800 多人,2007 年,培 训农民工 2600 人,转移就业 3200 人。学校为“ 三农”服务成绩突出,为地方 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办学方向人才需求“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使皖北成为“ 长三角” 地区的后方加工基地,机械加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我区现已形成以安徽车桥厂、华龙矿机厂、煤矿电器厂等汽车、煤矿用品生产企业为龙头的机械加工工业群,急需机电技术技能型人才。未来 3 年内,皖北机械加工企业机电技术操作人
3、员需求量将达5000 人以上。- 18 -就业导向学校建有宿州市富仁跨地区转移就业服务中心,拥有职业培训资质的专业人员 6 名,专门负责学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 98%以上。学校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设置准确,“ 订单”培养针对性强,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 93%以上。合作办学学校先后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了“3+2”五年高职班,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开办了合肥工业大学宿州教学点。2005 年与俄罗斯圣彼德堡大学合作办学,开通了中专毕业生赴俄留学直通车。同时,与办 学较先进的南京机电学校、无锡无线电工业学校、常州轻工业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学术交流,使学校
4、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领域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国家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基地的作用,积极构建县、区培训网络,提高 辐射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先后 设 立县区教学点 5 个(甬桥区符离、杨庄、砀山县富民、泗县黑塔、肖 县黄口), 实 行“1+2” 办学模式,体 现职业教育为“ 三农”服务的宗旨。学校目前正加 强与西部地区职业学校的交流,面向西部农村扩大招生。占地面积 学校占地 93000 多平方米(140 亩),建筑面积 50000 多平方米。校舍面积学校有教学楼两幢 10000 平方米,学生公寓楼四幢 13000 平方米,学生宿舍 12000 平方米,实训楼一幢 1600 平
5、方米,机加工实训车间三个 1800 平方米,学生食堂两栋 2000 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404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4000 平方米的技能鉴定中心大楼正在建设中。学校基本情况 在 校 生规模学校 2006 年招生 2530 人,2007 年招生 2350 人,2008 年招生 1600 人。目前在校生 6480 人,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校生 1716 人。- 19 -专业设置情况1985 年建校起,学校开办了轻工业机械和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自 1992 年起,学校在原有的轻工业机械、工 业企业电气化两个专业的基础上,增开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同时加大机电专业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与机电一体化技术
6、开展比较好的南京机电学校、无锡机械学校、常州轻工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 学术交流,在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目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有多届毕业生,毕业 生人数近 5000 人。2002 年,机械加工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定为机械加工示范实训基地。学历教育学 生 数及年培训人次学校现有学历教育在校生 6480 人。根据中共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宿发200511 号)要求,学校依托国家级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培训基地,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了钳工、电焊工、车工、 电子装接等工种的培训。2006 年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800 多人。2007 年,培训农民工
7、 2600 人, 转移就业 3200 人。专业基本情况师资结构与水平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机电专业现有专任课教师 22 人,其中“ 双师型”教师 15 人,双师率 68%;机电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 9 人,其中技师 1 人,高级工 8 人,合作单位提供 5 名高级工程师任课任职。2006 年,周本利、周超两位老师代表宿州市参加全国数控技术比赛,分别获优胜奖,由纵剑玲、邢良言两位老师指导的解凯、陈永福二位学生代表安徽省参加 2008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机电一体化组装与调试项目三等奖。汪焱老师研究的精密分度盘加工技术、机床镶装导轨的应用被安徽车桥厂采用,缪化武、张腾老师开发的高中报名信息处理软
8、件,被宿州市埇桥区教育局等单位应用。- 20 -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学校百兆网络光纤接入,校园网全面覆盖,可视设备、设施先进,专业模拟演示室功能齐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日常教学中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机原机零、工程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模 拟仿真教学、多功能实验台操作达标率 100%。先进 教学手段使用率占教学量的 55%以上。同时,学校把先 进教学手段使用率作为教师考核指标之一。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联办企业的意见,针对学生岗位技能要求,滚动修订教学计划,30%以上的教改内容是由联办企业提出的,课程安排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目前己完成机电大类机
9、械制造基础、 机械设备控制、 数控原理及系统、 数控编程和操作、 数控加工基础等课程的调整,建立了机修钳工、普通车工、数控车床操作、电气控制、PLC 等实训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并进行与之相应的技术等级鉴定,有效解决了专业与工种的关系,体现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具体应用。教材建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优先选择教育部规划教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学校已开发出工程制图、 钳工实训指导教材、 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 网页制作、电子装接与实训等 8 本校本教材,已于 2005 年投入使用。其中钳工实训指导教材、 数控加工编程与实训被宿州市技工学校、宿州市二职高等兄
10、弟学校采用,效果较好。2006 年, 工程制图、 钳工实训指导教材、 电子装接与实训、 网页制作四本教材获省教育厅校本教材奖项(皖中专函200616号)。2008 年,窦召领老 师主编的模具制造技术一书,全国发行。教学改革情况教学制度改革根据安徽省中等职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学校制定了宿州工业学校教学行政管理制度、 教学设施及实习、 实训管理制度、 教学计划管理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等制度。实行了岗位责任制,科学管理,量化考核,效果良好。学校采用了上海鹏达教学管理系统,对整个教学过程实行科学化管理。近几年学校积极进行学分制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 2005 年春季招生的学生开始,全面试行学分制
11、管理,实现了弹性学制。2007 年起,开始进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模式的探索与尝试,效果良好。- 21 -职业资格鉴定学校现为劳动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计算机 NIT 考试培训基地。学校积极组织毕业 生参加钳工、车 工、数控 车 工、 焊工、维修电工、分析 检验工、家 电维修工、计算机操作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毕业生取 证率达 97%。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成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2004 年,学校先后派石晓峰、徐敬峰同志赴俄罗斯、德国考察学习,并与俄罗斯圣彼德堡大学进行了机电设备管理专业的项目合作。广泛吸取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加强学校专业建设。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为加强
12、专业建设,2001 年,在市教育局指导下,成立了由联办企业专家(高工)3 人、局职业教育研究室 2 人,兄弟学校学科带头人参加的宿州工业学校机电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会每年 8 月在我校召集召开职业教育研讨会,共同探讨培养方向、课程改革等重大问题,指导学校结合市场需求滚动修改教学计划,滚动修改程度占 30%以上。近年来,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我校关停了会计电算化、涉外贸易、 轻工 业机械等专业, 对机电 技术应用专业有关课程作了进一步加强与调整,同时增开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校建立了安徽车桥厂、安徽华龙矿机有限公司等 5 个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调整,接纳学校
13、教师参加实践活动。目前,学校专业课教师 95%以上到工厂参加了企业实践。学校为企业进行技术人员培训和职工技能培训,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双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开展订单培养学校与本地的安徽车桥厂及苏州工芸冲压(日资)有限公司等 13 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定单培养协议,开办了 “工芸”数控、“ 柯美”电子、“南亚机电”、“ 南亚化工”、“ 安桥”金工等订单培养班。由于根据“订单”要求进行培养,学生上岗后很快就可以胜任岗位要求,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日本工芸(冲压)有限公司在我校设立了“ 工芸奖学金” ,南 亚电子公司在我校设立“南亚奖学金” 、柯美公司在我校设立“柯美奖学金 ”等,年 奖
14、 学金奖励额 6 万元人民币。- 22 -学 校为 企业服务学校充分利用师资优势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并把教师的研究成果提供给企业。盛鹏举老师帮助安徽车桥厂设计了车桥轴头数车程序,汪焱老师精密分度盘加工技术、机床镶装导轨的应用技术分别被安徽车桥厂、华龙矿机有限公司使用。最近,学校又利用设备为安徽科苑集团批量加工送面绞龙轴, 实现了 产教结合。学校注重校企合作,先后为安徽车桥厂、矿山机械厂等企业进行职工在职培训。培训工种有钳工技能、电焊 技能、数控车床、数控 铣床操作、 AutoCAD、计算机操作技术等,共 360 多人次。几年来,共培训在职人员及下岗、失业、转岗等人员计 1000 余人。同时学校为
15、联办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很多己成为骨干。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宿州市教育局关于在市直学校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教人200119 号)要求,我校实 行了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岗位结构工资制。学校整体工作分成若干岗位,制定了明确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和岗位津贴,教师可以兼任行管工作,工勤人员可以兼任 2 个岗位,多劳多得。教职工工 资由财拨工资、岗位津贴和奖励津贴三部分组成,其中奖励津贴通过量化考核进行评定。学校改革管理水平 实 验 、实习管理学校建有实训处,配备了专职管理队伍和经验丰富的实管理人员。制定了实训处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办法,完善了安全工作制度、实训设备管理制度等一系
16、规章制度,制定了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对危险系数较大或操作机加工设备,教师必须对学生讲明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或利用仿真软件让学生熟悉操作规程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训。完善实训成绩评定办法,把学生遵守实训纪律情况及行为规范等纳入实训成绩评定范围。- 23 -实训基地管理为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学校成立了由徐敬峰副校长为组长的实训基地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管理处、供 应处 和财务处,制定了 实训 基地管理办法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制定工作制度、安全制度、财务制度和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办法。实训基地的运行中,文明管理,文明生产,文明实训,未出现过任何实训安全事故。实训基地采用企业机制的管理模式,实行独立的成本核算,设备、工量具由学校投入,按照微营利原则,收取一定的实训费用,用于人员工资、设备维护、工量具的更新、实训材料购买等,保证基地正常运行。政策支持宿州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对学校专业建设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将建设扶持计划写进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宿发200511 号)中。并不断加强对学校办学情况调 研,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在各方面予以支持,保证学校专业建设。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情况经费支持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本专业总投资 100 万元,申请资金 60 万元,宿州市政府配套20 万元,学校自筹 20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