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际贸易课件2new.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48174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课件2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课件2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课件2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课件2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际贸易课件2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从“里昂惕夫之谜”到新贸易理论一、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俄裔美籍经济学家;创立投入产出法,1973 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53 年发表论文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再审查 ,以投入产出法对1947 年美国 200 个行业的资本/ 劳动比例作测算。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 劳动比例低于进口商品,进口品资本含量是出口品的 1.3 倍。1956 年发表论文要素比例和美国贸易结构:理论经验再分析 ,对 1951 年数据再检验;1.31.06 倍,原结论仍成立。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1947 年 1951 年出 口 进口替代 出 口 进口

2、替代资本(美元)劳动(人/年)人均年资本量2550780182.313139913091339170.004181842256800173.91129772303400167.8113726可以看出,1947 年平均每人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量与出口商品的资本量相比是18184:13991=1 .30,即高出 30%;1951 年的比率为 1.06,即高出 6%。尽管这两年比率具体数字不同,但结论基本相同,即美国出口商品更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论与 H-O 模型预示的情况相悖,故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并引起一个验证和探讨这个谜的热潮,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学说

3、。1、 新要素论。a、人力资本论b、R/Dc、信息2、技术差距论3、产品周期论4、需求偏好相似论(收入论)5、产业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的有效,说明 H-O 模型的局限性,尤其对于解释产业内贸易,局限性更大。(1)里昂惕夫本人及基辛(D.B.Keesing)的解释:劳动熟练说:里氏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加以解释。基辛将劳动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大类,并对 14 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到结论:资本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产品。(2)要素密集度逆转由于各国要素价格不同,就可能某产品在 A 国是资

4、本密集,在 B 国却是劳动密集的;认为里氏按美国的标准确定产品的要素密集性质,故可能存在偏差。(3)进出口限制认为里氏没有剔除关税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在美国受到限制,因而其进口较少。(4)自然资源缺乏2认为里氏只考虑资本、劳动,未考虑自然资源(土地要素) ;美国需大量进口原料性产品,其开采提炼在美属于资本密集型(耗资大) ,从而进口品资本密集度高的产品,导致“谜” 。此观点亦受里氏本人支持;鲍德温(R.E.Baldwin )验证后 127% 104%,即资源品与资本之间存在有效替代关系。二、新要素论人力资本(形成技术差距的原因)凯南(P.B.Kenen) 自然,资本和贸易 劳动不同质,

5、表现为劳动效率有差异,主要由劳动熟练程度决定,取决于对劳动者的培训,教育等开支(投资即人力资本)贸易商品生产所需资本,有形资本+无形资本(人力资本) 。若将熟练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有形资本相加,这样处理后,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HO 模型仍成立。三、技术差距论1961 年 M.Posner 发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 ,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W.Gruber,R.Vernon 进一步论证。他们把技术变动和技术转移视为贸易发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Posner 认为,发达国家之间多为技术产品贸易,这种贸易是由技术差距造成的,技术领先国家(新产品创新国) ,可以通过出口新产品而获利;其他

6、国家想模仿,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创新国仍可继续出口获益,由于技术变动和技术转移是一个持续的进程,贸易就会开展起来;这样,即使要素禀赋和嗜好相似,在静态的 HO 模型下不会开展贸易的国家之间,技术进步也会导致贸易。图示:技术差距导致贸易发生(注意 t2,t6,t7 时的两种可能) (贸易模式的变化)从创新到仿制时间称为模仿时滞:需求时滞 + 反应时滞需求时滞:新产品出现到外国对本国新产品产生需求之间的时差;反应时滞:新产品出现到外国厂商模仿生产之间的时差。其长短取决于:本国的规模经济和节约程度本国的新产品价格水平外国的收入水平和需求弹性外国的关税,以及运输成本外国的市场规模贸易是否发生,取决于上述

7、两个时滞的净效应:1、需反:不会导致贸易2、反需(通常如此):导致贸易二者的相对时间长度可决定贸易模式由于技术是过去在 R/D 上投资的结果,创新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通常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就此而言,技术差距论与 HO 模型相衔接。Grubel 和 Vernon 根据 1962 年美国 19 个产业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证实 Posner的结论。总之,该学说强调技术差距在形成新产品比较优势方面的作用,说明新产品在创新和推广过程中,两国技术水平的不同使相互贸易成为可能;对解释需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特定产品贸易时有一定适用性。四、产品(生命)周期论与原料周期论31、产品周期论弗

8、农(Vernon ) ,1966 年论文 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引入管理学中的概念,认为产品似人,有生命,可以分为导入、增长、成熟、衰退等阶段;当初用于解释美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变化情况。四阶段模式:图示:产品周期导致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注意(该理论的前提):(1)不同阶段产品要素密集度的逆转(改变):技术资本、熟练劳动非熟练劳动(劳动)(2)技术完全标准化(成熟)后,生产区位的可能变化;二种(可能)情况,第二种即形成国际直接投资。因此,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既是一个贸易学说,也是一个国际投资学说。EX:收音机,Nike 鞋贺希(S.Hirsh) ,1967 年发表工业区位和国际竞争

9、三组国家: A 组:最发达国家(例如美国) ,在创新产品、成长产品、成熟产品均有优势(尤以前二者) (资本、管理、市场、规模生产) 。D 组:较小工业国(例如荷兰、瑞士) ,因市场小,在产品的成熟阶段已无优势,故适于创新产品的生产。L 组:发展中国家,成熟产品的生产具有优势(外国的成熟市场、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生产)把 H-O 模型与产品周期论结合,引入管理、非熟练劳动、科技人员、外部经济四个变量,说明比较利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总之,在产品周期的各个时期,由于要素密集度不同,产品所需要素类型的不同,技术先进程度的不同以及产品价格的不同,使得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不同时期所具有的比较利益不同,会

10、发生转移,贸易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2、原料周期论梅旨(S.P.Mager)和罗宾( M.I.Robin) ,1978 年发表原料产品周期:与产品周期相反,由于发达国家有能力生产合成代用品,原料出品优势会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五、需求偏好相似论/收入贸易论1、需求偏好不同引起的贸易假定:A、B 两国都生产小麦、大米,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即要素禀赋、生产技术、劳动技能、劳动生产率等均相同) ,但对粮食偏好不同,A(B)国偏好面包(大米) 无差异曲线 A0(B0) ,见附图 。贸易前:因供求原因,偏好面包(大米)的 A(B)国小麦(大米)价格比 B(A)国高;A、B 两国消费的商品束在 R

11、、S 点。贸易后:A 国有贸易商为获利,把本国大米运往 B 国换取小麦;B 国反之。当通过贸易达到新的均衡比价时,两国生产者为使其边际成本等于国际比价(边际收益决定于国际价格;即暗含国际市场为竞争市场)而转变生产,例如在 T 点,A 国进口小麦,并在 U 点这一位置较高的无差异曲线(A1 )满足对面包的偏好;同样,B 国进口大米,在 B1 上的V 点得到对大米的较大满足。可见,偏好不同会引起贸易,并导致消费的专门化和生产的专门化(国际分工) 。-主要还是在解释产业间贸易42、需求偏好相似引起的贸易林德(S.B.Linder):H-O 只适于解释产业间贸易(初级产品 -制成品) ,而不适于解释产

12、业内贸易(制成品-制成品)若两国需求结构、需求偏好越相似,两国贸易量越大,完全一样时,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 仅由需求偏好(相似)就可能引起贸易;批评了以往贸易理论只注意供给方面因素的缺陷。一国需求结构与人均收入直接相关,人均收入决定的购买力是影响一国需求(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各国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需求结构的巨大国际差异。(1)就总体水平而言:人均收入水平越一致,需求结构及偏好越相似,相互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当厂商在满足国内需求过程中获得更大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并出口时,产品较多地是出口到收入水平、需求结构相似的国家。(2)更重要的是,就收入结构而言(收入分配

13、引起的贸易):人均收入相似,但国民收入的具体分配不均等,A 国不均等程度较大,多数人在平均收入线以下,B 国不均等程度较小,多接近平均收入线。表面上,两国消费品相似(人均收入水平相似) ,但其价格和质量却存在差异(质量可以用能够测到的产品特点来表示,例如轿车的速度、行驶平稳性、舒适程度、耗油量等) 。假定两国(要素禀赋、生产函数相同、人均收入水平相似)平均收入线以上的人都购买高质量高价格的产品(豪华轿车) ,平均线以下的人购买普通产品(大众型轿车) 。由于 A 国多数人在收入平均线以下,厂商专业化生产普通产品,满足本国大多数居民的需求,同时也出口到 B 国,满足 B 国平均收入线以下居民的需求

14、;B 国则相反。这样,两国平均线以下居民的需求,由 A 国生产来满足,平均线以上的需求则由 B 国的生产来满足。- 从需求角度解释了产业内贸易附录:关于需求理论,基础在于恩格尔(Engel)定律。收入的增长会使需求从 A 商品转移到 B 商品。对某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 %动 率引 起 需 求 变 化 的 收 入 变对 该 商 品 需 求 的 变 动 率1 的商品被称为奢侈品,收入越高,用于奢侈品的支出份额会越大其他条件相同:供给无限,商品价格不变,不储蓄(储蓄倾向为零)1 的称为常用品,收入越高,用于常用品的支出份额就越小其他条件相同 。恩格尔发现,食品即属于“常用品” 。六、产业内贸易 /

15、 新贸易理论战后国际贸易最显著的特征:发达国家(要素禀赋相似国家)之间的同类产品(要素比例相似)贸易 即产业内贸易 迅猛发展;传统理论(比较利益论,尤其要素禀赋论)难以解释。1975 年,格鲁贝尔(H. G. Grubel) 、劳埃德(P. J. Lloyd)合著产业内贸易 ,吸收已有研究成果 尤其德雷泽(Dreze, J)关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是决定一国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林德(Linder. S. B.)关于收入需求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 ,对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作了系统的研究。*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5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1、同质产品(ide

16、ntical product):完全替代,相同要素投入2、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 ):不完全替代,相似要素投入产业内贸易可以有非常简单的解释:地域、季节等;但更多地并不受这些因素影响。三组理论:1、同类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2、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3、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认为:在要素禀赋和生产要素比例(要素禀赋论的两个命题)相近或相似情况下,贸易利益源自规模经济。一方面,企业大规模专业生产取得规模节约效果,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为其市场扩张提供了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素禀赋相似两个国家,若一国在某种(差异)产品生产上享

17、有成本递减(报酬递增)的规模经济,则在同样的长期成本曲线(即生产函数相同)上,将以较大产出和较低成本排挤另一国同一产品而占有优势,并使另一国的(相似)要素转向其他相似产品或产业,若两国各在一种相似产品上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则产业内贸易就会发生,双方将从贸易中获得利益。规模经济包含的假设:(1)每个产业内的产品存在广泛有差异的产品系列,并与相似的收入偏好相对应;(2)存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差异产品间具有垄断性竞争;(3)每种产品的生产收益(报酬)随规模扩大而递增(即存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发生是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专业化和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因而规模经济对国际(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作用越来

18、越大。* 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Krugmen P.R); 赫尔普曼( Helpman, E); 埃西尔( Ethier)等,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基础上,又结合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进一步用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等概念和思想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利益来源,致力于构筑具有一般性的“新贸易理论” 。* 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市场规模* 规模经济与贸易模式、贸易量* 规模经济与要素禀赋、比较利益* 规模经济与贸易利益来源、福利效应1、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市场规模(1)外部经济:厂商规模报酬不变下,行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报酬递增性(信息交流:可利用的知识和信息) ;差异

19、产品下的竞争性;下斜的行业平均成本曲线,其生产函数为:M = n X (1) X 为单个厂商的平均产量;n 为厂商数量; 为规模经济指数 外部经济与完全竞争市场相联系(因为 n 可变)(2)内部经济:单个厂商报酬随生产规模扩大而递增,其成本函数为:总成本函数: C = a X + b平均成本函数: AC = a + b/X显然具有排他性(垄断) ,即内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相联系。两种规模经济都要求市场规模的扩大,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2、规模经济与贸易模式、贸易量规模经济可以独立地决定(差异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 要素禀赋越相似,越倾向于产业内贸易为主(模式) ,差异产品贸易量越大6规

20、模经济来源:技术改进的动态过程 = 规模经济的动态性;国际分工的动态性;贸易模式的动态性。这也是新贸易理论的出色之处。3、规模经济与要素禀赋、比较利益新贸易理论并不否认要素禀赋、比较利益,因为现实世界中仍然存在产业间贸易、跨国公司根据区位生产优势实行内部国际分工而从事的内部贸易;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每个国家不必(也不能)生产完整系列的产品,而会有某种专业化,即专业地生产一定的差异产品,并进行(差异产品的)国际交换,满足相似的需求;两国要素禀赋和要素比例(例如资本 / 劳动比率)越相似,两国贸易越倾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间贸易反映比较利益,产业内贸易反映规模经济产业内贸

21、易并不能说明哪个国家生产何种(差异)产品,实际中要取决于(1)运气 / 政策(可以决定初始优势,乃至持久优势) ;(2)国家的相对规模(大国易于取得优势) 。4、规模经济与贸易利益来源、福利效应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独立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存在 4种潜在的贸易利益的独立来源,不仅可以超过传统的比较利益,而且当相对要素禀赋相同即无传统比较利益时,仍然能产生贸易利益,但各有其福利效应(正或负):(1) 生产效应;(2) 生产的集中;(3) 生产规模的合理化;(4) 产品多样化。讨论它们的福利效应总之,新贸易理论认为,在一个报酬递增的世界中,规模经济提供了国际贸易发生的独立动因

22、,即使各国嗜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下,也会导致(差异产品的)国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对新贸易理论的评价1、理论解释更加接近现实(1)修正了传统理论中重要却不符合实际的假设条件(完全竞争、没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同质、技术不变) ;(2)要素禀赋只为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国际分工提供可能;而规模经济是实际生产能力的表现,并能造成总体福利的增加;(3)规模经济要求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要求市场规模扩大,实际上也说明了国际垄断产生的重要渊源;(4)较好地解释了现实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及其形成原因;2、具有更高的理论一般性,除上述外,(1)涵盖了劳动生产率差异、技术差异;(2)考虑了需求;(3)传统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新贸易理论中,厂商行业国际分工与贸易;(4)要素禀赋论中,贸易利益会随贸易的进行而发生转移;新贸易理论中,参与贸易的所有要素包括稀缺要素一般都能获得利益,且其报酬规模递增;2、局限性(1)获得初始比较优势的原因;(2) “传统的比较利益” ,实际上指的是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却是成本比较优势的补充和发展;(3)动态的理论,静态的模型;(4)忽略国际生产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贸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