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研究马凤良(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540)摘要:根据世界石油供需状况,提出我国石油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在组织体系上要建立中国石油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出台一些协调一致的针对能源安全的方法措施;在具体运作上,要发展国内石油生产,分散进口渠道,进口与“走出去”并举,通过运输多样化及石油管网构架,降低原油进口来源过于单一的风险。同时根据中国的国情,分时机、分阶段地进行适量储备,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关键词:石油 供求 储备 能源结构 安全管理二战之后,世界上已发生 6 次石油危机:1951 年伊朗将外
2、国石油公司收为国有;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1967 年的中东 6 日战争;1973 年阿拉伯的石油禁运(油价从每桶 2.90美元飙升到 11.65 美元);19791981 年两伊战争,油价从每桶 13 美元涨到 34 美元;1990 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中国在这 6 次石油危机中皆影响有限,因为那时中国经济尚未发展到现今的规模,石油产量尚可自足。 而此前结束的美伊战争,尽管并未引起石油危机,但由此引出的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到今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市场化进程不可逆转,形成了多元市场主体;二是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外投资者
3、进入我国和我国企业走向海外求发展的情况日益增多。石油工业的新形势对政府管理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1 世界石油的储量、产量和消费量1.1 世界石油储量2002 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 142.7 Gt,比 2001 年减少 0.3 Gt,储采比由 2001 年40.3 增加到 2002 年 40.6。世界各地区石油探明储量分别为:北美 6.4 Gt(占世界总量的4.8%) ,中南美 14.1 Gt(占世界的 9.4%) ,欧洲(包括独联体的亚洲部分)13.3 Gt(占世界的 9.3%) ,中东 93.4 Gt(占世界的 65.4%) ,非洲 10.3 Gt(占世界的 7.4%) ,亚太地区5.2 G
4、t(占世界的 3.7%) 。其中,欧佩克为 111.9 Gt(占世界 78.2%) ,储采比由 2001 年的 76.6 增加到 2002 年的 82。表 1 为 2002 年世界主要国家石油储量分布情况。表 1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分布排名 国家和地区 储量/Gt 占世界比例,%1 沙特阿拉伯 36.0 25.02 伊拉克 15.2 10.73 科威特 13.3 9.24 阿联酋 13.0 9.25 伊朗 12.3 8.66 委内瑞拉 11.2 7.47 俄罗斯 8.2 5.78 美国 3.8 2.99 利比亚 3.8 2.810 尼日利亚 3.2 2.311 中国 2.5 1.712 墨西哥
5、1.8 1.2世界石油储量 142.71.2 世界石油产量2002 年全世界合计生产原油 3 556.8 Mt,比 2001 年减少 28.1 Mt。其中,北美 664.4 Mt(占 18.7%) ,中南美 335.7 Mt(占 9.4%) ,欧洲(包括独联体的亚洲部分)784.2 Mt(占22.0%) ,中东 1 014.6 Mt(占 28.5%) ,非洲 376.4 Mt(占 10.6%) ,亚太地区 381.4 Mt(占 10.7%) 。其中,欧佩克生产原油 1 364.2 Mt(比 2001 年减少 95.5 Mt) ,占世界总生产量 38.4%(2001 年占 40.7%) 。表 2
6、 为 2002 年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石油产量。表 2 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石油产量排名 国家和地区 产量/Mt 占世界比例,% 储采比1 沙特阿拉伯 418.1 11.75 86.02 俄罗斯 379.6 10.67 21.63 美国 350.4 9.85 10.84 墨西哥 178.5 5.02 10.15 中国 168.9 4.75 14.86 伊朗 166.8 4.69 73.77 委内瑞拉 151.4 4.26 74.0世界石油产量 3 556.81.3 世界石油消费量2002 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为 9 405 Mt 油当量,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 37.45%、天然气占 24.26%,煤
7、炭占 25.49%,核能占 6.49%,水力占 6.30%。2002 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为 3 522.5 Mt,比 2001 年增加 12 Mt。其中,北美 1 064.9 Mt(占 30.2%) ,中南美 214.8 Mt(占 6.1%) ,欧洲(包括独联体的亚洲部分)925.2 Mt(占26.3%) ,中东 207.4 Mt(占 5.9%) ,非洲 118.6 Mt(占 3.4%) ,亚太地区 991.6 Mt(占28.1%) 。表 3 为 2002 年世界前 12 个国家石油消费量。表 3 世界主要消费国家的石油消费量排序 国家 石油消费量/Mt 占世界比例,%1 美国 894.3 2
8、5.42 中国 245.7 7.03 日本 242.6 6.94 德国 127.2 3.65 俄罗斯 122.9 3.56 韩国 105.0 3.07 印度 97.7 2.88 意大利 92.9 2.69 法国 92.8 2.610 加拿大 89.7 2.511 巴西 85.4 2.412 墨西哥 80.9 2.3世界石油消费总量 3 522.5从表 1表的数据中,说明我国石油储量、产量在世界上的排位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储量,但我国石油消费量近年来增加很快,已超过日本,名列第二位,这种消费量和产量的严重失衡,值得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2 中国目前的石油管理中国石油业历经了多次改革,尤其是 1998
9、 年以来的石油工业的重大改制以及随后的重组上市,加快了中国石油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形成了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竞争机制的引进,建起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绝大多数石油产品的价格都已放开,所有用油企业的营销也已自主,但在更深的层次上,仍处于“地域垄断”之中,国有石油巨头牢牢地掌管着中国原油、成品油的供应,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还未与国际全面接轨。目前国有石油巨头的销售系统基本沿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石油分销体系,形成了庞大的、长链条的多级批发零售系统,机构重叠、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反应迟钝。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市场运作。铁路、交通、民航、农业和林业等石油专项用
10、户也均沿袭传统销售模式,形成各自独立的销售系统,难以成为石油市场的主体。2.1 石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石油供应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最为迫切的问题。所谓能源安全,指的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可以稳定而可靠地获得所需要的能源。这种可靠性包括能源供应来源、运输和相关供应系统。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行列,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与争夺变得更为激烈,其结果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成为国家实力和政治经济动荡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形势来看,石油供应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煤多油气少、优质能源短缺的
11、发展中国家,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54%,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8%。尽管世界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进步,但石油探明储量并没有明显增长,中国近几年的探明石油储量更是逐年下降,而石油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中国的石油资源是相当紧缺的。(2)中国的石油消费日益增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又都对我国能源安全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 1993 年开始,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及能源结构不断调整的结果。2002 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近 240 Mt,原油进口达 69.4 Mt 以上。预计今后 20 年,国内原油产量将继续呈
12、上升趋势,但增幅有限。预计 2010 年我国石油供需缺口达 100 Mt 左右,我国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由目前的 30%左右上升到 2010年的 40%左右。目前中国每天的石油消耗量为 530 万桶,而产量仅为 350 万桶,其缺口 180万桶需要进口,进口量约占三分之一。(3)中国石油供应存在的不稳定性。 随着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提高,我们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更为敏感。当今世界仍然存在诸多非和平因素,如果出现战争等重大事件,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性很大,这都将对国家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及早建立安全而稳定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加强石油的安全管理,提高应对
13、突发事件的能力。2.2 中国的能源结构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由于煤炭在污染环境方面的缺点,中国把开发重点转向石油和天然气。中国原油产量和消费量稳步增长,1978 年突破 100 Mt,1996 年突破 150 Mt,此后生产保持稳定,连续 6 年年产量超过 160 Mt,列世界第 5 位。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和机械制造、钢铁、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中国石油消费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 24%左右。2.3 中国石油需求的估计与预测近十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按年均 9.7%的速度增长,原油
14、消费量按年均 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 1.67%。这种石油供求矛盾使中国自 1993 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增大,尤其是“九五”期间,石油净进口量从 1996 年的13.5 Mt 增加到 2000 年的约 70 Mt。2002 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80%,而其他国家仅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 20%,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未来 15 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将以 7%左右的速度发展,预计原油需求将以 4%左右的速度增加;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增长速度却只有 2%左右,低于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石油供需缺口将逐年加大。为此,国内外能源机构纷纷对我国石油供
15、需状况进行中长期预测。从表 4 中我们可以看出,2000 年预测的石油供需缺口为 40 Mt,而实际却达到了将近 70 Mt。中国经济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亦将从 1999 年的约 30%增至 2010 年的约 40%。近几年来,尽管中国发现了一些大型的油田,但仍不能改变石油的供不应求的状况。表 4 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预测 Mt年份 2000 2010 2020 2050国内需求量 200 300 400 500国内供给量 160 170 180 100供需缺口 40 130 220 4002.4 中国石油生产及供需矛盾截至 2002 年底,中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20.3 Gt。基于中国的剩余
16、可采储量数,对于 21 世纪的石油年产量有几种估计:假若按 2002 年年产量 168 Mt、2005 年 185 Mt,2010 年达到 200 Mt 的峰值稳产计算,按最终累计可采储量 16 Gt,2001 年前累计产量约 3.8 Gt,20022005 年产量约 0.7 Gt,则至 2005 年尚有剩余可采储量 11.5 Gt 左右。若继续按年产 200 Mt 计算,可持续生产约 58 年,至 2063 年。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技术的进步、采收率的提高、认识的深化,最终可采储量数可能会大幅度增长。“八五”期间,中国对未来石油需求量有过高低两个方案预测。低方案估计
17、2000 年中国石油需求量 180 Mt,2010 年为 200 Mt。现在看来低方案过于保守。近十年来中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为 5.77%。2002 年消费量早已超过 200 Mt。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石油供小于求的态势在进一步发展,若没有重大发现或技术突破,中国进口大量石油的局面仍将维持。石油问题不解决将会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人均 GDP 仅 1 000 美元,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需 50 年中国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没有足够的能源保障,现代化只能是句空话。2.5 石油安全是中国经济战略的焦点之一中国已进入分享国际石油资源的世界级石油进口
18、大国行列。随着中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的加大,面临的国际风险也将逐渐加大,特别是在中国尚未建立防范能力的情况下更是如此。2002 年中国原油进口 69.4 Mt,前三名的进口国都是中东国家。其中,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达 11.54 Mt,从伊朗进口原油 10.73 Mt,从阿曼进口原油 8.31 Mt,中东三国原油进口总量 30.57 Mt,占中国全部原油进口量的 43.3%。加上其他中东国家的进口,我国来自中东的进口原油占总量一半以上,达 35 Mt。国际石油市场的风云变幻或油价暴涨或供应中断,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能源和石化产业,甚至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
19、国,在未来 1015 年内,我国石油进口比例将达到40%45%。石油依赖国外资源的程度将越来越大。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现实,石油安全战略已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中国经济战略的焦点。3 建立中国的石油安全管理体系3.1 完善中国石油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近 20 年来,中国能源管理机构几经变迁,1988 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撤销煤炭部、石油部、水利电力部,成立能源部;1993 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撤销能源部,重组煤炭部、电力部;1998 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撤销煤炭部、电力部。但到 2002 年,能源行业尤其是石油行业仍缺乏一个完整的行政
20、治理框架,涉及能源管理的部门有国家计委、经贸委、国土资源部等十来个部委,但又没有一个部门在石油管理上具有足够的权威性。中国对石油的依赖不断增加,必须要有一个协调能源政策、主管能源的中央政府机构,应该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以能源战略管理为核心的能源监管体系,迫切需要出台一些协调一致的针对能源安全的方法措施。在一个部门集中能源行业的专家和知识,将有助于制定宏观能源经济政策和加速石油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中国如果没有国家级的能源政策协调机构,仅靠目前几大石油公司,是很难去完成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以及石油战略储备计划的。3.2 加强中国石油安全的计划管理中国的石油安全管理,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力,采取循
21、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针,来确定近期及远期的工作目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确定适当的石油储备规模。借鉴各国建立石油储备的经验,建立储备是一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依每个国家的国情、制度、财力等因素而定,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储备的规模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因此,我国石油储备的目标是要尽快起步,然后逐步扩大石油储备规模。(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储备模式。按照国际能源机构(IEA)的分类,目前世界上大致有公司储备、政府储备和中介组织储备三种储备体系,每个国家又有不同的组合。我国在起步阶段宜采取政府储备和公司储备同时并举,在资金筹措上,建立国家石油储
22、备所需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建立企业储备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承担,国家可以考虑在某些环节给予适当优惠。(3)完善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在国际能源机构和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国制定的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的法律中,大都含有对石油经营者定期报告石油生产、销售、进出口、库存统计数据的要求,报告对象或是国家统计部门,或是经济、能源主管部门,也有的是石油储备机构。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政府可及时跟踪和监测石油供需形势、市场变化,对石油储备应保持多大规模、应急情况下的储备投放等进行决策。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石油统计数据还不完全,不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在研究建立我国国家石油储备的过程中,应建立
23、石油信息报告制度,完善石油统计。3.3 保障控制与协调机制的正常运作中国自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颁布以来,关于石油工业监管的法律法规不断推出,如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 、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 、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等。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综合性的石油法 。因此,中国应该加快借鉴、学习和研究,力争早日推出一部完善的、缜密的石油法 ,以克服石油工业监管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进而保证石油工业监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石油市场有序竞争。石油工业监管要区别对待,对于非自然垄断领域要逐步放松管制,导入竞争,监管重点是建立公平、公正、
24、合理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对于自然垄断领域,要以政府监管代替市场监管,通过价格管制、公平进入等手段,在保证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防止企业滥用垄断优势,避免给石油工业监管带来负面效应。在目前阶段,可考虑设立国家能源综合管理部门和组建新的监管机构,各履其职,实现对油气上下游领域的监管与调控。4 分散石油风险的基本策略4.1 发展国内生产中国石油资源潜力很大,中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是,石油资源量是 94 Gt,由于技术进步,世界石油储量仍在大幅上升,中国也是一样。中国油气资源探明程度较低,截至目前,陆上石油资源平均探明程度仅 38%,低于世界石油(45.6%)的探明率,这说明中国油气
25、资源仍大有潜力可挖。中国近年来陆上、海上的油气勘探都有新发现,石油勘探开发有个周期,可能在“十五” 、 “十一五”还会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就满足中国国内石油需求而言,我国自产原油供应仍然担当主要角色。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541959 年,我国石油储量紧缺,大量依靠进口,1959 年发现了大庆油田;(2)19601979 年,这一时期我国的石油产量达到了 106 Mt,但却以大量动用和消耗了我国已探明的原有后备原油储备和牺牲了勘探同生产按正常比例协调发展的极重大代价换来的;(3)19791992 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在此期间实行的一些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基本稳定了我国原
26、油的产量,避免了一度出现的产量下滑的局面;(4)1993 年至今,我国原油的产量基本稳定在 150160 Mt 左右,随着技术进步和开采能力的提高,到 2010 年,我国的原油产量有望达到 200 Mt 左右。4.2 分散进口渠道,进口与投资并举目前,中国石油进口 50%60%来自中东地区,依赖程度过大。进口中东石油必须经由马六甲海峡,而一旦出现意外,这条石油生命线很可能被切断。为此,我国应该仿效美国和日本,对自己国家的进口采取分散化方式,以避免对某一地区进口的过分依赖,从而带来石油危机。目前我国主要的进口石油来源是中亚、俄罗斯、中东等地,在未来的若干年里,我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仍旧为中东,但
27、可以逐步降低其在整体中的比例,提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例,开发新地区,比如非洲和南美。最近,墨西哥等国表示,拟增加原油产量,考虑向中国出口原油。这样我国既可以充分利用国外成本较低的石油资源,又可以降低进口地集中带来的风险。另外,实施“走出去”战略也是构筑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专家介绍,目前我国油田中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大庆油田,原油成本已达 1719 美元/桶,而非洲和中东石油的勘探开发成本为 3.73 美元/桶,加拿大为 7.17 美元/桶,欧洲为 8.29 美元/桶,美国为 13.3 美元/桶。因此,中国的石油企业应充分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成本低廉的优点,
28、走向国际市场。4.3 运输多样化及石油管网构架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通过海运,如要改善进口状况必须首先改善我国的石油运输情况。我国的石油运输状况非常落后,花在这一部分的费用非常庞大,所以制定石油运输战略,迫在眉睫。比如进口方面,海运成本为管运成本的 6%7%,所以它仍是进口的主要方式,因此建立大型专业的运输船队成为必要,同时为了实现进口原油多样化,除了争取修建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原油管道,还将建设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管道;国内方面,在原有的原油管网基础上,中国正在加快建设新的原油管道运输网,以提高原油运输效率及安全性。将于 2004 年投产的甬沪宁(一期)进口原油管道全长 666 k
29、m,设计输油能力 200 Mt/a,设有大榭岛首站(油库)一座,中间分输站三座(镇海分输站、白沙湾分输站、石埠桥分输站) ,中间输油站一座(长兴站) ,末站二座(高桥末站、扬子末站) 。该管道为常温输送方式,采用密闭输送工艺,并根据石化企业的资源不同,实施高硫原油、低硫原油的顺序输送。该管道承担海外进口原油从大榭岛油港接卸后,向镇海炼化、上海石化、高桥石化、金陵石化和扬子石化原油管输任务。4.4 有效开发替代能源石油安全战略不是孤立的,而是国家能源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制定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时,不能就石油抓石油,而要从整个能源战略出发,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石油比例,大力发展天然气和其
30、他替代能源(如核能、水能等) ,进而降低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根据各盆地天然气的最新研究表明,我国天然气资源量约有 50.61012 m3,可采资源量为 13.31012 m3,而且还有 271012 11710 12 m3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可见,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年消费量仅为 260108 m3。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公布的2002 年世界能源统计年评 ,2002 年全球能源消耗总量中,天然气消耗占 24.26%,其中,中国仅占 3%左右。与欧美各国相比,我国天然气的消费水平仍很低,2002 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的 2.71%,与世界 24%的平
31、均水平相差甚远,也远远低于亚洲 8%的平均水平。鉴于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我国政府应该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如贷款、税收等)和法律法规,支持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力争用十年时间,把我国天然气消耗量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的比例由目前的 3%提高到 10%,把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的 2.71%也提高到 10%,以减轻我国石油供给面临的压力。从宏观上看,中国能源并非短缺,通过改变能源结构可以改善国家能源安全状况。例如,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核能只占 1%的比例,而法国、日本都超过了 30%。此外还可以开发替代能源以缓解石油需求压力,比如煤炼油、玉米制造酒精技术等。我国煤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储采比要比石油大得多,煤炭洁净
32、利用可使我国石油安全压力大为减轻。另外水力、太阳能、风能、地热利用和发电技术的日趋成熟、实用和商业化,也将大大减轻我国石油供给面临的压力。4.5 建立石油储备的分析“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现在,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条件已经具备,按照国际储备水平标准和我国政治、经济、安全、外交等综合情况,我国可在 2005 年建立相当于 1 个月石油进口量的石油储备,即7.5 Mt;2010 年再建立相当于 2 个月石油进口量的石油储备,即 20 Mt。中国石油储备的运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根据我国国情,建议可以采取国家战略储备与民间商业储备并
33、存的方针,民间储备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主。建库资金及库存石油资金由国家协助解决,与此同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原油储备的积极性。(2)根据目前我国原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以及国家的经济能力,石油储备宜采取阶段性的目标。2005 年可制定 30 天的储备目标,2010 年可制定 60 天的储备目标,然后逐步向IEA 的目标靠拢,即达到 90 天的储备标准。(3)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早日成立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和监管部门,为石油储备创造良好的环境。(4)战略储备库的具体管理和维护可由政府的石油储备机构委托企业或石油公司进行,并按合同办事;商业石油储备可由企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
34、下,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来运作。参 考 文 献1 陈立.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结构调整与监管改革.国际石油经济,2001,9(9)2 孔昭瑞等.能源安全与石油储备.油气储运,1999,18(11):153 李琦,伦昕义,俞以平.保障石油供应 维护石油安全.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1,17(4):17204 刘仕华,刘志林,胡国松.中国石油供需与石油安全.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3,19(1):155 王风雷.美伊战争对中国进口石油的警示.中国石化,2003,(7):12136 张绍飞.国际石油储备建设经验与启示.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1,17(3):157 赵勇利.2020 年世界石油供需展
35、望.国际石油经济,2001,9(8)8 朱兴珊,周大地.如何看待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中日石油经济研讨会论文集,20019 中国石油工业“十五”规划.国际石油经济,2001,9(1)10 张勉.中国要建设战略石油储备.环球时报,2002-09-30Study on Petroleum Security of ChinaMa Fengliang(SINOPEC Shanghai Petrochemical Co., Ltd. , 200540)ABSTRACTBased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petroleum in the world, th
36、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s of petroleum security management of China as follows: in organizing system, establish special institutions for petroleum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formulate some accordant measures aiming for energy resource security; in concrete operation, develop domestic prod
37、uction, decentralize import channels, pay equal attention to import and “go out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decrease the risks of fewness of crude oil import sources through diversific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etroleum conduit net. It was also proposed that China should measurably
38、store some petroleum by occasions and stages, set up a national petroleum strategic storage system,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relationship of supply and demand, level off oil price, deal with outbreak accidents, and ensure the saf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Keywords: petroleum, supply and demand, storage, energy resource structure, security management收稿日期:2003-12-05。作者简介:马凤良,男,1963 年 12 月出生, 硕士,高级经济师。现任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化工部经营处处长。曾发 表论文 5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