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路高陡病害边坡的三次治理浅析摘 要 本文结合云南某高速公路开挖高陡病害边坡治理工程实例,在分析前两次治理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重新对该边坡进行勘察评价,找到病害边坡存在的根源。最终提出了进行全面整治的可靠方法,取得了极为宝贵的类似工程治理经验。 关键词 滑坡体 地下水 削坡减载 喷锚 灌浆补强 抗滑桩 Analysis on Three Treatments of High-steep Ill Highway Slope Yu Xingfu1 Zhou Hongwu2 (1.Undergrou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Tongji University, Sh
2、anghai ,200092, 2.Yunnan Guot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mpany)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the two foregoing failed treatment of one high-steep excavated ill highway slope treatment engineering case in Yunnan province, newly reconnaissance and judge of the slope
3、were carried out to find the root of the ill slope and the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cheme was put forward. Precious experience is earned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Key Words: Landslide body underground water delete slope to reduce load shotconcrete and anchor grouting for strength slide resisting pil
4、e 1工程概况 云南某高速公路 K259+470K259+640 段下行线(东侧)边坡,系一开挖深约 40m 的明槽边坡。该边坡开挖施工完工及公路建成通车后,于 1999 年 6 月发生滑坡,严重影响公路的安全运营。时值昆明世博会期间,为保证高速公路的畅通,建设方决定尽快对该边坡进行应急治理。由于时间紧迫,所以未来得及对该边坡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中标后,在建设方组织安排对现场进行踏勘的基础上,根据以往的设计施工经验进行了工程治理施工图设计。采用常规的削方、预应力锚索、竖向锚杆、坡面锚喷护坡和坡面排水工程的综合手段进行治理加固。工程于 1999 年 7 月 20 日进场施工,于
5、 1999 年 11 月完工。完工后,坡体基本保持稳定,保证了该段公路的正常运营,但是在雨季,边坡仍有变形迹象,并于 2000 年 9 月至 10 月再次进行了补充治理,该次治理采用了灌浆及部份锚杆补强措施加以整治。 该边坡通过前两次的施工治理,虽部分已趋于稳定,但尚未完全根除其病害隐患。于 2001 年 5 月和 6 月连续降雨后,坡顶地裂缝发育范围有所扩大,破面喷护砼再次出现拉裂,路肩墙拉裂变形及公路排水沟沟肩公路沥青路面隆起等一系列变形迹象,表明此段边坡正孕育着滑坡灾害,已较严重地威胁到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安全。为彻底削除隐患,确保边坡稳定,建设方决定对边坡进行全面勘察、设计、施工治理。
6、2地质背景概况 2.1 地形地貌 边坡的的开挖明槽长 140m,宽 4059m,最大高差约 40m。由三级台阶(不含路肩台阶)组成,坡比一般为 1:1.5,边坡总体走向 339344,坡面整体倾向 250,倾角 34。坡顶南端为 NE4550 延伸的负地形;北侧为底宽约 8.50m,下切深近 5.00m,走向近南北的负地形;坡体顶端发育一走向约 NE80(与坡面近于垂直、与山脊近于平行)延长近 300m,底宽 2.004.00m,下切深 1.002.40m 的负地形。 2.2 地层岩性 边坡区内分布地层按其工程地质特征分为 4 层,分述如下: 填土:主要分布于坡体下端,为路肩挡墙砌筑及墙后回填
7、块石、碎石及砂浆等,厚 1.501.90m 。 残积碎石土:主要分布于坡体顶部,为棕红色强风化泥岩、砂岩碎石混可塑状粘土组成,厚度一般小于 2m。 强风化泥岩夹砂岩:分布于坡体中上部,厚 3.5010.60m。钻探时有塌孔现象,岩心呈碎石土状、部分碎石状。 中等风化泥岩夹砂岩:分布于边坡中下部,厚 6.0018.00m,岩心呈碎石状夹碎块状或短柱状。 边坡岩土类型主要为软质层状碎裂-散体的泥质岩岩体,属易滑岩体,且发育顺坡向结构面。 2.3 水文地质特征 区内赋存较丰富的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和东侧山区地下水补给。坡体中、下部泄水点较多,由于地表裂隙发育,地下水动态变化显著。 3滑坡特征
8、 该滑坡为推移式活动滑坡,地表变形迹象明显,滑坡周界清楚。主要下滑推力来自坡体中后部。通过勘察,查明了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和滑坡要素,与进行第一次施工治理前的认识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一些较大的出入。 3.1 滑坡后缘边界的认识 原来的滑坡后缘边界由于建设方征地所限,后缘开口(地裂缝)处于铁丝网界定的施工范围后 8m 左右的负地形区域内,在治理时没有进行处理,从而造成了地表流水大量顺缝下渗到滑面。此次勘察发现,地裂缝已发展至天沟之后 27.40m 处。滑坡平面形态呈波状的不对称扇形,分布面积约 5209.60m2,体积约 37082.88m3。 3.2 滑面判定 经过勘察后,判定滑面总体呈折线状,中后
9、部滑面深 9.0010.20m,与原分析确定的浅层滑坡具有明显的差别。 3.3 地下水的危害 勘察资料表明,滑体中地下水明显受降雨控制,由于岩体破碎,基岩裂隙水较丰富,岩体裂隙发育,与地表裂缝连通较好,加之特有的有利于地表水汇集并沿滑坡后缘下渗的负地形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显著,其特征表现为在滑坡内径流途径较短,排泄快,同时,受大气降水的影响,造成雨季坡体地下水经常性短期富集,从而软化岩体,使其强度大幅降低,这是该滑坡发展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次治理时没有对地下水产生的危害引起足够的重视。 3.4 滑坡的发展趋势 由于前两次的治理和补强工程,较大的减少了滑体的下滑力,阻止了剧滑的发生,但随着时间的推
10、移,边坡应力调整的不断发展,边坡的稳定平衡将被打破,若不及时彻底根治,随着坡体应力的不断积累,滑体将摧毁原治理工程产生的整体效应而产生突然剧滑,造成交通中断。 4滑坡稳定性计算 计算稳定性时选取与主滑方向一致或相近的工程地质剖面为计算断面。详见图 1“滑坡稳定性计算断面图(2-2剖面)”和图 2“滑坡稳定性计算断面图(3-3剖面)” 4.1 计算公式选取 根据滑坡的滑面特征,选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的折线滑面滑坡稳定性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4.2 计算结果 详见表 4-1“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5治理工程设计 5.1 前两次治理措施 5.1.1 第一次治理措施 根据当时对
11、现场的调查和分析,采取了以下几种治理措施: (1)锚索: 在路肩挡墙之上台阶横向布设预应力锚索加梁板 19 条,条间距 8m,每条两根锚索,每根锚索长 15m,提供 40T 以上的预应力,共计 570m/38 根。每根梁板之间用联系梁连接。 锚索作用在于“锁定”边坡,平衡应力释放,阻止边坡变形发展;联系梁的作用在于增加防护工程整体性,保护坡面,抑制坡面变形。 (2)削坡减载: 削坡减载以减小浅部滑体的下滑推力,同时减缓边坡坡角,降低边坡应力释放程度。削坡后坡比为 1:1.5(坡度约为 34)。 (3)喷锚护坡: 封闭整个面,隔离降水,保持坡面稳定。坡面封闭面积为 8070m2,采用短锚杆挂金属
12、网喷射砼,锚杆长 1.5m,挂网框架为 1.5m1.5m,网眼为 15cm15cm,框架与锚杆用焊接,其它编网钢筋用铁丝绑扎,喷射砼厚度为 6cm。 (4)截(排)水沟: 在边坡边缘及坡面上修截(排)水沟。 以上措施的施工顺序:先进行削方清坡,然后预应力锚索、坡面喷锚和截(排)水沟等工程同时开展施工。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表 4-1 计算断面 层号 计算参数 块段编号 滑动面形态 稳定系数 K 剩余下滑力 E(KN/m) (KN/m3) C(KPa) () ( ) L(m) 2-2 22.3 15.5 15.4 29 29 0.86(0.78)1.05 1785.4 22.3 15.5 15
13、.4 25 18 2462.1 23.5 20.0 22 20.5 2102.6 3-3 22.3 23.5 29.9 21.6 19.4 44 21 0.81(0.74)0.98 813.4 22.3 0 15.4 22.3 15.5 15.4 27 30.8 2452.66 22.3 15.5 15.4 29 21.6 3448.9 23.5 20.0 21 22.5 2794.2 22.3 23.5 29.9 21.6 注:1、剩余下滑力已考虑了工程安全系数(1.25)。 2、()内数值为考虑地震时的稳定性系数。 3、内数值为考虑现有工程抗滑附加力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 4、剩余下滑力未考
14、虑地震力和治理工程的附加力。 5.1.2 第二次补强措施 采用了灌注水泥浆措施对坡顶地裂缝进行了密实处理,同时对部分锚杆采取了补强整治措施。 5.2 重新勘察后的最终治理方案 根据勘察资料反映,治理该滑坡的关键是消除或减小滑坡中后部的下滑推力;在滑坡前部采取适当的支挡措施,以确保路肩的稳定,以及处理滑坡后缘及坡面的地裂缝,阻止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对滑面的软化,完善排水系统。 原治理工程中的主体工程为预应力锚索,其最终张拉荷载为 580KN,目前仍发挥一定的作用,才使得该滑坡没有产生剧滑,所以,该此次治理工程中仍保留。 (1)削方: 其主要目的是减少中后部的荷载,减小滑体上部下滑推力,消除滑坡后缘的
15、负地形,所以,后缘一直削至开口裂缝处。 (2)抗滑桩: 在滑坡下部下平台即滑体前缘设置一排抗滑桩,共 7 根,其中 Z1Z3 桩心距为 10m,Z3Z7 桩心距为 9m,桩长均为 12m(伸入路面下 5.0m5.5m)桩截面均为 2.0m2.0m,桩身砼强度均为 C25。 (3)护坡工程:为保证坡体内部的地下水从坡面溢出排泄通畅,在削方区下部,即预应力锚索下部采用钢筋砼格珊绿化护坡。 (4)排水工程: 设置环形天沟,截排后部山体地表来水,坡面和平台根据地形设置相应的排水沟并汇集于环形沟内排走。6施工效果 6.1 前两次施工效果 第一次治理时,由于没有进行勘察,造成了对滑坡的认识了解不透,对滑坡
16、后缘开口(地裂缝)进行处理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了工程治理的力度不够、工程量不足及滑面被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软化等隐患,致使治理不彻底。 第二次补强时,对以上的隐患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只是对滑坡后缘开口(地裂缝)进行了简单的水泥浆灌浆处理,没有从根本上对滑坡进行治理,滑坡仍在变形滑动,所以,灌浆处理的滑坡后缘开口(地裂缝)也将是再次被破坏的结果。另外,补强的锚杆由于对滑坡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够,造成了工程量不够,其结果也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6.2 第三次施工效果 通过再次削坡减载、支挡工程(抗滑桩工程)施工及对坡面排水措施的加强,该滑坡体已处于稳定状态,隐患和险情已基本消除,高速公路已彻底恢复了正常的运营。通过一个雨季的考验和监测,充分表明治理是非常成功的。7结语 (1)该滑坡体属典型的人为工程滑坡,为推移式中型滑坡; (2)降雨使得坡体地下水富集于岩体结构面和滑面,并迅速软化、泥化岩体结构面和滑面,使其强度大幅降低。所以,地下水是滑坡产生的主要激发因素,治理时应充分引起重视; (3)滑坡后缘开口(地裂缝)的处理和排水系统的设置,在滑坡治理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工序; (4)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程良奎,岩土锚固新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2张喜发,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