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标准目 录一、课程名称二、适用专业三、必备基础知识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六、重点和难点七、内容及要求模块一:电子测量技术基础1、教学内容2、教学要求3、教学手段及方法模块二:电子测量仪器1、教学内容2、教学要求3、教学手段及方法模块三:电子测量实训1、教学内容2、教学要求3、教学手段及方法模块四:现代电子测量技术1、教学内容2、教学要求3、教学手段及方法八、说明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2、模块学时分配3、考核方法及手段4、注意事项5、其他说明一、课程名称: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二、适用专业:电子工程系各专业、通信工程系各专业。三、必备基础知识:电分析
2、基础、路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等。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1、课程的地位:电子工程系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2、课程的作用电子仪器与测量课程是我院电子工程系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有关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和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测量用信号源、波形测量与示波器、频率与时间的测量、电压测量、频域测量、频谱分析和非线性失真的测量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使用和维护电
3、子仪器,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职业道德观得到加强。该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能力。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电子测量及测量技术基础、测量用信号源、电子示波器、电能量测量仪器、时间与频率测量仪器、频域测量仪器、常用元器件测量仪器、数据域测量仪器、现代电子测试技术与自动测试系统等。六、重点和难点1、重点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介绍各种通用仪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仪器的具体电路不作过多的讨论和分析,只重点
4、介绍那些与仪器功能、正确使用仪器有关的特殊电路。2、难点各种通用仪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代电子测量的结构与原理。七、内容及要求模块一:电子测量和仪器的基本知识1、教学内容(1)电子测量的意义、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2)计量的基本概念(3)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类型及表示方法。(4)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分类、主要性能指标、发展概况与正确使用。2、基本要求(1)掌握电子测量的意义、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2)掌握计量与单位制。(3)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类型及表示方法。(4)了解量值的传递与跟踪。(5)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分类、主要性能指标。(6)理解电子测量仪器
5、的主要性能指标。(7)会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3、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模块二:电子测量仪器1、教学内容(1)测量用信号源。(2)电子示波器。(3)电压、电流与功率测量仪器。(4)电子元器件测量仪器。(5)时间与频率测量仪器。(6)频域测量仪器。(7)数据域测量仪器。2、基本要求(1)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基本结构与原理。(2)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特点与应用领域。(3)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与使用注意事项。(4)理解各种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5)了解各种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势。(6)了解各种测量仪器
6、的发展历程。3、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模块三:电子测量实训1、教学内容(1)万用表的使用。(2)数字电桥的使用。(3)毫伏表和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4)高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5)函数发生器的使用。(6)模拟示波器的使用。(7)数字示波器的使用。(8)电子计数器的使用。(9)Q 表的使用。(10)模拟电压表的使用。(11)数字电压表的使用。(12)频率特性测试仪(扫频仪)的使用。(13)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14)逻辑笔与逻辑分析仪的使用。(15)失真度测量仪的使用。(16)放大电路基本参数的测量。
7、(17)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18)综合实验(一):AM 中波收音机部分指标的测试和调整。(19)综合实验(二):电视机行扫描电路部分参数的测量。(20)直流电压、电流表的安装与调试。2、基本要求(1)理解实训原理。(2)独立完成实验。(3)实验前认真预习教材相关内容。(4)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数据并分析误差。(5)每个实训结束后写一份实训报告(含 500 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6)实训中遵守实验室规则。3、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模块四:现代电子测量技术1、教学内容(1)智能仪器。(2)虚拟仪器。(3
8、)网络化仪器。(4)自动测试系统。2、基本要求(1)了解智能仪器的最新发展趋势。(2)掌握有关虚拟仪器、网络化仪器的基本内容。(3)能根据需求组建自动测试系统。(4)理解各种总线与接口。3、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八、说明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教 材:电子测量与仪器 范泽良、吴政江 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电子测量仪器及其应用 吴政江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电子测量技术 田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电子测量技术 徐佩安 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子测量与仪器 李明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测量与仪器 徐洁 机械工业出版
9、社电子测量与仪器 魏中 化学工业出版社电子测量技术 杨建平 重庆大学出版社2、模块学时分配序号 模 块 名 称 理论教学学时 实践教学学时 小计1 电子测量理论基础 8 82 电子测量仪器 50 503 电子测量实训 50 504 现代电子测量技术 8 8合 计 66 1163、考核方法及手段以期末考核成绩为主,平时考核成绩为辅。期末考核成绩占 70%。平时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核方法为闭卷笔试,平时考核由平时测验、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定。4、注意事项(1)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演示教学和现场教学,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电子测量仪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可选实践
10、训练项目可使用晚辅导学时。(3)在使用本教学标准时,任课教师可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电子测量仪器的选型和实践训练项目。(4)教案编写本课程标准对教案的定义是指在本课程完成整体教学设计,确定课程学习项目及各项目组成模块明确的基础上,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按每一教学单元(原则上是 2 学时为 1 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方案设计,她包括对本模块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及学习内容分解到本教学单元中的具体授课内容、课堂活动教学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要求、课时建议等。特别是要通过设计清楚阐述针对本模块的工作任务如何将典型实践性环节所需实践知识融入理论知识学习中,并根据能力要求,如何将技能实践融入学习过程中。(5)教学资源的配合本课程教学资源条件可以依据本课程性质要求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该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案例材料和信息,可是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图书馆,以及相应实验设备,电视广播,工业企业参观等。各种教学资源作为配合课程教学使用的助教,助学资源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取材合适。2)符合任职规律,逻辑性强,利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构建。3)媒体资源使用恰当,和传统教学方法相得益彰,互动性好。4)文字,符号,公式,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注或惯例。5)教师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课件,尤其是文字表述内容。(6)本标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