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崔颢诗中观其性格特征及其变化.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242441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崔颢诗中观其性格特征及其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崔颢诗中观其性格特征及其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崔颢诗中观其性格特征及其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崔颢诗中观其性格特征及其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崔颢诗中观其性格特征及其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唐诗研究论文(本科)学 院 文 学 院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年 级 2008 级 姓 名 崔璐璐 论文题目 论崔颢诗中的理性意识和批判精神 指导教师 职称 2012 年 5 月 10 日学号:200850212302论崔颢诗歌中的理性意识和批判精神学生姓名:崔璐璐 学号:20085021230学 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摘要:丰富的生活经验给崔颢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了解崔颢的诗,首先就要了解崔颢独特的生平经验。崔颢,汴州人。生 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年间。有俊才,累官至司勋员外郎。但年 轻时候的崔 颢名声并不好,而且也不甚如意。在登进士后到天宝初的二十年中,他游

2、 历了很多地方,历经了很多事情,对历史和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不少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理性意识。关键词:崔颢;诗歌;理性意识前言了解一个人的创作,挖掘一首诗所蕴含的独特意味,发现一位诗人诗歌创作的某种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就要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同时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深入研究。唐代诗歌史上群星璀璨,而崔颢,正是这群星中的闪亮的一颗。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年间。大概在开元十年左右登进士科。他的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 旧唐书文苑传说:“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

3、,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 ”正是由于“名位不振” ,在新、旧唐书里,他的传记非常简略,连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相反,倒提到他生活上的很多缺点。殷璠河岳英灵集说他:“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至如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 又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上新弦。 可与鲍照并驱也。 ”因为当时唐朝科举考试,考场应试固然重要,但还要有场外的人情、活动。外地举子入京应试,必须得先走当权者或名流的门路,献上礼物和“行卷” (即平时的作品) ,3经过这些人的举荐、获得一定的“文誉” ,才有登第的希望。 旧唐书本传记载他献诗李邕,但当

4、时年轻、社会经验较少的崔颢由于缺少为人处事方面的经验,以为李邕会赏识他的风流才情,首章即为十五嫁王昌 。却没料到李邕是个保守严肃的人,看了崔颢的献诗后,勃然大怒,骂了一句“小儿无礼!” ,遂将崔颢斥去。这一番经历应该是对崔颢有所打击的,打击了他的浮躁之气,也让他意识到了年少轻狂的不可取。后至塞上,又是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这番经历对崔颢来说很重要,促成了他的成长和诗风的改变。写军旅生活,苍凉跌宕,风骨凛然。又适逢折狱定襄(在今山西) ,自谓“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箠。 ”并且在登进士第后到天宝初的二十年中(723744 年) ,他多在外地漫游,可能是当外官或当外任官的幕僚。

5、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他足迹遍于大江南北,从淮楚到武昌,然后是河东,最后是到了东北。历经了很多事情,看到了很多的社会黑暗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逐渐形成了理性看待问题的意识,一改年少轻狂时的浅薄。下面主要就浅析一下崔颢诗歌中的理性意识和批判精神。一、崔颢的诗歌中的理性意识和批判精神从他的妇女诗中就可以窥见一斑这一类都可以归于崔颢对权贵的讽刺诗。虽然这些妇女诗中有许多对贵妇们容貌、生活的描写,但并不显得轻佻,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他写贵妇们居于朱门甲第,锦衣玉食,生活富足奢侈,如杂诗里, “可怜青铜镜,挂在白玉堂。 ”、 “罗袖拂金鹊,彩屏点红妆”一位豪门贵妇的形象跃然纸上。但紧接着,“妆罢

6、含情坐,春风桃李香” ,写出了她精神空虚的情状。这还不足以说明这类诗的社会意义。在古意 、 岐王席观妓 、 卢姬篇 、 邯郸宫人怨等诗中,塑造了很多成为帝王、权贵的玩物的妇女,她们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她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在精神上十分空虚。并且一旦被那些贵族们玩厌烦了,就会落得“泣尽无人问,容华落镜中”的悲惨下场。这在邯郸宫人怨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得意时“岁岁年年奉欢宴,娇贵荣华谁不羡” ,却没想到“一朝太子升至尊,宫中人事如掌翻” 、 “兄弟印绶皆被夺,昔年赏赐不复存。 ”得意时的娇贵无比与失意时的落魄潦倒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行路难中, “我昔初在昭阳时,朝攀暮折登玉墀。只言岁岁长相对,

7、不悟今朝遥相思。 ”崔颢写出了对命运变化无常的认识和感慨,同时也对世人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即富贵权势并不是永恒的,而是一时的,所以,一时的得4势并没有什么,不能得意忘形,更不能胡作非为,成为社会的蠹虫。二、还有一首霍将军 ,写的很具有讽刺意味,体现了诗人对盛衰的理解和对权贵的藐视与人生际遇的豁达和不卑不亢其诗第一句就写霍将军的地位之高与权势之重,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长安本就是天子脚下,是个繁华的都市,在那些侯门甲第深宅大院中,居住着的是众多豪门贵族,在这些豪贵之地,表面上看诗人是问“谁家居住霍将军” , “霍将军”其实是指西汉的大将军霍光。霍光因为战功显赫权倾朝野,霍家当时也

8、是豪门贵族,骄奢无比。后来霍氏一族因为涉嫌谋反,被株连九族,赫赫扬扬的大家族转眼即灭门。这首诗应当是借史事以讽当时炙手可热的外戚。其实这里的“霍将军”是个代指,代指那些权贵和得势之人,这些甲第里面,居住着的是众多权贵,是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恃宠而骄、气焰嚣张,“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揖拜何纷纷”得意忘形、排场气派的贵族做派一笔就勾勒而出。确实是人生得意权势炙手可热啊!不过,诗人似乎总是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冷静和理性来看待事物。马上,笔锋一转,无情的讽刺和理性的批判就开始了。“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 前面极言其贵盛,后面则着重强调权势的消

9、散和荣华的湮灭,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落差感更能使人们意识到“世上悠悠”的客观现实,加强了诗歌的说理效果和艺术性,纵观崔颢的这类诗歌,这种艺术手法经常得以使用。富贵权势不是永远都可以拥有的,贫贱低微也不是不可改变的,这就体现了古人一种很朴素的辩证思想。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理性的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富贵之人不可骄矜自傲,贫贱之人也不是随便可以欺负的。虽然诗人觉得“人生富贵自有时” ,这带了一点唯心主义的色彩,不过看待问题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对待,对古人不应该求全责备,应该看到其思想中豁达冷静的一面,崔颢能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社会黑暗问题并言别人所不敢言,勇于批判那些不正之风,敢于提

10、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能用如此坦然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诗人这就已经很不错了。三、其实,这就过渡到崔颢的相逢行 ,这是一首更有讽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诗这首诗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5的关系的。开元末期天宝初期,唐王朝已盛极而衰。唐玄宗已没有开元时的朝气和开明,开始耽于酒色、不理政事。宠信杨贵妃及杨氏家族,整日沉湎于歌舞升平的虚假繁荣之中,对内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贤臣绝道,官场黑暗,奢侈浪费,耗尽民力;对外则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其实这时的大唐早已矛盾遍起、危机四伏。当时的爱国志士和劳动人民早已苦不堪言,对统治者的腐败和杨氏家族极其不满和痛恨,但大多敢怒而不敢言。崔颢的这首诗虽冠着写洛桥

11、少妇的遭遇的名头,但内容却是影射当时赫赫扬扬的杨氏一家。 “女弟新承宠,诸兄近拜侯” ,一语道破诗人写作真意。杨贵妃本是寿王李瑁的王妃,也就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后来被好色的玄宗看上,贵倾后宫。她的从兄杨国忠不久任宰相,身兼四十余职,窃柄弄权,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母亲及姐姐都得到封地,骄奢淫逸。一句话,当时杨氏一家的显赫和张扬就被点破,同时也暗示了唐玄宗的昏庸与政治的腐败黑暗。 “人生今日得娇贵,谁道卢姬身细微”写出了杨贵妃本是出身寒微却因为美色而宠冠后宫,家族也跟着沾光的事实,鄙夷讽刺之意溢于笔端。“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长安道 )更是一语惊人,繁华易逝,富贵浮云,其中蕴含的理性思

12、考和尖锐的批判显而易见。这些针砭时弊、讽刺杨氏的诗篇,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四、崔颢后来游历各地,很多鞭挞时政、反映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并且寓含诗人豪情壮志与社会理想的诗作就是在这时写出来的。包括他的边塞诗和山水诗殷璠河岳英灵集说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崔颢晚节确实因为人生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与思想的成熟,写诗也越来越理性越成熟。崔颢后来的边塞诗和山水诗写的很好,风骨清劲,富有见解。比如说崔颢的赠王威古 、 赠轻车 、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 辽西作等诗篇。诗人写出了边塞生活的充实与豪气冲天, “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还家行且猎,弓矢速如飞”

13、。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这些都写出了边塞生活的紧张充实和战争的艰苦卓绝,写出了将士的英勇无畏,歌颂了边防战士的爱国献身精神。体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爱国情怀。广袤艰苦的边塞磨砺了诗人的意志,开阔了诗人的心胸。他用细腻的眼光和笔触去感受边塞生活和边防战士的悲喜与艰苦。他作诗鼓励将士们 “仗剑出门去” ,却又为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感到同情,同时也对统治6者任用胡人安禄山而感到忧心和愤怒。在赠王威古和辽西作两诗中,诗人的这种隐忧时而显现。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战争艰苦

14、而频繁,将士们苦不堪言。幽燕和辽西,即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西部一带。唐开元、天宝年间在此设范阳、平卢两节度使,防止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天宝初,安禄山任此二镇节度使,他为了向唐玄宗邀功,经常向少数民族挑起边衅,引起连年战争。这两篇就是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历史情况。诗人总是善于从表面现象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表面上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已经岌岌可危,统治者沉湎酒色,耽于政事,不察奸佞,任用小人,奢侈腐化,连年征战,百姓负担沉重、将士有家难归,民族冲突不断,外忧内患的迹象已经深伏于大唐的各个方面,而统治者却仍醉生梦死自欺欺人沉迷于表面繁荣的幻象中。诗人的这种担忧和愤慨在江畔老人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天宝年间

15、,唐王朝的很多方面已开始朽坏。作为它强盛基础的“均田制”和“府兵制”已趋于瓦解。唐玄宗本人也已经懈怠、自大,耳目之中只有别人的奉承和虚夸,迷恋于表面的歌舞升平,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 ,任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宠信杨妃一家,官场黑暗,百姓负担沉重,兼对外连年作战,穷兵黩武。边将中迎合玄宗好战而不断挑起战争的都得到提拔重用,而主张团结少数民族、维持边境安宁的都遭到排斥。如杂胡安禄山原为幽州节度使下的小小边将,由于他不断使诈杀戮少数民族而受到玄宗的宠信,数年内升至三镇节度使。他攻打契丹大败而归,却谎报军情,玄宗对其更为信任。崔颢曾亲至辽水,目睹了边境的情况和百姓的苦

16、难。后安禄山谋反,大唐盛世瞬间倾颓。“兵戈乱入建康城,烟火连烧未央阕” ,战争是残酷的,山河失色,朝野震动,“衣冠士子陷锋刃,良将名臣尽埋没” ,统治者自身都不保,仓皇逃难,更别说穷苦的老百姓了,瞬间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山川改易失市朝,衢路纵横填白骨” ,世间瞬间成了地狱。 江畔老人愁通过写一个老人一生从荣华到贫苦的大起大落,象征了整个唐王朝从鼎盛到衰败的大起大落。兴,苦的是百姓,亡,苦的更是百姓。这首诗不但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百姓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盛衰的理解和感悟,人事有代谢,往来无古今,富贵权势如浮云,失意贫困时也要豁达开朗有信念,任何人任何朝代都不可在得意时骄矜,在失意时悲观沉

17、沦。五、另外,还有一首孟门行也体现了一定的理性意识和批判精神7“黄雀衔黄花” “本拟报君恩” , “如何反弹射” 。 “黄雀”象征忠义贤臣, “君”应该影射的是唐玄宗。 “谀言反覆”影摄的是李林甫杨国忠之流。这首诗影射的是当时玄宗任用奸佞,贤臣义士被排挤打击,官场黑暗,国运堪忧的现状。 “成阴结实君自取”一语点题,自己酿的苦果还要自己负责,所以为君者,一定要分清贤臣和奸佞,不要随意听信谗言,使忠贤报国无门的结果只能是“不自保” 。总之,虽然崔颢早期诗风浮躁, “名陷轻薄” ,但纵观其整体诗歌创作,不乏冷静理性脍炙人口的诗篇,诗歌从多个角度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很多的警示意义。【参考文献】:1 殷璠.河岳英灵集 M.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 彭定求.全唐诗 M.三秦出版社, 2008 3万竞君.崔颢诗注 M.上海古籍出版社8评 语成 绩: 指导教师(签字): 20 年 月 日学院意见:学院院长(签名): 20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