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探討:以龍潭路為例雲林科技大學 涂雅鈴壹、研究緣起依台灣現今社會中都市由於人口集中、物資上漲、空間不足,以及為了拉近城鄉文化差距等緣故,使得許多純樸的鄉間,開始有大專院校的進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雲科大)之於雲林縣斗六市正是此範例之一。雲科大紮根斗六市,隨之帶來大量學子的湧入,也直接帶動商業發展及文化提昇的效益;當然,其所引發外來與在地的衝突,也隨時間而愈漸明顯。縮小範圍至學校與所在社區的關係而論,雲科大與龍潭里間的共生關係,是最密不可分的。對龍潭里的居民而言,雲科大是直接且強烈的外力,深深牽動整個鄰里的生活型態;無論在長期的或是階段性的,其改變的效應由點、線、面甚至而
2、體,都不斷的在發生。為能細微透視學校與社區間的互動關係,本文以龍潭路這條最具代表性(龍潭路從中將雲科大一分為二,同時也是龍潭里居民對外的主要道路)的中介空間為中心,探討兩者間對彼此的相互定位,並從中思考外來與在地的種種關係。然而就龍潭路所引發的爭議衝突而言,自雲科大設立以來即時有所聞。因此,如何解決外來校園與在地社區的衝突,實是非常急迫且該正視的問題,尤其現今更有多所大學即將設立於與本研究有類似背景的地區。而至目前也已有許多論述,皆針對此一問題提出見解,亦都能實質反映存在於學校與社區間的危機。所以本研究將不再以學校與社區兩者間的關係,來作為探討的中心,而是以自身所扮演的外來者角色外來學子,來審
3、視學生這一學校與社區的寄生者,所可以著力的方向與發揮的效應。貳、研究目標:雲科大學生龍潭路居民龍潭里一、歷史發展與地理關係雲科大在成立之前,龍潭路是龍潭里居民對外的主要聯絡道路。民國八十年雲科大之前身(國立雲林技術學院)成立,當時捐地的雲林縣政府即承諾會將龍潭路收回交給學校,成為校地的一部份。但是民國八十年學校成立後,龍潭里居民以尚無其他道路可供出入,不肯將龍潭路交予縣府,還發生了龍潭里居民來校抗爭事件。因此學校與縣府體恤民情特開闢兩條替代道路,即是從龍潭里通往縣立體育館及學人宿舍旁之道路,可直接通往大學路與市區,但居民又反映無路可通台三線,後經學校努力,省府撥款再追加興建一條延著校園南邊烏宅
4、底溝的道路,因此十年來龍潭路里居民進出共有三條替代道路,但里民仍不願將道路管理權還給學校,使得龍潭路即成現在的情況。十年來學校也一直想辦法和龍潭里居民溝通,但至今尚無法突破。二、現今龍潭路的使用狀況在表象上而言,龍潭路的使用是導致雲科大與龍潭里衝突發生的導火線,但若回歸本質而論,龍潭路最大的使用者卻是學生。以下提出學生之於龍潭路使用的關係:食:由於學生的消費需求,龍潭路上的商家、攤販等,相較雲科大設校前,可以倍增來形容,甚至目前仍持續增加中。住:依龍潭路興建的學生宿舍有如雨後春筍,提供大量學生承租;甚至龍潭里內的許多居民也提供自宅出租。行:雲科大的摩托車停車空間大部分皆緊鄰龍潭路,致使龍潭路反
5、而取代了大學路的校門,成為學生上下課主要的交通吞吐口。育樂:龍潭路經常會配合校園節慶而成為活動場地。另外,在夏季芒果成熟時,則成為學生打芒果的休閒去處。由上述可知,學生在龍潭路上所產生的生活互動遠比居民來的多上許多。形成一個由雲科大帶入大量學生,學生因需求而與龍潭路產生互動(食、住、行等) ,導致龍潭路的原始型態發生改變,進而影響居民生活,甚至改變整個龍潭里的社區生態。由這樣一個相互關係,不難解讀出其實雲科大與龍潭里間的互動,絕大部分是取決學生於龍潭路上的活動。因此,本研究期望回歸以學生這一真正的外來者 ,透過對於龍潭路的思考,探討校園與社區互動關係的發展方向。關鍵字:學生、龍潭路、校園與社區
6、參、研究內容一、龍潭路的角色扮演橫臥在雲科大懷中的龍潭路,是連接龍潭里與台三線的主要幹道。由台三線轉入龍潭路,眼前首見兩旁茂密的芒果樹,一路綿延數百公尺,構築出一條清新幽靜的綠色隧道;一到夏季時結實累累,讓人垂涎三尺欲一飽口福。靠近龍潭里的一端,近幾年來隨著學生人口的增加,慢慢已經變成小吃、攤販林立,以及學生租屋的商業地帶。再往裡走,則會進入龍潭里,也回到較屬於鄉村生活的一面。而或許因為雲科大學生的機車停放處,皆設置於龍潭路兩旁;也或許因為龍潭路剛好位在校園中央,可以方便學生上下課;以致龍潭路的交通流量與出入功能,反而遠比大學路的正門口更為重要。當然,這條路也就成為雲科大數千名師生進出校園的吞
7、吐口。這條連結學校與社區的龍潭路,包括了外來的學校人員、學生、家屬、商家及在地的社區居民等行動者,涵括了文教、商業及居住等複合的生活行為,象徵了這樣一條僅約五米寬的社區道路,將在這一學區成為交流互動及衝突發生的重要空間。二、外來學生的發酵數以千計的大學學生湧入樸實的鄉間社區,所產生最大的效應是商業利益;而隨著商業利益的發酵,許多生活上的衝突點也將隨之浮現。雲科大的設校,為斗六市所帶來的都市成長,是有目共睹的。拉起由火車站中山路雲科大這一軸線,端視其過往的發展歷史,再與現今的繁榮相比較,最大的轉折點就是在雲科大設校之後,而其基礎即是建立在龐大的學生消費人口。若再向外圍審視,太平老街、民生南路等之
8、發展,也都頗有後起直追之勢。在外來學生的揠苗助長下,位於雲科大內的龍潭路,受到的衝擊更為直接、明顯;地價的上漲、商機的帶動、交通的頻繁及住宅密度的成長等等,無不是因學生的進駐而發生改變。而以龍潭路為交通中心的龍潭里,所受到的衝擊也印證在校園與社區的每一次爭議裡。因此,若要論及學校與社區的關係該如何找到適切的方向,我想學生對於社區的認同和融入,絕對是必須關注的焦點,也是值得去探索及思考的方向。三、有形爭議與無形影響龍潭路所引發的爭議,早在雲科大設校前即已展開。民國八十年七月,國立雲林技術學院(現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欲設立於龍潭里此一學區內時,為要維持校園的完整以方便管理及維護安全,校方有意要
9、徵收龍潭路;但當時由於龍潭里居民的抗爭,使該計劃未能落實。此事件成為雲科大與龍潭里間,第一次因為龍潭路所發生的對立。再回溯至民國九十年九月,龍潭路因路障設置的爭議,引發了校園與鄰里間的另一次對立。事件源起於:校方為了學生在交通上的安全,於民國九十年十月初決議,在龍潭路上設置了多達十二處的路障。原本平順的龍潭路,在一夜之間,路面上突然多出許多白色線條及小丘,對於以龍潭路為交通重道的學生,此固然是在行車安全上多了一層保障,但若對社區居民而言,則造成另一種不方便。而此事件若僅是單純於表面上的路障設置,似乎並沒有成為導火線的太大可能,但若深究隱藏其中的過程,則不難找出事發的端倪。在整個龍潭路路障設置的
10、過程中,校方似乎並未與龍潭里的里長及居民做相關的協商,導致完工後引起部分居民的反感,最後甚至在里長的帶領下拆除了靠近龍潭里路段的多處路障。除此之外,由於前任校長曾表示設置路障的位置僅為路口二處;但新任校長卻設置了十二處,且路障的高度過高,其間的間隔也太近,若在晚上視線不好時,十分容易造成跌倒的危險。因此,在里民不斷的向里長反應下,終於造成群情激憤的民眾拆除事件。在上述有形的抗爭之下,居民口中也吐出無形的不滿。一條寬僅五米的龍潭路,左右兩旁停滿了成千上百的學生機車,造成居民出入時行車十分不便,再加上等候停車的學生,以及上下課時穿越龍潭路的師生,行車時的壅塞及危險,更可想而知。龍潭路在這樣惡性循環
11、的規劃使用後,雲科大設校以來,於龍潭路上所發生的大小車禍已有三十多件;相較以前,龍潭路僅是一條鄉間小道,發生的只是居民間的彼此問候;而今,居民的生活改變了,刻意減少了行經此路的機會,也間接隔絕了校園與鄰里的互動關係。四、被置身事外的主角學生透視幾次因龍潭路之使用而起的紛爭,其實皆是校方為維護學生的利益及安全,所做出的決策。但學生的真正反應為何呢?又表達出怎麼樣的意見呢?在學校與社區的抗爭背後,學生的聲音似乎並未成為重視的焦點。在此,本研究針對龍潭路目前的使用規劃,以問卷調查及實際訪談的方式,抽樣取得在校學生對它的建議和批評,並整理如下:近六成學生對於龍潭路的認知,只是單純的行車之道,既非校園空
12、間亦非社區空間,他們認為這樣一條橫越校園的小徑應當不屬於任何一方。他們也不贊同在龍潭路發生任何活動行為,因為這樣直接衝擊到的是騎乘機車學生的停車權益;相對的亦有近四成的學生則認為龍潭路是公共領域的一部份,是需要政府、學校及社區居民共同透過互動交流,建立一完善的機制,但基於校園安全維護考量下,主張所有權仍歸學校所有。基本上,對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認為龍潭路不應涉入過多政治考量及少數人片面的裁決;對於龍潭路現況他們感到十分不滿意,尤其是水泥路擋及機車停放部分,主張學校應進一步思考校園停車規劃才是當務之急,學生們對於龍潭路的環境也願意盡一己之力,共同維護之;同時也贊同學校應主動與社區建立良好互動關係
13、。另外,雲科大的校園首頁上,有一每月議題專欄,過往曾有兩個月份是分別針對社區與龍潭路的議題,接受網路留言建議;其分別是九十一年八月的如何增進本校與社區間之互動及九十年十一月應如何解決龍潭路問題 。當時在這兩個議題中的留言,雖然各僅約二十多則,但每則卻都強烈的表達出學生對龍潭路及龍潭里等問題,所思考之可行方向和誠懇建議。而校方在處理上,卻沒有顯著的回應,因此多數可行或能即時改善現況的建議,都沒有被實際落實,十分可惜。在此擷取幾則相關龍潭路的留言,提出作為討論。 (其餘皆收錄於附錄中)在學生及校友的留言部分:龍潭路是龍潭里的既成道路,是龍潭居民開拓出來的,連接著居民的集體記憶,包括使用的方便性、歷
14、史性、甚至風水之說。因此,如果只是要確保學生在校、行車等安全,封路就可以達成目的了嗎?學校原本就是開放性的空間,歡迎社區居民來使用學校資源,車速過快、校園安全、機車失竊等問題,顯然不是封路就可以解決的,因此個人認為應該針對各個問題做全面性的檢討,改善與社區的關係,讓居民與學校形成共同維護社區安全的夥伴關係,才能有效的改善學校安全問題。要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如:一、龍潭路機車停放之改善。二、雲科大師生形象之塑造,尤其住在或經常出入龍潭社區者。 (宿舍安寧、行車、停車及人際關係等)另各相關社區服務性社團,主動進入社區。萬不可有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之心態。三、提供社區是當空間或設施給社區居民
15、使用。如游泳池、圖書館等。一、請地方士紳出面溝通協調。二、請派員參與龍潭里鄰長會議、里民大會、社區玉安宮慶典活動等,多聽里民對本校應興應革建議,帶回學校參酌,與社區打成一片,共享共榮。三、每年本校校慶、運動會,發函並邀請龍潭里市民代表、里長、鄰長、里幹事先生參與,同時也鼓勵里民參加趣味競賽等社區運動會,里民可至本校圖書館借書等,化戾氣為祥和,社區與學校本是共同體,因而創造雙贏的局面。一、把龍潭路規劃成文化藝術區,進行道路改造。二、地上舖上人行徙步專用的磁磚加以美化,以形成行人徙步區。三、禁止機車停放在龍潭路上,並打掉其道路兩旁的木製小柵欄,把 道路校園化 其目的是,以漸近的方式把龍潭路內化成我
16、們校園的一部分,並且使得行車的 路 之觀念,轉換成擁有 人行道 的概念,為往後收回龍潭路而舖路。 我一直對台大收回舟山路這件事的魄力感到佩服,雖然台北市舟山路與斗六市龍潭路的狀況並不同, 不過台灣大學做事一向強硬,說什麼就是什麼,甚至與教育部抗衡,這是相當令人好奇且印相深刻的。 (中略)前一天才聽新聞報導說台大想收回舟山路,隔天就生效了。分析以上幾則留言,不難發現對於解決龍潭路的問題,主要都集中在幾個方向:一、取得和諧的相處之道,創造雙贏局面:如校園資源的開放、學生本身的自律等,以及透過活動、會議的機會,建立雙方良性的互動,從中逐漸拉近學校與社區的距離。二、以柔性政策逐步建立居民們的認同感:此
17、方意見多以將龍潭路改造成為舖面道路,或封閉成為人行徒步街道為訴求,進而藉由交通的管制,慢慢取得居民的共識和認同。三、以公權力據理強勢的收回龍潭路路權:以公權力將龍潭路之交通(全面或部分)封閉,並回收規劃成為完整校區。另外,留言版上也出現龍潭里居民的意見。特摘錄於下:我是住在你們隔壁的老伯,我希望妳們可以常舉辦熱鬧的聚會來帶動這邊的繁榮,還有我看妳們這裡的學生很可憐吃也吃不好,妳們學校應該在龍潭路這邊發展出一個商區,不僅可以讓學生晚上要買宵夜有多一點的選擇,也可以帶動這邊的商區,還可以提高學校的名聲,如逢甲大學外的商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校後方的壘球場那邊空地很大可以設計成親子公圓,多一點設施
18、,造福我們鄉里,我們就會支持妳們學校,畢竟雲林縣的發展絕對是要靠吸引外來的人,不僅是觀光,還要結合學術的推廣,雲林人口還有交通都不是很發達,妳們學生沒辦法從火車站坐公車來這裡也很不方便,說真的我很希望妳們雲科大可以去爭取,不然來這的人不多我們就不能發展,要往古坑那條大馬路,砂石車縱橫,學生車出入實在非常危險,建議妳們去爭取一個交警在傍晚時可以到全家那邊監控交通,只要雲科大建設的設施很好不僅妳們本身學生老師可以使用,還可以造福鄉里,何樂而不為?我把我的提議列舉出: 1、在龍潭路發展出一個商區,如小吃區,讓學生晚上夜生活美滿,肚子溫飽。 2、在壘球場靠近馬路旁規劃一座親子公圓,讓社區居民使用,增進
19、社區互動。 3、爭取公車站牌在全家跟龍潭路口,以增加外來人到雲科的方便,台北坐日統的學生可以沿中山路開到學校,因為妳們學校有很多北部的生,有的甚至住在中山路的附近,可以跟她們協調,沿路點放學生,以利學生方便。 4、全家跟龍潭路口可以爭取一交警在五點時監控交通以維護學生安全。總而言之 我只是一個市井老民,所以我所提供的建議不知是否會不會被採納,但是我住在這那麼多年了,真希望來這邊讀書的學生都能留下一個好印象,如果吃穿都不方便的話,相信父母不放心把孩子送到這麼遠的雲林縣的雲科大就讀,妳說是不是 ?上述留言雖然距今已有一段時間,但從中仍可發現在地居民對於大學設校於自己的土地上,其實懷抱著許多願景和期
20、許,也積極想要融入學生的生活,創造共生互利的新環境;無奈學校與社區之間的互動過於薄弱,不良的溝通終也造成彼此的對立。肆、研究結論本研究一連串提出了:一、龍潭路的角色扮演;二、外來學生的擾動發酵;三、有形爭議與無形影響;四、置身事外的真正主角等四段論述,期望將龍潭路、學生、學校與社區等加以連結,建構出生活空間(龍潭路段) 、使用者(居民和學生)和執行者(校方和里長)之間的相互關係,並從中理出主要使用者學生族群的定位,了解他們真正的訴求及對學校和社區的想法,從中探索更具可行性和客觀性的未來發展方向。以下提出幾項研究後之建議:一、 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一直是地方發展政策所訴求的重點之一。從日本、歐
21、美等許多國外案例皆可發現,校園與社區的良好互動,將有效促成更完整的社會教育,並有利於彼此間的資源共享。另外,外來學生也有學習在地文化和參與社區事務的機會,可從中培養愛鄉情懷及社服經驗;甚至和求學期間長期居住的社區,發展出第二故鄉的認同情感。所以,開放校園絕對是學校社區化的第一步,舉凡圖書館、體育館、游泳池、電算中心等硬體,或是社團活動、校園慶典等軟體,皆可分享成為社區資源,並藉此促進居民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在長期目標而言,學校甚至可以將龍潭里中某些地方特有的技藝、習俗,納入通識課程,供有興趣的學生選修;另外,亦可針對社區居民開設生活課程,建立終身學習的機制。二、在妥協下所建立的關係,是無法長久的
22、;以溝通代替妥協 ,是目前首該努力的目標。無論是外來校園與在地鄰里之間,抑或是學生與校方或學生與居民之間,皆該建立雙向的對話機制,避免是高空喊話或少數人決策的片面溝通,造成最後彼此對立的窘況。就如校園首頁上的每月議題專欄,其實就是一種學生與學校間的良性對話,可惜由於使用者不多,以及校方接受建議與改善情形未明確公開,致使此留言版的實質功能未能完全發揮。再說此專欄也並未公開給龍潭里民,所以若要成為學校與社區的溝通園地,仍需更廣泛的推銷出去,並用真正行動來展現它的可靠性 。此外,校園中的重大會議,如新生座談會、學生會等,都是學生與里民交流的機會,實可以邀請龍潭里民共同參與。而社區的里民大會,除有同樣
23、的功效外,學生參與其中更可培養社會經驗和學習人際關係。三、 共生、共用、共創、共享的生活共同體 ,是這塊土地上必須取得的新和諧。雲科大對龍潭里這片土地而言,是外來者,許多在地的風俗習慣、生活型態或是人文特徵等,至今仍都維持在未都市化前的純樸。而學校、學生的進駐,帶來了強烈的新觀念衝擊,也因此引發了許多變化的產生。就如一直是龍潭里進出口的龍潭路,在設校後雖然成為雲科大的校區,但是在於居民的生活、交通,甚至記憶裡,卻仍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為了學生的安全、便利及消費需求,原本的龍潭路早已面目全非,呈現的是被停放機車佔去一半的狹窄路面,是為了減緩學生行車速度的水泥路擋,是商家、攤販林立的雜亂街道
24、,是充滿缺乏行人概念三五成群的學生;這樣的龍潭路早已不是居民記憶中,那條總是清新舒暢的鄉間小道,而是避之則宜的危險道路。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想再多的硬體建設似乎只能治標,若要治本則學生的自省、自發和自治是必須被喚醒的。放慢行車速度、避免隨意停車、遵行交通規則、維護道路整潔以及協助照顧芒果樹等,才是恢復龍潭路本色的可行之法。而對目前雜亂的商家和攤販,學生會的協調規範或是相關系所的參與設計(如空間設計系、視覺傳達設計系等) ,都有助於街道空間的美化。生存在共同的生活空間,唯有每一位使用者設身處地,才能創造彼此更美好的明天。伍、研究心得龍潭路的爭議雖然暫時得以平息,但真正的問題卻仍在不斷膨脹,就在這樣
25、一條鄉間小道上,人與人間的冷漠、私慾不斷的被上演。而身為學生的我們,被喻為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面對著這樣一條以我們為主角的街道,是否真能盡到一分屬於自己的本份,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想與雲科大幾年相處下來,它的優美景色、寧靜氣氛都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兩旁綠樹綿延不斷的龍潭路,更是校園中學生喜愛的綠色隧道;然而慢慢許多的硬體設施、交通限制開始填充其中,保護了我們的安全,便利了我們的交通,但也奪走了原本屬於它的色彩。雲科大與龍潭里之間,幸運的靠著一條美麗的道路連結起來,讓我們每一位外來者有機會能在此短暫的駐足,我想它是帶領我們邁向社會生活的第一步,也是讓我們了解在地文化的第一章;所以,我們不該再恣意的扮演霸權的使用者,而應該成為這片土地上謙虛的學習者。其實拉近校園和社區的距離,是可以從我們每一個人開始做起的。試想,若改變是由我們而起,那創造也將由我們而生。